專利名稱:一種含印楝素和阿維菌素的農藥組合物及其應用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一種植物源農藥和微生物源農藥復配的殺蟲劑,具體地涉及一種含印楝素與阿維菌素的農藥組合物及其應用,屬于農藥領域。
背景技術:
隨著化學農藥特別是高毒高殘留有機合成農藥產品的大量及不合理使用,在保護農作物穩產、高產的同時,也不可避免地造成了環境污染、農產品農藥殘留超標、有害生物抗藥性增加等一系列問題。針對這些問題,人們對開發使用綠色生物農藥的呼聲日愈高漲。天然產物的加工利用現已成為生物農藥研究開發的熱點之一。
印楝(Azadirachta indica)是目前為數不多的可以直接加工利用的植物源殺蟲劑之一。其中印楝樹組織提取物——印楝素(azadirachtin)殺蟲活性最高;印楝素包含了印楝素A、B、C、D、E、F、G、H、I、J等化合物,其結構如下
印楝素對鱗翅目、鞘翅目、同翅目、半翅目、直翅目、雙翅目、膜翅目、蜚蠊目、竹節蟲目、等翅目等10多個目的200多種農業、倉庫和衛生害蟲有良好的生物活性,用量低,在環境中降解快,不傷害天敵及其它非靶標生物,是較為理想的對環境友好的綠色農藥品種。但同其它大多數植物源農藥一樣,印楝素農藥也存在著制劑加工困難,產品貨架壽命短以及田間應用速效性差等弱點,使其發展受到很大的制約。關于印楝素農藥制劑的加工,國內外有較多的文獻報道,但是基本上沒有很好的解決產品的化學穩定性即貨架壽命問題,比如印楝素微乳劑、懸浮劑、濃乳劑等,就沒有考慮到印楝素在水環境中的不穩定性因素,不適合于加工成水基性制劑。顯然,這些報道,包括專利文獻都存在較大的實施困難。
阿維菌素是微生物源殺蟲劑,結構式如下
阿維菌素(avermectin)是由一種放線菌(Streptomyces avermitilis)經發酵而產生的具有殺蟲、殺螨、殺線蟲活性的十六元大環內酯化合物,主要作用于害蟲害螨的γ-氨基丁酸(γ-GABA)門控的氯離子通道,造成氯離子通道延長開放,產生持久的超極化膜電位,導致神經膜處于抑制狀態,從而抑制神經傳道以致死,是理想的高效、低毒、低殘留綠色生物農藥。但是長期單一大面積使用容易產生抗藥性,從而降低產品的使用壽命。為延緩抗藥性的產生,與化學農藥復配可能是一種良好的選擇,但生物源農藥與化學農藥復配可能降低產品與環境的相融性,進而受到化學農藥反對者的質疑。
實踐表明,不同作用機制的農藥通過科學合理的復配加工,能夠達到擴大防治范圍、提高藥劑效果、降低防治成本、減緩抗性風險、防治抗性害蟲等多種目的。
發明內容
本發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含印楝素和阿維菌素的農藥組合物,該產品對多食性的美洲斑潛蠅、南美斑潛蠅幼蟲的毒殺效果好、持效期長、速效性好,對成蟲的取食產卵亦有較好的驅避作用,對斑潛蠅天敵安全;而且其殺蟲譜廣、使用方便、成本較低、安全可靠,具備了高效、低毒、低成本農藥的特點。
本發明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種含印楝素和阿維菌素的農藥組合物在制備防治美洲斑潛蠅、南美斑潛蠅上的應用。
為了實現本發明目的,本發明的技術方案為一種含印楝素和阿維菌素的農藥組合物,包括以重量計的下述成分印楝素0.1%~10%,阿維菌素 0.1%~15%,助劑 余量。
印楝素和阿維菌素可分別采用市售的原藥,在組合物中的含量均為有效成分的含量,其中,農藥組合物的有效成分總量按重量百分比計為印楝素∶阿維菌素重量比為1∶1~1∶10;有效成分印楝素和阿維菌素占總重量的0.2%~25%。
印楝素是指從印楝種子、樹葉等印楝樹的組織器官通過各種工藝壓榨、提取得到的活性物質,包含印楝素A、B、C、D、E、F、G、H、I、J中的一種或一種以上混合物;阿維菌素是指由一種放線菌經發酵而產生的具有殺蟲、殺螨、殺線蟲活性的十六元大環內酯化合物,它為一種廣泛應用的殺蟲殺螨劑,可直接購買。
本發明所用助劑包括有機溶劑、惰性填料、表面活性劑、分散劑、潤濕劑、增效劑、滲透劑、穩定劑、黏結劑、崩解劑等多種農藥助劑,根據劑型和加工方法的不同有所差別。
農藥制劑加工是根據原藥物理化學性質和農田使用要求綜合考慮來選擇劑型的。本發明選擇有利于印楝素穩定的農藥劑型,具體是乳油(EC)、可濕性粉劑(WP)和水分散粒劑(WG)。其原因在于乳油產品介質是有機溶劑,可濕性粉劑、水分散粒劑是以惰性填料為載體的固體制劑,印楝和阿維菌素在有機溶劑和惰性載體介質中的化學穩定性能達到農藥產品質量要求。
本發明所述的含印楝素和阿維菌素的農藥組合物為乳油制劑時,乳油組成是印楝素0.1%~10%,阿維菌素 0.1%~15%,助溶劑5%~10%,乳化劑5%~15%,增效劑1%~20%,滲透劑1%~10%,穩定劑0.8%~5%,溶劑 余量。
其中助溶劑為甲醇、乙醇或乙酸乙酯中的一種,溶劑為甲醇、乙醇、乙酸乙酯、甲苯、二甲苯、柴油、機油、煤油或重油中的一種或多種;乳化劑為陰離子表面活性劑農乳500號與非離子表面活性劑農乳600號、700號、1600號、33號、34號、烷基酚與環氧乙烷縮合物(OP)、蓖麻油環氧乙烷加成物(BY)中一種或多種的復配物,也可以是0201、0203、0204,0206等中的一種或兩種;增效劑為磷酸三苯酯、胡椒基丁醚或增效磷中的一種;滲透劑為氮酮、噻酮或脂肪醇聚氧乙烯醚(JFC)中的一種或多種;穩定劑為市售的不飽和脂肪酸、2,6-二叔丁基-4-甲基苯酚(BHT)、環氧大豆油或環氧蓖麻油中的一種或多種的組合。
加工方法為先用5%~20%甲醇、乙醇、乙酸乙酯中的一種有機溶劑溶解確定配比的印楝素和阿維菌素原藥,制成母液備用。取適量母液,在攪拌條件下分別加入定量的甲醇、乙醇、乙酸乙酯、甲苯、二甲苯、柴油、機油、煤油、重油中的一種或幾種有機溶劑稀釋,然后依次加入乳化劑、增效劑、滲透劑和穩定劑攪拌均勻,并沉降或過濾除去機械雜質即得到印楝素·阿維菌素乳油。
本發明所述的含印楝素和阿維菌素乳油的性能指標1.外觀淺黃色透明均相液體;2.按GB/T 1600-2001,卡爾.費休法測試水分≤3.0%(m/m);3.按GB/T 1601-1993測試PH值為5-7;4.按GB/T1603-2001測試乳液穩定性(稀釋200倍)合格;5.按GB/T 19137-2003測試低溫穩定性合格;6.按GB/T 19136-2003測試熱貯穩定性(54℃±2℃,14d)合格。
本發明所述的含印楝素和阿維菌素的農藥組合物為可濕性粉劑時,可濕性粉劑組成是印楝素 0.1%~10%,阿維菌素0.1%~15%,潤濕分散劑 5%~15%,增效劑 1%~20%,滲透劑 1%~10%,穩定劑 0.8%~5%,填料余量。
其中填料為硅藻土、高嶺土、凸凹棒土、白炭黑、蒙托土、黏土、膨潤土、陶土或活性白土中的任何一種;潤濕分散劑為烷基酚聚氧乙烯醚、苯乙基酚聚氧乙烯醚、芐基酚聚氧乙烯醚、木質素磺酸鈣、木質素磺酸鈉、甲基萘磺酸鈉甲醛縮合物(NNO)、萘磺酸鈉甲醛縮合物(NO)、拉開粉、十二烷基硫酸鈉、凈洗劑LS、皂角粉或亞硫酸紙漿廢液中的一種或多種;增效劑為磷酸三苯酯或增效磷中的一種;滲透劑為氮酮、噻酮或脂肪醇聚氧乙烯醚(JFC)中的一種或多種;穩定劑為2,6-二叔丁基-4-甲基苯酚(BHT)、環氧大豆油或環氧蓖麻油中的一種或多種。
加工方法為將印楝素、阿維菌素兩種有效成分與填料、潤濕分散劑、增效劑、滲透劑、穩定劑等助劑混合均勻,經過氣流機粉碎后即得到印楝素·阿維菌素可濕性粉劑。
本發明所述的含印楝素和阿維菌素的農藥組合物為水分散粒劑時,水分散粒劑組成是印楝素0.1%~10%阿維菌素 0.1%~15%潤濕分散劑5%~15%增效劑1%~20%滲透劑0.5%~10%穩定劑0.1%~5%崩解劑3%~10%黏結劑0.5%~5%填料 余量。
其中填料為硅藻土、高嶺土、凸凹棒土、白炭黑、蒙托土、黏土或活性白土的任何一種;潤濕分散劑為烷基酚聚氧乙烯醚、苯乙基酚聚氧乙烯醚、芐基酚聚氧乙烯醚、木質素磺酸鈣、木質素磺酸鈉、NNO、NO、拉開粉、十二烷基硫酸鈉、凈洗劑LS、皂角粉或亞硫酸紙漿廢液中的一種或多種;崩解劑為硫酸銨、氯化鈣或膨潤土中的一種或多種;黏結劑為羧甲基纖維素、聚丙烯酸鈉、明膠、阿拉伯膠、海藻酸鈉、聚乙烯醇或聚乙二醇等高分子化合物中的一種或多種;增效劑為磷酸三苯酯或增效磷中的一種;滲透劑為氮酮、噻酮或JFC中的一種或多種;穩定劑為抗氧BHT、環氧大豆油或環氧蓖麻油中的一種或多種。
加工方法為將印楝素、阿維菌素兩種有效成分原粉與填料、潤濕分散劑、崩解劑、增效劑、滲透劑、穩定劑等助劑混合均勻,經過氣流機粉碎制備成印楝素·阿維菌素水分散粒劑母粉,母粉在黏結劑水溶液的作用下進行轉盤造粒或者擠壓造粒,干燥、篩分得到印楝素·阿維菌素水分散粒劑產品。
本發明所述的含印楝素和阿維菌素的農藥組合物的施用方法為采用噴霧,施藥時期,成蟲高峰期及1~2齡幼蟲,用藥量為40~50毫升/畝,稀釋倍數為1200~1500倍液,每畝用水量為60公斤;最后一次施藥應離作物收獲前10天以上為宜。
本發明所述的含印楝素和阿維菌素的農藥組合物中的各種組分均可從市場上獲得,可采用本領域公知的技術和設備加工而成。
本發明所述的含印楝素和阿維菌素的農藥組合物在制備防治美洲斑潛蠅、南美斑潛蠅上的應用。
本發明所述的含印楝素和阿維菌素的農藥組合物由植物源殺蟲劑印楝素與微生物源殺蟲劑阿維菌素、助劑及填料經科學復配而成的一種農藥新產品,既可以達到優勢互補的目的,又能保證產品的綠色環保性,還能大大的降低防治成本,達到滿足農業生產需求的目的。
經生物測定的共毒系數驗證其增效作用顯著,動物毒性檢測屬低毒類農藥;其田間藥效試驗結果表明,它不僅對美洲斑潛蠅幼蟲毒殺效果好、持效期長、速效性好,對成蟲的取食產卵亦有較好的驅避作用,對斑潛蠅天敵安全;而且其殺蟲譜廣、使用方便、成本較低、安全可靠,具備了高效、低毒、低成本農藥的特點,其在農業生產上具有廣闊的應用前景。
圖1為施藥后不同時期各種處理蟲情變化示意圖;圖2為施藥后不同時期各種處理防效示意圖;圖3為藥后第12天各種處理保葉效果示意圖。
具體實施例方式
以下實施例用于說明本發明,但不用來限制本發明的范圍。
實施例1制備0.6%含印楝素和阿維菌素乳油首先稱取以重量計下述原料
20%印楝素原藥 1.5kg(0.3kg有效量)95%阿維菌素原藥0.32kg(0.3kg有效量)胡椒基丁醚 5.0kg氮酮1.0kg環氧大豆油 5.0kg農乳600 2kg農乳020310kg乙醇10kg二甲苯 65.18kg。
印楝素購自云南建元生物開發有限公司,阿維菌素購自浙江錢江生物化學股份有限公司。
然后用24kg乙醇溶解印楝素和阿維菌素原藥,制成母液備用。取母液,在攪拌條件下分別加入二甲苯稀釋,依次加入乳化劑、增效劑、滲透劑和穩定劑攪拌均勻,并過濾除去機械雜質即得到含印楝素和阿維菌素乳油。
實施例2-6制備100kg制劑的方法同實施例1,不同的是以下組分 單位kg
實施例7制備0.6%含印楝素和阿維菌素可濕性粉劑首先稱取以重量計下述原料20%印楝素原藥 1.5kg(農藥組合物成品中的量0.3kg)95%阿維菌素原藥0.32kg(有效量0.3kg)胡椒幾丁醚 4kg
氮酮1kg環氧大豆油 5kgNNO 2kg木質素磺酸鈉4kg皂角粉 5kg硅藻土 78.38kg。
將上述成分混合均勻,經過氣流機粉碎后即得到含印楝素和阿維菌素可濕性粉劑。
實施例8-12制備100kg制劑的方法同實施例7,不同的是以下組分 單位kg
*表中均為印楝素原藥的加入量,不是農藥組合物成品中印楝素有效成分的量。
實施例13制備18%含印楝素和阿維菌素的水分散粒劑首先稱取以重量計下述原料20%印楝素原藥15kg(農藥組合物成品中的量3kg)95%阿維菌素原藥 15.79kg(有效量15kg)硅藻土57.21kg拉開粉3kg烷基酚聚氧乙烯醚 1.5kgNNO 3kg磷酸三苯酯5kg
噻酮1kg環氧大豆油 1.5kg硫酸銨 8kg羧甲基纖維素1kg;將上述成分混合均勻,經過氣流機粉碎制備成含印楝素和阿維菌素的水分散粒劑母粉,母粉在黏結劑水溶液的作用下進行轉盤造粒或者擠壓造粒,干燥、篩分得到含印楝素和阿維菌素水分散粒劑產品。
實施例14-17制備方法同實施例13,不同的是以下組分 單位kg
*表中均為印楝素原藥的加入量,不是農藥組合物成品中印楝素有效成分的量。
實驗例1本實驗例的目的在于研究本發明所述含印楝素和阿維菌素乳油的技術指標。
一.指標的確定1、水分的確定乳油中水分含量過高,會引起分層、主要有效成份分解等;過于嚴格控制水分,原料成本過高,制劑質量不易控制。根據中試產品檢驗結果,最終確定其水分≤3.0%。
2、pH值的確定根據印楝素和阿維菌素的特性,經條件試驗和中試產品的測定結果,最終確定pH范圍為5~7。
3、乳液穩定性乳液穩定性指標是按照GB/T1603-2001確定的。
4、低溫穩定性為便于產品的貯運,在低溫下仍能保證產品的質量,參照GB/T19137-2003中的方法,規定冷儲后產品離析物≤0.3mL為本產品的指標。
5、熱貯穩定性為便于產品的貯運,使本產品在保證期內符合技術指標,結合印楝素和阿維菌素的特性和實際測定結果,最終確定按GB/T19136-2003中的方法進行熱貯加速試驗后,印楝素分解率小于20%、阿維菌素分解率小于10%為合格。
二、分析方法的確認1、產品主含量的測定印楝素和阿維菌素主含量測定參照其原藥的測定方法,采用高效液相色譜法進行測定。經條件試驗,證明其方法準確、可靠。阿維菌素的準確度和精密度試驗結果分別份見表1和表2;印楝素的準確度和精密度試驗結果分別見表3和表4。
2、水分的測定水分的測定按照GB/T1600中卡爾·費休法進行。
3、pH值的測定酸度的測定按照GB/T1601中的方法進行。
4、乳液穩定性乳液穩定性的測定按照GB/T1603-2001中的方法進行。
5、低溫穩定性低溫穩定性按照GB/T19137-2003中的方法進行冷儲并測定離析物。
6、熱貯穩定性熱貯穩定性按照GB/T19136-2003中的方法進行樣品的加速貯存,貯后樣品按照主含量測定方法檢出其主含量;以貯后含量與貯前含量相比,印楝素分解率小于20%、阿維菌素分解率小于10%為合格。樣品熱貯穩定性結果分別見表5和表6。
三、測定的原始數據表1 0.9%含阿維菌素和印楝素乳油中阿維菌素的準確度測定
表2 0.9%含印楝素和阿維菌素乳油中阿維菌素的精密度測定
表3 0.9%合印楝素和阿維菌素乳油中印楝素的準確度測定
表4 0.9%含印楝素和阿維菌素乳油中印楝素的精密度測定
從表1、表2、表3、表4可以看出,標準中對阿維菌素、印楝素含量的測定結果準確、可靠。標準中規定的方法能夠滿足對阿維菌素、印楝素含量的測定。
表5 0.9%含印楝素和阿維菌素乳油中阿維菌素的熱貯穩定性測定結果
表6 0.9%含印楝素和阿維菌素乳油中印楝素的熱貯穩定性測定結果
從表5、表6可以看出,本產品中印楝素和阿維菌素熱貯穩定性能夠達到標準中的指標要求。
表7 幾批試生產產品的分析結果
從表7可以看出,本產品質量可靠,選擇的加工工藝合理。
實驗例2本實驗例的目的在于研究本發明所述含印楝素和阿維菌素乳油的毒理學。
1材料與方法按GB15670-1995《農藥登記毒理學試驗方法》和農農發 8號《農藥登記資料要求》進行。
1.1受試物0.9%含印楝素和阿維菌素乳油,黑褐色乳油,由云南省農業科學院農業環境資源研究所提供。
1.2試驗動物SD大鼠40只,雄、雌各30只,經口毒性試驗體重180g~220g,經皮毒性試驗體重200g~240g,由成都中醫藥大學實驗動物中心提供(合格證號川實動管質第008號)。白色家兔,體重為2.0kg~3.0kg,由四川大學實驗動物中心提供(合格證號川實動管質第73號)。初成年健康豚鼠48只,體重195g~215g,由四川大學實驗動物中心提供。試驗前檢疫一周,整個試驗過程中,動物自由攝食飲水,室溫23℃~25℃,相對濕度60%~80%。
1.3試驗方法1.3.1大鼠急性經口毒性試驗(霍恩氏法)試驗設計為464mg/kg、1000mg/kg、2150mg/kg和4640mg/kg四個劑量組,每組10只,雌雄各5只。以1ml/100g.bw于動物空腹下一次性灌胃染毒。灌胃后觀察其中毒癥狀、體征和死亡情況,連續觀察二周,根據各組死亡動物數,查霍恩氏表求出LD50及95%可信區間,判定毒性分類。
1.3.2大鼠急性經皮毒性試驗(霍恩氏法)試驗設計為5000mg/kg一個劑量組,20只SD大鼠,雌雄各10只。備皮剪去大鼠脊柱兩側的被毛,去毛面積為4×5cm2。24h后,確認無皮膚損傷后,以1ml/100g.bw將該劑量組溶液滴于6層紗布上,貼敷于已去毛的皮膚上,覆蓋稱量紙,膠布固定。4h后,取下紗布,洗去殘留物,觀察其中毒癥狀、體征和死亡情況,連續觀察二周,根據死亡動物數,判定其毒性分級。
1.3.3家兔急性皮膚刺激試驗白色家兔4只,剪去脊柱兩側的被毛,去毛面積兩側各為2×3cm2,24h后確認無皮膚損傷后,將滴有0.9%含印楝素和阿維菌素乳油原液的紗布貼敷于已去毛的兔背右側皮膚上,左側用蒸餾水作對照,覆蓋紗布和稱量紙,膠布固定。4h后,取下紗布,洗去殘留物,觀察去除受試物后的1、24、48和72h的皮膚刺激反應和恢復情況,計算刺激反應的平均分值,作出評價。
1.3.4家兔眼刺激性試驗白色家兔4只,確認無眼疾病后,在一側眼結膜囊中滴入0.1ml 0.9%含印楝素和阿維菌素乳油原液,另一側眼作空白對照。觀察滴眼后1、24、48、72h及4、7d的眼結膜、虹膜、角膜的刺激反應和恢復情況,計算眼刺激積分指數,作出評價。
1.3.5豚鼠皮膚致敏試驗48只成年豚鼠,隨機分為3個組,即受試物組、陰性對照組和陽性對照組。每組16只,雌雄各半。經預試,0.9%含印楝素和阿維菌素乳油原液對皮膚無咀顯刺激,正式試驗采用6%含吡蟲啉和除蟲菊素可濕性粉劑原粉。陽性藥物用2%的2,4-二硝基氯苯。試驗方法如下,致敏接觸試驗前24h剪去豚鼠背部左側的被毛,面積為3×3cm2。24h后確認無皮膚損傷,分別將涂有0.2ml的0.9%含印楝素和阿維菌素乳油或0.2ml的陽性對照物的濾紙貼敷于豚鼠已去毛區,封閉固定,持續6h后,去除斑貼,洗去殘留物。第7天和第14天以同樣方法各重復誘導一次。陰性對照組不經致敏誘導。激發接觸;于末次致敏后15d,用上述方法在另一側已去毛皮膚進行激發接觸試驗;陰性對照組僅用受試農藥進行激發接觸。激發接觸后每日觀察皮膚反應,連續12d,如未發現致敏作用,再次激發以確定其是否能引起致敏反應。
2試驗結果2.1大鼠急性經口毒性試驗動物經口染毒后20分鐘,出現活動減少,全身震顫等癥狀,4640mg/kg劑量組48小時內動物全死。在兩周觀察期內動物死亡情況,死亡動物解剖見肝淤血。兩周后剖殺存活動物,未見內臟有明顯異常改變。查霍恩氏表得出0.9%含印楝素和阿維菌素乳油對雌、雄SD大鼠的急性經口LD50性均為1710mg/kg(95%可信限為1260-2330mg/kg),均屬于低毒類。
2.2大鼠急性經皮毒性試驗動物經皮膚染毒后未出現明顯中毒癥狀,在兩周觀察期內無動物死亡。兩周后剖殺存活動物,內臟未見有明顯異常改變。0.9%含印楝素和阿維菌素乳油對SD大鼠的急性經皮LD50>5000mg/kg,屬微毒類。
2.3家免急性皮膚刺激試驗0.9%含印楝素和阿維菌素乳油原液對四只家兔皮膚刺激反應的紅斑、水腫形成評分之和的均值最高為0,根據評價標準,該農藥對家兔皮膚無刺激性。
2.4家兔眼刺激試驗0.9%含印楝素和阿維菌素乳油原液對四只家兔眼粘膜急性刺激反應的最高刺激指數均值為24,根據評價標準,該農藥對家兔眼粘膜有中度刺激性。
2.5豚鼠皮膚致敏試驗陰性對照組動物均未出現皮膚變態反應,陽性對照組豚鼠經三次誘導和一次激發后,所有動物均出現不同程度紅斑、水腫,致敏率達100%,提示本試驗系統是可靠的。而經0.9%含印楝素和阿維菌素乳油三次誘導、二次激發試驗組動物均末出現紅斑和水腫,致敏率為0%。試驗結果表明0.9%含印楝素和阿維菌素乳油對豚鼠皮膚屬弱致敏物。
3結論試驗結果表明,0.9%含印楝素和阿維菌素乳油對SD大鼠的急性經口LD50雌、雄性均為1710mg/kg(95%可信限為1260-2330mg/kg),屬低毒類,0.9%含印楝素和阿維菌素乳油對SD大鼠的急性經皮LD50>5000mg/kg,屬微毒類。0.9%含印楝素和阿維菌素乳油對家兔皮膚無刺激性;對家兔眼粘膜有中度刺激性。0.9%含印楝素和阿維菌素乳油對豚鼠皮膚屬弱致敏物。
實驗例3本實驗例在于研究含印楝素和阿維菌素乳油對環境生物的急性毒性。
1試驗材料1.1供試農藥
0.9%含印楝素和阿維菌素乳油(云南省農業科學院農業環境資源研究所提供)。
1.2供試生物1.2.1供試蜜蜂意大利蜜蜂(Apis mellifera L.),成年工蜂,浙江大學動物科學院提供。
1.2.2供試鳥類日本鵪鶉(Coturnix coturnix japonica),杭州蕭山城廂鎮禽畜養殖場提供。選用齡期為30天、健康活潑的鵪鶉供試。試驗前在室內試驗條件下預養一周,預養期間鵪鶉全部生長正常,無病癥無死亡。
1.2.3供試魚類測試魚種為斑馬魚(Brachydanio rerio H B),平均體長(連尾)3.0cm,平均體重約0.180g。由浙江揚帆水族館提供。試驗前在室內馴養一周,馴養期間斑馬魚生長正常,無死亡,無病癥,全部健康,大小基本一致。試驗前一天停止喂食,試驗期間不喂食。
1.2.4供試家蠶供試蠶種為青松×皓月,二齡起蠶供試。蠶種由浙江省蠶種公司提供。
2試驗儀器設備2.1試驗蜂籠500ml玻璃燒杯(用紗布封口);2.2試驗鳥籠涂塑鐵籠,長50cm、寬35cm、高35cm,帶飼料盒兩個、給水杯一個;2.3試驗魚缸透明玻璃缸,內徑30cm、高30cm;2.4其他lmL注射器、16#灌胃針、容量瓶、燒杯、溫度計、濕度計、移液管、移液槍、5mL小燒杯、脫脂棉、pH計、溶解氧測定儀、人工氣候培養箱等。
3試驗方法3.1蜜蜂試驗采用攝入法考察藥劑的攝入毒性。
用50%的白糖溶液將藥劑配制成多個不同濃度的藥液供試。取配制好的藥液5mL移入置有脫脂棉的5mL小燒杯內,再將小燒杯放到500ml大燒杯中供蜜蜂取食。往大燒杯中移入10只成年工蜂,用紗布封口。每個處理重復三次,設空白對照。試驗在微光條件下進行,環境溫度25±1℃,相對濕度70±5%,藥劑處理后24h調查中蜂毒死亡情況。
3.2鳥類試驗試驗室溫度25±2℃.室內通風透光。飼料采用鵪鶉飼料,同時喂以清水。試驗鵪鶉每組10只(雌雄各半)作為一個重復。試驗前禁食12~20小時,只供清水。藥劑用蒸餾水稀釋后供試。通過預試確定毒性試驗范圍。正式試驗設置若干組不同濃度藥液,另設一組灌清水作為空白對照,每個處理設1個重復。試驗采用一次性劑量直接注入的經口染毒灌胃法。將不同濃度的藥液按每100g體重鵪鶉灌藥1mL的計量進行染毒處理。處理后的鵪鶉按常規方法飼養,觀察記錄鵪鶉的中毒癥狀和死亡數字。試驗歷時7天,死亡數字累積計算。用DPS數據處理平臺處理算出藥劑對鵪鶉的半致死劑量LC50值及95%置信限LC0.95。
3.3魚類試驗采用靜態法。
試驗室溫度控制在22±1℃。試驗用水存放及曝氣、試驗用魚馴養及試驗均在試驗室內進行。試驗用水為自來水,經曝氣去氯氣處理24小時以上,硬度86mg/L(以CaCO3計)。試驗容器放置于流水式裝置的恒溫水槽中,水溫22±1℃。在每個試驗缸中配制10升不同濃度的供試藥液,并投入斑馬魚10條。通過預備試驗確定毒性試驗濃度范圍。正式試驗設置若干組不同濃度的藥液,另設一組空白對照,每個處理設2個重復。試驗中定時測定各缸中試液的溶解氧及pH值。試驗歷時96小時,連續觀察記錄24、48、72、96小時斑馬魚的中毒癥狀和死亡數字,及時清除死魚。試驗結果處理采用DPS數據系統計算藥劑對斑馬魚的半致死濃度(LC50)值。
3.4家蠶試驗用去離子水將藥劑配制成若干個不同濃度的藥液。用不同濃度的藥液浸漬桑葉,每100mL藥液浸漬10g桑葉,浸漬時間為10秒,待桑葉上藥液自然風干后供蠶食用,每只直徑15cm培養皿中移入20頭二齡起蠶,重復二次。設空白對照。
試驗在微光條件下進行,溫度25±1℃,相對濕度70±5%.藥劑處理后24h調查中毒死亡情況。
4試驗結果與毒性評價4.1蜜蜂試驗對照蜜蜂取食正常給藥蜜蜂,輕度中毒蜜蜂比較急躁,上下不斷爬行,易從杯壁上跌落;嚴重中毒蜜蜂爬行較乏力,趴在底部,只有觸角在動,或爬行緩慢;倒翻后蹬足掙扎;死亡蜜蜂翅膀張開,腿縮攏,勾腹。
試驗藥液濃度和各組蜜蜂的死亡率見表8、表9。
表8 0.9%含印楝素和阿維菌素乳油對蜜蜂的攝入毒性試驗結果(24h)
用DPS數掘處理系統計算處理表13得Y=9.9452+4.1370X R=0.9873LC50=0.064mg/LCL0.95=0.056~0.076mg/L表9 0.9%含印楝素和阿維菌素乳油對蜜蜂的攝入毒性試驗結果(48h)
用DPS數據處理系統計算處理表9得Y=14.7305+5.7516X R=0.9973LC50=0.020mg/LCL0.95=0.018~0.023mg/L根據《化學農藥環境安全評價試驗準則》對蜜蜂毒性等級劃分標準LC50值≤0.5mg/L的為劇毒農藥;0.5mg/L≤LC50<20mg/L的為高毒農藥;20mg/L<LC50≤200mg/L的為中毒農藥;LC50>200mg/L為低毒農藥;試驗結果表明,0.9%含印楝素和阿維菌素乳油對蜜蜂的攝入毒性LC50在24h時為0.064mg/L,48h時為0.020mg/L,對蜜蜂均屬高毒。
4.2鳥類試驗試驗結果空白對照組中的鵪鶉生長正常,均無死亡。
給藥后,毒性發作較慢,且強度不大。低濃度處理垂頭呆立、羽毛蓬松;隨著處理濃度的升高,癥狀加重,出現癱軟靜臥,掙扎乏力,抽搐、呼吸困難等嚴重中毒癥狀。
給藥后8小時內,隨著濃度的升高,死亡數分別為0、0、2、5、10只,給藥處理24h后觀察,隨著濃度的升高,死亡數分別為0、0、4、7、10只,存活鵪鵓稍有恢復,但較高濃度處理組仍有鵪鶉嚴重呆滯、行走不穩、不進食或臥倒等較重中毒癥狀;至給藥后48h觀察,存活鵪鶉無新增加死亡數,但高濃度處理仍行動遲緩,低濃度處理恢復較好;至給藥后72h觀察,大部分存活鵪鶉基本恢復正常,個別體重減輕,非常瘦弱;至給藥后96h觀察,存活鵪鶉大部分恢復正常,各處理死亡數分別為0、0、5、8、10;在后繼觀察期內無新的死亡發生。結果見表10、表11。
表10 0.9%含印楝素和阿維菌素乳油對鵪鶉的急性毒性試驗結果(7d)
表11 0.9%含印楝素和阿維菌素乳油對鵪鶉的致死中量(LD50)
根據《化學農藥環境安全評價試驗準則》對禽鳥的毒性等級劃分標準LD50≤10mg/kg為劇毒農藥10mg/kg<LD50≤50mg/kg為高毒農藥50mg/kg<LD50≤500mg/kg為中毒農藥LD50>500mg/kg為低毒農藥。本試驗表明0.9%含印楝素和阿維菌素乳油對鳥類第7天的LD50為50.6mg/kg,因此0.9%含印楝素和阿維菌素乳油對鳥類屬中毒農藥。
4.3魚類試驗試驗結束時,最低全致死濃度組溶解氧含量介于6.42~6.48mg/L,最高無死亡濃度組介于6.89~7.18mg/L,對照組介于6.95~7.10mg/L;試驗結束時,最低全致死濃度組pH介于7.67~7.72,最低濃度組介于7.77~7.83,對照組介于7.79~7.83。接觸藥液后,魚表現側游、仰游等現象,中毒后期,魚呈現麻痹狀態,多側臥于水底,對刺激反應遲鈍。
試驗藥液濃度和各組斑馬魚的死亡率見表12。根據表12所列數據,利用DPS數據處理系統,可得0.9%含印楝素和阿維菌素乳油對斑馬魚96小時的半致死濃度LC50為0.0313mg/L(見表13)。
表12 0.9%含印楝素和阿維菌素乳油對斑馬魚的急性毒性試驗結果
表13 0.9%含印楝素和阿維菌素乳油對斑馬魚的致死中濃度(LC50)
根據《化學農藥環境安全評價試驗準則》對魚類毒性等級標準LC50≤0.1mg/L為劇毒農藥;0.1mg/L<LC50≤1.0mg/L為高毒農藥;1.0mg/L<LC50≤10.0mg/L中毒農藥,LC50>10.0mg/L為低毒農藥。0.9%含印楝素和阿維菌素乳油對斑馬魚96小時的LC50為0.0313mg/L,故0.9%含印楝素和阿維菌素乳油對斑馬魚的毒性屬于劇毒。
4.4家蠶試驗試驗不同時間觀察結果表明,對照家蠶正常取食或爬行,試驗開始后96h已全部蛻皮變成三齡。24h輕度中毒的家蠶取食量減少,反應遲鈍,有些離開桑葉活動;嚴重中毒家蠶有褐色液體吐出,多數身體側翻,在桑葉上靜止不動,觸之有緩慢反應,身體僵直;死亡家蠶蠶體僵直。96h垂死家蠶色變黑,多數側翻,略彎曲。試驗結果見表14、15。
表14 0.9%含印楝素和阿維菌素乳油對家蠶的急性毒性試驗結果
表15 0.9%含印楝素和阿維菌素乳油對家蠶的致死中濃度(LC50)
根據《化學農藥環境安全評價試驗準則》對家蠶毒性的分級標準LC50≤0.5mg/L為劇毒農藥;0.5mg/L<LC50≤20mg/L為高毒農藥;20mg/L<LC50≤200Ing/L為中毒農藥;LC50>200mg/L為低毒農藥。0.9%含印楝素和阿維菌素乳油對家蠶的LC50在24h時為0.0354mg/L,48h時為0.0354mg/L,96h時為0.0075mg/L,對家蠶劇毒。
由此,根據“農藥登記資料要求”規定,對0.9%含印楝素和阿維菌素乳油進行了蜜蜂、鵪鵓、魚、家蠶等四種環境生物的毒性試驗,測定結果如下蜜蜂LC50(48h) 0.020mg/L鵪鵓LD50(7d) 50.6mg/kg斑馬魚LC50(96h)0.0313mg/L家蠶LC50二齡,96h) 0.0075mg/L根據農藥對環境生物的毒性和風險性分級標準,0.9%含印楝素和阿維菌素乳油對蜂為劇毒;對鳥為中毒;對魚為劇毒;對家蠶劇毒。
實驗例4本實驗例的目的在于研究本發明所述含印楝素和阿維菌素乳油的增效作用。
1材料與方法1.1材料1.1.1供試藥劑95.2%阿維菌素(avermectin)北京農業大學新技術開發總公司生產1%印楝素(azadirachtin)云南新聯化工廠生產0.9%含印楝素和阿維菌素乳油(5組配方)云南省農業科學院農業環境資源研究所1.1.2供試蟲種美洲斑潛蠅(Liriomyza sativae)云南省農業科學院農業環境資源研究所在室內用珍珠巖菜豆苗及蠶豆苗法飼養的實驗種群。
1.1.3供試作物2002年11月,在溫室里的白色尼龍紗網中,用塑料杯(直徑6.5cm,高9.5cm,底部通一小孔)裝珍珠巖作為人工基質,蠶豆種子直接種在基質中,每杯種1粒;每天適時澆蔬菜無土栽培的營養液(云南省農科院園藝所提供),待蠶豆苗長到5臺葉時,用于本項毒力測定工作。
1.2室內聯合毒力測定方法室內聯合毒力測定方法采用葉片浸漬法。當白色尼龍紗網中的供試蠶豆苗長到5臺葉時,接入羽化2~3天的美洲斑潛蠅成蟲,讓其取食產卵24小時;葉片剛出現美洲斑潛蠅幼蟲潛道時(即絕大部分為一齡幼蟲),剪下蠶豆苗的第3、4臺復葉,并隨機把5個復葉分為1組,數出每1組葉片的取食產卵孔數目。將上述幾種供試藥劑先用少量丙酮溶解,再分別用蒸餾水對半稀釋成所需的試驗濃度,蒸餾水作對照。每種藥劑的每一個濃度分別浸入上述4組蠶豆葉各10秒種(即每一處理4次重復),取出后,懸掛晾干;每一組蠶豆葉分別用衛生紙包被并放入塑料保鮮袋里,隨后移入溫度24~25℃、相對濕度50~60%、光周期14L10D的光照培養箱中保濕培養;化蛹以后,分別調查每一重復的化蛹數量。在試驗過程中,經不同的藥劑處理之后,作物葉片里的美洲斑潛蠅若被殺死,則不能發育成蛹,故可根據美洲斑潛蠅取食產卵孔數量與化蛹數量之間的直線回歸關系,計算出每一種藥劑各處理的幼蟲死亡數量,并換算成死亡率。采用上述測定數據,通過計算機軟件PROBIT程序進行分析,分別獲得每一種配方藥劑的毒力回歸方程、方差、LC50或LC90;采用孫云沛法計算復配藥劑的共毒系數(CTC),以此評價其生物活性效應,即CTC>120時為增效作用,80<CTC<120為相加作用,CTC<80時為拮抗作用。
2結果與分析供試藥劑對煙蚜的毒力測定結果按其大小順序排列分別為95.2%阿維菌素LC50=0.4046(mg/L)>0.9%(0.6%阿維菌素+0.3%印楝素)乳油LC50=37.2685(mg/L)>0.9%(0.7%阿維菌素+0.2%印楝素)乳油LC50=42.5579(mg/L)>0.9%(0.8%阿維菌素+0.1%印楝素)乳油LC50=46.5748(mg/L)>0.9%(0.5%阿維菌素+0.4%印楝素)乳油LC50=63.3521(mg/L)>0.9%(0.4%阿維菌素+0.5%印楝素)乳油LC50=103.997(mg/L)>1%印楝素LC50=160.9947(mg/L)。0.9%含印楝素和阿維菌素乳油對美洲斑潛蠅幼蟲的毒力低于95.2%阿維菌,但高于1%印楝素的毒力。在印楝素和阿維菌素的5個配方中,0.9%(0.6%阿維菌素+0.3%印楝素)乳油對美洲斑潛蠅幼蟲的毒力最高。
表16 0.9%印楝素·阿維菌素乳油最佳配比對美洲斑潛蠅幼蟲的共毒系數(CTC)
從表16可以看出,在印楝素和阿維菌素的5個配方中,其對美洲斑潛蠅幼蟲的共毒系數(CTC)值分別為0.9%(0.8%阿維菌素+0.1%印楝素)乳油CTC=180.5548
0.9%(0.7%阿維菌素+0.2%印楝素)乳油CTC=135.71750.9%(0.6%阿維菌素+0.3%印楝素)乳油CTC=180.71410.9%(0.5%阿維菌素+0.4%印楝素)乳油CTC=127.47250.9%(0.4%阿維菌素+0.5%印楝素)乳油CTC=96.9571根據孫云沛法計算復配制劑的共毒系數標準,CTC>120時為增效作用,80<CTC<120為相加作用,CTC<80時為拮抗作用。顯然,第2、3、4組共毒系數(CTC)均大于120,表明對美洲斑潛蠅幼蟲具有增效作用,其中以第3組增效作用較大;而第1、5組的共毒系數在80-120之間,表明相加作用。因此,阿維菌素與印楝素的最佳配比為0.9%(0.6%阿維菌素+0.3%印楝素)乳油,其對美洲斑潛蠅幼蟲的CTC=180.7>120,表明具有明顯的增效作用,其增效倍數為0.8071倍。
3結論與討論阿維菌素(avermectin)為微生物(Streptomyces avermitilis)的發酵產物,主要作用于害蟲害螨的γ-氨基丁酸(γ-GABA)門控的氯離子通道,造成氯離子通道延長開放,產生持久的超極化膜電位,導致神經膜處于抑制狀態,從而抑制神經傳道以致死。印楝(Azadirachta indica)是目前世界上公認的高效殺蟲植物,其主要活性成分是印楝素(azadirachtin),印楝素及其制劑對許多種不同的各齡昆蟲具有拒食、忌避、毒性和干擾生長發育的特征。由于阿維菌素與印楝素對害蟲的作用機制不同,故二者以一定比例復配形成的農藥制劑對害蟲具有明顯的增效作用。
通過一系列的室內生物測定結果可以看出,阿維菌素(avermectin)毒殺美洲斑潛蠅1-2齡幼蟲,驅避成蟲及保苗效果較好。印楝素(azadirachtin)對美洲斑潛蠅幼蟲具有一定的毒殺作用,能抑制幼蟲化蛹;對成蟲取食和產卵還有驅避作用。因此,阿維菌素與印楝素以一定比例復配形成的農藥制劑對美洲斑潛蠅幼蟲具有顯著的增效作用。
在農業生產應用過程中,應充分考慮到藥劑的有效成分、速效性、持效期和價格。通過對上述試驗結果綜合分析可以看出,阿維菌素與印楝素的最佳配比濃度為0.9%含阿維菌素和印楝素的乳油(0.6%阿維菌素+0.3%印楝素)。
實驗例5本實驗例在于研究0.9%含阿維菌素和印楝素的乳油對防治菜豆美洲斑潛蠅(Liriomyza sativae)田間藥效試驗,確定其田間推薦使用劑量。
一、試驗條件1、作物和防治對象(1)供試作物菜豆(2)防治對象美洲斑潛蠅(Liriomyza sativae)2、環境條件本項藥效試驗在云南省元謀縣元馬鎮進行,海拔1260米;試驗地為沙壤土質,水肥條件好,菜豆種植水平較高。
3、試驗時間本試驗于2002年12月進行。
二、試驗設計與方法1、供試藥劑0.9%含阿維菌素和印楝素的乳油(abamectin+azadirachtin)(云南省農業科學院農業環境資源研究所共同提供)1.8%愛福丁(abamectin)乳油(北京農業大學新技術開發總公司生產)0.3%印楝素(azadirachtin)乳油(云南新聯化工廠生產)2、試驗處理代號 藥劑 用藥量(商品量)用水量(公升/畝)A0.9%阿維·印楝乳油 30毫升/畝 60B0.9%阿維·印楝乳油 40毫升/畝 60C0.9%阿維·印楝乳油 50毫升/畝 60D1.8%愛福丁乳油 20毫升/畝 60E0.3%印楝素乳油 200毫升/畝60F空白對照 清水 603、試驗操作選擇菜豆長勢均勻,斑潛蠅危害一致的田塊進行試驗。試驗設6個處理,4次重復,共24個小區;小區面積19.8平方米,隨機區組排列,采用新加坡利農一16型噴霧器進行噴霧,每畝用水量60公升;在美洲斑潛蠅幼蟲絕大部分處于1~2齡期時施藥一次。
4、調查方法施藥前分別調查各處理的蟲情基數和被害指數,施藥后1天、3天、7天、10天各調查一次蟲情,藥后12天各處理分別調查一次被害指數。具體方法是每個小區隨機標記25株菜豆,施藥前在每株標記的豆株中部相同葉位,各剪下一片復葉;施藥后每次調查時,在標記豆株藥前采樣的葉位上依次向上取樣,每小區每次取樣為25片復葉,以小區為單位分別裝入貼有標簽的保鮮袋內,并帶回室內觀察;待相應的空白對照的蛹開始羽化時,剝離全部葉片調查活蛹數;依據各處理的活蛹數以及被害指數,計算藥劑的防治效果和保苗效果。葉片被害指數調查分級標準如下0級葉片無蟲道;1級為害面積占整個葉面積的5%以下;3級為害面積占整個葉面積的6%~10%;5級為害面積占整個葉面積的11%~20%;7級為害面積占整個葉面積的21%~50%;9級為害面積占整個葉面積的50%以上。
5、藥效和保苗效果計算各處理的防治效果及保苗效果按以下公式進行計算 三、試驗結果與分析(一)本項試驗的4次調查數據詳見表17~20,保葉效果見表21。
0.9%含阿維菌素和印楝素的乳油防治菜豆美洲斑潛蠅田間小區藥效試驗調查數據表17 施藥后1天各小區活蛹數(2002年 云南 元謀) 表18 施藥后3天各小區活蛹數(2002年 云南 元謀)
表19 施藥后7天各小區活蛹數 (2002年 云南 元謀) 表20 施藥后10天各小區活蛹數 (2002年 云南 元謀) 表21 施藥后12天葉片被害指數及保葉效果(2002年 云南 元謀)
(二)結果分析1、試驗結果表明,0.9%含阿維菌素和印楝素的乳油對菜豆美洲斑潛蠅有較好的防治效果;其防治效果與用藥量呈正相關,并以最高劑量(50毫升/畝)的防效最佳。
2、從藥劑的速效性來看,0.9%含阿維菌素和印楝素的乳油與對照藥劑1.8%愛福丁乳油相當,但優于0.3%印楝素乳油;0.9%含阿維菌素和印楝素的乳油的最佳防治效果,在施藥后的7~10天,見示意圖。從持效期來看,0.9%含阿維菌素和印楝素的乳油與1.8%愛福丁乳油相當。對菜豆的保葉效果,在50毫升/畝的劑量下,顯著高于1.8%愛福丁乳油和0.3%印楝素乳油。
3、0.9%含阿維菌素和印楝素的乳油50毫升/畝對菜豆美洲斑潛蠅的防治效果,與1.8%愛福丁乳油20毫升/畝的防效相當,而優于0.3%印楝素乳油200毫升/畝的防效;0.9%含阿維菌素和印楝素的乳油對美洲斑潛蠅成蟲有一定的拒食作用。
4、通過試驗證明,0.9%含阿維菌素和印楝素的乳油對蠶豆美洲斑潛蠅具有較好的防治效果,其毒性低,尤其對美洲斑潛蠅低齡幼蟲防治效果較好,是一種防治斑潛蠅的有效藥劑;其防治效果與對照藥劑1.8%愛福丁乳油防效相當,而由于對照藥劑0.3%印楝素乳油的防效。0.9%含阿維菌素和印楝素的乳油大田推薦使用劑量為40~50毫升/畝為宜,施藥間隔期10天。
5、0.9%含阿維菌素和印楝素的乳油在試驗所設的各個處理劑量下,對供試作物菜豆均末發現有任何藥害癥狀表現。
權利要求
1.一種含印楝素和阿維菌素的農藥組合物,其特征在于,由以下成分及重量含量組成印楝素0.1%~10%,阿維菌素 0.1%~15%,助劑 余量。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含印楝素和阿維菌素的農藥組合物,其特征在于,印楝素阿維菌素重量比為1∶1~1∶10;印楝素和阿維菌素占總重量的0.2%~25%。
3.根據權利要求1或2所述的含印楝素和阿維菌素的農藥組合物,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含印楝素和阿維菌素的農藥組合物為乳油制劑時,乳油組成是印楝素 0.1%~10%,阿維菌素 0.1%~15%,助溶劑 5%~10%,乳化劑 5%~15%,增效劑 1%~20%,滲透劑 1%~10%,穩定劑 0.8%~5%,溶劑 余量。
4.根據權利要求3所述的含印楝素和阿維菌素的農藥組合物,其特征在于,所述助溶劑為甲醇、乙醇或乙酸乙酯中的一種,所述溶劑為甲醇、乙醇、乙酸乙酯、甲苯、二甲苯、柴油、機油、煤油或重油中的一種或多種;所述乳化劑為陰離子表面活性劑農乳500號與非離子表面活性劑農乳600號、700號、1600號、33號、34號、烷基酚與環氧乙烷縮合物、蓖麻油環氧乙烷加成物中一種或多種的復配物,也可以是0201、0203、0204或0206中的一種或兩種;所述增效劑為磷酸三苯酯、胡椒基丁醚或增效磷中的一種;所述滲透劑為氮酮、噻酮或脂肪醇聚氧乙烯醚中的一種或多種;所述穩定劑為市售的不飽和脂肪酸、2,6-二叔丁基-4-甲基苯酚、環氧大豆油或環氧蓖麻油中的一種或多種的組合。
5.根據權利要求1或2所述的含印楝素和阿維菌素的農藥組合物,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含印楝素和阿維菌素的農藥組合物為可濕性粉劑時,可濕性粉劑組成是印楝素 0.1%~10%,阿維菌素 0.1%~15%,潤濕分散劑 5%~15%,增效劑 1%~20%,滲透劑 1%~10%,穩定劑 0.8%~5%,填料 余量。
6.根據權利要求4所述的含印楝素和阿維菌素的農藥組合物,其特征在于,所述填料為硅藻土、高嶺土、凸凹棒土、白炭黑、蒙托土、黏土、膨潤土、陶土或活性白土中的任何一種;所述潤濕分散劑為烷基酚聚氧乙烯醚、苯乙基酚聚氧乙烯醚、芐基酚聚氧乙烯醚、木質素磺酸鈣、木質素磺酸鈉、甲基萘磺酸鈉甲醛縮合物、萘磺酸鈉甲醛縮合物、拉開粉、十二烷基硫酸鈉、凈洗劑LS、皂角粉或亞硫酸紙漿廢液中的一種或多種;所述增效劑為磷酸三苯酯、胡椒基丁醚或增效磷中的一種;所述滲透劑為氮酮、噻酮或脂肪醇聚氧乙烯醚中的一種或多種;所述穩定劑為市售的不飽和脂肪酸、2,6-二叔丁基-4-甲基苯酚、環氧大豆油或環氧蓖麻油中的一種或多種的組合。
7.根據權利要求1或2所述的含印楝素和阿維菌素的農藥組合物,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含印楝素和阿維菌素的農藥組合物為水分散粒劑時,水分散粒劑組成是印楝素 0.1%~10%阿維菌素 0.1%~15%潤濕分散劑 5%~15%增效劑 1%~20%滲透劑 0.5%~10%穩定劑 0.1%~5%崩解劑 3%~10%黏結劑 0.5%~5%填料 余量。
8.根據權利要求7所述的含印楝素和阿維菌素的農藥組合物,其特征在于,所述填料為硅藻土、高嶺土、凸凹棒土、白炭黑、蒙托土、黏土或活性白土的任何一種;所述潤濕分散劑為烷基酚聚氧乙烯醚、苯乙基酚聚氧乙烯醚、芐基酚聚氧乙烯醚、木質素磺酸鈣、木質素磺酸鈉、甲基萘磺酸鈉甲醛縮合物、萘磺酸鈉甲醛縮合物、拉開粉、十二烷基硫酸鈉、凈洗劑LS、皂角粉或亞硫酸紙漿廢液中的一種或多種;所述崩解劑為硫酸銨、氯化鈣或膨潤土中的一種或多種;所述黏結劑為羧甲基纖維素、聚丙烯酸鈉、明膠、阿拉伯膠、海藻酸鈉、聚乙烯醇或聚乙二醇高分子化合物中的一種或多種;所述增效劑為磷酸三苯酯、胡椒基丁醚或增效磷中的一種;所述滲透劑為氮酮、噻酮或脂肪醇聚氧乙烯醚中的一種或多種;所述穩定劑為市售的不飽和脂肪酸、2,6-二叔丁基-4-甲基苯酚、環氧大豆油或環氧蓖麻油中的一種或多種的組合。
9.根據權利要求1或2所述含印楝素和阿維菌素的農藥組合物在制備防治蔬菜、花卉、蠶豆、馬鈴薯作物上的農業害蟲美洲斑潛蠅、南美斑潛蠅及害螨中的應用。
全文摘要
本發明公開一種含印楝素和阿維菌素的農藥組合物,由以下成分及重量含量組成印楝素0.1%~10%,阿維菌素0.1%~15%,余量為助劑。本發明所述的農藥組合物對多食性的美洲斑潛蠅、南美斑潛蠅幼蟲毒殺效果好、持效期長、速效性好,對成蟲的取食產卵亦有較好的驅避作用,對斑潛蠅天敵安全;而且其殺蟲譜廣、使用方便、成本較低、安全可靠,具備了高效、低毒、低成本農藥的特點。
文檔編號A01P7/02GK101044855SQ20061001159
公開日2007年10月3日 申請日期2006年3月30日 優先權日2006年3月30日
發明者吳文偉, 羅雁婕, 尹可鎖, 何成興, 郭志祥 申請人:云南省農業科學院農業環境資源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