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防治藏北高原鼠兔毒餌及制備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藏北高原草場防治高原鼠兔的滅鼠技術領域,更具體涉及利用第一代抗凝血滅鼠劑—特殺鼠2號防治高原鼠兔的毒餌,同時還涉及防治高原鼠兔毒餌的制備方法,該毒餌廣泛適用于防治藏北高原鼠兔。
背景技術:
西藏生態環境極為脆弱,而害鼠在草場的退化中扮演著重要角色,西藏高原草場害鼠數量多,損失大,破壞草原嚴重,導致草場退化,甚至沙化。目前,西藏已有50%以上的草地退化,其中重度退化的草場約占已退化草地的一半左右。還有近三分之一左右的草地已明顯沙化。在西藏的個別地區,害鼠正加速使一些牧場變為不毛之地,牧人不得不遷移。可以說害鼠對草場的危害程度僅次于草場過載所導致的危害,是影響西藏草原畜牧業可持續發展的另一重要因素。西藏牧區總面積占全區土地面積的71%,達87萬平方公里。藏北的那曲是西藏重要牧區之一,1998年那曲地區牲畜存欄數占全西藏自治區的近30%。那曲草原主要害鼠為高原鼠兔(Ochotona curzoniae)及喜馬拉雅旱獺(Marmota himalayana)。優勢種為高原鼠兔。鼠兔食量很大,一只成年鼠兔日平均采食鮮草77.3g,是其體重的50%左右;56只鼠兔日消耗的牧草相當于1頭藏綿羊的日食草量。全地區可利用草地中,按每畝2~3只,3.8億畝草地上有鼠兔7.6~11.4億只,每年吃掉的牧草可飼養1461~2191萬只綿羊單位。
西藏草原鼠害控制以前應用劇毒急性滅鼠劑,后因對環境危害大,嚴重產生二次中毒,鼠類天敵急劇下降。國家取締違禁急性劇毒鼠藥后改用抗凝血滅鼠劑和生物滅鼠藥C、D型肉毒素梭菌。由于西藏缺乏專業人員,即使應用抗凝血滅鼠劑也存在滅鼠率不高,為75%以上,且存在盲目使用第二代抗凝血滅鼠劑情況,易對西藏脆弱生態環境造成影響。草原應用最多的生物滅鼠藥C、D型肉毒素梭菌的安全性正受到國內外專家的質疑。直到目前為止,西藏草原鼠害控制仍處于探索階段。
根據我們以往滅鼠技術,結合藏北草原特點及高原鼠兔的特性,通過2006年在那曲縣香茂鄉草場用第一代抗凝血滅鼠劑——特殺鼠2號進行的多項現場試驗,取得成功,創造出本發明。
有關高原鼠兔防治文獻有“高原鼠兔”,《滅鼠概論》,人民衛生出版社出版,汪誠信等,1981224~227;中科院西北高原生物所的樊乃昌等做了“溴敵隆防治高原鼠兔和高原鼢鼠的研究”《獸類學報》1986.6(3)211~217;沈世英用“C型肉毒素梭菌殺滅高原鼠兔的研究”《獸類學報》1987.7(2)147~153;景增春等在青海做了(“幾種殺鼠劑防制草原害鼠的試驗研究”《中國媒介生物學及控制雜志》1992.3(4)221~225)和D型肉殺鼠素防治高原鼠兔滅效試驗《草業科學》2006.23(3)89~91;方毅才等對防治甘肅的高原鼠兔進行了探討(“甘肅草地高原鼠兔危害與防治探討”《甘肅農業》1998.143(6)41~42);西藏那曲草原站的洛桑加措對那曲高原鼠兔為害進行了調查(“那曲高原鼠兔調查研究”《西藏畜牧獸醫》2002.1,12~14);趙廷貴比較了高原鼠兔對燕麥等3種餌料適口性(高原鼠兔在冬春季對燕麥等3種餌料適口性及采食量的對比試驗《四川草原》2005.116(7)3~5);四川草原工作站的張緒校等對防治高原鼠兔提出了問題和建議(“我省高原鼠兔滅治中存在的問題及建議”《四川畜牧獸醫》2006.6,7~8);西藏農牧學院的魏學紅也提出高原鼠兔危害與防治(“高原鼠兔對西藏高寒草地的危害及防治”)等等。這些文獻雖介紹一些殺滅高原鼠兔的藥物與方法。但均未涉及殺滅藏北高原鼠兔毒餌,也未根據藏北特殊環境要求提出適應藏北草原高原鼠兔藥物防治的毒餌制備方法。
到目前為止,未發現涉及藏北草原應用特殺鼠2號防治高原鼠兔毒餌及制備方法的文獻及專利公開。
發明內容
本發明目的在于提供了一種防治藏北高原鼠兔毒餌,配方合理,使用方便,尤其是利用第一代抗凝血滅鼠劑——特殺鼠2號防治高原鼠兔,提高了對高原鼠兔防治效果,應用該毒餌防治高原鼠兔的毒餌的校正滅鼠效果可以達到90.85%~99.12%;
本發明的另一個目的在于提供了一種防治高原鼠兔毒餌的制備方法,方法易行,操作方便,該毒餌提高了對環境的安全性,保護了藏北脆弱生態環境。
為達到上述目的,本發明采用以下技術措施一種防治高原鼠兔毒餌采用以下重量份原料制成原料滅鼠劑、餌料和清水。
滅鼠劑第一代抗凝血滅鼠劑——10%特殺鼠2號母液(由湖南天澤農藥有限公司生產),0.008~0.06份;餌料谷物種子作為餌料,由當地糧店購買當年生產的青稞、或燕麥、或小麥,40~300份;水干凈的水15~120份;一種制備防治高原鼠兔毒餌的步驟如下A、先分別稱取防治該高原鼠兔毒餌配制所需要滅鼠劑——10%特殺鼠2號母液(棕色)、餌料(青稞、或燕麥、或小麥)和水;B、將稱好的滅鼠母液倒入水中,攪拌均勻,使藥液完全呈現淡黃色;C、將均勻的藥液倒入盛有餌料的容器中(水泥地、或大盆等),充分攪拌均勻,每隔40~90分鐘翻拌一次;D、將C步驟中混合的藥液和餌料翻拌7~12次,每次都要翻拌均勻,2次翻拌間隔40~90分鐘,待藥液被充分吸收后(無明顯藥液滲出),即可使用。
如配制100份0.02份特殺鼠2號青稞毒餌先稱取青稞100份、10%特殺鼠2號母液0.02份,清水40份;將0.02份母液(棕色)倒入40份清水的容器中,攪拌均勻,藥液顏色由深黃色變淡黃色,再將藥液倒入盛有100份青稞的水泥池中,翻拌均勻,每隔40~90分鐘翻拌一次,約翻拌7~12次,藥液被青稞充分吸收,水泥池中無藥液流出,即可使用,完成配制過程。
須注意事項①、餌料選擇當年生產的新鮮谷物種子,霉變、受污染種子鼠不食;②、鼠藥、餌料和水的數量要準確;③、配制工具和容器要干凈,不能用有農藥等其它有氣味工具配制;④、盛餌料容器不漏,否則藥液會漏掉,影響配比濃度;⑤、翻拌均勻,使藥液均勻,讓每粒種子充分吸收到藥液;⑥、配制過程禁止吸煙,戴上橡膠手套、穿工作服,配完后及時用熱水清洗用具、肥皂洗手。
1、滅鼠時機選擇選擇高原鼠兔繁殖高峰的前期,藏北通常在3~4月份。原因是高原鼠兔繁殖高峰期是5月中旬到6月份,而藏歷4月份(陽歷4~5月)為禁止殺生時期,加上3~4月份食物缺乏,此時期為最佳滅鼠時機;2、滅鼠藥物與使用濃度選擇藏北高原天敵種類與數量多,尤其是鷹類被喻為神鷹更需要保護。滅鼠藥物選擇更應慎重。急性滅鼠劑安全性差而不應使用,第二代抗凝血滅鼠劑安全性較好,但不如第一代抗凝血滅鼠劑,且第二代抗凝血滅鼠劑的急性毒力較第一代更強,易引起二次中毒以及影響生態環境安全。因此,溴敵隆等第二代抗凝血滅鼠劑不宜在藏北使用。對于生物滅鼠劑C、D型肉毒素梭菌的安全性受到澳大利亞專家在藏北提出的質疑,國內也有專家對此質疑。因此,在藏北草原用藥物滅鼠宜選擇安全性更高的第一代抗凝血滅鼠劑。尤其是特殺鼠2號通過加入增效劑,進一步降低毒殺劑使用量,對環境更安全。但高濃度的第一代抗凝血藥物會引起高原鼠兔拒食,而高原鼠兔對抗凝血滅鼠劑敏感,所以,應先進行常用濃度下不同濃度梯度試驗,選擇達到滅鼠效果為90%的最低、最適合濃度滅鼠。特殺鼠2號,在內地通常用濃度為0.1%,通過在藏北那曲不同濃度梯度試驗,即0.07%、0.05%和0.02%,校正滅鼠效果達到99.12%~90.85%,0.02%滅鼠效果達到90%,因此,特殺鼠2號用青稞做餌料可以選擇使用濃度為0.02%。
3、餌料選擇高原鼠兔雖嗜好優質牧草,但對谷物種子也喜食。如趙廷貴在青海用春小麥、燕麥和青稞觀察了高原鼠兔的適口性,結果春小麥最佳。我們通過配制青稞毒餌,即使在牧草豐富的8月份,滅鼠效果也達到90%以上。因此,谷物類種子均適宜作為滅鼠餌料,但關鍵還是在于掌握科學的配制方法;4、投藥根據藏北草原對環境安全要求,將毒餌投放到鼠洞內,以避免其它動物誤食,每個鼠洞投放2~4克,約100粒青稞毒餌;再根據抗凝血滅鼠劑慢性毒力強于急性毒力,連續投放2天,或隔一天再投放一次。第一次投放毒餌主要是普遍投放,第二次主要是補投,即第一次漏投的鼠洞補投、或吃完的鼠洞補投毒餌。關鍵在于少量、連投2次。注意鼠洞口有蜘蛛網或長有草免投毒餌,是鼠的廢棄洞;每鼠洞不能過量投放毒餌,否則浪費毒餌、或造成非靶動物過量取食而中毒。
最后須注意①、投藥后2~5天,撿埋死鼠,不可直接用手撿埋死鼠,用夾或鉗撿死鼠,避免染上鼠傳疾病;②、備好特殺鼠2號的特效解毒藥----維生素K1;③、滅鼠區域張貼解毒方法。
本發明具有以下優點和效果本發明是根據藏北高原生態特性、以及藏北高原鼠兔生理生態特征,充分考慮藏族群眾風俗習慣,結合內地鼠害防治研究成果,創造本發明的防治藏北高原鼠兔毒餌。應用本發明可以充分發揮第一代抗凝血滅鼠劑的藥效,提高防治高原鼠兔的滅鼠率,達到90%以上,有效期在6個月以上;通過大幅降低使用濃度、降低每個鼠洞投餌量來保護非靶動物安全性、保護天敵,那曲草原滅鼠試驗區有幾十只烏鴉取食死亡高原鼠兔,未發生烏鴉中毒事情。另見有老鷹和藏狐常在試驗區,均未見中毒。增加對脆弱生態環境的安全性;配制毒餌適口性好,攝食系數達到1.2以上(牧草豐富的7~8月藏北高原鼠兔通常不吃外來食物);符合藏族群眾傳統習俗。本發明易懂、簡便、適合藏北高原草場高原鼠兔藥物防治應用。
具體實施例方式
實施例1一種滅鼠兔毒餌,采用以下重量份原料制成原料滅鼠劑、餌料、清水。
餌料青稞(由當地糧店購買新鮮的餌料),100份;滅鼠劑第一代抗凝血滅鼠劑——10%特殺鼠2號母液(由湖南天澤農藥有限公司生產),0.02份清水40份;一種制備滅鼠兔毒餌的步驟如下1、先稱取滅鼠劑、餌料和水;2、將0.02份滅鼠劑倒入40份水中混合,攪拌均勻,帶藥液完全呈現淡黃色即可;3、將均勻的藥液倒入盛有100份餌料的容器中(水泥池),充分攪拌均勻,每隔40~90分鐘翻拌一次;4、將C步驟中的藥液和餌料翻拌7~12次,每次40~90分鐘,待藥液被充分吸收后,即可使用。
實施例
一種滅鼠兔毒餌的制備步驟與實施例1相同。
應用殺鼠兔毒餌在藏北草原防治高原鼠兔(1)、先進行不同濃度梯度試驗在海拔4700米的藏北高原青藏鐵路與青藏公路之間草場上選擇10個并排的0.25公頃(50×50米)小區進行不同濃度梯度試驗,每種濃度3個重復,兩種不同濃度小區間設立50米保護帶,保護帶各投相鄰濃度的毒餌25米,空白對照不投餌,其相鄰的保護帶25米內也不投放餌料。試驗布置圖如下
(2)、用盜洞法調查鼠密度,餌料選擇青稞,用10%特殺鼠2號母液按照0.07%、0.05%和0.02%的3種濃度配制毒餌各50份。配制時先作了吸水率試驗,青稞飽和吸水率在40%左右,按照其吸水率40%加入清水配制毒餌。配制50份0.02%特殺鼠2號青稞毒餌先分別稱取3份青稞50份、10%特殺鼠2號母液100份、250份和350份,3份清水20份;將100份、250份和350份母液分別倒入3份20份清水的容器中,攪拌均勻,再將3份藥液分別倒入盛有3份50份青稞的3個水泥池中,翻拌均勻,先低濃度后中、高濃度配制,3種濃度翻拌一次后,鏟清洗,每隔40~90分鐘翻拌一次,約7~12次后,藥液被青稞充分吸收,水泥池中無藥液流出,即可。
(3)、投餌方法3種濃度毒餌均按照統一投餌方式進行,即將毒餌投放到鼠洞內,以避免其它動物誤食,每個鼠洞投放2~4克,約100粒青稞毒餌;再根據抗凝血滅鼠劑慢性毒力強于急性毒力,連續投放2天,或隔一天再投放一次。第一次投放毒餌主要是普遍投放,第二次主要是補投,即第一次漏投的鼠洞補投、或吃完的鼠洞補投毒餌。關鍵在于少量、連投2次。注意鼠洞口有蜘蛛網或長有草免投毒餌,是鼠的廢棄洞;每鼠洞不能過量投放毒餌,否則浪費毒餌、或造成非靶動物過量取食而中毒。
(4)、滅鼠效果見下表滅鼠試驗結果表
根據以上結果,0.02%重復3小區可能是滅鼠后堵洞不全所致滅效偏低,因此,大面積使用特殺鼠2號防治藏北高原鼠兔可應用0.02%的濃度進行防治。
應用特殺鼠2號大面積防治藏北高原鼠兔最低濃度為0.02%,其具體滅鼠關鍵技術與試驗相同。通過解剖當地高原鼠兔,了解繁殖狀況,以及查閱資料,其繁殖高峰期是5月中旬到6月份,結合當地藏族群眾風俗習慣,最佳防治時期定在每年3~4月實施大面積滅鼠。
權利要求
1.一種滅鼠兔毒餌,采用以下重量份原料制成原料 重量份10%特殺鼠2號 0.008~0.06青稞或燕麥或小麥 40~300清水 15~120。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滅鼠兔毒餌,其特征在于采用以下重量份原料制成原料 重量份10%特殺鼠2號 0.02青稞或燕麥或小麥 100清水 40。
3.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滅鼠兔毒餌,其特征在于采用以下重量份原料制成原料 重量份10%特殺鼠2號0.04青稞或燕麥或小麥 200清水 80。
4.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滅鼠兔毒餌,其特征在于采用以下重量份原料制成原料 重量份10%特殺鼠2號 0.06青稞或燕麥或小麥 300清水 120。
5.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滅鼠兔毒餌,其特征在于采用以下重量份原料制成原料 重量份10%特殺鼠2號0.01青稞或燕麥或小麥 50清水 25。
6.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滅鼠兔毒餌,其特征在于采用以下重量份原料制成原料 重量份10%特殺鼠2號0.016青稞或燕麥或小麥 80清水 32。
7.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滅鼠兔毒餌,其特征在于采用以下重量份原料制成原料 重量份10%特殺鼠2號 0.008青稞或燕麥或小麥 40清水 15。
8.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滅鼠兔毒餌,其特征在于采用以下重量份原料制成原料 重量份10%特殺鼠2號 0.028青稞或燕麥或小麥 140清水 56。
9.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滅鼠兔毒餌,其特征在于采用以下重量份原料制成原料重量份10%特殺鼠2號 0.048青稞或燕麥或小麥240清水96。
10.一種制備權利要求1所述的滅鼠兔毒餌,其步驟是A、先分別稱取滅鼠劑、青稞或燕麥或小麥和水;B、將稱好的滅鼠劑倒入水中,攪拌均勻,藥液呈現淡黃色;C、將均勻的藥液倒入盛有餌料的容器中,攪拌均勻,每隔40~90分鐘翻拌一次;D、將C步驟中混合的藥液和餌料翻拌7~12次,每次都要翻拌均勻,2次翻拌間隔40~90分鐘,待藥液被充分吸收后,即可使用。
全文摘要
本發明公開了一種防治藏北高原鼠兔毒餌及制備方法,它由滅鼠劑、餌料和水一定比例構成,其步驟是首先分別稱取滅鼠劑、餌料和水;其次是將滅鼠劑倒入水中,攪拌均勻,使藥液完全呈現淡黃色;第三是將均勻的藥液倒入盛有餌料的容器中,充分攪拌均勻,每隔一定時間翻拌一次;第四是將三步驟中混合的藥液和餌料翻拌,每次都要翻拌均勻,待藥液被充分吸收后即可使用。配方合理,使用方便,提高了對高原鼠兔防治效果,應用該毒餌防治高原鼠兔的毒餌的校正滅鼠效果可以達到90.85%~99.12%;方法易行,操作方便,該毒餌提高了對環境的安全性,保護藏北脆弱生態環境。
文檔編號A01P19/00GK101023745SQ200710051440
公開日2007年8月29日 申請日期2007年1月31日 優先權日2007年1月31日
發明者李波, 王忠全, 王勇, 張美文, 扎西, 洛桑 申請人:中國科學院亞熱帶農業生態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