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風力水力綜合發電站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風力水力綜合發電站技術領域本發明屬于可再生清潔能源動力與發電領域,尤其是涉及風能與水力發電 技術。
背景技術:
礦物能源消耗與環境污染的問題導使包括風能、太陽能、海洋能等可再生 清潔能源之利用愈來愈有發展潛力與前景。進入21世紀以來,可再生清潔能源發電之應用呈現出一片欣欣向榮景象, 美中不足的是風能、太陽能發電受到自然氣象條件的制約影響。沒陽光或風力 不夠強大時即不能發電。因此,以利用風力發電而言,當前國際上普遍采用的 風力發電機組運轉發電時斷時續,運行很不穩定,難以作為可靠的獨立供電源; 而并網供電在未來發電量比例較大時將對現有供電網造成較大的有害影響,這 也將是風力發電進一步發展的主要制約因素。再者,現行的風力發電場占用土 地面積太廣大,土地資源利用率和產生的效益率太低,形成巨大的浪費;還有, 其廣泛布設于大地原野的風機對當地生態環境產生負面影響。至于當前也受到熱烈追捧的可再生生物能應用,則因為將會構成對人類糧食 爭奪的不利和危機局面后果,其發展前途有限。因此,面對能源與電力困擾人類的問題困境,研究開發出能更良好地解決上 述問題的方法、技術對人類及我們這個地球生態環境將有莫大裨益。發明內容本項發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種解決上述能源、電力與生態環境及習用風力發電 場的技術瓶頸和問題的良好完善技術方案,運用本項發明的風力水力綜合發電 站能有效地克服與解決上述問題,從而達到有限風能的最大化利用和風能水能 互補利用,顯而易見地大幅增加有效發電時數和發電質量,增進與維持供電網 的穩定性和電力品質,能滿足作為獨立的發電供電網,促進、提升地球生態環 境的優良化。為了達到上述目的,本發明風力水力綜合發電站的技術方案是 包含數座具有一定高度與面積的相鄰而各自獨立的提供水力發電的大容 量結構基座蓄水池A: Al An;或是一座有一定高度與面積的結構基座大容量蓄 水池A。依次相鄰的結構基座蓄水池Al An之間皆具有池水互相流通的連通水 漕ll。位于左右兩側的具有一定間隔距離的稱為第一區的結構基座蓄水池Al和第 二區的結構基座蓄水池A2上方各具有向高空拓展設置利用風能驅動運轉的風能動力機1的結構基座延伸構筑的有一定高度與空間的高層框架結構動力源空間al an, bl bn。于結構基座蓄水池Al或A2 —側邊緣位置設有泄水口 30與自動控制閥門31 , 或于一結構基座蓄水池A —定位點設有出水口與自動控制閥門20;蓄水池c內 設有水位高度控制裝置35,可透過第一或第二自動控制系統控制輸運水機或風 能動力機停止運轉與停止供水。于鄰近第二區或第一區結構基座蓄水池A2或Al —外側區域構筑有一低于 地平面有一定深度的地下層平臺與發電廠房25及設有水輪機發電機組29,其相 鄰區域構筑有較發電廠房平臺地面低許多的足夠大容積的地下儲水庫f ,水輪發 電機組29回水經由連通的回水渠27流入儲水庫f , 一條連通儲水庫的回水深水 渠32連通到筑設于第二區或第一區結構基座蓄水池A2或Al邊沿區域深入地下 的回水深水池26。所述回水深水池26里設有一至數套由風能動力機1驅動運轉的輸運水機4, 將儲水庫f里的水運送到上方的蓄水池C;水輪機發電機組29通過泄水管道28連通蓄水池C的泄水口 30、自動控制 閥門31,透過自動控制系統控制自動控制閥門開啟以獲取水力發電或關閉閥門 停止發電;或在結構機座蓄水池Al An地面層一適當位址設置一水輪機發電機組9, 其四周圍地面筑有集水漕22并通流到深水池12,水輪機發電機組9以泄水管道 10連通蓄水池C的泄水口與自動控制閥門20獲取水力發電。所述結構基座蓄水池A具有供水設施,包括 一個筑設在第二區結構基座 蓄水池A2朝向水源方向一側旁邊低于海平面或江、河、湖水平面一定深度的自 流深水池33, 一條同樣低于海水平面或江、河、湖水平面的自流深水渠34連通 大海水中引水或江、河、湖水引水入渠入池。自流深水池33中設有輸運水機2,其和設置于高層框架結構動力源空間 al an的風能動力機1分別各自相互對應匹配以第一動力傳遞組5聯結,透過 第一控制系統6控制聯結驅動輸運水機運水或斷開停止運水。包括地面挖設的一條由連通深水池12 —直延伸到海邊的海堤24的深溝 引水渠23,設置于海水e中的一至數套運用海洋能作功泵送的水泵機組13通過 連通的輸水管將水泵入引水渠23并流進深水池12。還包括 一條高架的輸水漕15,其出水口一端搭接在蓄水池C上方出水入 池,另一端連通高架儲水塔水池14出水口,設置于海水e中的利用海洋能驅動 泵送的一至數套水泵機組13通過連通的輸水管21將水輸送到儲水塔水池14; 還于同區域海水中設置一至數套利用風能動力機驅動運轉的輸運水機將水輸送 入高架儲水塔水池14。所述第一區高層框架結構動力源空間bl bn朝水源方向一外側區域設有各 自對應動力源空間高度與匹配數量的輸運水機3,其主動輪中心軸3-2分別各自 和第二動力傳遞組7聯結,其機身底部固定在深水池12內。所述第二區高層框架結構動力源空間al an朝水源方向一外側區域設有各 自對應動力源空間高度與匹配數量的輸運水機2,其主動輪中心軸3-2分別各自 和所對應匹配的第一動力傳遞組5聯結,其機身底部固定在自流深水池33中。所述輸運水機2、 3、 4通過導水槽3-6將水導流入蓄水池c。高層框架結構動力源空間al an, bl bn,依據動力與發電容量規模條件, 集成安裝有與動力源空間數量相匹配的利用風能驅動運轉的風能動力機1或其 組合的風能動力機組。于第二區高層框架結構動力源空間al an,所述的風能動力機1或風能動 力機組分別各自以第一動力傳遞組5聯結各自所對應匹配的輸運水機2或4,透 過布設的第一自動控制系統6執行選擇、控制聯結驅動輸運水機運轉送水或斷 開動力停止運轉。于第一區高層框架結構動力源空間bl bn的風能動力機或風能動力機組分 別各自以第二動力傳遞組7聯結所對應匹配的輸運水機3或4,還透過第二自動 控制系統8選擇與控制聯結驅動輸運水機運轉輸水或斷開動力停止運轉。所述結構基座蓄水池A下方空間構筑有許多層次的水產養殖池dl dn,或 構成其它形式可用空間。有益效果在于1. 創造的、可無限復制往高空擴展創建的結構基座蓄水池A框架結構動力源 空間Al、 A2構成風力水力統合發電系統往高空擴展建設創造出極為有效穩固的 載體和系統、設備集成方法。在所設定的一定高度之上可以按照需要構成很多 的動力源空間用以安裝風力發電系統設備,充分利用高度空間和高空中較強的 氣流,因之,可以在很少的用地面積內即能建造形成大規模大容量的發電廠;2. 運用了儲能方法,利用風力、水力、海洋能方法將水運送與儲存于所設計 足夠高度的高架大容量結構基座蓄水池中提供水力驅動設置于深入地下的地下 平臺的水輪機發電機組發電,或驅動設置于地面層的水輪機發電豐幾組發電。由 于多元化地利用可再生清潔能源方式,縱然在沒有風的時候,蓄7K池的供水也 可以通過設置在海中的利用海洋能驅動水泵的方式持續不斷地供7jC;而在有風時,風能動力機驅動的足夠多數量的輸運水機能夠輸送足夠水輪t幾發電機組長 時間運轉發電需求的儲水量,從而最大可能地維持發電的持續性、穩定性,增 進發電的質量;3. 通過增加結構基座蓄水池的高度,除了增加風能動力機利用風能效率,也 增加了水輪機發電機組的水頭高度,并且,還通過增加設置于地下深層的水輪發電機組的設置深度,從而增強水力作用,產生更大的發電效率;4. 依據發電系統發電廠建設地的自然風能、水能資源狀況及發電容量規模需 求總體規劃,結構基座蓄水池的建造高度將被設定在數十米至數百米范圍之間, 因此,結構基座蓄水池的下方空間可以創造出很大的可資利用的高效益空間, 可以構筑許多用來養殖魚、蝦、貝類之水產養殖池,或構筑成作為生產電子之 類產品的輕工業廠房或寫字樓或節能環保潔凈電能自給自足綠色住宅,充分利 用土地與空間資源,產生最大化效益;5. 由于本發電系統集約化作用,動力源空間能夠適當地布設防止鳥類飛入的 防護網,避免飛鳥無意闖入,因此不會發生像一般廣泛布設在廣泛大地的風力 發電場那樣無數的無辜飛鳥被風力發電機切殺的慘狀的二次生態災難問題;6.還在于風能動力機組和一些相關設備設置于高層的框架結構動力源空間 內,受到掩體保護,從而不受雨雪侵襲浸蝕,設備使用壽命更長久,從地面至 結構動力源空間設有人貨輸送電梯,保養維修方便成本低。
圖1是本發明風力水力綜合發電站的側視主示意圖; 圖2是本發明風力水力綜合發電站的正視示意圖; 圖3是本發明風力水力綜合發電站的俯視平面布置示意圖; 圖4與圖5是本發明風力水力綜合發電站設置于深層地下的水輪機發電機 組與廠房平臺和儲水庫及相關設施布置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以下結合附圖1 5和具體實施方式
對本發明作進一步詳細描述。 附圖示出了本發明風力水力綜合發電系統的構成要素。圖2顯示,風力水力 綜合發電站具有5座有一定高度的、相鄰而各自有間隔距離獨立的結構基座 蓄水池A: A1 A5,彼此相鄰的蓄水池c間具有池水互相流通的連通水漕11, 結構基座蓄水池A的高度,主要依據風力水力綜合發電系統發電廠建設當地的 風能和海洋能、水力資源狀況和發電容量規模大小來規劃設計,其高度設定大 體在數十米至數百米范圍之間。如果地質、構造穩定承載力大,地面無沉降變化因素或數十年問的沉降甚微, 結構基座蓄水池可以構筑單一座總體的型式。圖示左邊稱為第一區的結構基座蓄水池Al上方和右邊稱為第二區的結構基 座蓄水池A2構筑有結構基座向上延伸構成的高層框架結構動力源空間Al: b1 bn與A2: al an,動力源空間bl bn、 al an之數量、各個空間高度、面積、 總高度主要依據發電容量規模大小、風能資源情況、風能動力機1規格大小與 蓄水池容量及水資源狀況來總體規劃、設計與設定,其單層空間高度大致為數 米至十數米之間,面積為數百平方米至數千平方米之間,以一個發電容量10萬7千瓦的本發電系統而言,其總高度大體在100米 250米之間。動力源空間分別各自裝設風力驅動運轉的風能動力機1和動力傳遞組,通過動力傳遞組和透過自動控制系統控制聯結驅動所各自對應匹配的輸運水機運轉 送水或斷開停止運轉。圖2顯示兩座相距有一定距離的第一區與第二區結構基座蓄水池Al、 A2框 架結構動力源空間各僅示出10個空間al a10、 bl b10之構成。al與a3動力 源空間各設置一部風能動力機1,空間a2裝設有第一動力傳遞組5和布設有第 一自動控制系統6, al與a3的風能動力機以一根聯合動力傳動軸16聯結組合 構成更大輸出動力的一個風能動力機組。第一動力傳遞組包括兩根傳動軸,其 中第一根傳動軸一端裝設的齒輪17和聯合動力傳動軸齒輪嚙合,另一端以離合 器18和第二根軸一端聯結,另一端則以萬向聯軸器19聯結所對應的輸運水機2 或4;藉由自動控制系統電氣連接與控制第一動力傳遞組的離合器聯結傳遞動力 以驅動輸運水機的運轉輸水或斷離停止運轉;還能透過自動控制系統電氣連接 與控制風能動力機的運轉或停止。以上的動力傳遞方式僅是典型的一種方式, 當然也可運用各種可行的傳動方式。同樣地,包括a4 a6、 a7 a9空間的風能動力機組合和動力傳遞組聯結傳 動及自動控制系統控制都可以相同模式構成。在第一區結構基座蓄水池Al框架結構動力源空間bl b10, bl與b3各設置 一部風能動力機,空間b2裝設有第二動力傳遞組7和布設有第二自動控制系統 8, bl與b3風能動力機以一根聯合動力傳動軸16聯結組合為一個風能動力機組。 第二動力傳遞組包括兩根傳動軸,第1根傳動軸一頭裝設的齒輪和聯合動力傳 動軸的齒輪嚙合,另一頭以離合器18和第2根軸前端聯結,軸后端則以萬向聯 軸器和所對應的輸運水機3聯結組合,透過所布設的第二自動控制系統控制第 二動力傳遞組的離合器聯結傳動輸運水機運轉輸水或停止運轉與停止送水;也 能透過自動控制系統控制風能動力機的運轉或停止。同樣地,包括b4 b6、 b7 b9空間地風能動力機組合和動力^f專遞組聯結傳動及自動控制系統控制都可以相同模式構成。各自依序相鄰的結構基座蓄水池A1 A5皆具有池水互相流通的連通水漕 11,在結構基座蓄水池底部示出了設置的自動控制閥門20與泄水口和連通的泄 水管道10。基于結構基座蓄水池A具有一定的高度,可達數十米至數百米,是以其蓄水 池c下方空間可以創造出極大的能夠產生高效益的可資利用面積空間,在本實 施例,它構筑有十數個總計有數十萬平方米面積可作為養殖魚、蟲下、貝類的水 產養殖池dl d12,當然,也能構成作為節能、環保、潔凈能源電力自給自足的 綠色家園住宅樓或辦公樓或輕工業生產廠房等用途。圖2也示出第一區結構基座蓄水池Al前方設有數套輸運水機3,其各自有不同的高度以匹配對應不同高度的動力源空間b2、 b5、 b8并藉由主動輪中心軸 3-2和第二動力傳遞組7動力聯結;而其機架3-1底部固定在有一定水深的深水 池12中,其盛水容器3-5能夠完全沒入深水池中盛滿水。第二區結構基座蓄水池A2前方范圍設置有具有不同高度的輸運水機2,較 低的一套輸運水機對應匹配動力源空問a2高度,其安裝在機架3-1頂部的主動 輪中心軸3-2藉由聯軸器或萬向聯軸器19和空間a2的第一動力傳遞組5聯結 以傳遞設置在動力源空間al與a3的風能動力機1機組動力驅動輸運水機運轉 輸水到上方的蓄水池C;次高的輸運水機2對應空間a5高度,其主動輪中心軸 藉由萬向聯軸器和空間a5的第一動力傳遞組聯結以傳遞風能動力機的動力驅動 輸運水機運轉輸水到蓄水池;較高這套輸運水機對應空問a8的高度,同樣以主 動輪中心軸以萬向聯軸器19和第一動力傳遞組5聯結傳遞動力。這些輸運水機 2皆透過布設在各自動力源空間的第一 自動控制系統6執行控制動力的聯結傳動 運轉或斷開停止運轉,同時,也能控制風能動力機的運轉或停止。各部輸運水機2的機架底部分別各自固定在自流深水池里,其盛水容器3-5 能夠完全浸入池水中盛滿水輸水到上方的蓄水池c中。圖1風力水力綜合發電站側視示意圖,顯示粗大堅固的結構基座蓄水池A 結構基座基礎深入地下,進一步顯示蓄水池上方結構基座延伸構造的高層框架 結構動力源空間內裝設風能動力機1,機組各自以第二動力傳遞組7聯結所對應 匹配的輸運水機3的狀態。輸運水機2、 3、 4具有機身3-1,機身上部設有兩個有一定間距的主動輪與 中心軸3-2,以聯軸器或萬向聯軸器19和動力傳遞組聯結;機身下部位設有從 動輪與中心軸3-3,兩條輸送鏈條3-4分別張緊附掛在主動輪和從動輪上, 一定 數量的盛水容器3-5則等份均勻地裝設在輸送鏈條上。每套輸運水機都設有將 水傾泄導入蓄水池c的導水漕3-6;機身適當部位有支撐架3-7將輸運水機穩固 支撐在結構基座A1或A2。圖右側示出一高架輸水設施,包括一高架輸水塔水池14, 一條跨接于蓄水 池c上方和高架輸水塔水池的輸水漕15,通過輸水漕將水池14的水輸入蓄水池 c;設置在海水e中的數組利用海洋能作功的水泵13將水通過連通的輸水管泵 送到高架輸水塔水池。接下來請看圖3風力水力綜合發電系統俯視平面布置示意圖,圖中主要顯示 結構基座蓄水池A: AI A5和供水設施布設狀態。第一區結構基座蓄水池A1右側朝向水源方向地面挖設有一定深度的深水池 12,于深水池中設置有規則布設的輸運水機3,其能將深水池里的水輸送到上方 的蓄水池c;深水池有集水漕連通到水輪機發電機組9的集水漕; 一條引水渠23將深水池12連通到海邊海堤24邊,設置海水中的水泵13將水泵入引水渠。 在結構基座蓄水池A4上方,具有一條跨接筑設的高架輸水漕15,左側端搭 接在蓄水池水面上方,另一頭連通高架輸水塔水池14出水口,水池14供水有 兩種設施, 一種是由設置在海水中的利用海洋能作功的水泵通過連通的輸水管 21將水泵送到水池14;另一種方式的設施是通過設置在海水中的利用風能動力 機驅動的一至數部輸運水機將水運送到高架輸水塔水池。于第二區結構基座蓄水池A2 —外側地面區域筑設有自流深水池33和一條連 通到海里或江、河、湖的自流深水渠34,自流深水池底與自流深水渠底較海水 平面或江、河、湖水平面還要低一定的深度,以導使海水或江、河、湖水自然 流進自流深水池33;自流深水池里有規則地布設一至數部由框架結構動力源空 間al an設置的風能動力機1或其機組驅動運轉的輸運水機2將水輸送到上方 的蓄水池c。還于結構基座A2 —外側地面區域筑設有回水深水池26和回水深水渠32, 回水深水渠中設有數套由裝設在動力源空間al an的風能動力機1或其機組驅 動運轉的輸運水機4將水輪機發電機組29的回水輸送回到上方的蓄水池c。運用多種的供水裝備與設施、手段,在于確保源源不斷地將水輸送入蓄水池 c,從而確保水輪機發電機組有足夠的水力持續不停穩定地發電,以供應高質量 之電力。再請看圖4與圖5有關水輪機發電機組29發電設施的構成包括一個構筑 于結構基座蓄水池A2或Al —外側邊一定間距的低于地平面有一定深度的地下 平臺與廠房25,內設水輪機發電機組29,通過一條泄水管道28連通蓄水池c 的出水口 30與自動控制閥門31提供水力驅動運轉發電,該自動控制閥門31透 過自動控制系統執行控制開啟或關閉以控制水輪發電機組的運轉。泄水管道具 有支柱37與固定板38支撐固定;在蓄水池出水口 30的周圍設有過濾網36。地下廠房平臺25鄰近區域筑造有較平臺地面還要深一定深度的以供儲存回 水的儲水庫f;水輪機發電機組29周圍筑有集水漕并經由水渠27纟每回水導入儲 水庫; 一條和儲水庫同樣深度的回水深水渠32連通儲水庫和回水深水池26,池 中有規則地設置有數套輸運水機4將水輸送回蓄水池c。在發電容量規模較小的場合,則水輪機發電機組可以采用設置在地平面上, 如圖l、圖2中示出的水輪機發電機組9,如是,其通過泄水管道IO連通自動 控制閥門和出水口 20提供驅動的水力,回水經由集水漕22流進深水池12。還于蓄水池c中設有水位控制裝置35,透過第一或第二自動控制系統控制 水位,當蓄水池水滿時可適當停止部份輸運水機和風能動力機停止運轉。部件、組件、裝置符號與名稱對照表A: Al A2 asb:6f12343-1 3-2 3-3 3-4 3-5 3-6 3-76891011121314A1 A5, An結構基座蓄水池第一區結構基座蓄水池第二區結構基座蓄水池 al an高層框架結構動力源空間 bl bn高層框架結構動力源空間 蓄水池水產養殖池或辦公房、輕工業廠房 或住房空間 海或江、河、湖 地下儲水庫 風能動力機 輸運水機 輸運水機 輸運水機 機架主動輪與中心軸 從動輪與中心軸 輸送鏈條 盛水容器15 輸水漕16 聯合動力傳動軸17 齒輪18 離合器19 萬向聯軸器20 自動控制閥門與支撐架第一動力傳遞組第一自動控制系統第二動力傳遞組第二自動控制系統水輪機發電機組泄水管道連通水漕深水池水泵機組高架儲水塔水池出水口21輸水管22集水漕23引水渠24海堤或江河堤25地下廠房與地下平臺26回水深水池27水渠28泄水管道29水輪機發電機組30出水口31自動控制閥門32回水深水渠33自流深水池34自流深水渠35蓄水池水位控制裝置36過濾網37支柱38/固定板
權利要求1. 一種風力水力綜合發電站,其特征是包含數座具有從數十米至數百米高度與一百平方米至數千平方米面積的相鄰而各自獨立的提供水力發電的大容量結構基座蓄水池(AA1~An);或是一座結構基座大容量蓄水池(A);依次相鄰的結構基座蓄水池(A1~An)之間皆具有池水互相流通的連通水漕(11);位于左右兩側具有間隔數十米至數百米距離的稱為第一區的結構基座蓄水池(A1)和第二區的結構基座蓄水池(A2)上方各具有向高空拓展設置利用風能驅動運轉的風能動力機(1)的結構基座延伸構筑的具有從2米至數十米高度與空間的高層框架結構動力源空間(a1~an,b1~bn);于結構基座蓄水池(A1或A2)一側邊緣位置設有泄水口(30)與自動控制閥門(31),或于一結構基座蓄水池(A)一定位點設有出水口與自動控制閥門(20);蓄水池(c)內設有水位高度控制裝置(35),可透過第一或第二自動控制系統控制輸運水機或風能動力機停止運轉與停止供水;于鄰近第二區或第一區結構基座蓄水池(A2或A1)一外側區域構筑有一低于地平面的地下層平臺與發電廠房(25)及設有水輪機發電機組(29),其相鄰區域構筑有較發電廠房平臺地面低許多的足夠大容積的地下儲水庫(f),水輪發電機組(29)回水經由連通的回水渠(27)流入儲水庫(f),一條連通儲水庫的回水深水渠(32)連通到筑設于第二區或第一區結構基座蓄水池(A2或A1)邊沿區域深入地下的回水深水池(26);所述回水深水池(26)里設有一至數套由風能動力機(1)驅動運轉的輸運水機(4),將儲水庫(f)里的水運送到上方的蓄水池(C);水輪機發電機組(29)通過泄水管道(28)連通蓄水池(C)的泄水口(30)、自動控制閥門(31),透過自動控制系統電氣連接自動控制閥門,控制自動控制閥門開啟或關閉;或在結構機座蓄水池(A1~An)地面層一適當位址設置一水輪機發電機組(9),其四周圍地面筑有集水漕(22)并通流到深水池(12),水輪機發電機組(9)以泄水管道(10)連接連通蓄水池(c)的泄水口與自動控制閥門(20)獲取水力發電;所述結構基座蓄水池(A)具有供水設施,包括一個筑設在第二區結構基座蓄水池(A2)朝向水源方向一側旁邊低于海平面或江、河、湖水平面的自流深水池(33),一條同樣低于海水平面或江、河、湖水平面的自流深水渠(34)連通大海水中引水或江、河、湖水引水入渠入池;自流深水池(33)中設有輸運水機(2),其和設置于高層框架結構動力源空間(a1~an)的風能動力機(1)分別各自相互對應匹配以第一動力傳遞組(5)聯結,透過第一控制系統(6)電氣連接第一動力傳遞組的離合器;包括地面挖設的一條由連通深水池(12)一直延伸到海邊的海堤(24)的深溝引水渠(23),設置于海水(e)中的一至數套運用海洋能作功泵送的水泵機組(13)通過連通的輸水管將水泵入引水渠(23)并流進深水池(12);還包括一條高架的輸水漕(15),其出水口一端搭接在蓄水池(c)上方出水入池,另一端連通高架儲水塔水池(14)出水口,設置于海水(e)中的利用海洋能驅動泵送的一至數套水泵機組(13)連接輸水管(21),輸水管另一端裝設在儲水塔水池(14)上端;還于同區域海水中設置一至數套利用風能動力機驅動運轉的輸運水機,并以輸水漕接通到高架儲水塔水池(14);所述第一區高層框架結構動力源空間(b1~bn)朝水源方向一外側區域設有各自對應動力源空間高度與匹配數量的輸運水機(3),其主動輪中心軸(3-2)分別各自和第2動力傳遞組(7)聯結,其機身底部固定在深水池(12)內;所述第二區高層框架結構動力源空間(a1~an)朝水源方向一外側區域設有各自對應動力源空間高度與匹配數量的輸運水機(2),其主動輪中心軸(3-2)分別各自和所對應匹配的第一動力傳遞組(5)聯結,其機身底部固定在自流深水池(33)中;所述輸運水機(2、3、4)通過導水漕(3-6)將水導流入蓄水池(c);高層框架結構動力源空間(a1~an,b1~bn)集成安裝有與動力源空間數量相匹配的利用風能驅動運轉的風能動力機(1)或其組合的風能動力機組;于第二區高層框架結構動力源空間(a1~an),所述的風能動力機(1)或風能動力機組分別各自以第一動力傳遞組(5)聯結各自所對應匹配的輸運水機(2或4),透過布設的第一自動控制系統(6)電氣連接第一動力傳遞組和輸運水機;于第一區高層框架結構動力源空間(b1~bn)的風能動力機或風能動力機組分別各自以第二動力傳遞組(7)聯結所對應匹配的輸運水機(3或4),還透過布設的第二自動控制系統(8)電氣連接與控制第二動力傳遞組和輸送水機。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風力水力綜合發電站,其特征是所述結構基 座蓄水池(A)下方空間構筑有許多層次的水產養殖池(dl dn),或構成車間、 辦公房、居住房形式可用空間。
專利摘要一種風力水力綜合發電站,包含具有一定高度與面積的結構基座蓄水池,其上方筑有動力源空間設置風能動力機并聯結驅動所對應匹配的輸運水機運轉輸送水入蓄水池;一高架輸水漕連通蓄水池與高架儲水池供水,高架儲水池通過設置于海水中水泵輸水。一地下機房設置水輪機發電機組,通過泄水管道連通蓄水池提供水力運轉發電;一地下儲水庫存儲回水且通過回水深水池的輸運水機將回水輸回蓄水池。本項發電站能解決風力發電斷續發電問題,能提供持續穩定高質量的電力。
文檔編號A01K61/00GK201106520SQ20072011042
公開日2008年8月27日 申請日期2007年6月5日 優先權日2007年6月5日
發明者瑛 王 申請人:瑛 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