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人力地鉆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農機具,即用于耕地挖坑的人力地鉆。
技術背景在已有技術中,農田地種植經濟作物如五味子、葡萄等需要挖坑立樁;退耕還林栽樹也 需要挖坑,傳統的挖坑方式是用鍬鎬,其缺點是費時費力,不規矩。 實用新型內容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是針對上述不足而提供一種挖坑方便的人力地鉆。本實用新型的技術解決方案是人力地鉆由鉆桿、鉆桿下端連接的鉆頭和鉆頭后部套在 鉆桿上的返土筒組成,返土筒前端有刃口。尤其適用于農田地上挖坑埋柱使用。具體使用時 ,本實用新型插在地上,擰動鉆桿手柄,鉆頭、返土筒3鉆入土內,隨鉆頭鉆入,土從返土 筒返出,很方便鉆出相當于返土筒直徑粗細的孔,插入要立的立柱,實現立樁。坑的大小, 取決于返土筒直徑,可系列化配置。本實用新型的優點是1、利用本工具在松軟的農田地上鉆孔,省力快捷,規矩適用, 埋樁可靠。2、也是退耕還林中植樹造林的好工具。下面將結合附圖對本實用新型作進一步詳細描述。
圖l是本實用新型第一實施例結構簡圖。 圖2是本實用新型第二實施例結構簡圖。
具體實施方式
參見圖l,人力地鉆由鉆桿l、鉆桿1下端連接的鉆頭2和鉆頭2后部套接固定在鉆桿1上的 返土筒3組成。返土筒3前端有旋轉中方便切入土中的斜刃口4,以減少切入土中的阻力,刃 口4就是通常的機械鉆頭類的螺旋或斜狀的刃口。圖中為單刃口,刀口可以上翹3度,刀尖可 以外展五毫米等。鉆桿1上端帶有十字形鉆桿柄5。通常整體長度為100 — 140厘米,返土筒3 外徑7 — 20厘米。參見圖2,返土筒3前端的刃口4還可做成雙刃口,更便于切入泥土中。
權利要求1.一種人力地鉆,其特征在于由鉆桿(1)、鉆桿(1)下端連接的鉆頭(2)和鉆頭(2)后部套在鉆桿(1)上的返土筒(3)組成,返土筒(3)前端有刃口(4)。
2.按照權利要求l所述的人力地鉆,其特征在于刃口 (4)為單刃口或雙刃口。
3.按照權利要求1或2所述的人力地鉆,其特征在于鉆桿(1)上端帶 有十字形鉆桿柄(5)。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農機具,即用于耕地挖坑的人力地鉆。它由鉆桿、鉆桿下端連接的鉆頭和鉆頭后部套在鉆桿上的返土筒組成,返土筒前端有刃口。尤其適用于農田地上挖坑埋柱、植樹使用。在松軟的農田地上鉆孔,省力快捷,規矩適用,埋樁可靠。
文檔編號A01G17/00GK201142868SQ20072020120
公開日2008年11月5日 申請日期2007年10月25日 優先權日2007年10月25日
發明者孫玉良, 徐仁義, 袁忠久 申請人:孫玉良;徐仁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