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高產優質反季茄子嫁接移栽技術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一種茄子栽培技術,具體是高產優質反季茄子嫁接移栽技術。
背景技術:
:茄子(SolanummelongansLinn)—年生草本植物,葉橢圓形,花紫色,果實長條形或圓形,顏色有白色、綠色,多為紫色,表面有光澤,是一種大眾性蔬菜。作為一種常見蔬菜,茄子的種植已是一門成熟的現有技術。普通家種茄子季節性較強,通常是3月播種,5月結果。普通茄子抗逆性較差,對土壤的的選擇性較強,在土壤貧瘠的土壤中生長不好。普通茄子抗病蟲害能力較低,易發生根腐、爛腳等疫病。由于常年連續栽種,土傳病害、根結線蟲,茄子黃萎病原菌等不良因素危害逐年加重,為此人們需要加大化肥農藥施用量,既加大了生產成本,又帶來了產品污染。為防止茄子病蟲害危害,人們開始采用野生茄科植物嫁接栽培茄子。嫁接茄子的砧木一般需要選擇同源植物較容易成活,所選砧木還需具備抗病蟲害較強,生命力旺盛等性能。通常是嫁接后的苗需栽入育苗床或營養缽中,經傷口愈合后再移植到大田。這種方法成活率低,育苗周期長,成本高。為提高茄子的經濟價值,人們在不適宜于種植茄子的秋冬季種植反季茄子,在早春早夏收獲茄子。由于自然氣候不適宜普通茄子的生長,種植反季節茄子的品種需要具備更加旺盛的生命力。中國專利文獻中公開了多種關于通過嫁接的方法提高茄子的抗病蟲害能力的技術方案,這些技術確實可以提高茄子抗病蟲害能力或改良茄子品種。有的采用西紅柿或馬鈴薯為砧木與茄子嫁接,由于西紅柿或馬鈴薯為一年生草本植物,嫁接后的茄苗生長勢弱,不適宜反季種植。發明人本人于2001年申請的"一種茄子的栽培方法"(CN01108575.4)公開的技術為以水茄(SoianumtorvumSw.)為砧木,采用劈接的方法嫁接茄子,這種方法嫁接的茄子可有效提高茄子的抗病蟲害能力,提高了茄子的品質和產量,但是這種方法在茄苗嫁接后需要放入育苗棚中培養,待傷口愈合后再移植到大田,這種方法育苗方法復雜,育苗成本較高。
發明內容為克服現有技術的不足之處,本發明提供一種高產優質反季茄子嫁接移栽技術的技術方案,該技術方案可使秋冬季種植的反季茄子具備更加旺盛的生命力和抗病蟲害能力,種植的茄子產量高質量好,且育苗方法簡便,育苗成本低。本發明的技術方案為,高產優質反季茄子嫁接移栽技術,包括育苗、嫁接和移栽,其特征在于(l)選擇接穗和砧木選取普通茄子為接穗,選水茄(SoianumtorvumSw.)為砧木;(2)育苗于7月用水茄種子育苗,8月用茄子種子育苗,待水茄苗高200-350毫米,莖粗5-10毫米,7—9片真葉;茄子苗高150-250毫米,莖粗4-8毫米4_5片真葉時將兩種苗取出準備嫁接;(3)嫁接選擇陰天或晴天的早晨或傍晚進行,如在晴天的中午嫁接時須遮陰,嫁接時避免雨淋,作砧木的水茄距根部60—80毫米切去生長點,用鋒利的刀片將砧木的端部削成楔形,長度6-9毫米;作接穗的茄子苗在子葉上方60—80毫米用刀片自下而上切斜口,斜口長度6-9毫米最深處不超過莖粗的二分之一,將砧木的楔形端部插入接穗的斜口中,皮層對齊,用透明膠帶、嫁接膜包扎2-3圈固定接口,成為雙根苗;(4)移栽邊嫁接邊移栽,也可統一嫁接后再移栽;將雙根苗直接移栽至大田,按普通茄苗作田間管理,移栽后10—15天,砧木與接穗傷口愈合,從嫁接口下剪斷接穗根部,只留砧木的根。所述的嫁接和移栽時的溫度為0-30°C,嫁接后不在苗圃中管理,嫁接后移栽雙根苗至大田。本發明是以水茄(SoianumtorvumSw.)為砧木,水茄別名金紐扣、金紐頭、刺茄、山顛茄等。水茄為茄科茄屬植物,為l-3米高的小灌木。味辛,性微涼。有小毒。本發明選用水茄為砧木嫁接茄子,經過實驗證明,水茄為砧木嫁接茄子具有以下特點1、生長勢強,平均株高比普通茹高,植株茁壯整齊,植株生長周期長,花期歷時長,果實生長較快,個體大,色澤光鮮。2、根系發達,嫁接茄根系粗壯、發達、根深,根量較普通茄明顯增加,見表l。3、抗病性增強,普通茄極易患的根結線蟲病、黑菌病、猝倒病在嫁接茄中未發現患病株,青枯病、白粉病、岈蟲、紅蜘蛛等患病率低于普通茄子。4、抗逆性強,抗干旱和抗澇能力強于普通茄子。5、經多年試驗,果實無毒,品質優良,嫁接茄的肉質細膩、口感好,維生素及鈣、鐵、錳高于普通茄,見表2。6、產量高,嫁接茄子與普通茄子相比較產量至少增加100%,見表3。在蔬菜種植中種植方法是否簡便,成本的高低,是衡量該項技術是否能大面積成功應用的重要指標,用劈接法嫁接的茄苗由于需要放入育苗棚中培養,待傷口愈合后再移植到大田,這種方法育苗方法復雜,育苗成本較高,由于需要兩次移植,茄苗的根系將受到兩次傷害,使得恢復期較長。本發明是采用劈接與靠接相結合的方法,這種方法與單純的劈接法相比較,本發明在嫁接后是兩株苗的根都吸收養分同時對一個接穗提供養分,使得傷口愈合較快,由于接穗本身有根,可直接對接穗提供養分,接穗不會發生枯萎。本發明與單純的靠接法相比較,本發明的砧木與接穗的接觸面積大,砧木與接穗容易愈合。本發明的嫁接茄苗直接移植到大田,減少了對根系的二次傷害,使茄苗恢復較快,嫁接成苗率可達到95-100%,還減少了嫁接后苗床管理所需的土地、人工及相關設施,使育苗成本由每株0.5元降至0.05元。表1本發明與兩種對照茄子根系發育情況對照表(2008年,10株平均):<table>tableseeoriginaldocumentpage5</column></row><table>表3本發明與參種對照茄子生產成本及收入對照表(2008年)<table>tableseeoriginaldocumentpage6</column></row><table>本發明可使秋冬季種植的反季茄子具備更加旺盛的生命力和抗病蟲害能力,種植的茄子產量高、質量好,育苗方法簡便,嫁接成苗率高,可實現邊嫁接邊移栽至大田,節約了苗床管理所需的土地、人力及生產成本。圖l是本發明嫁接示意圖。具體實施例方式1、選接穗和砧木選取普通茄子為接穗,選水茄(SoianumtorvumSw.)為砧木;2、育苗于7月中旬用水茄種子育苗,8月中旬用茄子種子育苗,為提高大田移栽成活率,縮短育苗時間,在砧木苗高100-150毫米,長有5-7片葉時將水茄苗移入營養袋中假植,假植25-30天,待水茄苗(l)高200-300毫米,莖粗5-10毫米,7-9片葉;茄子苗(4)高150-250毫米,4一5片真葉莖粗4-8毫米時推備進行嫁接;3、嫁接9月中旬至10月上旬,溫度為0-30°C,選擇陰天或晴天的早晨或傍晚進行,如在晴天的中午嫁接時須遮陰,嫁接時嚴禁淋雨;作砧木的水茄苗留一片真葉切去生長點,用鋒利的刀片將砧木的端部削成楔形(3),長度6-9毫米,作接穗的茄子苗在子葉上方用刀片自下而上切斜口(2),斜口長度6-9毫米最深處不超過莖粗的二分之一,將砧木的楔形端部插入接穗的斜口中,皮層對齊,用透明膠帶或嫁接膜包扎2-3圈固定接口(6),成為雙根苗(5);4、移栽將雙根苗按行距1M,株距0.6M,直接移栽至大田,移栽深度以嫁接口高出土壤l一2CM為宜,按普通茄苗作田間管理,移栽10—15天,砧木與接穗親和后,從嫁接口下剪斷接穗根部,只留砧木的根,按普通茄苗作田間管理。權利要求1、高產優質反季茄子嫁接移栽技術,包括育苗、嫁接和移栽,其特征在于(1)選擇接穗和砧木選取普通茄子為接穗,選水茄(SoianumtorvumSw.)為砧木;(2)育苗于7月用水茄種子育苗,8月用茄子種子育苗,待水茄苗高200-350毫米,莖粗5-10毫米,7—9片真葉;茄子苗高150-250毫米,莖粗4-8毫米4—5片真葉時將兩種苗取出準備嫁接;(3)嫁接選擇陰天或晴天的早晨或傍晚進行,如在晴天的中午嫁接時須遮陰,嫁接時避免雨淋,作砧木的水茄距根部60—80毫米切去生長點,用鋒利的刀片將砧木的端部削成楔形,長度6-9毫米;作接穗的茄子苗在子葉上方60—80毫米用刀片自下而上切斜口,斜口長度6-9毫米最深處不超過莖粗的二分之一,將砧木的楔形端部插入接穗的斜口中,皮層對齊,用透明膠帶、嫁接膜包扎2-3圈固定接口,成為雙根苗;(4)移栽邊嫁接邊移栽,也可統一嫁接后再移栽;將雙根苗直接移栽至大田,按普通茄苗作田間管理,移栽后10—15天,砧木與接穗傷口愈合,從嫁接口下剪斷接穗根部,只留砧木的根。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高產優質反季茄子嫁接移栽技術,其特征在于嫁接和移栽時的溫度為0-30°C,嫁接后不在苗圃中管理,嫁接后移栽雙根苗至大田。全文摘要本發明為一種高產優質反季茄子嫁接移栽技術(1)選取普通茄子為接穗,選水茄為砧木;(2)7月用水茄種子育苗,8月用茄子種子育苗,待水茄苗7-9片真葉;茄子苗4-5片真葉時將苗取出;(3)水茄距根部60-80毫米切去生長點,將砧木的端部削成楔形;茄子苗在子葉上方60-80毫米自下而上切斜口,將砧木的楔形端插入接穗的斜口中,皮層對齊,包扎固定接口,成為雙根苗;(4)邊嫁接邊將雙根苗直接移栽至大田,移栽后10-15天,砧木與接穗傷口愈合,從嫁接口下剪斷接穗根部,只留砧木的根。本發明可使秋冬季種植的反季茄子具備更加旺盛的生命力和抗病蟲害能力,種植的茄子產量高、質量好,育苗方法簡便,嫁接成苗率高,可實現邊嫁接邊移栽至大田,節約了苗床管理所需的土地、人力及生產成本。文檔編號A01G1/06GK101379929SQ20081023349公開日2009年3月11日申請日期2008年10月28日優先權日2008年10月28日發明者梅清林申請人:梅清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