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聯合收割機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具有行駛機體,且在所述行駛機體的駕駛部的橫向部位能夠自由擺動 升降地連結有收割前處理部的聯合收割機,該行駛機體裝備有具有操縱臺的搭乘型駕駛 部。本發明還涉及把種植禾稈扶起的聯合收割機的扶禾裝置。本發明還涉及一種聯合收割機,其具有左右一對履帶行駛裝置和具有搭乘型駕駛 部的行駛機體,具有在行駛機體的橫向上并列的三個分禾裝置的收割前處理部與所述行駛 機體的所述駕駛部的橫向側面部位連結。
背景技術:
作為上述聯合收割機,目前例如在專利文獻1中有記載。專利文獻1所記載的聯合收割機具有利用左右一對履帶式行駛裝置1、1而自行行 駛的行駛機體,且具有連結在行駛機體的機體機架2前部的收割部10 (相當于是收割前處 理部)。行駛機體具有裝備有駕駛員座位21和操縱臺24的駕駛部20,收割部10在駕駛部 20的橫向能夠上下自由擺動地被支承在機體機架2上。專利文獻1 日本特開2009-47號公報上述聯合收割機中,收割前處理部圍繞位于駕駛部橫向的行駛機體橫向軸心擺動 而在上升非作業位置和下降作業位置之間升降。在收割前處理部下降到下降作業位置的狀態下,若構成為收割前處理部的橫向一 端側位于駕駛部的前方,就能夠使作為收割前處理部整體的處理寬度的大小接近于行駛機 體的整個寬度,在進行中分收割形態的作業時,容易避免行駛裝置對種植著的禾稈的碾壓 等,是有利的。特別是在這時,隨著收割前處理部的升降,收割前處理部的一部分(以下稱 為收割前處理部分)在駕駛部的附近升降,所以需要既避免收割前處理部分與駕駛部的干 涉又要能夠升降收割前處理部。考慮到伴隨收割前處理部升降的收割前處理部分的位置變化而使設置為由行駛 機體來支承收割前處理部的支承部向前方側延伸設置,或者考慮到伴隨收割前處理部升降 的收割前處理部分的位置變化而使設置為與行駛機體連結地設置在收割前處理部的連結 部向后方側延伸設置,這樣就能夠避免隨著收割前處理部升降,收割前處理部分與駕駛部 干涉。這時,由于行駛機體的支承部或收割前處理部的連結部向前方側或后方側延伸, 所以收割前處理部從行駛機體向前方突出的長度變大,聯合收割機整體前后方向的長度變 大。另外,目前,如專利文獻2所示,有些聯合收割機的扶禾裝置(以下僅稱為“扶禾裝 置”)具有卷繞在配置在扶禾殼體31內部上側的第一導向輪體35和配置在扶禾殼體31 內部下側的第二導向輪體33上的鏈條37、安裝在鏈條37上的多個扶禾爪38、從鏈條37的 卷繞路徑內側與鏈條37接觸的張緊輪體36、把支承張緊輪體36的支承部件向接近鏈條37
4的方向靠壓的靠壓機構。其中,在本段落中所使用的附圖標記是在專利文獻1的圖5中所 使用的附圖標記。進一步詳細說明專利文獻2所記載的扶禾裝置。例如如專利文獻2的圖8所示, 扶禾裝置具有配置在鏈條24的卷繞路徑R內側的第一導向板126a和配置為比第一導向 板126a還靠近卷繞路徑R內側的第二導向板126c。支承部件127能夠沿向鏈條24接近的 方向移動地被第一導向板126a和第二導向板126c支承。張緊輪體28被支承在支承部件 127的前端部。支承部件127具有卡合部127a,該卡合部127a容許利用靠壓機構29使支 承部件127向接近鏈條24的方向移動,且阻止支承部件127向從鏈條24離開的方向移動。根據該技術,當鏈條24要松弛時,利用靠壓機構29使支承部件127向鏈條24側 移動,張緊輪體28則使鏈條24向卷繞路徑R的外側鼓出。利用卡合部127a來阻止支承部 件127向從鏈條24離開的方向Y移動。其結果是鏈條24被一直張緊,能夠恰當地除去鏈 條24的松弛。專利文獻2 日本特開2009-65863號例如如專利文獻2的圖8所示,該技術中把導向部件126由第一導向板126a和第 二導向板126c構成,把支承部件127穿過在第一導向板126a中形成的第一孔部126b和在 第二導向板126c中形成的第二孔部126d。當支承部件127要在方向Y上移動時,則卡合 部127a與第一孔部126b卡合來阻止支承部件127向方向Y移動。這時,張緊輪體28上作 用有來自鏈條24的張力To。基于該張力To而把支承部件127向第一孔部126b和第二孔 部126d按壓。即、以支承部件127與第二孔部126d的接觸點即、點A為支點而向卡合部 127a (點P)作用有力FP。在點A處向支承部件127作用有力FA。詳細說明這些力的作用關系。假定鏈條24與張緊輪體28在點0以一點接觸,支 承部件127離開鏈條24的方向設定為方向Y,與方向Y正交的方向設定為方向X。鏈條24 的張力To朝向鏈條24張緊方向的兩側而作用在張緊輪體28上。張力To的合力是合成張 力T。把合成張力T向方向X和方向Y分解則是分力Tx和分力Ty,張緊輪體由于張力To 而被作用有分力Tx和分力Ty。如上所述,由于分力Tx,支承部件127被作用有力FA和力FP。當把方向Y中從點 A到點0的長度設定為L3,從點A到點P到長度設定為L4,則根據“杠桿原理”可知下述平 衡式成立。TxXL3 = FPXL4如從圖8可知的那樣,由于L3比L4大,所以力FP比分力Tx大。S卩、分力Tx被增 大地向卡合部127a作用。因此,卡合部127a被加有過度的負載,有可能使支承部件127和 第一導向板126a產生磨損或破損。若陷入這種狀況,則不能消除去鏈條的松弛,扶禾裝置 也不能正常動作。另外,目前,例如專利文獻3所示,聯合收割機在行駛機體的橫向上具有并列的三 個分禾器80L、80C、80R,且具有將來自右側分禾器80R和中央分禾器80C的種植作物以及來 自左側分禾器80L和中央分禾器80C的種植作物扒攏并使之匯合的左右一對扒攏旋轉壓捆 器 12L、12R。專利文獻3 日本特開2009-34103號公報[段落(0065),圖11、圖12、圖15]。只要將三個分禾裝置中位于中央的中分禾裝置與位于駕駛部側外側的外分禾裝置前端之間的間隔、以及位于駕駛部側相反一側外側的外分禾裝置與中分禾裝置前端之間 的間隔設定成能夠導入兩行種植禾稈,在分禾裝置的后方就是僅具有兩條扶禾路徑的簡單 結構,而且在以中分收割形態進行作業時,能夠得到可收割四行種植禾稈的有利的聯合收 割機。為了得到這種聯合收割機,將一對扒攏輪體設置成嚙合連動,將來自中分禾裝置 與一個外分禾裝置的種植禾稈和來自中分禾裝置與另一個外分禾裝置的種植禾稈的莖根 側通過一對扒攏輪體向收割裝置的后方輸送,只要是這種結構,則不向兩個扒攏輪體傳遞 驅動力而僅向一個扒攏輪體傳遞驅動力便可等,能夠結構簡單地得到傳動結構。但在適用上述現有技術的情況下,有時在收割后的加工方面發生問題。即、在適用現有技術而設置一對扒攏輪體的情況下,一對扒攏輪體嚙合的部位與 中分禾裝置前端的位置在行駛機體的橫向上一致。通常,在以迂回收割形態作業時,是以向中分禾裝置與駕駛部側外分禾裝置之間 導入一行種植禾稈、向駕駛部側相反一側的外分禾裝置與中分禾裝置之間導入兩行種植禾 稈的形態進行。在向駕駛部側相反一側的外分禾裝置與中分禾裝置之間導入的兩行種植禾 稈中,特別是接近外分禾裝置側的種植禾稈在受到扒攏輪體的扒攏時,成為跨越較長距離 而靠近扒攏輪體嚙合的部位。因此,由于接近外分禾裝置側的種植禾稈被拉近而導致倒伏 角度大,或是收割裝置對接近外分禾裝置側的種植禾稈的收割部位與收割裝置對接近中分 禾裝置側的種植禾稈的收割部位在高度上的差變大等,收割后的切割禾桿高度不一致容易 顯者ο
發明內容
本發明第一方面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聯合收割機,能夠避免隨著收割前處理部升 降,收割前處理部的一部分與駕駛部干涉,而且能夠使聯合收割機整體前后方向的長度變 小。本發明第二方面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聯合收割機的扶禾裝置,能夠減輕對鏈條松 弛消除部件的負載。本發明第三方面的目的是提供一種聯合收割機,能夠以四行收割方式和簡單的結 構實現中分收割形態的作業,而且能夠以良好加工的狀態實現迂回收割形態的作業。本發明第一方面中,第一技術方案為一種聯合收割機,其具有行駛機體,該行駛機 體裝備有具有操縱臺的搭乘型駕駛部,在所述行駛機體的所述駕駛部的橫向部位,能夠自 由擺動升降地連結有收割前處理部;該聯合收割機的特征在于,位于所述駕駛部前部的左右一對行駛機體的上下方向的縱機架中,位于所述收割 前處理部側的前處理部側縱機架配置在比位于所述收割前處理部側相反側的前處理部相 反側縱機架更靠行駛機體后方,在所述收割前處理部從下降作業位置上升的狀態中,所述收割前處理部的一部分 進入所述前處理部側縱機架的前方,且位于所述前處理部相反側縱機架橫向的部位。根據該第一技術方案的結構,如上所述,使為了由行駛機體來支承收割前處理部 而設置的支承部向前方側延伸時,與使為了與行駛機體連結而設置在收割前處理部的連結 部向后方側延伸的情況相比,即使把收割前處理部靠近行駛機體連結,也能夠避免收割前
6處理部的一部分與駕駛部干涉,而且能夠使收割前處理部擺動升降成下降作業位置和上升 非作業位置。S卩、在把收割前處理部升降成下降作業位置和上升非作業位置時,由于收割前處 理部的一部分通過前處理部側縱機架的前方,且是位于前處理部相反側縱機架橫向的部 位,所以能夠避免隨著收割前處理部升降成下降作業位置和上升非作業位置,收割前處理 部的一部分與駕駛部的干涉。因此,與收割前處理部的一部分進入到所述部位的那部分相 對應,能夠把收割前處理部更接近行駛機體連結。因此,能夠得到將收割前處理部接近行駛機體連結而縮短作為聯合收割機整體的 前后長度的、緊湊的聯合收割機。第二技術方案是在第一技術方案的基礎上,在所述操縱臺設置前罩,在所述前罩 下端側的與所述收割前處理部相對一側的角部外表面上設置凹入部,該凹入部配置成在所 述收割前處理部從下降作業位置上升的狀態下所述收割前處理部的一部分進入該凹入部。根據該第二技術方案的結構,由于收割前處理部升降成下降作業位置和上升非作 業位置時,收割前處理部的一部分通過前罩的凹入部,所以能夠避免隨著收割前處理部升 降成下降作業位置和上升非作業位置收割前處理部的一部分與駕駛部的干涉。因此,與收 割前處理部的一部分進入到所述部位的那部分相對應,能夠把收割前處理部更接近行駛機 體連結。因此,利用前罩能夠防止塵埃進入駕駛部等,而且能夠得到把收割前處理部接近 行駛機體連結而縮短作為聯合收割機整體的前后長度的、緊湊的聯合收割機。第三技術方案是在第一或第二技術方案的基礎上,從所述操縱臺上端側機體的橫 向外側端部向位于機體內側延伸、且向位于所述操縱臺的上端部的駕駛面板上方延伸的固 定手柄設置成使該固定手柄的延伸端位于所述駕駛面板的行駛機體橫向中間部上方,為 懸臂支承狀態。根據該第三技術方案的結構,在駕駛員相對駕駛部乘降和進行操縱時等,通過支 承固定手柄而能夠謀求其身體姿勢的安定化,能夠輕松地進行乘降和操縱操作。固定手柄僅延伸到駕駛面板中間部的上方,在觀察駕駛面板時難以成為障礙物。在把收割前處理部靠近行駛機體連結的情況下,若固定手柄在駕駛面板的上方橫 跨駕駛面板的整個寬度,從駕駛部向收割前處理部的前端部看過去時固定手柄容易成為障 礙物。即、當使收割前處理部接近行駛機體,則收割前處理部的前端部就接近駕駛部,在看 收割前處理部的與駕駛部側相反的一側的前端部時,固定手柄容易進入到視野范圍。根據該第三技術方案的結構,由于固定手柄的延伸端位于駕駛面板中間部的上 方,所以即使收割前處理部的前端部接近駕駛部,在看收割前處理部的與駕駛部側相反的 一側的前端部時,固定手柄也難以進入到視野范圍。因此,通過利用固定手柄而能夠輕松進行乘降和操縱,而且能夠使收割前處理部 盡量靠近行駛機體,在看駕駛面板和前處理部的前端部時,固定手柄難以成為障礙物而容 易觀看,能夠得到從這方面也容易進行操縱和作業的聯合收割機。第四技術方案是在第一或第二技術方案的基礎上,所述固定手柄構成為與前處理 部相反側縱機架成為一體。第五技術方案是在第一或第二技術方案的基礎上,所述行駛機體的上機架具有
7在行駛機體橫向上位于駕駛部前端部的橫向機架部和在行駛機體前后方向上位于駕駛部 的乘降口側相反一側的橫向部的前后向機架部。第六技術方案是在第一技術方案的基礎上,在所述行駛機體的前端側右端部具有 左右一對主機架,所述收割前處理部側的前處理部側縱機架位于從左側主機架的前端向后 方離開的位置,所述收割前處理部側相反側的前處理部相反側縱機架位于從右側主機架的 前端部。第七技術方案是在第一技術方案的基礎上,所述收割前處理部的整體處理寬度的 大小與左右行駛裝置的外側端之間間隔的大小一致。本發明第二方面涉及一種聯合收割機的扶禾裝置,其第一技術方案的的特點在 于,該聯合收割機的扶禾裝置具有在聯合收割機的機體前部向后上方傾斜設置的扶禾殼 體、配置在所述扶禾殼體內部上側的第一導向輪體、配置在所述扶禾殼體內部下側的第二 導向輪體、卷繞在所述第一導向輪體和所述第二導向輪體且在所述第一導向輪體和所述第 二導向輪體之間環繞驅動的環狀鏈條、安裝在所述鏈條上的多個扶禾爪、配置在所述鏈條 的環狀卷繞路徑內側的第一導向板、配置為比所述第一導向板還靠近所述鏈條的卷繞路徑 內側的第二導向板、能夠沿接近所述鏈條的方向移動地被所述第一導向板和所述第二導向 板支承的支承部件、被支承在所述支承部件的前端部且從所述卷繞路徑內側與所述鏈條接 觸的張緊輪體、把所述支承部件向接近所述鏈條的方向靠壓的靠壓機構;在所述支承部件 或所述第二導向板上具有卡合部,該卡合部容許利用所述靠壓機構使所述支承部件向接近 所述鏈條的方向移動,且阻止所述支承部件向從所述鏈條離開的方向移動,在所述支承部 件的移動方向上,把從所述第一導向板到所述第二導向板的長度設定成比從所述第一導向 板到所述張緊輪體與所述鏈條接觸的部分的長度更長,在向所述張緊輪體作用的所述鏈條 的張力中,與所述移動方向正交方向上的力以所述第一導向板為支點作用在所述卡合部 上。根據本結構,例如如圖20所示,作用在張緊輪體228上的鏈條224的張力To中, 與支承部件227的移動方向Y正交的方向X的力Tx以第一導向板226a為支點作用在卡合 部227a上。把支承部件227看做是“杠桿”而適用“杠桿原理”時,則下述平衡式成立。艮口、“作用在張緊輪體228上的鏈條224的張力To中,與支承部件227的移動方向Y正 交的方向X的力Tx”x “從(支承部件227與第一導向板226a的接觸點A)到(張緊輪體 228與鏈條224接觸的部分0)沿支承部件227的移動方向Y的長度Li” = “作用在卡合部 227a上的力FP”X “從(支承部件227與第一導向板226a的接觸點A)到(卡合部227a) 沿支承部件227的移動方向Y的長度L2”構成為本結構時,由于“從(支承部件與第一導向板的接觸點)到(卡合部)的長 度”比“從(支承部件與第一導向板的接觸點)到(張緊輪體與鏈條接觸的部分)的長度” 長,所以“作用在卡合部上的力”比“作用在張緊輪體上的鏈條的張力中與支承部件的移動 方向正交的方向的力”小。即、張緊輪體能夠減輕從鏈條受到的張力而作用在卡合部上。其 結果是減輕向支承部件、第二導向板作用的負載,能夠抑制磨損和破損。第二方面發明的聯合收割機扶禾裝置的第二技術方案的特征在于,所述支承部件 是板材,在所述第一導向板開設有沿所述支承部件截面形狀的長孔形狀的第一孔部,且在 所述第二導向板開設有沿所述支承部件截面形狀的長孔形狀的第二孔部,使所述支承部件穿過所述第一孔部和所述第二孔部并且在其周圍具有間隙,使所述支承部件由所述第一導 向板和所述第二導向板支承,所述第一孔部和所述第二孔部相對所述鏈條卷繞的平面傾斜 開口,以使利用基于所述張力的繞所述移動方向的彎矩所述支承部件在所述第一孔部和所 述第二孔部的內側傾斜時,所述支承部件和所述張緊輪體相對所述平面平行。例如如圖22所示,在把張緊輪體228由支承部件227的前端部支承的情況下,由 于支承部件227的板厚度方向的中心面G與鏈條卷繞的平面(以下稱為“卷繞平面”)E不 同,所以當鏈條224被環繞驅動時,則由于來自鏈條224的張力,支承部件227上作用有繞 移動方向Y的彎矩M。當支承部件227是板材,與棒材等相比,與厚度被控制的部分相應地 能夠縮小設置空間,在作用有彎矩M時,支承部件227相對第一孔部和第二孔部226d傾斜。假如使第一導向板和第二導向板226c開口為使第一孔部和第二孔部226d相對鏈 條224卷繞的平面(以下稱為“卷繞平面”)E平行,則在支承部件227傾斜時,則支承部件 227和張緊輪體228相對于卷繞平面E不平行。由此,張緊輪體228受到的負載變大。另 外,由于張緊輪體228相對于鏈條224傾斜,鏈條224有可能從張緊輪體228脫落。根據本結構,在不產生彎矩的狀態下有時有支承部件和張緊輪體相對卷繞平面不 平行的狀態,但產生彎矩而支承部件相對第一孔部和第二孔部傾斜時,則支承部件和張緊 輪體就成為相對卷繞平面平行。因此,張緊輪體受到的負載不大,鏈條也不會從張緊輪體脫 落。第二方面發明的聯合收割機扶禾裝置的第三技術方案的特征在于,所述支承部件 是板材,在所述第一導向板開設有沿所述支承部件截面形狀的長孔形狀的第一孔部,且在 所述第二導向板開設有沿所述支承部件截面形狀的長孔形狀的第二孔部,使所述支承部件 穿過所述第一孔部和所述第二孔部并且在其周圍具有間隙,使所述支承部件由所述第一導 向板和所述第二導向板支承,所述支承部件具有所述卡合部,所述第二孔部中卡合有所述 卡合部部分的長孔形狀的短邊方向的長度被設定成比所述第二孔部中沒有卡合所述卡合 部部分的所述短邊方向的長度更長。例如如圖26所示,若把第二孔部226d設定成在長邊方向同一寬度的形狀,則由于 第二孔部226d中卡合部227a能夠卡合的范圍狹窄,所以卡合部227a與第二孔部226d的 咬合淺,有時接觸面積變小。這時,負載局部地加向卡合部227a和第二孔部226d,有產生磨 損和破損之虞。卡合部227a的低凹部分227c侵入第二孔部226d,也有產生磨損和破損之虞。例如如圖24所示的本結構這樣,把第二孔部226d中卡合部227a卡合的部分的長 孔形狀的短邊方向的長度tl設定成比第二孔部226d中沒有卡合部227a卡合的部分的短 邊方向的長度t2大時,由于第二孔部226d中卡合部227a能夠卡合的范圍變寬而卡合部 227a與第二孔部226d的咬合深,接觸面積變大。卡合部227a的低凹部分227c與第二孔部 226d不接觸。這樣,本結構能夠防止把負載局部地加在卡合部和第二孔部,還能夠防止卡合部 侵入第二孔部。第二方面發明的聯合收割機扶禾裝置的第四技術方案的特征在于,在所述第二導 向輪體的機體左右方向的外側設置有第三導向輪體,所述鏈條卷繞在所述第一導向輪體, 第二導向輪體和第三導向輪體上。
通過設置第三導向輪體,在扶禾殼體的下側,鏈條的卷繞距離變長,在機體左右方 向上能夠扶起的種植禾稈的范圍寬廣,殘留的未扶起的種植禾稈的數量少。本發明的第三方面涉及一種聯合收割機,其第一技術方案的聯合收割機具有左右 一對履帶行駛裝置和設有搭乘型駕駛部的行駛機體,具有在行駛機體的橫向并列的三個分 禾裝置的收割前處理部與所述行駛機體的所述駕駛部的橫向側面部位連結,其特征在于,將所述三個分禾裝置中位于中央的中分禾裝置與位于駕駛部側外側的外分禾裝 置前端之間的間隔、以及所述三個分禾裝置中位于駕駛部側相反一側外側的外分禾裝置與 所述中分禾裝置前端之間的間隔設定成能夠導入兩行種植禾稈,為了將來自所述中分禾裝置和所述駕駛部側的外分禾裝置的種植禾稈的莖根側 向收割裝置扒攏、且將被收割禾稈的莖根側向所述收割裝置的后方輸送而旋轉的扒攏輪 體,與為了將來自所述中分禾裝置和所述駕駛部側相反一側的外分禾裝置的種植禾稈的莖 根側向所述收割裝置扒攏且將被收割禾稈的莖根側向所述收割裝置的后方輸送而旋轉的 扒攏輪體,被設置為通過嚙合而連動,將所述一對扒攏輪體配置成使嚙合部位相對于所述中分禾裝置的前端位置偏向 所述駕駛部位置側的相反一側。根據該第一技術方案的結構,由于將中分禾裝置與駕駛部側外分禾裝置前端之間 的間隔以及駕駛部側相反一側外分禾裝置與中分禾裝置前端之間的間隔設定成能夠導入 兩行種植禾稈,所以,能夠分別將兩行種植禾稈向駕駛部側外分禾裝置與中分禾裝置后方 的扶禾路徑和與駕駛部側相反一側的外分禾裝置與中分禾裝置后方的扶禾路徑導入,以中 分收割形態進行作業。由于設置成使對來自中分禾裝置和駕駛部側外分禾裝置的種植禾稈有扒攏作用 的扒攏輪體與對來自中分禾裝置和駕駛部側相反一側的外分禾裝置的種植禾稈有扒攏作 用的扒攏輪體相互嚙合而連動,所以僅對一個扒攏輪體傳遞驅動力就能夠驅動一對扒攏輪 體,能夠對來自三個分禾裝置的種植禾稈按規定進行收割的同時進行輸送并處理。由于將一對扒攏輪體配置成使嚙合部位相對中分禾裝置的前端位置而偏向駕駛 部側的相反一側,所以在以迂回收割形態進行作業時,在向駕駛部側相反一側的外分禾裝 置與中分禾裝置之間導入的兩行種植禾稈中,接近外分禾裝置的種植禾稈受到扒攏輪體的 扒攏而朝向扒攏輪體嚙合部位被拉近的距離很短便可,使該種植禾稈由于被拉拽而引起的 倒伏角度很小便可,能夠以縮小接近外分禾裝置的種植禾稈與接近中分禾裝置的種植禾稈 的收割部位高度差的狀態進行收割。因此,以僅具有兩個扶禾路徑,且僅向一個扒攏輪體傳遞動力的簡單結構,就能夠 將中分收割形態的作業以四行收割的方式高效率地進行,且能夠使迂回收割形態的作業以 切割株高度一致的良好加工的狀態進行。第二技術方案是在第一技術方案的基礎上,所述駕駛部側外分禾裝置前端的位置 與所述左右一對履帶行駛裝置中位于所述駕駛部位置側的履帶行駛裝置的履帶在行駛機 體橫向外側端的位置,在行駛機體橫向上一致或大致一致,所述駕駛部側相反一側的外分禾裝置前端的位置與所述左右一對履帶行駛裝置 中位于所述駕駛部位置側相反一側的履帶行駛裝置的履帶在行駛機體橫向外側端的位置, 在行駛機體橫向上一致或大致一致。
10
根據該第二技術方案的結構,在以中分收割形態進行作業的情況下,使向駕駛部 側外分禾裝置與中分禾裝置之間導入的兩行種植禾稈中接近外分禾裝置的種植禾稈莖根 的位置與駕駛部側行駛裝置的履帶外側端的位置在行駛機體方向上大致一致,使向駕駛部 側相反一側的外分禾裝置與中分禾裝置之間導入的兩行種植禾稈中接近外分禾裝置的種 植禾稈莖根的位置與駕駛部側相反一側行駛裝置的履帶外側端的位置在行駛機體方向上 大致一致,容易避免左右履帶對未收割種植禾稈的碾壓。因此,能夠避免未收割種植禾稈被履帶碾壓而輕松地進行中分收割形態的作業。
圖1是表示本發明第一方面的聯合收割機整體的左側視圖;圖2是表示本發明第一方面的聯合收割機整體的俯視圖;圖3是表示本發明第一方面的聯合收割機整體的右側視圖;圖4是表示本發明第一方面的聯合收割機整體的主視圖;圖5是本發明第一方面的聯合收割機的收割前處理部的概略俯視圖;圖6是表示本發明第一方面的聯合收割機的收割前處理部前部的俯視圖;圖7是表示本發明第一方面的聯合收割機的收割前處理部中扒攏輪體和扒攏環 狀帶的配置結構的俯視圖;圖8是表示本發明第一方面的聯合收割機的收割前處理部中扒攏輪體和扒攏環 狀帶的配置結構的主視圖;圖9是表示本發明第一方面的聯合收割機的收割前處理部中扒攏輪體和扒攏環 狀帶的配置結構的側視圖;圖10是表示本發明第--方面的聯合收割機的駕駛部機架的俯視圖11是表示本發明第--方面的聯合收割機的駕駛部機架的左側視圖
圖12是表示本發明第--方面的聯合收割機的駕駛部機架的主視圖13是表示本發明第--方面的聯合收割機的駕駛部的俯視圖14是表示本發明第--方面的聯合收割機的駕駛部前部的右側視圖
圖15是表示本發明第--方面的聯合收割機的操縱臺的縱剖主視圖16是表示本發明第--方面的聯合收割機的駕駛部的立體圖17是表示本發明第--方面的聯合收割機的駕駛部的左側視圖18是本發明第二方面的聯合收割機的側視圖19是本發明第二方面的聯合收割機的扶禾裝置的縱剖主視圖20是第二方面的聯合收割機的導向部件附近的縱剖主視圖21是第二方面的聯合收割機的導向部件附近的縱剖側視圖22是第二方面的聯合收割機的導向部件附近的縱剖俯視圖23是第二方面的聯合收割機的導向部件等的分解立體圖24是把第二方面的聯合收割機的導向部件附近放大的橫剖俯視圖
圖25是現有技術中導向部件附近的縱剖主視圖26是現有技術中把導向部件附近放大的橫剖俯視圖27是表示本發明第三三方面的聯合收割機整體的左側視圖28是表示本發明第三方面的聯合收割機整體的俯視圖;圖29是表示本發明第三方面的聯合收割機整體的右側視圖;圖30是表示本發明第三方面的聯合收割機整體的主視圖;圖31是本發明第三方面的聯合收割機的收割前處理部的概略俯視圖;圖32是表示本發明第三方面的聯合收割機的收割前處理部前部的俯視圖;圖33是表示本發明第三方面的聯合收割機的收割前處理部中扒攏輪體和扒摟環 狀帶的配置結構的俯視圖;圖34是表示本發明第三方面的聯合收割機的收割前處理部中扒攏輪體和扒摟環 狀帶的配置結構的主視圖;圖35是表示本發明第三方面的聯合收割機的收割前處理部中扒攏輪體和扒摟環 狀帶的配置結構的側視圖;圖36是表示本發明第三方面的聯合收割機的具有其他實施方式的收割間處理部 前部的俯視圖。附圖標記說明10收割前處理部 16c、17c收割前處理部的一部分20駕駛部 22操縱臺 26前罩26c前罩的凹入部27駕駛面板 42a前處理部側縱機架42b前處理部相反側縱機架214R扶禾裝置 214L扶禾裝置 220扶禾殼體221第一導向輪體222第二導向輪體 224鏈條225扶禾爪226a第一側部(第一導向板)226b第一孔部226c第二側部(第二導向板)226d第二孔部 227支承部件227a卡合部 228張緊輪體 229彈簧(靠壓機構)X方向(與移動方向正交的方向)Y方向(移動方向)0點(張緊輪體與鏈條接觸的部分)Ll長度(從第一導向板到張緊輪體與鏈條接觸的部分的長度)L2長度(從第一導向板到第二導向板的長度)tl長度(在卡合部卡合的部分長孔形狀的短邊方向的長度)t2長度(在卡合部未卡合的部分長孔形狀的短邊方向的長度)R卷繞路徑 E卷繞平面(平面)To張力Tx分力(與移動方向正交的方向的力)M彎矩301L、301R履帶行駛裝置 310收割前處理部312L駕駛部側相反側的外分禾裝置 312C中分禾裝置312R駕駛部側的外分禾裝置 315收割裝置 320駕駛部316a、316b 扒攏輪體Wl中分禾裝置與駕駛部側外分禾裝置前端之間的間隔W2中分禾裝置與駕駛部側相反側外分禾裝置前端之間的間隔Z嚙合部位
具體實施例方式以下根據
本發明第一方面的實施例。在本說明書中所涉及的前后左右等 方向均以車體的前進方向為基準。圖1是表示本發明實施例的聯合收割機整體的左側視圖。圖2是表示本發明實施 例的聯合收割機整體的俯視圖。圖3是表示本發明實施例的聯合收割機整體的右側視圖。 圖4是表示本發明實施例的聯合收割機整體的主視圖。如這些圖所示,本發明實施例的聯 合收割機具有裝備有左右一對履帶式行駛裝置1、1的行駛機體,具有與該行駛機體的機體 機架2前端部連結的收割前處理部10,在行駛機體的機體機架2后部側具有在行駛機體橫 向上并列設置的脫粒裝置3和谷粒裝袋部4。該聯合收割機進行稻、麥等的收割作業。S卩、行駛機體具有設置在機體機架2的前端側右端部的發動機5,利用該發動機5 的輸出來驅動左右一對行駛裝置1、1自行行駛。行駛機體具有搭乘型的駕駛部20,該駕駛 部20裝備有設置在發動機5上方的駕駛員座位21,成為駕駛員搭乘在該駕駛部20來進行 操縱的搭乘型。收割前處理部10的前處理部機架11在駕駛部20的左側橫向部位能夠圍繞行駛 機體橫向的軸心P上下自由擺動地與行駛機體的機體機架2連結。收割前處理部10的前處理部機架11通過升降缸體6(參照圖1)而被操作擺動, 使在行駛機體橫向上并列位于收割前處理部10前端部的三個分禾裝置12升降為下降到靠 近地面的下降作業位置和各分禾裝置12從地面大幅度上升的上升非作業位置。當使收割前處理部10下降到下降作業位置并使行駛機體行駛時,則收割前處理 部10在把種植的禾稈扶起來的同時進行收割,把被收割禾稈向脫粒裝置3的脫粒送料鏈3a 的始端部供給。脫粒裝置3利用脫粒送料鏈3a夾持住被收割禾稈的莖根側而向行駛機體 的后方側輸送,由此,把被收割禾稈的穗尖側向脫粒室(未圖示)供給以進行脫粒處理。如圖3所示,谷粒裝袋部4具有始端部與脫粒裝置3的谷粒送出部連通的揚谷裝 置4a、投入口與該揚谷裝置4a的吐出口連通的谷粒箱4b、在行駛機體的前后方向上并排設 置在該谷粒箱4b底部的兩個裝袋漏斗部4c、4c。S卩、谷粒裝袋部4中,通過脫粒裝置3的分選部(未圖示)而成為單粒化狀態并進 行了分選處理的谷粒通過揚谷裝置4a向谷粒箱4b投入,由谷粒箱4b回收貯存。各裝袋漏 斗部4c通過把稻谷袋裝在其吐出口 4d并進行操作而打開吐出口 4d,使貯存在谷粒箱4b的 谷粒自然流出并投入到稻谷袋。詳細說明收割前處理部10。如圖1、圖6所示,收割前處理部10的前處理部機架11構成為具有兼用作上下自 由擺動地支承在機體機架2上的傳動殼體的主機架11a,具有從該主機架Ila的前端部向行 駛機體前方延伸的三個分禾裝置支承桿lib。三個分禾裝置支承桿lib在行駛機體的橫向 上隔開規定間隔地并列,通過相鄰的一對分禾裝置支承桿IlbUlb形成一條扶禾路徑13, 作為整體而形成兩條扶禾路徑13。圖6是表示收割前處理部10前部的俯視圖。如該圖和圖1、圖2、圖4、圖5所示, 收割前處理部10除了具有所述三個分禾裝置12之外,還具有在分禾裝置12的后方、設置 在各扶禾路徑13的扶禾裝置14,具有設置在扶禾裝置14下端側后方的理發推狀的收割裝
13置15,具有設置在收割裝置15上方的左右一對扒攏輪體16a、16b和左右一對扒攏環狀帶 17a、17b,具有輸送始端部位于左右一對扒攏輪體16a、16b上方的供給裝置18,進行四行種 植的禾稈的扶禾和收割處理,以及將被收割禾稈向脫粒裝置3供給。S卩、相鄰的一對分禾裝置12、12前端之間的間隔被設定為能夠導入兩行種植禾 稈,相鄰的一對分禾裝置12、12將一行或兩行種植禾稈向對應的扶禾路徑13導入。如圖4 所示,三個分禾裝置12中最靠近駕駛部側的分禾裝置12前端的位置、與左右一對行駛裝置 1、1中位于駕駛部20側的行駛裝置1的履帶Ia在行駛機體橫向外側端的位置在行駛機體 橫向上大致一致,三個分禾裝置12中最遠離駕駛部側的分禾裝置12前端的位置、與左右一 對行駛裝置1、1中位于與駕駛部20側相反一側的行駛裝置1的履帶Ia在行駛機體橫向外 側端的位置在行駛機體橫向上大致一致。S卩、收割前處理部10在以中分收割形態進行作業的情況下,兩行種植禾稈被導入 各扶禾路徑13而進行四行種植禾稈的收割,利用兩外側分禾裝置12的前端與履帶Ia的位 置關系,容易避免對位于收割前處理部10橫向兩側的種植禾稈的碾壓。各扶禾裝置14具有越到上端側越稍微位于后方側的傾斜姿勢的扶禾殼體14a和 從該扶禾殼體14a向橫向突出并沿扶禾殼體14a上升移動的多個扶禾爪14b,利用扶禾爪 14b把被導入到對應扶禾路徑13的種植禾稈犁起并進行扶禾處理。圖7是表示收割前處理部10中扒攏輪體16a、16b和扒攏環狀帶17a、17b的配置結 構的俯視圖。圖8是表示收割前處理部10中扒攏輪體16a、16b和扒攏環狀帶17a、17b的 配置結構的主視圖。如這些圖和圖6所示,各扒攏輪體16a、16b具有能夠與之一體自由旋 轉的設置在其外周的多個扒攏爪16c。左右一對扒攏輪體16a、16b的一個扒攏輪體16b驅 動自由地被主機架Ila所支承,另一個扒攏輪體16a自由隨轉地被主機架Ila支承。隨轉 側扒攏輪體16a的扒攏爪16c與驅動側扒攏輪體16b的扒攏爪16c嚙合而使左右一對扒攏 輪體16a、16b連動,由此,傳遞驅動側扒攏輪體16b的驅動力而被驅動。各扒攏環狀帶17a、 17b被卷繞在設置成與對應的扒攏輪體16a、16b 一體自由旋轉的驅動帶輪30和自由旋轉地 支承在帶罩31前端部的隨轉帶輪32上,并被驅動帶輪30所驅動。各扒攏環狀帶17a、17b 具有在該旋轉方向上并列且被形成一體的多個扒攏臂17c。圖9是表示收割前處理部10中扒攏輪體16a、16b和扒攏環狀帶17a、17b的配置 結構的側視圖。如這些圖和圖7所示,各扒攏輪體16a、16b的前端側和各扒攏環狀帶17a、 17b的始端側比收割裝置15的刀尖15a還向前方突出,作用在種植狀態的禾稈的莖根側。S卩、左側的扒攏環狀帶17a和左側的扒攏輪體16a使扒攏臂17c或扒攏爪16c作 用在被左側的扶禾裝置14進行了扶禾處理的種植著的禾稈的莖根側,將被左側扶禾裝置 14作用的種植禾稈的莖根側向左右一對扒攏輪體16a、16b的嚙合部位Z (參照圖7)橫向運 送,且向收割裝置15扒攏。右側的扒攏環狀帶17b和右側的扒攏輪體16b使扒攏臂17c或 扒攏爪16c作用在被右側的扶禾裝置14進行了扶禾處理的種植禾稈的莖根側,將被右側扶 禾裝置14作用的種植禾稈的莖根側向左右一對扒攏輪體16a、16b的嚙合部位Z橫向運送, 且向收割裝置15扒攏。由此,收割裝置15把被左右扶禾裝置14進行了扶禾處理的種植禾稈在莖根側進 行收割。左右一對扒攏環狀帶17a、17b和左右一對扒攏輪體16a、16b使扒攏臂17c或扒攏
14爪16c繼續作用在被收割裝置15收割處理了的被收割禾稈的莖根側,把被收割禾稈的莖根 側向收割裝置15的后方送入并向供給裝置18的輸送始端部供給。如圖1、圖5所示,供給裝置18利用把被收割禾稈的莖根側由環狀轉動鏈條18a夾 持輸送的莖根側輸送裝置18b和把被收割禾稈的穗尖側由卡止臂18c卡止輸送的穗尖側輸 送裝置18d,把來自收割裝置15的被收割禾稈向收割前處理部10的橫向外側且后方輸送, 向脫粒裝置3的脫粒送料鏈3a的輸送始端部供給。圖5、圖6所示的中導向桿35把位于靠近中央位置分禾裝置支承桿lib的種植禾 稈的莖根側向扒攏輪體16a、16b和扒攏環狀帶17a、17b引導。圖6、圖7所示的左導向桿36 形成左側的扒攏環狀帶17a和扒攏輪體16a的輸送路徑。圖6、圖7所示的右導向桿37形 成右側的扒攏環狀帶16b和左右扒攏輪體16a、16b的輸送路徑。左導向桿36和右導向桿 37隨著被輸送的禾稈的體積變化而彈性變形,為了能夠吸收體積變化而由彈簧鋼材的帶狀 板構成。如圖2、圖4所示,在收割前處理部10下降到下降作業位置的狀態下,收割前處理 部10的右側端部位于駕駛部20的前方。即、作為收割前處理部10的整體處理寬度的大小 與左右行駛裝置1、1的履帶Ia外側端之間的間隔的大小一致,收割前處理部10在容易避 免履帶Ia對種植禾稈碾壓的狀態下進行中分收割形態的作業。另外,在本實施例中,對收 割前處理部10的整體處理寬度的大小與左右行駛裝置1、1的履帶Ia外側端之間間隔的大 小一致的情況進行了說明,但本發明并不限于此,只要是大小接近,就能夠實現本發明的技 術效果。如圖2、圖4所示,收割前處理部10具有從位于中央的分禾裝置支承桿Ilc向上方 延伸的分禾桿39。該分禾桿39把向左側扶禾路徑13導入的種植禾稈的莖根側和向右側扶 禾路徑13導入的種植禾稈的莖根側推開使之彼此分離。圖4所示的連結桿38把左右一對 扶禾裝置14、14的上端側連結。詳細說明行駛機體的駕駛部20。圖10是表示駕駛部20所具有的駕駛部機架40的俯視圖。圖11是表示駕駛部20 所具有的駕駛部機架40的左側視圖。圖12是表示駕駛部20所具有的駕駛部機架40的主 視圖。如這些圖所示,駕駛部20所具有的駕駛部機架40具有位于駕駛部20底部的左右一 對行駛機體前后方向的主機架41a、41b,具有位于駕駛部20前端部的左右一對行駛機體上 下方向的縱機架42a、42b,具有位于駕駛部20的前端部且跨越該前端部大致整個寬度范圍 的板金制的板狀機架43,具有跨越駕駛部20的前端部和橫向部位置的上機架44,具有沿行 駛機體的前后方向而位于駕駛部20的橫向部的平板支承機架45。左右一對主機架41a、41b被設置在位于機體機架2前端側右端部的部位。左右一 對縱機架42a、42b中、位于收割前處理部10側的前處理部側縱機架42a被豎立設置在從左 側主機架41a的前端向后方離開的部位。左右一對縱機架42a、42b中、位于收割前處理部 10側相反一側的前處理部相反側縱機架42b被豎立設置在右側主機架41b的前端部。板狀 機架43與左右一對主機架41a、41b的前端部和前處理部相反側的縱機架42b連結。上機 架44具有在行駛機體橫向上位于駕駛部10前端部的橫向機架部44a和在行駛機體前后 方向上位于駕駛部10乘降口側相反一側的橫向部的前后向機架部44b。上機架44的橫向 機架部44a與前處理部相反側的縱機架42b和板狀機架43的上端側連結。上機架44的前后向機架部44b的后端部與從機體機架2延伸的支柱機架46的上端部連結。板支承機架 45與上機架44的橫向機架部44a、前處理部側的縱機架42a上端部、支柱機架46的上端部連結。支柱機架46從左右一對支承部2a、2a中的一個支承部向駕駛部20延伸,該左右 一對支承部2a、2a被設置成將前處理部機架11能夠上下自由擺動地支承在機體機架2上。 左右一對支承部2a、2a的上端部被連結部件2b連結。圖13是表示駕駛部20的俯視圖。圖14是表示駕駛部20前部的右側視圖。圖16 是表示駕駛部的立體圖。圖17是表示駕駛部20前部的左側視圖。如這些圖所示,駕駛部 20除了具有所述駕駛員座位21之外還具有設置在駕駛員座位21前方的操縱臺22,具有位 于駕駛員座位21與操縱臺22之間的底面板23,具有設置在駕駛員座位21橫向的橫向駕駛 面板24,具有設置在操縱臺22上端側的固定手柄25。底面板23被安裝在左右一對主機架41a、41b上。橫向駕駛面板24被上機架44 的前后向機架部44b和板支承機架45所支承。圖15是表示操縱臺22的縱剖主視圖。如該圖和圖10 圖14所示,操縱臺22除 了具有前處理部相反側縱機架42b和板狀機架43之外,還具有設置在操縱臺22表面側的 合成樹脂制的前罩26和設置在操縱臺22上端部的前用的駕駛面板27。如圖14、圖15、圖17所示,前用的駕駛面板27具有大致圍繞其全周而設置的彎曲 端部27a。前用的駕駛面板27以由彎曲端部27a包圍前罩26的上端部外面側的方式覆蓋 前罩26的上端部,以組裝的姿態向前罩26的上端部組裝,對于前罩26的內側防止浸水等。如圖14 圖17所示,前罩26具有位于板狀機架43前方的前面部26a和左右一 對橫向面部26b、26b,利用左右一對橫向面部26b、26b,以夾持板狀機架43的組裝姿態進行 組裝。前罩26的上端側由把連結螺釘51向附設在板狀機架43的內螺紋部件50和設置在 駕駛面板27的彎曲端部27a以及前罩26的橫向面部26b的螺紋孔裝配并擰緊而被自由裝 卸地安裝。連結螺釘51在其端部具有一體自由旋轉地附設的圓形操作把手51a。前罩26 的下端側通過設置在橫向面部26b的銷孔與設置在板狀機架43的支承銷52卡合而被裝卸 自由地固定。前罩26的下端側和支承銷52利用前罩26的彈性復原力而維持著卡合狀態。 即、當把前罩26向操縱臺22組裝,則通過左右一對橫向面部26b、26b夾持板狀機架43而 使前罩26產生彈性變形,前罩26具有彈性復原力,該彈性復原力把前罩26的橫向面部26b 向板狀機架43按壓而維持橫向面部26b與支承銷52的卡合狀態。左右的支承銷52由安 裝在板狀機架43下端部的一根桿構成。如圖12、圖13、圖14、圖15所示,固定手柄25與前處理部相反側縱機架42b被構 成為一體。固定手柄25從操縱臺22上端側的機體橫外側端部即乘降口側的端部向機體內 側、且向駕駛面板27的上方延伸到駕駛面板27的行駛機體橫向的中間部上方。固定手柄 25在延伸端側并不被支承,而僅在基端側被支承,是懸臂支承狀態的結構,在操作或觀察設 置在駕駛面板27上的鍵開關55、警告燈56、儀表盤57時不會成為障礙物。固定手柄25位 于進行行駛機體的轉向操作和收割前處理部10的升降操作的操作控制桿58的后側附近, 能夠用作支承臺來放置操作著操作控制桿58的手而使之穩定化。如圖10、圖11、圖13、圖16、圖17所示,把前處理部側縱機架42a配置為比前處理 部相反側縱機架42b更靠行駛機體后方側,在前處理部側縱機架42a的前方且前處理部相
16反側縱機架42b的橫向位置,形成有右側扒攏環狀帶17b的卡止臂17c和右側扒攏輪體16b 的扒攏爪16c的前端側進入的空間S。在前罩26下端側的與收割前處理部10相對側的角 部外面側設置有進入到所述空間S的凹入部26c。圖5表示收割前處理部10從下降作業位置向上升非作業位置上升狀態中收割前 處理部10與駕駛部20的位置關系。圖17所示的軌跡Tl是收割前處理部10在升降成下 降作業位置和上升非作業位置時右側扒攏環狀帶17b的卡止臂17c前端所描繪的軌跡。圖 17所示的軌跡T2是收割前處理部10在升降成下降作業位置和上升非作業位置時右側扒 攏輪體16b的扒攏爪16c前端所描繪的軌跡。圖17中雙點劃線表示的是右側扒攏環狀帶 17b和右側扒攏輪體16b在收割前處理部10從下降作業位置上升時的配置高度。如這些 圖所示,在收割前處理部10從下降作業位置上升的狀態下,右側扒攏環狀帶17b的卡止臂 17c前端側和右側扒攏輪體16b的扒攏爪16c前端側在前處理部側縱機架42a的前方且前 處理部相反側縱機架42b的橫向的位置處,以進入前罩26的凹入部26c的狀態使收割前處 理部10與行駛機體連結。S卩、在收割前處理部10升降成下降作業位置和上升非作業位置時,右側扒攏環狀 帶17b的卡止臂17c前端側和右側扒攏輪體16b的扒攏爪16c前端側以通過前處理部側縱 機架42a的前方且前處理部相反側縱機架42b的橫向位置的狀態,使收割前處理部10靠近 行駛機體地連結。如圖5、圖10、圖13所示,把上機架44的前后向機架部44b的前端部44c構成為 越是前端側越靠近收割前處理部10側相反一側的傾斜狀態,把橫向駕駛面板24的前端部 24a構成為收割前處理部側的橫端邊緣越是前端側越靠近收割前處理部側相反一側的前端 細狀態,在橫向駕駛面板24的前端部24a橫向形成供給裝置18的輸送始端側進入的空間。S卩、在收割前處理部10升降成下降作業位置和上升非作業位置時,供給裝置18的 輸送始端側以通過駕駛部10的橫向附近的狀態與行駛機體連結。本發明的第一方面除了能夠用于裝備有前罩26的聯合收割機之外,也能夠用于 沒裝備前罩26的聯合收割機。本發明的第一方面在如上述實施例那樣使右側扒攏環狀帶17b和右側扒攏輪體 16b位于在駕駛部20附近的聯合收割機之外,也能夠用在使扒攏環狀帶17b和扒攏輪體 16b以外的各種收割前處理部10的部件位于在駕駛部20附近的聯合收割機。因此,把右 側扒攏環狀帶17b的卡止臂17c和右側扒攏輪體16b的扒攏爪16c等總稱為收割前處理部 10 的一部分 17c、16c。下面,按照
適用本發明第二方面的聯合收割機扶禾裝置(以下僅稱為 “扶禾裝置”)的實施例。(整體結構)本發明第二方面的聯合收割機收割稻、麥等,如圖18所示,具有機體的骨架即機 體機架201、支承機體的左右一對履帶式行駛裝置202、與機體機架201的前部連結的收割 部203、設置在機體機架201后側的脫粒裝置204和谷粒箱205。聯合收割機在機體機架 201的前側且機體右側具有運轉部206,在運轉部206具有的駕駛員座椅206a的下方具有 未圖示的原動部。收割部203把作為收割對象的種植禾稈扶起并進行收割處理。被收割的收割禾稈被傳送到脫粒裝置204。脫粒裝置204在機體的左側橫向具有脫粒送料鏈204a。從收割部 203接受來的被收割禾稈的莖根側被脫粒送料鏈204a所夾持并向機體后側輸送。脫粒裝置 204把被收割禾稈的穗尖側向未圖示的脫粒室供給。脫粒室具有以行駛機體前后方向為軸 心轉動的未圖示脫粒滾筒。利用脫粒滾筒的轉動來處理被收割禾稈的穗尖側以進行脫粒處 理。谷粒箱5貯存被脫粒裝置204脫粒的谷粒。(收割部)如圖18所示,收割部203具有主機架210、分禾機架211、左右一對扶禾裝置 214R、214L、理發推型的切斷裝置215。主機架210經由軸心210p支承在機體機架201上。 在主機架210的中央附近與機體機架201的前側之間具有液壓缸213,利用液壓缸213的 伸縮而主機架210能夠上下擺動。即、通過控制液壓缸213而使收割部203相對機體機架 201上下擺動,能夠將姿態變更為分禾器212下降到地面附近的下降作業狀態和分禾器212 從地面大幅度升高的上升非作業狀態。分禾機架211以機體前后方向的姿態與主機架210的前端部連結。分禾機架211 的數量根據收割行數來決定,雖然未圖示,但本實施例中相互平行地具有三個分禾機架
211。在分禾機架211的前端部分別具有分禾器212。左右兩側的分禾器212分別位于與左 右行駛裝置202的外側位置對應的位置。在左右兩側分禾器的大致中間具有正中的分禾器
212。通常,利用左側的分禾器212和正中的分禾器212來對兩行種植禾稈進行分禾收割, 利用右側的分禾器212和正中的分禾器212來對一行種植禾稈進行分禾收割。即、能夠收 割三行。但也能夠利用右側的分禾器212和正中的分禾器212來對兩行種植禾稈進行分禾 收割。即、也能夠收割四行。在把收割部203設定成下降作業狀態并使行駛機體行駛時,則種植禾稈被扶起并 被導入相鄰的分禾器212之間。種植禾稈被左右的扶禾裝置214R、214L扶起且被設置在整 個左右兩端分禾機架211之間的切斷裝置215進行收割處理。(扶禾裝置)由于左右的扶禾裝置214R、214L是大致左右對稱的結構,所以說明機體右側的扶 禾裝置214R而省略對機體左側扶禾裝置214L的說明。扶禾裝置214R位于分禾器212的 稍微后方。如圖19所示,扶禾裝置214R具有扶禾殼體220、第一導向輪體221、第二導向 輪體222、鏈條224、多個扶禾爪225、導向板226、支承部件227、張緊輪體228和作為“靠壓 機構”的彈簧229。如圖18所示,扶禾殼體220向后上方傾斜地被設置在機體前部。如圖19所示,第一導向輪體221被配置在扶禾殼體220的內部上側,利用從后方 的機體本體側傳遞來的驅動力而被驅動旋轉。雖然未圖示,但使第二導向輪體222配置在 扶禾殼體220的內部下側,并且使其位于相鄰的分禾器212之間。第一導向輪體221和第 二導向輪體222是鏈輪。鏈條224是環狀,被卷繞在第一導向輪體221和第二導向輪體222 上,通過第一導向輪體221的驅動而在第一導向輪體221與第二導向輪體222之間被環繞 驅動。以下,把鏈條224被環繞驅動的環狀路徑稱為本發明的“卷繞路徑R”,把包含卷繞路 徑R的平面稱為“卷繞平面E”。卷繞平面E相當于是本發明的“平面”。本實施例中,在第二導向輪體222的機體左右方向外側具有第三導向輪體223。第 三導向輪體223也是鏈輪,鏈條224也被卷繞在第三導向輪體223上。當具有第三導向輪
18體223時,與不具有第三導向輪體223的情況比較而在機體左右方向上能夠扶起的種植禾 稈的范圍寬廣,殘留的未扶起的種植禾稈的數量少。由于是這種結構而能夠如上述進行三 行收割和四行收割。扶禾爪225相對鏈條224而在卷繞平面E上能夠擺動地被安裝。扶禾爪225是L 字狀,在鏈條224側具有基部225a,在基部225a的相反側具有前端部225b。如圖21所示,導向板226是把長板狀的鋼材彎曲加工而形成。導向板226的一個 側面即第一側部226a相當于是本發明的“第一導向板”。導向板226的另一個側面即第二 側部226c相當于是本發明的“第二導向板”。如圖19和圖20所示,導向板226被配置在卷 繞路徑R的內側,其第二側部226c比第一側部226a更位于卷繞路徑R內側。使第一側部 226a和第二側部226c與卷繞平面E正交地把導向板226用螺釘等固定在扶禾殼體220上。如圖20所示,支承部件227被第一側部226a和第二側部226c所支承。如圖23所 示,在第一側部226a開設有沿支承部件227截面形狀的長孔形狀的第一孔部226b。在第二 側部226c開設有沿支承部件227截面形狀的長孔形狀的第二孔部226d。S卩、支承部件227 能夠向與鏈條224接近的方向和從鏈條224離開的方向移動地被導向板226所支承。在支 承部件227的卷繞路徑R內側的端部形成有小的孔以插入銷子234。由此,支承部件227不 會從第二孔部226d向第一側部226a的方向被拔出。如圖20所示,張緊輪體228從卷繞路徑R的內側與鏈條224接觸且能夠自由旋轉 地被支承在支承部件227的前端部。由此,張緊輪體228的旋轉面F與支承部件227的板 厚度方向的中心面G是平行的。張緊輪體228是鏈輪,張緊輪體228與鏈條224滾動接觸。 例如與張緊輪體228是滾輪而張緊輪體228與鏈條224是滑動接觸的情況等比較,能夠減 輕作用在張緊輪體228的摩擦。而且如圖21所示,張緊輪體228經由軸承233而被支承部 件227所支承,不會阻礙鏈條224的環繞驅動,隨著鏈條224的環繞驅動而被圓滑地驅動。如圖21、圖23所示,在第一側部226a與第二側部226c之間配置有螺旋形狀的彈 簧229,支承部件227順次通過第一孔部226b、彈簧229的內側和第二孔部226d。在第一側 部226a與第二側部226c的中間附近變更支承部件227的寬度以形成彈簧卡止部227b。支 承部件227中第二側部226c —側部分的寬度比彈簧229的內徑小。支承部件227中第一 側部226a —側部分的寬度比彈簧229的內徑大。這樣,彈簧229就被彈簧卡止部227b和 第二側部226c所夾持。其結果是彈簧229把支承部件227向接近鏈條224的方向靠壓。在初始狀態中彈簧229被壓縮,使支承部件227和張緊輪體228從卷繞路徑R的 內側向外側靠壓地來定位導向板226,并組裝支承部件227和彈簧229。通過以上的結構,張緊輪體228把鏈條224從卷繞路徑R的內側向外側按壓而使 鏈條224張緊。其結果是使鏈條224不松弛地恰當地進行環繞驅動。雖然有彈簧229的靠 壓力向鏈條224作用,但若支承部件227仍然能夠從卷繞路徑R的外側相對地向內側移動, 則由于行駛時的振動等而鏈條224抖動時,支承部件227向卷繞路徑R的內側后退,有可能 使鏈條224與張緊輪體228的嚙合脫離。因此,在支承部件227具有卡合部227a,來容許利 用彈簧229使支承部件227向接近鏈條224的方向移動,且阻止支承部件227向離開鏈條 224的方向移動。即、由卡止部227a和導向板226構成所謂的“棘輪機構”。(棘輪機構)圖20示意地表示作用在鏈條224、張緊輪體228、支承部件227和導向板226上的力的關系。把支承部件227的移動方向設定為Y,把與方向Y正交的方向設定為方向X。方 向Y相當于是本發明的“移動方向”。方向X相當于是本發明的“與移動方向正交的方向”。 鏈條224的張力To朝向鏈條224張緊方向的兩側方向作用在張緊輪體228上。張力To的 合力是合成張力T。把合成張力T向方向X和方向Y分解則為分力Tx和分力Ty。S卩、張緊 輪體228上由于張力To而被作用有分力Tx和分力Ty。假定鏈條224與張緊輪體228在 點O以一點接觸。點O相當于是本發明的“張緊輪體與鏈條接觸的部分”。分力Tx相當于 本發明的“與移動方向正交的方向的力”。當張緊輪體228上作用有分力Tx時,把支承部件227與第一孔部226b的接觸點 設定為點A,在圖20的主視圖中,支承部件227以點A為中心要順時針地旋轉。其結果是把 支承部件227向第一孔部226b按壓。由此,卡合部227a以點A作為支點向第二孔部226d 的一側端面被按壓。把卡合部227a與第二孔部226d的接觸點設定為點P時,則通過在點P 卡合部227a與第二孔部226d接觸而阻止支承部件227的順時針旋轉。這樣,向張緊輪體 228作用的鏈條224的張力To中,方向X的分力Tx以第一側部226a作為支點而向卡合部 227a作用。當在點A把作用在支承部件227上的力設定為力FA,在點P把作用在支承部件 227的力設定為力FP時,則分力Tx和力FA和力FP滿足下面的平衡式而達到平衡。Tx+FP = FA卡合部227a在支承部件227的鏈條224側的側面具有多個齒,各齒從第一側部 226a朝向第二側部226c的方向傾斜。即使張力To作用在張緊輪體228上而分力Ty要使 支承部件227向方向Y移動,但由于各齒的傾斜和分力Tx對第二孔部226d的按壓動作,而 在點P也能使卡合部227a與第二側部226c咬合,由分力Ty引起的向方向Y的正方向的移 動被阻止。另一方面,各齒能夠向方向Y的負方向超越第二孔部226d,支承部件227能夠向 方向Y的負方向移動。但各齒為了超越第二孔部226d就需要有向方向X的活動余量。由 此,在方向X,將第二孔部226d在紙面左右方向的尺寸確定為使在第二孔部226d與支承部 件227之間存在有齒高度以上的間隙。為了使支承部件227能夠相對第二側部226c移動, 沿第二孔部226d的內側全周而在第二孔部226d與支承部件27之間設置有間隙。同樣地 在第一孔部226b與支承部件227之間也設置有間隙。當鏈條224松弛時,支承部件227利用彈簧229的靠壓力向方向Y的負方向移動, 所移動的量與該松弛對應的卡合部227a的齒數相對應。其結果是張緊輪體228把鏈條224 向卷繞路徑R的外側按壓,鏈條224被張緊。如上所述,由于支承部件227不會向方向Y的 正方向移動,所以不存在由于機體的擺動等而使鏈條224與張緊輪體228的咬合脫離的危險。在方向Y,把從第一側部226a到第二側部226c的長度設定為比從第一側部226a 到張緊輪體228與鏈條224接觸的部分的長度更長。即、如圖20所示,在方向Y,使從點A 到點P的長度L2比從點A到點0的長度Ll更長地來決定導向板226、支承部件227和張緊 輪體228的尺寸和配置位置等。長度Ll相當于本發明的(從第一導向板到張緊輪體與鏈 條接觸的部分的長度)。長度L2相當于本發明的(從第一導向板到第二導向板的長度)。當是上述結構時,根據“杠桿原理”而下式成立。TxXLl = FP X L2
20
如上所述,由于Ll < L2,所以Tx > FP,能夠使力FP比分力Tx小地作用在卡合部 227a。即、由于減輕了第二側部226c中對于與卡合部227a接觸的部分和卡合部227a的負 載,所以能夠防止兩部件的磨損和破損。(第一孔部和第二孔部)如圖22所示,第一孔部226b和第二孔部226d相對卷繞平面E傾斜地在第一側部 226a和第二側部226c開口。如上所述,支承部件227的中心面G與張緊輪體228的旋轉 面F平行且相互離開。由此,當鏈條224被環繞驅動,則支承部件227上作用有繞方向Y的 彎矩。如上所述,由于使支承部件227穿過第一孔部226b和第二孔部226d并在其周圍具 有間隙,所以在圖22的主視圖中由于彎矩而支承部件227向逆時針方向傾斜。在支承部件 227成為這樣傾斜的狀態時,使支承部件227與卷繞平面E平行地來決定第一孔部226b和 第二孔部226d的尺寸和傾斜。即、當鏈條224被環繞驅動時,使張緊輪體228的旋轉面F 與卷繞平面E—致。若張緊輪體228的旋轉面F相對卷繞平面E傾斜,則有鏈條224從卷繞路徑R脫 離而從張緊輪體228脫落的危險。由于與鏈條224同時接觸的張緊輪體228的齒數少,所 以作用在張緊輪體228的各個齒上的鏈條224的張力大,還有齒的磨損加快的可能。但根 據本結構,由于張緊輪體228的旋轉面F與卷繞平面E —致,所以鏈條224不會從張緊輪體 28脫落而被圓滑地驅動,齒的磨損也減少。軸承233上也不作用有多余的負載。通常,導向板226是鋼制,第二孔部226d是利用沖頭和沖模來沖壓導向板226而 形成。在對鋼制的部件沖孔時,若孔的形狀有尖角,則對該角部加以沖壓負載時就會產生裂 紋,因此,把孔的角部倒角成R形狀。假定如圖26所示,把第二孔部226d設定成在長邊方 向為同一寬度的形狀,則卡合部227a與第二孔部226d的咬合淺,有時接觸面積變小而被局 部地施加負載。有時卡合部227a的低凹部分227c侵入第二孔部229c。在這些情況下,卡 合部227a和第二孔部226d有產生磨損和破損之虞。如圖24所示的本實施例中,把第二孔部226d中卡合部227a卡合的部分的長孔形 狀的短邊方向的長度tl設定成比第二孔部226d中卡合部227a未卡合的部分的短邊方向 的長度t2更大。當采用這樣的結構,則卡合部227a與第二孔部226d的咬合變深,接觸面積 變大。低凹部分227c也不會侵入第二孔部226c。其結果是卡合部227a和第二孔部226d 的磨損和破損被抑制。本實施例中,根據零件的通用性和組裝性等觀點,如圖23所示那樣把第二孔部 226d中與卡止部不卡合一側的端部也設定成與卡止部側的端部同樣的形狀,作為整體而成 為H型的形狀。且把第一孔部226b的形狀也設定成與第二孔部226d同樣的H型的形狀。 但并不限定于此,只要至少第二孔部226d中與卡合部227a卡合的部分的形狀是上述的形 狀便可。(扶禾裝置的動作)按照圖19說明扶禾裝置214R的動作。扶禾裝置214R被第一導向輪體221驅動 而動作。當第一導向輪體221進行驅動時,鏈條224沿卷繞路徑R按照圖19的逆時針方向 環繞驅動,扶禾爪225也隨著鏈條224沿卷繞路徑R環繞驅動。當扶禾爪225位于從張緊輪體228到第三導向輪體223之間的位置時,其為沿鏈 條224倒伏的狀態。當扶禾爪225到達第三導向輪體223面前所具有的起立導向器230時,扶禾爪225的基部225a與起立導向器230抵接,扶禾爪225相對鏈條224立起來。當扶禾 爪225立起來時,扶禾爪225的前端部225b從扶禾殼體220突出。之后,在第三導向輪體223與第二導向輪體222之間,前端部225b卡止在被分禾 器212分開的種植禾稈的莖根側,把種植禾稈向機體左右方向內側引導。在第三導向輪體 223與第二導向輪體222之間具有起立導向器導軌231,即使從種植禾稈受到反作用力,基 部225a也與起立導向器導軌231抵接來維持扶禾爪225的起立狀態。進而,鏈條224在從第二導向輪體222到第一導向輪體221之間上升,把種植禾稈 向上方推上去。在第二導向輪體222與第一導向輪體221之間也具有起立導向器導軌231, 維持扶禾爪225的起立狀態。在該期間,切斷裝置215把種植禾稈的莖根側切斷,把被收割 禾稈的莖根側向脫粒送料鏈204a輸送。在第一導向輪體221與張緊輪體228之間具有倒伏導向器233,與把被收割禾稈向 脫粒送料鏈204a輸送后的扶禾爪25抵接。當鏈條224以扶禾爪225的前端部225b沿倒 伏導向器233形狀的狀態移動時,則扶禾爪225相對鏈條224倒伏。扶禾裝置214R反復以上的動作。在該動作中由于張緊輪體228、支承部件227和導 向板226等是如上述的結構,所以沒有鏈條224松弛、鏈條224脫落的情況,扶禾裝置214R 圓滑且恰當地進行動作。(其他實施例)在上述實施例中是支承部件227具有卡合部,但并不限定于此。也可以使作為第 二導向板226的導向板226具有卡合部。這時,雖然未圖示,但在第二孔部226d具有上述 實施例卡合部227a那樣的卡合部,而在支承部件227具有能夠與該卡合部卡合的突起部便可。本發明的第二方面不僅能夠用于具有左右一對扶禾裝置的聯合收割機,而且還能 夠廣泛用于具有兩對以上扶禾裝置的聯合收割機。下面,根據
本發明第三方面的實施例。圖27是表示本發明第三方面實施例的聯合收割機整體的左側視圖。圖28是表示 本發明第三方面實施例的聯合收割機整體的俯視圖。圖29是表示本發明第三方面實施例 的聯合收割機整體的右側視圖。圖30是表示本發明第三方面實施例的聯合收割機整體的 主視圖。如這些圖所示,本發明第三方面實施例的聯合收割機具有裝備有左右一對履帶行 駛裝置301L、301R的行駛機體,具有與該行駛機體的機體機架302前端部連結的收割前處 理部310,在行駛機體的機體機架302后部側具有在行駛機體橫向上并列設置的脫粒裝置 303和谷粒裝袋部304。該聯合收割機進行稻、麥等的收割作業。S卩、行駛機體具有設置在機體機架302的前端側右端部的發動機305,利用該發動 機305的輸出來驅動左右一對行駛裝置301L、301R自行行駛。行駛機體具有搭乘型的駕駛 部320,該駕駛部320裝備有設置在發動機305上方的駕駛員座位321,成為駕駛員搭乘在 該駕駛部320來進行操縱的搭乘型。收割前處理部310的前處理部機架311在駕駛部320的左側橫向位置、能夠圍繞 行駛機體橫向的軸心P上下自由擺動地與行駛機體的機體機架302連結。收割前處理部310的前處理部機架311利用升降液壓缸306 (參照圖27)而被操作擺動,使在行駛機體橫向上并列位于收割前處理部310前端部的三個分禾裝置312L、312C、 312R升降為下降到靠近地面的下降作業位置和各分禾裝置312L、312C、312R從地面上大幅 度升高的上升非作業位置。當使收割前處理部310下降到下降作業位置并使行駛機體行駛時,則收割前處理 部310在將種植禾稈扶起來的同時進行收割,將被收割禾稈向脫粒裝置303的脫粒送料鏈 303a的始端部供給。脫粒裝置303利用脫粒送料鏈303a夾持住被收割禾稈的莖根側而向 行駛機體的后方側輸送,由此,將被收割禾稈的穗尖側向脫粒室(未圖示)供給以進行脫粒處理。如圖29所示,谷粒裝袋部304具有始端部與脫粒裝置303的谷粒送出部連通的 揚谷裝置304a、投入口與該揚谷裝置304a的吐出口連通的谷粒箱304b、在行駛機體的前后 方向上并列設置在該谷粒箱304b底部的兩個裝袋漏斗部304c、304c。S卩、谷粒裝袋部304中,通過脫粒裝置303的分選部(未圖示)而成為單粒化狀態 并進行了分選處理的谷粒通過揚谷裝置304a向谷粒箱304b投入,由谷粒箱304b回收貯 存。各裝袋漏斗部304c通過把稻谷袋裝在其吐出口 304d并進行操作而打開吐出口 304d, 使貯存在谷粒箱304b的谷粒自然流出并投入到稻谷袋。詳述收割前處理部310。如圖27、圖32所示,收割前處理部310的前處理部機架311構成為具有兼用作上 下自由擺動地支承在機體機架302上的傳動殼體的主機架31 la,具有從該主機架31 Ia的前 端部向行駛機體前方延伸的三個分禾裝置支承桿311b。三個分禾裝置支承桿311b在行駛 機體的橫向上隔開規定間隔地并列,通過相鄰的一對分禾裝置支承桿311b、311b形成一條 扶禾路徑313,作為整體而形成兩條扶禾路徑313。圖32是表示收割前處理部310前部的俯視圖。如該圖和圖27、圖28、圖30、圖31 所示,收割前處理部310除了具有所述三個分禾裝置312L、312C、312R之外,還具有在分禾 裝置312L、312C、312R的后方、設置在各扶禾路徑313的扶禾裝置314,具有設置在扶禾裝置 314下端側后方的理發推狀的收割裝置315,具有設置在收割裝置315上方的左右一對扒攏 輪體316a、316b和左右一對扒攏環狀帶317a、317b,具有輸送始端部位于左右一對扒攏輪 體316a、316b上方的供給裝置318,進行四行種植的禾稈的扶禾和收割處理,以及將被收割 禾稈向脫粒裝置303供給。S卩、如圖30、圖32所示,將三個分禾裝置312L、312C、312R中位于中央的中分禾裝 置312C與位于駕駛部320側的外分禾裝置312R前端312c、312b之間的間隔Wl以及三個 分禾裝置312L、312C、312R中位于駕駛部320側相反一側的外分禾裝置312L與中分禾裝置 312C前端312a、312c之間的間隔W2設定成能夠導入兩行種植禾稈a。S卩、收割前處理部310在以中分收割形態進行作業的情況下,利用駕駛部側的外 分禾裝置312R和中分禾裝置312C將兩行種植禾稈a向駕駛部側的扶禾路徑313導入,利 用駕駛部側相反側的外分禾裝置312L和中分禾裝置312C將兩行種植禾稈a向駕駛部側相 反側的扶禾路徑313導入,進行共計四行種植禾稈的收割。各扶禾裝置314具有越到上端側越稍微位于后方側的傾斜姿勢的扶禾殼體314a 和從該扶禾殼體314a向橫向突出并沿扶禾殼體314a上升移動的多個扶禾爪314b,利用扶 禾爪314b把被導入到對應扶禾路徑313的種植禾稈犁起并進行扶禾處理。
圖33是表示收割前處理部310中扒攏輪體316a、316b和扒攏環狀帶317a、317b 的配置結構的俯視圖。圖34是表示收割前處理部310中扒攏輪體316a、316b和扒攏環狀 帶317a、317b的配置結構的主視圖。如這些圖和圖32所示,各扒攏輪體316a、316b具有能 夠與之一體自由旋轉的設置在其外周的多個扒攏爪316c。左右一對扒攏輪體316a、316b的 一個扒攏輪體316b驅動自由地被主機架311a所支承,另一個扒攏輪體316a自由隨轉地被 主機架311a支承。隨轉側扒攏輪體316a的扒攏爪316c與驅動側扒攏輪體316b的扒攏爪 316c嚙合而使左右一對扒攏輪體316a、316b連動,由此,傳遞驅動側扒攏輪體316b的驅動 力而被驅動。將左右一對扒攏輪體316a、316b嚙合的部位Z配置在相對于中分禾裝置312C 的前端312c而向駕駛部320側的相反側偏移了距離D的位置。各扒攏環狀帶317a、317b被卷繞在設置成與對應的扒攏輪體316a、316b —體自由 旋轉的驅動帶輪330和自由旋轉地支承在帶罩331前端部的隨轉帶輪332上,并被驅動帶 輪330所驅動。各扒攏環狀帶317a、317b具有在該旋轉方向上并列且被形成一體的多個扒 攏臂317c。圖35是表示收割前處理部310中扒攏輪體316a、316b和扒攏環狀帶317a、317b 的配置結構的側視圖。如這些圖和圖33所示,各扒攏輪體316a、316b的前端側和各扒攏環 狀帶317a、317b的始端側比收割裝置315的刀尖315a還向前方突出,作用在種植狀態的禾 稈的莖根側。S卩、左側的扒攏環狀帶317a和左側的扒攏輪體316a使扒攏臂317c或扒攏爪316c 作用在被左側的扶禾裝置314進行了扶禾處理的種植著的禾稈的莖根側,將被左側扶禾裝 置314作用的種植禾稈的莖根側向左右一對扒攏輪體316a、316b的嚙合部位Z (參照圖33) 橫向運送,且向收割裝置315扒攏。右側的扒攏環狀帶317b和右側的扒攏輪體316b使扒 攏臂317c或扒攏爪316c作用在被右側的扶禾裝置314進行了扶禾處理的種植禾稈的莖根 側,將被右側扶禾裝置314作用的種植禾稈的莖根側向左右一對扒攏輪體316a、316b的嚙 合部位Z橫向運送,且向收割裝置315扒攏。由此,收割裝置315把被左右扶禾裝置314進行了扶禾處理的種植禾稈在莖根側 進行收割。左右一對扒攏環狀帶317a、317b和左右一對扒攏輪體316a、316b使扒攏臂317c 或扒攏爪316c繼續作用在被收割裝置315收割處理了的被收割禾稈的莖根側,把被收割禾 稈的莖根側向收割裝置315的后方送入并向供給裝置318的輸送始端部供給。左右一對扒 摟環狀帶317a、317b在比左右外分禾裝置312L、312R后部的最上端部位的配置高度低的位 置對種植禾稈和收割禾稈進行作用。供給裝置318利用把被收割禾稈的莖根側由環狀轉動鏈條318a夾持輸送的莖 根側輸送裝置318b和把被收割禾稈的穗尖側由卡止臂318c卡止輸送的穗尖側輸送裝置 318d,把來自收割裝置315的被收割禾稈向收割前處理部310的橫向外側且后方輸送,向脫 粒裝置303的脫粒送料鏈303a的輸送始端部供給。圖31、圖32所示的中導向桿335把位于靠近中央位置分禾裝置支承桿311b的種 植禾稈的莖根側向扒攏輪體316a、316b和扒攏環狀帶317a、317b引導。圖32、圖33所示的 左導向桿336形成左側的扒攏環狀帶317a和扒攏輪體316a的輸送路徑。圖32、圖33所示 的右導向桿337形成右側的扒攏環狀帶316b和左右扒攏輪體316a、316b的輸送路徑。右
24導向桿337左側的端部337a被連結螺釘擰緊固定在主機架311a上設置的支承部。右導向 桿337右側的端部337b被連結螺釘擰緊固定在分禾裝置支承桿311b上設置的支承部。左 導向桿336和右導向桿337隨著被輸送的禾稈的體積變化而彈性變形,為了能夠吸收體積 變化而由彈簧鋼材的帶狀板構成。如圖28、圖30所示,在收割前處理部310下降到下降作業位置的狀態下,收割前處 理部310的右側端部位于駕駛部320的前方。即、作為收割前處理部310的整體處理寬度 的大小接近于左右行駛裝置301、301的履帶301a外側端之間的間隔的大小,收割前處理部 310在容易避免履帶301a對種植禾稈碾壓的狀態下進行中分收割形態的作業。即、如圖30所示,使駕駛部側外分禾裝置312R的前端312b的位置與左右一對行 駛裝置301L、301R中位于駕駛部320位置側(右側)的行駛裝置301R的履帶301a在行駛 機體橫向外側端的位置,在行駛機體橫向上大致一致。使駕駛部側相反側外分禾裝置312L 的前端312a的位置與左右一對行駛裝置301L、301R中位于駕駛部320位置側相反側(左 側)的行駛裝置301L的履帶301a在行駛機體橫向外側端的位置,在行駛機體橫向上一致。代替該結構也可以采用如下結構來實施本發明,S卩、使駕駛部側外分禾裝置312R 的前端312b的位置與駕駛部側行駛裝置301R的履帶301a外側端的位置,在行駛機體橫向 上一致。或者,使駕駛部側相反側的外分禾裝置312L的前端312a的位置與駕駛部側相反 側的行駛裝置301的履帶301a外側端的位置,在行駛機體橫向上大致一致。如圖28、圖30所示,收割前處理部310具有從位于中央的分禾裝置支承桿311c向 上方延伸的分禾桿339。該分禾桿339把向左側扶禾路徑313導入的種植禾稈的莖根側和 向右側扶禾路徑313導入的種植禾稈的莖根側推開使之彼此分離。圖30所示的連結桿338 把左右一對扶禾裝置314、314的上端側連結。圖36是表示具有其他實施方式的收割前處理部310前部的俯視圖。如該圖所示, 將具有其他實施方式的收割前處理部310和具有圖33所示的本發明實施方式的收割前處 理部310進行比較,不同點在于左右一對扒攏輪體316a、316b的嚙合部位Z相對于中分禾 裝置312C的前端312c而偏移的偏移距離D的大小不同,在其他方面,具有其他實施方式的 收割前處理部310和具有圖33所示本發明實施方式的收割前處理部310具有相同的結構。 具有其他實施方式的收割前處理部310中的偏移距離D比具有圖33所示本發明實施方式 的收割前處理部310的偏移距離D大。即、在具有其他實施方式的收割前處理部310中,左右一對扒攏輪體316a、316b的 嚙合部位Z相對于中央的分禾裝置支承桿311b而位于向該分禾裝置支承桿311b的橫向外 側離開的位置。本發明的第三方面除了能夠應用于將駕駛部320設置在行駛機體右側的聯合收 割機之外,還能夠應用于駕駛部320設置在行駛機體左側且收割前處理部310與行駛機體 的駕駛部右側橫向位置連結的聯合收割機。
權利要求
一種聯合收割機,具有行駛機體,該行駛機體裝備有具有操縱臺的搭乘型駕駛部,收割前處理部能夠自由擺動升降地連結在所述行駛機體的所述駕駛部的橫向部位;該聯合收割機的特征在于,位于所述駕駛部前部的左右一對行駛機體的上下方向的縱機架中,位于所述收割前處理部側的前處理部側縱機架配置在比位于所述收割前處理部側相反側的前處理部相反側縱機架更靠行駛機體后方,在所述收割前處理部從下降作業位置上升的狀態中,所述收割前處理部的一部分進入所述前處理部側縱機架的前方,且位于所述前處理部相反側縱機架橫向的部位。
2.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聯合收割機,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操縱臺設置前罩,在所述前罩下端側的與所述收割前處理部相對一側的角部外表面上設置凹入部,該凹 入部配置成在所述收割前處理部從下降作業位置上升的狀態下所述收割前處理部的一部 分進入該凹入部。
3.如權利要求1或2所述的聯合收割機,其特征在于,從所述操縱臺上端側機體的橫向 外側端部向位于機體內側延伸、且向位于所述操縱臺的上端部的駕駛面板上方延伸的固定 手柄設置成使該固定手柄的延伸端位于所述駕駛面板的行駛機體橫向中間部上方,為懸 臂支承狀態。
4.如權利要求1或2所述的聯合收割機,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手柄構成為與前處理部相反側縱機架成為一體。
5.如權利要求1或2所述的聯合收割機,其特征在于,所述行駛機體的上機架具有在行駛機體橫向上位于駕駛部前端部的橫向機架部和在 行駛機體前后方向上位于駕駛部的乘降口側相反一側的橫向部的前后向機架部。
6.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聯合收割機,其特征在于,在所述行駛機體的前端側右端部具有左右一對主機架,所述收割前處理部側的前處理 部側縱機架位于從左側主機架的前端向后方離開的位置,所述收割前處理部側相反側的前 處理部相反側縱機架位于從右側主機架的前端部。
7.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聯合收割機,其特征在于,所述收割前處理部的整體處理寬度的大小與左右行駛裝置的外側端之間間隔的大小一致。
8.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聯合收割機,其特征在于,所述收割前處理部具有在所述行駛機體的橫向并列的三個分禾裝置,將所述三個分禾裝置中位于中央的中分禾裝置與位于駕駛部側外側的外分禾裝置前 端之間的間隔、以及所述三個分禾裝置中位于駕駛部側相反一側外側的外分禾裝置與所述 中分禾裝置前端之間的間隔設定成能夠導入兩行種植禾稈,為了將來自所述中分禾裝置和所述駕駛部側的外分禾裝置的種植禾稈的莖根側向收 割裝置扒攏、且將被收割禾稈的莖根側向所述收割裝置的后方輸送而旋轉的扒攏輪體,與 為了將來自所述中分禾裝置和所述駕駛部側相反一側的外分禾裝置的種植禾稈的莖根側 向所述收割裝置扒攏且將被收割禾稈的莖根側向所述收割裝置的后方輸送而旋轉的扒攏 輪體,被設置為通過嚙合而連動,將所述一對扒攏輪體配置成使嚙合部位相對于所述中分禾裝置的前端位置偏向所述駕駛部位置側的相反一側。
9.如權利要求8所述的聯合收割機,其特征在于,所述駕駛部側外分禾裝置前端的位置與所述左右一對履帶行駛裝置中位于所述駕駛 部位置側的履帶行駛裝置的履帶在行駛機體橫向外側端的位置,在行駛機體橫向上一致或大致一致,所述駕駛部側相反一側的外分禾裝置前端的位置與所述左右一對履帶行駛裝置中位 于所述駕駛部位置側相反一側的履帶行駛裝置的履帶在行駛機體橫向外側端的位置,在行 駛機體橫向上一致或大致一致。
全文摘要
本發明涉及一種聯合收割機,在行駛機體的駕駛部的橫向部位,能夠自由擺動升降地連結有收割前處理部,能夠避免隨著收割前處理部升降而產生的收割前處理部與駕駛部之間的干涉,而且能夠使聯合收割機整體的前后方向的長度變小。位于駕駛部前部的左右一對行駛機體的上下方向的縱機架中,位于存在收割前處理部一側的前處理部側縱機架配置在比前處理部相反側的縱機架更靠近行駛機體后方側,該前處理部相反側的縱機架位于與存在收割前處理部一側相反的一側。在收割前處理部從下降作業位置上升的狀態中,收割前處理部的一部分進入前處理部側的縱機架的前方,且位于前處理部相反側的縱機架橫向的部位。
文檔編號A01D41/02GK101884270SQ201010167939
公開日2010年11月17日 申請日期2010年4月22日 優先權日2009年5月15日
發明者前田一郎, 日田定范, 松本健太, 浜西正, 西田和彥, 阿瀬勇 申請人:株式會社久保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