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聯合收割機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農業機械技術領域,尤其是一種聯合收割機。
背景技術:
目前,收割稻、麥等農作物的聯合收割機通常只包括一個釘齒式脫粒滾筒,由割臺收獲的農作物經輸送槽進入脫粒室,同時釘齒式脫粒滾筒高速旋轉,在脫粒滾筒與凹板篩的共同作用下,使成熟飽滿的谷粒從秸桿脫落下來。此類結構的聯合收割機在脫凈率方面不太理想。為此最接近的現有技術中國專利CN02288324. X公開了名稱為聯合收割機的脫粒裝置的專利,中國專利200920021696. 0公開了名稱為雙滾筒水稻聯合收割機的專利,這兩項專利均增加了一個包含釘齒式脫粒滾筒的脫粒室,兩脫粒室呈前后并列分布,新增加的脫粒滾筒與原脫粒滾筒相平行,秸桿在在前的脫粒滾筒進行脫粒后進入在后的脫粒滾筒進行脫粒,通過增加脫粒滾筒,延長了脫粒的有效行程,提高了脫凈率,同時很好兼顧了破碎率,避免了高破碎率。現有技術的不足在于,物料在脫粒室的流轉路線不合理,物料順暢流轉性不佳,功率消耗大,需要加以改進。
發明內容
本發明旨在提供一種克服上述不足的脫凈率高、物料流轉更順暢的聯合收割機。本發明的技術解決方案如下聯合收割機,包括機架、割臺、輸送槽、操縱臺、位于機架上的呈前后分布的在前脫粒室與在后脫粒室,各脫粒室均包含有帶有導流板的頂蓋、軸流滾筒和凹板篩,兩個軸流滾筒均通過軸承座安裝于機架上,兩脫粒室分別有喂入口和排出口,在前脫粒室的排出口與在后脫粒室喂入口相對,其特征在于所述在前脫粒室與在后脫粒室呈垂直分布,在前軸流滾筒與在后軸流滾筒呈垂直分布。進一步的技術方案為上述在前脫粒室與在后脫粒室、在前軸流滾筒與在后軸流滾筒呈T形垂直分布, 即在前脫粒室的排出口與在后脫粒室喂入口對應于在前脫粒室的中部位置。又一步的技術方案為上述在前脫粒室與在后脫粒室、在前軸流滾筒與在后軸流滾筒呈L形垂直分布。 即在前脫粒室的排出口與在后脫粒室喂入口對應于在前脫粒室的相對于在前脫粒室的喂入口的另一側位置。由割臺收獲的農作物經輸送槽進入在前脫粒室,脫粒滾筒(在前軸流滾筒)高速旋轉,其釘齒不斷擊打被喂入的秸桿,使成熟飽滿的谷粒從秸桿脫落下來,同時秸桿在頂蓋導流板的作用下沿脫粒滾筒作軸向流動,被運送至在前脫粒室的排出口,在離心力作用下, 從后脫粒室喂入口拋入后脫粒室,在后脫粒室的脫粒滾筒(在后軸流滾筒)高速旋轉,其釘齒不斷擊打被喂入的秸桿再次脫粒,谷粒從秸桿脫落下來,脫粒后的秸桿從在后脫粒室的排出口排出。
本發明技術方案中,兩脫粒室呈T形或L形前后垂直分布,延長了脫粒的有效行程,提高了脫凈率,同時很好兼顧了破碎率,物料在脫粒室的流轉路線更加合理,物料流轉更加順暢,降低了功率消耗,方便地實現了發明目的。當兩脫粒室呈L形前后垂直分布時,脫粒的有效行程獲得最大程度的延長。再進一步的技術方案為所述在前脫粒室的排出口與在后脫粒室喂入口連接處有由表面光滑的過渡板彎曲形成的過渡通道。上述過渡通道可以呈錐臺形或半錐臺形。田間試驗證明,本發明收割不僅脫凈率高,破碎率低,而且秸桿流轉性好,秸桿排出狀況良好、機體內無秸桿堵塞。
以下將結合附圖和實施例對本發明做進一步詳細說明附圖1為本發明實施例的外形圖。附圖2為附圖1所示實施例的俯視圖。附圖3為附圖1所示實施例中,頂蓋掀開后的在前脫粒室與在后脫粒室的結構示意圖(俯視)。附圖4為附圖3中頂蓋拆除后,在前脫粒室與在后脫粒室的結構示意圖(側視)。附圖中各序號分別為1、割臺,2、輸送槽,3、操縱臺、4、在前脫粒室,5、在后脫粒室,6、底盤,7、在前軸流滾筒頂蓋,8、在前軸流滾筒,9、在后軸流滾筒頂蓋,10、在后軸流滾筒,11、凹板篩,12、過渡板。
具體實施例方式參見附圖1、2、3、4,本發明實施例所示聯合收割機,包括機架(圖中未標示)、割臺 1、操縱臺3、輸送槽2、位于機架上的呈前后分布的在前脫粒室4與在后脫粒室5,各脫粒室均包含有頂蓋(7、9)、軸流滾筒(8、10)和凹板篩(8、后凹板篩未標示),兩個軸流滾筒(在前軸流滾筒8、在后軸流滾筒10)的內部有滾筒軸,滾筒軸均通過軸承座(圖中未標示)安裝于機架上,兩脫粒室分別有喂入口(圖中未標示)和排出口(圖中未標示),在前脫粒室的排出口與在后脫粒室喂入口相對,所述在前脫粒室4與在后脫粒室5呈L形垂直分布,在前軸流滾筒8與在后軸流滾筒10呈L形垂直分布,在前脫粒室的排出口與在后脫粒室喂入口連接處有由表面光滑的過渡板12彎曲形成的過渡通道,該過渡通道呈半圓錐臺形。本發明又一個實施例,與第一個實施例唯一不同的是在前脫粒室與在后脫粒室、 在前軸流滾筒與在后軸流滾筒均呈T形垂直分布。本發明兩個實施例中,由割臺1收獲的農作物經輸送槽2進入在前脫粒室4,在前軸流滾筒8高速旋轉,其釘齒不斷擊打被喂入的秸桿,使成熟飽滿的谷粒從秸桿脫落下來, 同時秸桿在頂蓋導流板的作用下沿脫粒滾筒作軸向流動,被運送至在前脫粒室4的排出口,在離心力作用下,從后脫粒室喂入口經呈半圓錐臺形的過渡通道拋入后脫粒室5,在后脫粒室內的在后軸流滾筒10高速旋轉,其釘齒不斷擊打被喂入的秸桿再次脫粒,谷粒從秸桿脫落下來,脫粒后的秸桿從在后脫粒室的排出口排出。
本發明的兩脫粒室呈T形或L形前后垂直分布,物料在脫粒室的流轉路線更加合理,物料流轉更加順暢,提高了脫凈率同時很好兼顧了破碎率,降低了功率消耗。上述如此結構構成的本發明,對于現今同行業的技術人員來說均具有許多可取之處,而確實具有技術進步性。但是,在本發明的技術領域內,只要具備最基本的知識,可以對本發明的其他可操作的實施例進行改進。在本發明中對實質性技術方案提出了專利保護請求,其保護范圍應包括具有上述技術特點的一切變化方式。以上所述,僅是本發明的較佳實施例而已,并非對本發明作任何形式上的限制,雖然本發明已以較佳實施例揭露如上,然而并非用以限定本發明,任何熟悉本專業的技術人員,在不脫離本發明技術方案范圍內,當可利用上述揭示的技術內容作出些許更動或修飾為等同變化的等效實施例,但凡是未脫離本發明技術方案的內容,依據本發明的技術實質對以上實施例所作的任何簡單修改、等同變化與修飾,均仍屬于本發明技術方案的范圍內。
權利要求
1.聯合收割機,包括機架、割臺、輸送槽、操縱臺、位于機架上的呈前后分布的在前脫粒室與在后脫粒室,各脫粒室均包含有帶有導流板的頂蓋、軸流滾筒和凹板篩,兩個軸流滾筒均通過軸承座安裝于機架上,兩脫粒室分別有喂入口和排出口,在前脫粒室的排出口與在后脫粒室喂入口相對,其特征在于所述在前脫粒室與在后脫粒室呈垂直分布,在前軸流滾筒與在后軸流滾筒呈垂直分布。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聯合收割機,其特征在于所述在前脫粒室與在后脫粒室、在前軸流滾筒與在后軸流滾筒呈T形垂直分布。
3.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聯合收割機,其特征在于所述在前脫粒室與在后脫粒室、在前軸流滾筒與在后軸流滾筒呈L形垂直分布。
4.根據權利要求1、2、3任一所述的聯合收割機,其特征在于所述在前脫粒室的排出口與在后脫粒室喂入口連接處有由表面光滑的過渡板彎曲形成的過渡通道。
5.根據權利要求4所述的聯合收割機,其特征在于所述過渡通道呈錐臺形。
6.根據權利要求4所述的聯合收割機,其特征在于所述過渡通道呈半錐臺形。
全文摘要
本發明涉及農業機械技術領域,尤其是一種聯合收割機,它包括機架、割臺、輸送槽、振動篩、位于機架上的呈前后分布的在前脫粒室與在后脫粒室,各脫粒室均包含有頂蓋、軸流滾筒和凹板篩,兩個軸流滾筒的內部有滾筒軸,滾筒軸均通過軸承座安裝于機架上,兩脫粒室分別有喂入口和排出口,在前脫粒室的排出口與在后脫粒室喂入口相對,其特征在于所述在前脫粒室與在后脫粒室呈垂直分布,在前軸流滾筒與在后軸流滾筒呈垂直分布。本發明中,物料在脫粒室的流轉路線更加合理,物料流轉更加順暢,脫凈率高,破碎率低,秸稈排出狀況良好、機體內無秸稈堵塞。
文檔編號A01D41/00GK102405726SQ201010291838
公開日2012年4月11日 申請日期2010年9月21日 優先權日2010年9月21日
發明者侯俊杰, 冷加榮, 周洲, 施午明, 李書宏, 王友棟, 王建軍, 田愛華 申請人:江蘇常發鋒陵農業裝備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