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植物栽培容器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一種植物栽培容器,其與由底部與從該底部的外周立起的側壁部形成可貯存植物栽培用水的貯水部,并在所述側壁部的一部分上形成有使所述貯水部的植物栽培用水向外部溢流的用水出口。
背景技術:
以往,植物栽培用水只是從上述植物栽培容器的用水出口直接向植物栽培容器的設置地面流下排出,并不知道將從用水出口溢流的排水引導到植物栽培容器之外的特殊的手段。例如在建筑物的屋頂等地面上設置多個上述的現有植物栽培容器而綠化屋頂時, 從植物栽培容器的用水出口排出的植物栽培用水直接流到屋頂的地面上。此時,由于地面或者成為淋濕的狀態,而且,該植物栽培用水包含肥料等養分的情況較多,因此考慮到有時還會因直接流到地面上的植物栽培用水而在地面上藻類繁殖或者長霉,有可能外觀變差。
發明內容
因此,本發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植物栽培容器,其可以解決上述問題,將來自植物栽培容器的排水引導到規定的場所,易于維持美觀。本發明的植物栽培容器的第1特征結構為,具備植物栽培容器本體,由底部與從該底部的外周立起的側壁部形成可貯存植物栽培用水的貯水部,在所述側壁部的一部分上形成有使所述貯水部的植物栽培用水向外部溢流的用水出口 ;及側壁罩,從外側至少覆蓋所述植物栽培容器本體的所述側壁部當中的一個,所述側壁罩沿著所述側壁部的外周具備安裝在所述側壁部的固定部;接受從所述用水出口溢流的植物栽培用水并向植物栽培容器外排出的槽部;及在連接所述固定部與所述槽部的同時,從上方與所述槽部的開口部相對的罩部。根據本發明的第1特征結構,只是將側壁罩的固定部抵接安裝于植物栽培容器本體的側壁部,則貯存在植物栽培容器本體的貯水部的植物栽培用水的剩余部分從用水出口溢流而被側壁罩的槽部接住,從形成在槽部的一端部的流出部被引導到植物栽培容器本體之外。因此,例如,通過將設置在槽部的流出部以位于形成在地板上的規定的集水部的形式進行設置,或者從槽部使用其他的配水管等而引導到所述集水部,從而可以避免配置植物栽培容器本體的地面由于藻類、霉等的繁殖而外觀變差。而且,由于槽部的開放的上部被罩部所遮蓋,因此外觀變佳。由此,能夠將來自植物栽培容器本體的排水引導到規定的場所,維持花壇的美觀。本發明的其他的特征結構為,在所述罩部的內側,設有支撐用于向所述貯水部供給植物栽培用水的給水配管的支撐部。
根據該特征結構,如果通過固定部將本發明的植物栽培容器的側壁罩安裝在植物栽培容器本體的上游側的側壁部,則能夠將相對于用水入口的給水配管支撐于支撐部,所以使給水配管被罩部所遮蓋,由此,可以將給水配管在未露出外部的情況下穩定地安裝。因此,美觀得到提高。本發明的其他的特征結構為,在所述罩部的內側,上下鄰接設有具備所述支撐部的上方的給水用空間與具備所述槽部的下方的排水用空間,所述給水用空間與所述排水用空間在全長跨度上通過所述槽部的所述開口部而相互連通。根據該結構,上下鄰接設有用于給水配管的支撐部與槽部,因此能夠較小地抑制在植物栽培容器本體中的關于植物栽培用水流向的側壁罩的尺寸(寬度),進一步提高作為花壇的美觀。本發明的其他的特征結構為,所述槽部具備與鉛垂方向相比更向所述植物栽培容器本體側向內傾斜而延伸的懸伸部,所述支撐部從所述懸伸部的一部分向斜上方朝外延伸設置。根據該結構,具備懸伸部,因此即使在從用水出口的槽口流出的植物栽培用水的水勢較強時,植物栽培用水也不會濺回到植物栽培容器本體側,比較平穩地收容在槽部中。 另外,支撐部通過懸伸部的一部分被槽部支撐,因此可以得到用于支撐給水配管的充分的機械強度。本發明的其他的特征結構為,所述罩部具備從所述固定部相對于所述植物栽培容器本體向外延伸的頂棚部;及從所述頂棚部的頂端向下方延伸的縱向壁部,通過所述支撐部連接所述縱向壁部的內面與所述懸伸部。根據該結構,支撐給水配管的支撐部也連接于罩部的縱向壁部,因此可以得到更高的機械強度。另外,不僅槽部的開口部,而且包括槽部的外周面的整體與支撐部的全部都配置在罩部的內側,因此可進一步提高作為花壇的美觀。
圖1是將植物栽培容器設置在戶外的狀態下的部分斷裂立體圖。圖2是植物栽培容器的立體圖。圖3是表示植物栽培容器的作用的俯視圖。圖4是沿植物栽培容器的給排水流路的縱剖視圖。圖5是配置在植物栽培容器本體的下游側的縱剖視圖。圖6是配置在植物栽培容器本體的上游側的縱剖視圖。圖7是側壁罩的使用狀態的切除一部分的立體圖。圖8是側壁罩的其他使用狀態的切除一部分的立體圖。圖9是側壁罩的其他使用狀態的切除一部分的立體圖。圖10是其他實施方式的側壁罩的與圖5對應的縱剖視圖。圖11是其他實施方式的側壁罩的與圖5對應的縱剖視圖。符號說明1-植物栽培容器本體(植物栽培容器的一部分);2A-用水入口(貯水容器);2B-用水出口(貯水容器);5-貯水部(貯水容器);5a-底面(底部);5b-壁面(側壁部);31-給水配管;40-槽部;40A-接受口(開口部);40C-懸伸部;42-固定部;43-罩部;43A-頂棚部;43B-縱向壁部;49-支撐部;54-側罩(植物栽培容器的一部分,側壁罩); E-側壁部;Sl-排水用空間;S2-給水用空間。
具體實施例方式以下根據附圖對本發明的一個實施方式進行說明。圖1表示可設置在包括大樓屋頂等在內的戶外的一例花壇,其具有通過樹脂一體成形制成的多個植物栽培容器本體1、設置于植物栽培容器本體1的植物栽培床20、用于向植物栽培容器本體1供給植物栽培用水的給水設備30。各個植物栽培容器本體1的外形在俯視時大致呈正方形,由底面fe (底部的一例) 與從該底面fe的外周立起的側壁部E的內壁面恥形成可貯存植物栽培用水的貯水部5。另外,關于植物栽培用水的流向,在用于上游側的第1側壁部El的一部分上,形成有向植物栽培容器本體1中接受植物栽培用水的用水入口 2A,在用于下游側的第2側壁部 E2的一部分上,形成有使貯水部5的植物栽培用水向外部溢流的用水出口 2B。如圖1所例示,植物栽培容器本體1大致呈正方形的外形,因此通過將多個植物栽培容器本體1在縱橫向上磚塊狀排列,從而可以形成整體呈矩形的花壇,通過調整植物栽培容器本體1的個數,也可以對該矩形的縱橫比進行變更。在圖1的例中,覆蓋植物栽培容器本體1的側面的側罩54(側壁罩的一例),設置在矩形花壇的4邊當中的用水入口 2A所處的上游側的邊上與用水出口 2B所處的下游側的邊上。其結果,特別在將植物植入到后述的植物栽培區域4后,能有如下的外觀效果作為整體呈矩形排列的多個植物栽培容器本體1和設置在上游側以及下游側的邊的側罩M互相協作,構成一個植物栽培容器。通過如此應用側罩M,尤其可以使從植物栽培容器本體1的用水出口 2B溢流而排出的植物栽培用水的流路、位于用水入口 2A附近的給水配管31等器具難以進入花壇觀賞者的視線中。但是,也可以以將矩形花壇的4邊全部包圍的形式設置側罩M。(植物栽培容器本體的結構)如果詳細說明所述植物栽培容器本體1,則如圖2所示,在構成植物栽培容器本體 1的上游側的側壁部E的第1側壁部El的中央,配設有用于在植物栽培容器本體1中接受植物栽培用水的用水入口 2A,在與此對峙的下游側的第2側壁部E2的中央,配置有用于使多余的植物栽培用水從植物栽培容器本體1溢流而排出的用水出口 2B。連接兩個側壁部E1、E2的彼此各中點的軸心X在植物栽培容器本體1的中央與剩余的第3側壁部E3及第4側壁部E4平行地延伸,沿著該軸心X,延伸設置有直線狀的給排水流路3。用水入口 2A及用水出口 2B位于該給排水流路3的兩端,嘴狀的水槽口 2F從用水出口 2B被橫向突出設置。在圖2的給排水流路3的右側和左側,沿給排水流路3,分別并列配置有兩個大概呈正方形的植物栽培區域4,由于合計四個植物栽培區域4集合為一體,所以植物栽培容器本體1本身作為整體在俯視時也具備大致正方形的外形。植物栽培床20由多孔質材料構成,其具有既允許根的發育又支撐植物的功能以及供給并保持發育所需的植物栽培用水的功能,如圖1所示,在此由下栽培床20A和上栽培床20B構成,下栽培床20A對所供給的植物栽培用水進行吸水,上栽培床20B放置在下栽培床20A之上支撐植物。在上栽培床20B上形成有用于種植花卉等的苗的凹部21。此處使用的植物栽培床2(K20A、20B)由聚氨酯和粉碎的木屑等的混合物構成,從上部到下部幾乎可以均衡保持均勻的水分和空氣,而且,易于保持根的生長所需的空氣。如圖2及圖3所示,各個植物栽培區域4具有一個可貯存植物栽培用水的貯水容器5(貯水部的一例)。因此,給排水流路3為與各貯水容器5的一個側面相鄰配置的溝狀給排水流路,兩個貯水容器5左右相鄰配置為夾著給排水流路3的狀態。貯水容器5具備八個內壁面5b (側壁部的一例),八個內壁面恥從大致八角形的底面5a (底部的一例)的最外周部向斜上方呈擂缽狀延伸。在8個內壁面恥中,貯水容器5只通過與四個側壁部E1、 E2、E3、E4中的任一個大致平行地延伸的四個內壁面恥的上端,與側壁部El、E2、E3、E4連結。在與貯水容器5的底面fe的最外周部相比靠近中央規定長度的地方,朝上直立設置有四個較低的板狀突起6。板狀突起6內側的大致八角形的區域構成了用于設置下栽培床20A的栽培床收容部7。板狀突起6的作用之一是通過下栽培床20A的下端部大致以嵌合狀固定于這些板狀突起6的內側,從而將下栽培床20A以正確姿勢固定在底面fe中央的正確位置。板狀突起6的外側構成了包圍下栽培床20A下端部整周的環繞給水路8。環繞給水路8中不存在下栽培床20A,是植物栽培用水基本上便于自由往來流動的區域。另外,在俯視時,上栽培床20B具備比下栽培床20A更大的外徑,當在下栽培床20A 上放置上栽培床20B后,上栽培床20B的外周面在大致與貯水容器5的八個內壁面恥的內面配合的狀態下得到定位。因此,在上栽培床20B的下方則形成在整周上包圍下栽培床20A的隧道狀的用水流路。如圖4所示,在給排水流路3的流水方向上的中間部,形成有第2堰構件3D,其用于將給排水流路3分割為上游側的第1流路3A和下游側的第2流路;3B的兩個部分,并在第1流路3A內以規定的深度貯存植物栽培用水。另外,如圖2至4所示,在給排水流路3和貯水容器5之間,具備將兩個區域彼此隔開的平板狀隔壁10。在隔壁10上呈缺口狀地形成有第1開口部10A,使給排水流路3 的第1流路3A與上游側的植物栽培區域4的環繞給水路8連通;及第2開口部10B,使給排水流路3的第2流路;3B與下游側的植物栽培區域4的環繞給水路8連通。第2堰構件3D 從第1開口部IOA的下游側端部開始至第2開口部IOB的上游側端部為止呈直線狀較長地延伸設置。如圖2所示,在沿給排水流路3并列設置的上游側貯水容器5和下游側貯水容器5 之間,形成有可使植物栽培用水往來流動的連接設置的開口部11,在該連接設置的開口部 11設置有能夠以規定的深度貯存植物栽培用水的第3堰構件11D。在各環繞給水路8的一部分上,設置有控制從用水入口 2A經過第1開口部10A、第 2開口部IOB進入的植物栽培用水的旋轉方向等的第1堰構件8D。在上游側和下游側的各貯水容器5的環繞給水路8上設置的兩個第1堰構件8D,夾著第3堰構件IlD在前后方向上同等地與軸心X平行延伸,在俯視時,以第3堰構件IlD 為中心呈對稱狀配置。如圖3所示,如果僅討論軸心X右側的植物栽培區域4,則設置于上游側貯水容器 5的第1堰構件8D以如下形狀設置,將位于圖左下方的板狀突起6的下游側端部附近與最接近的內壁面恥連結。設置于下游側貯水容器5的第1堰構件8D以如下形狀設置,將位于圖左上方的板狀突起6的上游側端部附近與最接近的上游側的內壁面恥連結。另外,第1堰構件8D的位置只要可以控制植物栽培用水的旋轉即可,沒有特殊限定。例如,將第1堰構件8D配置在與圖3所例示的位置相比更接近第1開口部10A、第2開口部IOB的位置也無妨。在各植物栽培區域4的四個角的上端,大概呈三角形的法蘭13水平地延伸設置, 埋上四個角的角部。法蘭13的下面通過與上栽培床20B上面的四個短邊配合,起到將上栽培床20B保持于正確位置的作用。另外,在將非常多的植物栽培容器本體1在前后左右連結的情況下等,為了進行培育中的花卉維護,工作人員至少可以在一部分法蘭13上扶著走。給排水流路3也可以在用裝拆自如的矩形蓋(未圖示)蓋上的狀態下使用。在各法蘭13上,長圓形的通孔13H與底面fe的傾斜短邊平行地延伸設置。另外, 法蘭13配置在比貯水容器5的內壁面5b的上端更高的位置,在法蘭13與內壁面5b之間, 形成有與通孔13H平行延伸的間隙。從這些間隙以及通孔13H可以透視放置有植物栽培容器本體1的建筑物的地面等。(連結方法)圖1中示出了用于實現植物栽培容器本體1彼此連結的2種連結帽對、25。圓形的連結帽M用于將四個植物栽培容器本體1 一體化,半圓形的連結帽25用于將兩個植物栽培容器本體1 一體化。為了將這些連結帽對、25的下端部等卡定,在植物栽培容器本體 1的四個角部形成有扇型的配合孔或配合突起等。例如,四個植物栽培容器本體1整體上呈正方形排列后,在其正方形的中心,由于四個配合孔整體上排列為圓形,所以當將圓形的連結帽M沿著該圓外嵌狀地卡定后,四個植物栽培容器本體1則形成為一體。另外,在前后或者左右排列的兩個植物栽培容器本體1 之間,由于兩個配合孔整體上排列為形成一個半圓,所以當將半圓形的連結帽25沿著該半圓卡定后,兩個植物栽培容器本體1則形成為一體。如圖4所示,將植物栽培容器本體1彼此在前后方向上即給排水流路3呈直列狀連結時,在植物栽培用水的流動上,以設置于上游側的植物栽培容器本體1的用水出口 2B 的水槽口 2F進入下游側的植物栽培容器本體1的用水入口 2A的方式進行連結。另外,將植物栽培容器本體1放置于水平面上時,各堰構件和板狀突起6以及水槽口 2F之間的高度關系被設定為第2堰構件3D >水槽口 2F >第3堰構件IlD =用水入口 2A >板狀突起6 >第1堰構件8D。如圖1所示,給水設備30可以由以下部分構成給水配管31,用于向配置在最上游側的植物栽培容器本體1的用水入口 2A供給植物栽培用水;電磁閥32,安裝在上水道和配管31之間;水分傳感器S,插入位于最下游側的上栽培床20B內;及控制裝置33,根據水分傳感器S的檢測結果,對電磁閥32進行開/閉切換。
各側壁部E1、E2、E3、E4具有從植物栽培容器本體1的最下部朝上呈直線狀延伸的主外周面fa ;從主外周面fa的上端向內側延伸的肩部fb ;從肩部fb朝上呈直線狀延伸的副外周面fc ;及從該副外周面fc的上端朝下方延伸的前述的內壁面恥。副外周面fc比主外周面fa略微位于內側。S卩,通過植物栽培容器本體1彼此在前后方向(給排水流路3彼此呈直列狀)上的連結,各植物栽培容器本體1的第1側壁部El和第2側壁部E2的主外周面fa彼此相互接觸或鄰接。另一方面,通過植物栽培容器本體1彼此在左右方向(給排水流路3彼此呈并列狀)上的連結,各植物栽培容器本體1的第3側壁部E3與第4側壁部E4的主外周面 fa彼此相互接觸或鄰接。因此,在連結兩個植物栽培容器本體1的情況下,夾著各側壁部El、E2或各側壁部 E3、E4而鄰接的貯水容器5彼此被配置為至少具有肩部fb的寬度X2的間隔。由于該肩部fb的寬度X2的間隔設定為與在植物栽培容器本體1中間隔前后左右排列的貯水容器5彼此的給排水流路3等的寬度基本相同,因此,在將植物栽培容器本體 1彼此前后左右連結起來使用的情況下,配置在各植物栽培區域4的上栽培床20B彼此在前后方向和左右方向上沒有區別,具有與肩部fb的寬度X2近似的大致一定的間隔而排列。(植物栽培容器本體的作用)如圖3所示,當利用給水設備30開始向配置于最上游側的植物栽培容器本體1的用水入口 2A供給植物栽培用水時,首先,植物栽培用水進入給排水流路3的第1流路3A,沖擊到第2堰構件3D后左右分開,經過左右的第1開口部10A,進入左右的上游側植物栽培區域4的環繞給水路8 (貯水容器幻。進入環繞給水路8的植物栽培用水根據設置面的傾斜度流向上游側和下游側中的任一側或者兩側,但是,在流向下游側的植物栽培用水到達配置于環繞給水路8的第1堰構件8D以后,流向上游側的水流將成為主體,沿環繞給水路 8在順時針方向上流過下栽培床20A及各板狀突起6的外周,由于到達第1堰構件8D的跟前,所以下栽培床20A的整周迅速被植物栽培用水包圍。如此,板狀突起6還具有將植物栽培用水引導到一定旋轉方向的導向構件的作用。下栽培床20A雖然立即開始對該植物栽培用水進行吸水,但是,在植物栽培用水以超過下栽培床20A的吸水速度而被供給的狀態下, 將從第3堰構件IlD溢流,從連接設置的開口部11移動至下游側的植物栽培區域4。另外,在本實施方式中,雖然在單一的植物栽培容器本體1中設置有四個貯水容器5 (貯水部),但是,與軸心X平行地并列設置的左右各兩個貯水容器5 (貯水部)能夠看作是通過連接設置的開口部11連接的一個貯水容器5 (貯水部)。因此,將植物栽培用水從外部供給到貯水容器5 (貯水部)并將貯水容器5(貯水部)的植物栽培用水向外部排出的給排水流路3可以說是與環繞給水路8呈連通狀設置的結構。進入下游側植物栽培區域4的環繞給水路8的植物栽培用水在配置于此的第1堰構件8D的作用下,沿環繞給水路8在順時針方向上流過下栽培床20A及各板狀突起6的外周,由于到達第1堰構件8D的跟前,所以下栽培床20A的整周迅速被植物栽培用水包圍。包圍下栽培床20A的植物栽培用水的一部分進入第2流路;3B。下栽培床20A雖然立即開始對該植物栽培用水進行吸水,但是,在植物栽培用水從上游側的植物栽培區域4以超過下栽培床20A的吸水速度而被供給的狀態下,將從用水出口 2B的水槽口 2F溢流,流入下游側的植物栽培容器本體1的用水入口 2A。
這樣的植物栽培用水的流動將在夾著給排水流路3的左右各植物栽培區域4中大致對稱地進行。另外,為了避免從配置在最下游側的植物栽培容器本體1的水槽口 2F排出多余的植物栽培用水,可以對控制裝置33進行設定。但是根據需要,也可以采用專用的塞子構件堵塞配置在最下游側的植物栽培容器本體1的用水出口 2B。(側罩)如圖4至圖6所示,側罩M具備安裝在植物栽培容器本體1的側壁部E的固定部42 ;及接受從植物栽培容器本體1的用水出口 2B溢流的植物栽培用水的槽部40。在將側罩M安裝在植物栽培容器本體1的側壁部E的狀態下,固定部42與槽部40處于沿著側壁部E的外周被延伸設置的狀態。通過從上方與槽部40的開口部40A相對的罩部43來連接固定部42與槽部40。在罩部43的內側,除了槽部40之外還設有支撐用于向植物栽培容器本體1的貯水部5供給植物栽培用水的給水配管31的支撐部49。在將側罩M安裝在植物栽培容器本體1的下游側的第2側壁部E2上時,是有效使用槽部40。另一方面,在將側罩M安裝在植物栽培容器本體1的上游側的第1側壁部 El上時,是有效使用支撐給水配管31的支撐部49。罩部43具備從固定部42相對于植物栽培容器本體1朝外橫向延伸的頂棚部 43A ;及從頂棚部43A的頂端向下方延伸的縱向壁部43B,整體大致具有呈倒L字形的截面。 為了方便起見,由罩部43、植物栽培容器本體1的側壁部E與地面所包圍的大致呈矩形的空間內側被劃分為具備槽部44的下方排水用空間Sl ;及具備支撐部49的上方給水用空間 S2。排水用空間Sl與給水用空間S2被設置成相互上下鄰接,并且,在側罩M的全長跨度上通過槽部44的開口部40A相互連通。槽部40具備具備朝上方開口的半圓形截面的流通部40B ;及從流通部40B的外側上端進一步一體地延伸出來的懸伸部40C。懸伸部40C與鉛垂方向相比更向植物栽培容器本體1側向內傾斜而延伸,因此即使在從用水出口 2B的槽口 2F流出的植物栽培用水的水勢較強時,植物栽培用水也不會濺回到植物栽培容器本體1側,比較平穩地收容在流通部40B中。支撐部49從懸伸部40C的上端向斜上方朝外延伸設置。通過大致水平延伸的板狀的第1橫向筋58a,支撐部49的上端附近與縱向壁部 43B的內面一體連結。另外,通過大致水平延伸的板狀的第2橫向筋58b,槽部40的下端附近也與縱向壁部43B的下端一體連結。從第2橫向筋58b的一部分向下方延伸設置有腳部 58c。腳部58c下端的接地部位于槽部40下端的下方,因此槽部40不會與地面接觸。 另外,懸伸部40C、支撐部49、縱向筋58a、第1橫向筋58a、縱向壁部43B的下半部分與第2 橫向筋58b相互協作而形成封閉空間VI。在通過螺釘(未圖示)等將側罩M的固定部42安裝在植物栽培容器本體1的側壁部E1(E》時,固定部42的背面大致無間隙地與側壁部El (Ε》的副外周面fc相對,從固定部42的上端向內側突出的卡定片64A卡定在側壁部El (E》的上端,而且,在固定部42 的下端42B放置在側壁部El (E2)的肩部fb的形態下被安裝。從圖4及圖5能理解到,當將側罩M設置在植物栽培容器本體1的下游側的側壁部E2時,形成為植物栽培容器本體1的用水出口 2B的槽口 2F與槽部40的接受口 40A在俯視時一部分重合,換言之,槽部40的頂端進入接受口 40A中。另一方面,如圖4及圖6所示,當將側罩M設置在植物栽培容器本體1的上游側的側壁部El時,給水配管31支撐于側罩M的內面的支撐部49,給水配管31沿著植物栽培容器本體1的側壁部El被配置。更具體而言,通過截面大致呈矩形的分支用接頭47將分支給水閥46安裝于給水配管31的適當位置,通過該分支用接頭47將給水配管31支撐于支撐部49,分支給水閥46具備向用水入口 2A給水的給水噴嘴45。當分支用接頭47被支撐于支撐部49的正確位置時,給水配管31的整體被收容于給水用空間S2的內部,只有具備給水噴嘴45的分支給水閥46向植物栽培容器本體1側突出,給水噴嘴45配置在植物栽培容器本體1的用水入口 2A上方的適當位置。側罩M的標準長度被設定成比1個植物栽培容器本體1的寬度長數倍,因此可以將ι個側罩討沿著多個植物栽培容器本體1的側壁部E連續設置。但是,如圖7 圖9所示,也可以通過連結接頭55將多個側罩M在長度方向上彼此連結。連結接頭55具備與側罩M的罩部43呈大致相同形狀的罩部55C,因此外觀上在連結接頭55夾在2個側罩M之間的狀態下進行連結。在罩部55C的內側上方形成有接受給水配管31的空間,從內側下部向左右突出形成有筒狀嵌合部59。筒狀嵌合部59的外徑具有與槽部40的內周面大致相同的圓周率。因此,2個側罩 54以這些槽部40外嵌于連結接頭55的筒狀嵌合部59的形式相互被連結。由一個側罩M 的槽部40所接受的植物栽培用水通過連結接頭55的筒狀嵌合部59而排出到另一個側罩 54的槽部40。本發明的側罩M、連結接頭55與植物栽培容器本體1相同地基本由合成樹脂一體成形制作,可以利用粘結劑來固定側罩M的罩部43與連結接頭55的罩部55C。在圖7與圖8中例示了將從植物栽培容器本體1的用水出口 2B排出到側罩M的槽部40的植物栽培用水排出到側罩M之外的具體方法。在圖7的例子中,利用端蓋56來封閉側罩M的兩端,在一個端蓋56上預先設有通孔。通過將穿通該通孔的排水管52內嵌于槽部40的流出部41,將排出到槽部40的植物栽培用水排出到側罩M之外。在另一個端蓋56上未設有通孔,防止由槽部40所接受的植物栽培用水泄漏。在圖8的例子中,利用不存在通孔的端蓋56來封閉側罩M的兩端,另一方面,在側罩M的縱向壁部43B的一部分上形成有排水用的貫通口 51。在此,在內嵌于槽部40的流出部41的較短接合用排水管52上連接彎管53的一端,將彎管53的另一端從排水用的貫通口 51延伸到側罩M之外,從該另一端通過其他排水管52將植物栽培用水排出到側罩 54之外。在側罩M的縱向壁部4 的所希望的位置,能夠一邊頂住帶有旋轉刀具的砂輪機一邊進行孔加工而形成上述的排水用的貫通口 51。在該孔加工時,作為帶有旋轉刀具的砂輪機應該頂住的位置的導向單元,在縱向壁部43B的上下中間部位,沿著側罩M的長度方向形成有向第1封閉空間Vl凹入的溝50。在圖9中例示了從支撐于側罩M內面的給水配管31向植物栽培容器本體1的用水出口 2A供給植物栽培用水的具體方法。在此,利用端蓋56來封閉側罩M的兩端,在一個端蓋56的上方預先設有通孔。在側罩M內部由支撐部49來支撐穿通該通孔的給水配管31。在另一個端蓋56上未設有通孔,另外,利用端帽57來封閉給水配管31的頂端。(其他實施方式)<1>在圖10及圖11所示的其他實施方式中,通過縱向筋58d將支撐部4 9的上端與上方的頂棚部43A的下面一體連結,縱向筋58d從支撐部49的上端傾斜地向內側延伸。 該縱向筋58d以大致可以與給水配管31的背面呈面接觸的角度形成,給水配管31被支撐部49支撐。槽部40的流通部40A的外側部位、懸伸部40C、支撐部49與縱向筋58d相互協作而在與縱向壁部43B的內面之間形成封閉空間。該封閉空間被前述的第1橫向筋58a分割成下方的第1封閉空間Vl與上方的第 2封閉空間V2。在該方式中,支撐給水配管31的支撐部49被由第2橫向筋58b支撐的槽部40從下方支撐,同時,被縱向筋58d從上方支撐。<2>并不需要一定以4個植物栽培區域4連結的植物栽培容器本體1的方式進行實施,也可以對單一的植物栽培區域4的貯水容器5與給排水流路3的一個側面鄰接配置的方式的植物栽培容器本體1應用側罩M。<3>也可以在排水引導件M上只設置槽部40,而不設置給水配管31的配管空間 48。并且,如上所述,為了便于對照附圖而標注了符號,但本發明并非由于該標記而局限于附圖的結構。另外,不言自明,在不脫離本發明要旨的范圍內可以以各種形態進行實施。
權利要求
1.一種植物栽培容器,其特征為,具備植物栽培容器本體,由底部與從該底部的外周立起的側壁部形成可貯存植物栽培用水的貯水部,在所述側壁部的一部分上形成有使所述貯水部的植物栽培用水向外部溢流的用水出口 ;及側壁罩,從外側至少覆蓋所述植物栽培容器本體的所述側壁部當中的一個,所述側壁罩沿著所述側壁部的外周具備安裝在所述側壁部的固定部;接受從所述用水出口溢流的植物栽培用水并向植物栽培容器外排出的槽部;及在連接所述固定部與所述槽部的同時,從上方與所述槽部的開口部相對的罩部。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植物栽培容器,其特征為,在所述罩部的內側,設有支撐用于向所述貯水部供給植物栽培用水的給水配管的支撐部。
3.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植物栽培容器,其特征為,在所述罩部的內側,上下鄰接設有具備所述支撐部的上方的給水用空間與具備所述槽部的下方的排水用空間,所述給水用空間與所述排水用空間在全長跨度上通過所述槽部的所述開口部而相互連通。
4.根據權利要求2或3所述的植物栽培容器,其特征為,所述槽部具備與鉛垂方向相比更向所述植物栽培容器側向內傾斜而延伸的懸伸部,所述支撐部從所述懸伸部的一部分向斜上方朝外延伸設置。
5.根據權利要求4所述的植物栽培容器,其特征為,所述罩部具備從所述固定部相對于所述植物栽培容器向外延伸的頂棚部;及從所述頂棚部的頂端向下方延伸的縱向壁部,通過所述支撐部連接所述縱向壁部的內面與所述懸伸部。
全文摘要
本發明提供一種植物栽培容器,其將來自植物栽培容器的排水引導到規定場所,以便易于維持美觀。其具備植物栽培容器本體(1),由底部與從該底部的外周立起的側壁部形成可貯存植物栽培用水的貯水部(5),在所述側壁部(E)的一部分上形成有使所述貯水部的植物栽培用水向外部溢流的用水出口(2B);及側壁罩(54),從外側至少覆蓋所述植物栽培容器本體的所述側壁部當中的一個,所述側壁罩(54)沿著所述側壁部的外周具備安裝在所述側壁部的固定部(42);接受從所述用水出口溢流的植物栽培用水并向植物栽培容器外排出的槽部;及在連接所述固定部與所述槽部(40)的同時,從上方與所述槽部的開口部(40A)相對的罩部(43)。
文檔編號A01G9/02GK102318513SQ20111014523
公開日2012年1月18日 申請日期2011年5月19日 優先權日2010年5月19日
發明者橋本昌樹 申請人:三得利控股株式會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