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一種插秧機動力行走裝置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一種插秧機,尤其涉及插秧機上的行走裝置。
背景技術:
機動水稻插秧機由動力行走部分和插秧工作部分組成。傳統的輪式機動水稻插秧機具有傳動結構簡單,工作效率高等特點。但同時,由于稻田地面松軟,傳統輪式驅動的水稻插秧機具有以下缺點(1)因插秧機總質量較大,輪子容易下陷致使行走阻力增大,轉向較為困難;(2)輪式插秧機在水田工作時輪子附著力較小,容易打滑致使栽插窩距不均,影響插秧機的工作效率與工作質量。
發明內容
本發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種無驅動輪的插秧機動力行走裝置。為了實現上述目的,采用以下技術方案一種插秧機動力行走裝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行走裝置包括設置在對稱設置于機架前部兩側的第一曲柄機構和第二曲柄機構,第一曲柄機構和第二曲柄機構分別與第一行走腳和第二行走腳相連,機架的后部設置有第三曲柄機構,第三曲柄機構與第三行走腳相連;其中第一曲柄機構和第二曲柄機構的曲柄平行, 第三曲柄機構的曲柄與第一曲柄機構的曲柄相差180度;
第二鏈輪軸與第一曲柄機構和第二曲柄結構的旋轉軸相連,第三鏈輪軸與第三曲柄結構的旋轉軸相連,
動力裝置帶動第二鏈輪軸旋轉,進而帶動第一曲柄機構和第二曲柄機構旋轉,同時第二鏈輪軸帶動第三鏈輪軸同步旋轉,第三鏈輪軸的旋轉帶動第三曲柄機構旋轉;使得第一行走腳和第二行走腳組成的前行走裝置和第三行走裝置構成的后行走裝置交替前移,實現插秧機的行走。所述第一曲柄機構、第二曲柄機構和第三曲柄機構均為雙曲柄機構,形成第一雙曲柄機構、第二雙曲柄機構和第三雙曲柄機構,第一鏈輪軸和第二鏈輪軸帶動第一雙曲柄機構和第二雙曲柄機構運動,第三鏈輪軸和第四鏈輪軸帶動第三雙曲柄機構運動,其中第二鏈輪軸帶動第一鏈輪軸、第三鏈輪軸和第四鏈輪軸同步運動。所述第二鏈輪軸上設置有第四鏈輪,第一鏈輪軸上設置有第三鏈輪,第三鏈輪和第四鏈輪通過第二鏈條連接;
第二鏈輪軸上設置有第五鏈輪,第三鏈輪軸上設置有第六鏈輪,第五鏈輪和第六鏈輪通過第三鏈條連接;
第三鏈輪軸上設置有第七鏈輪,第四鏈輪軸上設置有第八鏈輪,第七鏈輪和第八鏈輪通過第四鏈條連接。所述第一行走腳、第二行走腳和第三行走腳的底面的前后上翹。與地面接觸部位呈網格狀,以利排水和增大摩擦。本發明采用無輪驅動的行走裝置,克服了傳統驅動輪容易下陷致使行走阻力增大及轉向較為困難、輪子附著力較小容易打滑致使栽插窩距不均等缺點,同時減輕了插秧機總體質量,提高了插秧機的工作效率和工作質量。
圖1是本發明實施例的立體圖; 圖2是本發明實施例的結構示意圖; 圖3是圖2的俯視圖4是本發明專利實施例的某一運動狀態圖。圖中,件1為第一行走腳,件2為動力裝置,件3為第一鏈條,4為第一雙曲柄機構, 件5為機架,件6為第一鏈輪軸,件7為第二鏈輪軸,件8為第三鏈輪,件9為第二鏈條,件 10為第二行走腳,件11為第二雙曲柄機構,件12為第三鏈條,件13為第三鏈輪軸,件14為第四鏈條,件15為第四鏈輪軸,件16為第三行走腳,件17為第三雙曲柄機構,件18為第一鏈輪,件9為第二鏈輪,件20為第四鏈輪,件21為第五鏈輪,件22為第七鏈輪,件23為第六鏈輪,件M為第八鏈輪。
具體實施例方式下面結合附圖和具體實施例對本發明專利做進一步描述。如圖1所示,一種新型的插秧機行走裝置,包括機架、動力裝置、鏈輪、鏈條、鏈輪軸、雙曲柄機構和行走腳等,其中,動力裝置設置在機架的中部左側。如圖1、圖2和圖3所示,第一鏈輪軸6和第二鏈輪軸7兩側分別與第一雙曲柄機構4和第二雙曲柄機構11的曲柄連接并驅動第一雙曲柄機構4和第二雙曲柄機構11運動; 同時,第二鏈輪軸7上還設置有第二鏈輪19和第五鏈輪21,其中,第二鏈輪19通過第一鏈條3與動力裝置輸出軸上的第一鏈輪18連接。第三鏈輪軸13設置在機架的中后部,第三鏈輪軸13和第四鏈輪軸15的一端與第三雙曲柄機構17的曲柄連接并驅動曲柄作圓周運動;同時,第三鏈輪軸17上還設置第六鏈輪23,其中,第六鏈輪23通過第三鏈條12與第二鏈輪軸7上的第五鏈輪21連接。在雙曲柄機構中,第一雙曲柄機構4和第二雙曲柄機構11關于機架中心線對稱設置在機架5的左右兩側,且第一雙曲柄機構4和第二雙曲柄機構11的曲柄平行且等長;第三雙曲柄機構17設置于機架中部,且其與第一雙曲柄機構4的曲柄等長,但夾角為180度。第一行走腳1通過連接桿與第一雙曲柄機構4的連桿相連;同樣,第二行走腳10 與第二雙曲柄機構11的連桿相連,第三行走腳16與第三雙曲柄機構17的連桿相連。如前所述所有的雙曲柄機構的曲柄長度相等,連桿長度也相等。為避免雙曲柄機構中發生兩曲柄沿相反方向轉動的現象,鏈條具有同步功能,在機架前部和后部分別設置有第一鏈輪軸6和第四鏈輪軸15,其中,第一鏈輪軸6上設置的第三鏈輪8通過第二鏈條9與第二鏈輪軸7上設置的第四鏈輪20相連,第四鏈輪軸15上設置的第八鏈輪M通過第四鏈條14與第三鏈輪軸13上設置的第七鏈輪22相連;同時,第一鏈輪軸6和第二鏈輪軸7同時驅動第一雙曲柄機構4和第二雙曲柄機構11的曲柄轉動,第四鏈輪軸15和第三鏈輪軸13同時驅動第三雙曲柄機構17的曲柄轉動。作業時,動力裝置輸出軸驅動第一鏈輪18旋轉,第一鏈輪18在第一鏈條3和第二鏈輪19作用下帶動第二鏈輪軸7旋轉,而第二鏈輪軸7上的第五鏈輪21又在第三鏈條12 的作用下帶動第三鏈輪軸13旋轉;因第五鏈輪21和第六鏈輪23齒數相等,因此第二鏈輪軸7和第三鏈輪軸13轉速相等。而第一鏈輪軸6和第四鏈輪軸15在第二鏈條9和第四鏈條14的作用下約束雙曲柄機構的曲柄運動方向。作業時,第一雙曲柄機構4、第二雙曲柄機構11在第二鏈輪軸7驅動下旋轉,同時, 第三雙曲柄機構17在第三鏈輪軸13驅動下旋轉,使三組雙曲柄機構的連桿分別作平動;因第一雙曲柄機構4的曲柄和第二雙曲柄機構11的曲柄夾角為0度,且曲柄直徑相等,所以, 與雙曲柄連桿相連的第一行走腳1和第二行走腳10同時向前移或同時作為支撐腳,即,第一行走腳1和第二行走腳10完全同步。又第一雙曲柄機構4的曲柄與第三雙曲柄機構17 的曲柄的相對夾角為180度,所以,當第一行走腳1和第二行走腳10作為支撐腳時,第三行走腳16向前移;當第一行走腳1和第二行走腳10向前移時,第三行走腳16作為支撐腳;理想狀態下,當曲柄運動至水平位置時,第一行走腳1、第二行走腳10和第三行走腳16同時與地面保持接觸。作業時,以圖4所示為起始位置為例,當第二雙曲柄機構11的曲柄從水平位置0 度順時針旋轉180度時,第三行走腳16作為支撐腳緊貼地面
(1)當第二雙曲柄機構11的曲柄從水平位置即0度順時針旋轉90度時,第一行走腳1和第二行走腳10相對機架向前斜向上運動;機架5相對支撐腳,即第三行走腳16,向前斜向上運動;當第二雙曲柄機構11的曲柄順時針旋轉至90度時,第一行走腳1和第二行走腳10抬到最高處;
(2)當第二雙曲柄機構11的曲柄從豎直位置90度繼續順時針旋轉90度時,第一行走腳1和第二行走腳10相對機架向前斜向下運動;機架相對支撐腳,即第三行走腳16,向前斜向下運動;當第二雙曲柄機構11的曲柄順時針旋轉至180度時,第一行走腳1和第二行走腳10再次與地面接觸;
當第二雙曲柄機構11的曲柄從水平位置即180度繼續順時針旋轉180度時,第一行走腳1和第二行走腳10作為支撐腳緊貼地面
(3)當第二雙曲柄機構11的曲柄從水平位置180度順時針旋轉90度時,第三行走腳 16相對機架向前斜向上運動;機架相對支撐腳,即第一行走腳1和第二行走腳10,向前斜向上運動;當第二雙曲柄機構11的曲柄順時針旋轉至270度時,第三行走腳16抬到最高處;
(4)當第二雙曲柄機構11的曲柄從豎直位置270度繼續順時針旋轉90度時,第三行走腳16相對機架向前斜向上運動;機架相對支撐腳,即第一行走腳1和第二行走腳10,向前斜向上運動;當第二雙曲柄機構11的曲柄順時針旋轉至360度時,第三行走腳16再次與地表接觸,恢復至圖4所示。如此反復,第一行走腳1和第二行走腳10與第三行走腳16交替前進,實現插秧機的行走功能。
權利要求
1.一種插秧機動力行走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行走裝置包括設置在對稱設置于機架前部兩側的第一曲柄機構和第二曲柄機構,第一曲柄機構和第二曲柄機構分別與第一行走腳和第二行走腳相連,機架的后部設置有第三曲柄機構,第三曲柄機構與第三行走腳相連; 其中第一曲柄機構和第二曲柄機構的曲柄平行,第三曲柄機構的曲柄與第一曲柄機構的曲柄相差180度;第二鏈輪軸與第一曲柄機構和第二曲柄結構的旋轉軸相連,第三鏈輪軸與第三曲柄結構的旋轉軸相連,動力裝置帶動第二鏈輪軸旋轉,進而帶動第一曲柄機構和第二曲柄機構旋轉,同時第二鏈輪軸帶動第三鏈輪軸同步旋轉,第三鏈輪軸的旋轉帶動第三曲柄機構旋轉;使得第一行走腳和第二行走腳組成的前行走裝置和第三行走裝置構成的后行走裝置交替前移,實現插秧機的行走。
2.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插秧機動力行走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曲柄機構、第二曲柄機構和第三曲柄機構均為雙曲柄機構,形成第一雙曲柄機構、第二雙曲柄機構和第三雙曲柄機構,第一鏈輪軸和第二鏈輪軸帶動第一雙曲柄機構和第二雙曲柄機構運動,第三鏈輪軸和第四鏈輪軸帶動第三雙曲柄機構運動,其中第二鏈輪軸帶動第一鏈輪軸、第三鏈輪軸和第四鏈輪軸同步運動。
3.如權利要求2所述的插秧機動力行走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鏈輪軸上設置有第四鏈輪,第一鏈輪軸上設置有第三鏈輪,第三鏈輪和第四鏈輪通過第二鏈條連接;第二鏈輪軸上設置有第五鏈輪,第三鏈輪軸上設置有第六鏈輪,第五鏈輪和第六鏈輪通過第三鏈條連接;第三鏈輪軸上設置有第七鏈輪,第四鏈輪軸上設置有第八鏈輪,第七鏈輪和第八鏈輪通過第四鏈條連接。
4.如權利要求3所述的插秧機動力行走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行走腳、第二行走腳和第三行走腳的底面的前后上翹。
全文摘要
本發明公開了一種插秧機動力行走裝置,關鍵在于所述行走裝置包括設置在對稱設置于機架前部兩側的第一曲柄機構和第二曲柄機構,第一曲柄機構和第二曲柄機構分別與第一行走腳和第二行走腳相連,機架的后部設置有第三曲柄機構,第三曲柄機構與第三行走腳相連;其中第一曲柄機構和第二曲柄機構的曲柄平行,第三曲柄機構的曲柄與第一曲柄機構的曲柄相差180度;本發明采用無輪驅動的行走裝置,克服了傳統驅動輪容易下陷致使行走阻力增大及轉向較為困難、輪子附著力較小容易打滑致使栽插窩距不均等缺點,同時減輕了插秧機總體質量,提高了插秧機的工作效率和工作質量。
文檔編號A01C11/02GK102523805SQ20121001658
公開日2012年7月4日 申請日期2012年1月19日 優先權日2012年1月19日
發明者何代杰, 張壽紅, 張忐忑, 莫雨晨, 蔣猛, 陳渝杭, 魯雨婷 申請人:西南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