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一種傘形幼魚保護裝置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一種人造海底生態改善裝置,尤其涉及一種改善幼魚生長環境的人造
>J-U ρ α裝直。
背景技術:
目前,對于近海海底生態環境的改造主要是通過投放人工魚礁的方式,現有的人工魚礁是使用鋼筋混凝土等材料,通過人工魚礁上制造的腔體和洞孔等中空結構,模擬自然魚礁的結構,作為人造魚類生長庇護所,以達到保護和增值漁業的目的。由于這類人造魚礁使用鋼筋混凝土材料導致其制造成本較高,通常設計成整體體積大且內部空間也較大的結構,這一結構雖然能夠在節省原材料的前提提供人工魚礁的作用范圍。但是其巨大的內部保護空間,對于體積較小的幼魚來說保護效果有限。對于漁業資源枯竭嚴重急需改善的近海環境來說,最有效的方式提高幼魚存活率,因此需要設計生產一種針對幼魚體型的保護空間小且能夠高密度投放的人工魚礁,這樣會大大增加人工魚礁生產成本,不利于高密度投放和推廣。因此,現有技術中的人工魚礁存在難以有效針對幼魚提供保護,且生產成本較高,不利于實現高密度投放的不足。中國專利授權公告號:CN 2917273Y,授權公告日:2007年7月4日,公開一種鋼混制人工魚礁,涉及人工魚礁技術領域;該人工魚礁包括:一上盤架,包括方形的上盤、方形的中盤以及至少四根分別連接上盤、中盤、所述下盤鋼筋的棱柱:上盤和中盤為角鋼形料組成的方形框,上盤和中盤的二對角線位置設有垂直于上盤和中盤的上平面的交叉的板帶,上盤和中盤上平面的方形的由二對角線劃分的四個三角形中有二個對稱的三角形設有板材片;還包括一下盤, 為鋼筋混凝土結構的扁方形體。其不足之處是難以有針對性的提高魚類繁殖和幼魚存活率,且成本高不利于高密度投放的不足。
發明內容
本發明是為克服現有技術中的人工魚礁難以有效針對幼魚提供保護,且生產成本較高,不利于實現高密度投放的不足,提供了一種用于改善幼魚生存環境,且成本低廉可實現高密度投放的一種傘形幼魚保護裝置。為實現上述目的,本發明采用以下技術方案:
本發明的一種傘形幼魚保護裝置,包括水平交叉連接的兩條塑料連接桿,所述連接桿兩端向下彎曲形成弧形結構,連接桿橫截面形狀為倒等邊三角形,沿連接桿側面設置若干螺紋孔,螺紋孔設有一保護體,所述保護體使用無蓋的旋蓋塑料瓶,所述旋蓋塑料瓶底部開口,通過瓶口的外螺紋和螺紋孔連接;在兩連接桿連接部分下方設有一豎直連接柱,所述連接柱末端設有一配重件。保護體使用旋蓋塑料瓶,由于其底部開口的大小限制,肉食性魚類不易進入其中,其內部空間可以提供幼魚躲藏和魚類產卵繁殖。再加上兩弧形連接桿交叉形成立體結構,在高密度投放時,多個保護器相互重疊時可以利用各幼魚保護結構之間的空間對幼魚提供保護。從而有助于改善幼魚的生存環境,從而使漁業資源快速增值恢復。配重件可以保證本發明不會輕易被水流沖走,并且在投放時保持旋蓋塑料瓶的開口向下狀態。保護體使用回收的廢舊旋蓋塑料瓶,成本很低,同時有助于解決日益嚴重的塑料制品污染;利用旋蓋塑料瓶瓶口自帶的外螺紋作為連接結構,進一步減少了原材料的加工成本,而旋蓋塑料瓶本身的重量輕和抗腐蝕性強的特點也十分適合海水環境中使用。由于本發明成本極低因此很適合高密度投放和廣泛推廣。作為優選,所述保護體的旋蓋塑料瓶瓶壁上設有若干小孔。當一定數量的水生動物幼體聚集在保護體內部時,容易導致這一局部空間內耗氧量增加和排泄廢物沉積。在保護體的旋蓋塑料瓶瓶壁上設置的這些小孔,提供內外水體交換的通道,有助于改善保護體內部環境并同時減少本發明水阻力。同時,小孔改變了旋蓋塑料瓶的表面結構,使其更易被海藻附著,這些附著生長的海藻既可以作為幼魚食物,又提供額外的遮擋保護,同時表面海藻附著程度高也能起到更好的誘魚作用。 作為優選,至少在一處螺紋孔兩端設置一對培養瓶,所述的培養瓶包括無蓋的旋蓋塑料瓶,旋蓋塑料瓶底部開口,內部通過若干金屬密封片分隔成數個密閉空間,各密閉空間內填充干燥的混有海藻孢子的培養基。所述的培養瓶用于培育海藻,快速提高本發明表面的海藻附著程度,改善本發明周圍海底環境。培養瓶內部被若干金屬密封片分隔成數個密閉空間,這些金屬密封片會在水中被逐漸腐蝕,最終穿透,使海水進入金屬密封片隔開的密閉空間,使其中的海藻孢子生長。而由于任何一個密閉空間內的海藻孢子是干燥的,因此只有在位于該密閉空間外側的所有金屬密封片均被腐蝕穿透后,該密閉空間內的海藻才會生長,實現培養瓶內部的海藻分時間段開始生長,使培養瓶長期保持培養海藻的功能。作為優選,所述的培養瓶設置在連接桿的末端。培養瓶由于重量大于保護體,設置在連接桿末端,配合本發明的配重件,使本發明投放時保持穩定的下沉姿態。同時培養瓶位于保護體的下方,有助于培養瓶中生長出的海藻附著保護體上繼續繁殖生長,從而快速提高本發明表面的海藻附著程度。作為優選,所述的金屬密封板設有若干凹坑,金屬密封板在設置凹坑處的厚度小于其他部分的厚度。金屬密封片腐蝕穿孔時間取決于金屬密封片的厚度,為保證每年培養瓶都能夠培養水生植物,金屬密封片的厚度設置的較薄,這樣就給本發明的生產加工帶來了不便,并且較薄的金屬密封片容易損壞,不易于密封安裝。因此將金屬密封片設置為較易加工安裝的厚度,而在其表面設置厚度較薄的凹坑部分,在浸泡在海水中時,凹坑部分較易腐蝕進水,這樣既滿足了培養瓶定時培養海藻的要求,也方便了本發明的加工生產。同時,在海藻生長的初期由于規模小,容易被草食生物啃食殆盡。而金屬密封片在凹坑處更早腐蝕,其余部分仍然可以起到一定的保護作用,海藻先在兩層金屬密封片之間的空間內發芽生長,增大其存活率。作為優選,金屬密封片使用Ni2鑄鐵材料,金屬密封片厚度為0.7mm,凹坑處厚度為0.45mm。本發明使用時,金屬密封片浸泡在海水中,其凹坑處大約在浸泡一年左右被腐蝕穿透,使金屬密封片后的密閉空間進水,使其中的海藻孢子發芽生長。金屬密封片的其余部分起到保護海藻免受啃食殆盡的作用。而金屬密封片的其他部分也由于海水腐蝕而變得脆弱,不會影響到內部海藻向外擴張生長。作為優選,旋蓋塑料瓶沿其底部開口環周設有若干須形結構,所述的須形結構向旋蓋塑料瓶外側展開。須形結構提供海水中的藻類附著生長的結構,并且其在開口處展開的結構也適合攔截隨在海水中流動的藻類孢子,有利于本發明的表面附著生長海藻。作為優選,所述須形結構和旋蓋塑料瓶為一體結構。須形結構可以是在旋蓋塑料瓶的開口瓶壁處沿瓶體縱向切割形成,并向外側彎曲展開。從而使須形結構和旋蓋塑料瓶形成一體結構,這樣不僅充分利用旋蓋塑料瓶的材料特性,加工方便,而且由于塑料耐腐蝕須形結構不會和瓶身分離而造成不必要的污染。因此,本發明具有如下有益效果:(I)成本低易于推廣,并適合高密度投放;(2 )廢物利用,有助于緩解塑料制品污染問題;(3)設置海藻自動培養裝置,有效聚魚并改善周圍生態環境。
圖1是本發明的正視圖。圖2是本發明的俯視圖。圖3是本發明的仰視圖。圖4是本發明的培養瓶部件的剖視圖。圖5是本發明的金屬密封片部件的結構示意圖。
具體實施例方式下面結合附圖和具體實施方式
對本發明做進一步描述。實施例:如圖1、圖2所示,本發明的一種傘形幼魚保護裝置,包括水平交叉連接的兩條塑料連接桿1,所述連接桿I兩端向下彎曲形成弧形結構,在兩連接桿I連接部分下方設有一豎直連接柱11,所述連 接柱11末端設有一配重件12。兩連接桿I和連接柱11為一體結構,通過塑料一體成形加工而成。連接桿I橫截面形狀為倒等邊三角形。連接桿I兩端側面各設有三對螺紋孔,所述螺紋孔垂直連接桿I側面。在連接桿I末端的螺紋孔上設有培養瓶3,在其他螺紋孔上設置保護體2。如圖3所示,所述的培養瓶3使用無蓋的旋蓋塑料瓶,旋蓋塑料瓶底部開口,內部通過若干金屬密封片31隔成數個密閉空間,各密閉空間內填充干燥的混有海藻孢子的培養基32。所述的培養瓶3用于培育水生植物,快速提高本發明表面的水生植物附著程度,改善本發明周圍海底環境。培養瓶3內部被若干金屬密封片31分隔成數個密閉空間,這些金屬密封片31會在水中被逐漸腐蝕,最終穿透,使海水進入金屬密封片31隔開的密閉空間,使其中的水生植物種子生長。而由于任何一個密閉空間內的水生植物種子是干燥的,因此只有在位于該密閉空間外側的所有金屬密封片31均被腐蝕穿透后,該密閉空間內的水生植物才會生長,實現培養瓶3內部的水生植物分時間段開始生長,使培養瓶3長期保持培養水生植物的功能。如圖4所示,所述的金屬密封片31使用Ni2鑄鐵材料,并在其表面設有若干凹坑33,金屬密封片31厚度為0.7mm,凹坑33處厚度為0.45mm。本發明使用時,金屬密封片31浸泡在海水中,其凹坑33處大約在浸泡一年左右被腐蝕穿透,使金屬密封片31后的密閉空間進水,使其中的水生植物種子發芽生長。金屬密封片31的其余部分起到保護水生植物免受啃食殆盡的作用。而金屬密封片31的其他部分也由于海水腐蝕而變得脆弱,不會影響到內部水生植物向外擴張生長。
所述保護體2包括一無蓋的旋蓋塑料瓶,該旋蓋塑料瓶底部開口,通過瓶口的外螺紋和螺紋孔連接。這些旋蓋塑料瓶沿其底部開口環周設有若干須形體22,須形體22是在旋蓋塑料瓶的開口瓶壁處沿瓶體縱向切割形成,并向外側彎曲展開。從而使須形體22和旋蓋塑料瓶形成一體結構,這樣不僅充分利用旋蓋塑料瓶的材料特性,加工方便,而且由于塑料耐腐蝕須形體22不會和瓶身分離而造成不必要的污染。保護體2使用旋蓋塑料瓶,由于其底部開口的大小限制,肉食性魚類不易進入其中,其內部空間可以提供幼魚躲藏和魚類產卵繁殖。有助于改善幼魚的生存環境,從而使漁業資源快速增值恢復。保護體2使用回收的廢舊旋蓋塑料瓶,成本很低,同時有助于解決日益嚴重的塑料制品污染問題;利用旋蓋塑料瓶瓶口自帶的外螺紋作為連接結構,進一步減少了原材料的加工成本,而旋蓋塑料瓶本身的重量輕和抗腐蝕性強的特點也十分適合海水環境中使用。由于本發明成本極低因此很適合高密度投放和廣泛推廣。保護體2的旋蓋塑料瓶瓶壁上設有若干小孔21。提供內外水體交換的通道,有助于改善保護體2內部環境并同時減少本發明水阻力。小孔21改變了旋蓋塑料瓶的表面結構,使其更易被水生植物附著,這些附著生長的水生植物既可以作為幼魚食物,又提供額外的遮擋保護,同時表面水生植物 附著程度高也能起到更好的誘魚作用。在使用時,通過燕尾槽11和條形凸起12配合,將連接桿I安裝累加達到適合要求的高度,安裝保護體2和培養瓶3,并將位于最下方的連接桿I通過水泥固定在人工湖湖底的建筑基礎上,便可以在人工湖蓄水并投放魚苗等水生生物后,起到保護水生動物繁殖和幼體生長的作用,用于人工湖的生態改造。
權利要求
1.一種傘形幼魚保護裝置,其特征是,包括水平交叉連接的兩條塑料連接桿(I),所述連接桿(I)兩端向下彎曲形成弧形結構,連接桿(I)橫截面形狀為倒等邊三角形,沿連接桿(I)側面設置若干螺紋孔,螺紋孔設有一保護體(2),所述保護體(2)使用無蓋的旋蓋塑料瓶,所述旋蓋塑料瓶底部開口,通過瓶口的外螺紋和螺紋孔連接;在兩連接桿(I)連接部分下方設有一豎直連接柱(11),所述連接柱(11)末端設有一配重件(12 )。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傘形幼魚保護裝置,其特征是,所述保護體(2)的旋蓋塑料瓶瓶壁上設有若干小孔(21)。
3.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傘形幼魚保護裝置,其特征是,至少在一處螺紋孔兩端設置一對培養瓶(3),所述的培養瓶(3)包括無蓋的旋蓋塑料瓶,旋蓋塑料瓶底部開口,內部通過若干金屬密封片(31)分隔成數個密閉空間,各密閉空間內填充干燥的混有海藻孢子的培養基(32)。
4.根據權利要求3所述的一種傘形幼魚保護裝置,其特征是,所述的培養瓶(3)設置在連接桿(I)的末端。
5.根據權利要求3或4所述的一種傘形幼魚保護裝置,其特征是,所述的金屬密封片(31)設有若干凹坑(33),金屬密封片(31)在設置凹坑(33)處的厚度小于其他部分的厚度。
6.根據權利要求5所述的一種傘形幼魚保護裝置,其特征是,金屬密封片(31)使用Ni2鑄鐵材料,金屬密封片(31)厚度為0.7mm,凹坑(33)處厚度為0.45mm。
7.根據權利要求1或2或3所述的一種傘形幼魚保護裝置,其特征是,旋蓋塑料瓶沿其底部開口環周設有若干須形體(22),所述的須形體(22)向旋蓋塑料瓶外側展開。
8.根據 權利要求7所述的一種傘形幼魚保護裝置,其特征是,所述須形體(22)和旋蓋塑料瓶為一體結構。
全文摘要
本發明公開了一種傘形幼魚保護裝置,旨在克服現有技術中的人工魚礁難以有效針對幼魚提供保護,且生產成本較高,不利于實現高密度投放的不足。它包括水平交叉連接的兩條塑料連接桿,所述連接桿兩端向下彎曲形成弧形結構,連接桿橫截面形狀為倒等邊三角形,沿連接桿側面設置若干螺紋孔,螺紋孔設有一保護體,所述保護體使用無蓋的旋蓋塑料瓶,所述旋蓋塑料瓶底部開口,通過瓶口的外螺紋和螺紋孔連接;在兩連接桿連接部分下方設有一豎直連接柱,所述連接柱末端設有一配重件。本發明具有成本低易于推廣,并適合高密度投放;廢物利用,有助于緩解塑料制品污染問題;設置海藻自動培養裝置,有效聚魚并改善周圍生態環境等有益效果。
文檔編號A01K61/00GK103070096SQ20121053589
公開日2013年5月1日 申請日期2012年12月13日 優先權日2012年12月13日
發明者宋偉華 申請人:浙江海洋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