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螺旋式搬送裝置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螺旋式搬送裝置。
背景技術:
作為作業車輛的一個例子的聯合收割機構成為,將利用收割裝置收割得到的谷物桿供給至脫殼裝置,并將利用脫殼裝置進行脫殼處理后的谷粒積存在谷粒罐,之后,能夠利用螺旋式搬送裝置等排出輸送機將谷粒罐內的谷粒排出。例如,在專利文獻I中記載的谷粒搬送裝置中,利用收納有錐齒輪機構的傳動箱來連結沿機體前后方向配設在谷粒罐的底部的排出螺旋輸送機的一端與沿機體上下方向配設的縱向螺旋輸送機的下端。同樣,分別利用傳動箱連結縱向螺旋輸送機的上端與中繼螺旋輸送機的一端、以及中繼螺旋輸送機的一端的另一端與橫向螺旋輸送機的一端。由此,能夠利用多個螺旋輸送機來將谷粒罐的谷粒排出到外部。專利文獻1:日本特開2008-220244號公報在這里,在上述專利文獻I中,由于在內裝有傳動箱的筒狀部件內的傳動箱附近,谷粒的流路變窄,因此從螺旋輸送機送到筒狀部件的內部的谷粒有可能堵塞在傳動箱的部分。
實用新型內容本實用新型是鑒于上述問題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種螺旋式搬送裝置,其使筒狀部件內的谷粒的搬送順暢,并使對筒狀部件內的維護容易。解決了上述課題的本實用新型如下所述。技術方案I涉及的實用新型為一種螺旋式搬送裝置,其具備筒狀部件100,在該筒狀部件100的內部形成有搬送通道170,在該筒狀部件100的內部具有聯動部118,該聯動部118用于使搬送用的兩個螺旋軸40的端部聯動,在該筒狀部件100的側壁的與聯動部118對置的部位形成有開口部114,該開口部114使所述搬送通道170和筒狀部件100的外部連通。技術方案2涉及的實用新型為根據技術方案I所述的螺旋式搬送裝置,其具備用于封閉所述開口部114的蓋125,所述螺旋式搬送裝置構成為,在該蓋125安裝于開口部114的狀態下,在該蓋125的內側面與所述聯動部118之間形成有作為搬送通道170的一部分的輔助搬送通道172。技術方案3涉及的實用新型為根據技術方案2所述的螺旋式搬送裝置,其構成為在卸下所述蓋125的狀態下,所述聯動部118露出。 技術方案4所述的實用新型為根據技術方案1、技術方案2或技術方案3所述的螺旋式搬送裝置,所述聯動部118與筒狀部件100 —體形成,該筒狀部件100與聯動部118被包括所述兩個螺旋軸40的軸心的平面分割成兩部分。技術方案5涉及的實用新型為根據技術方案4所述的螺旋式搬送裝置,在所述筒狀部件100的搬送方向的兩端部具備:筒部102,其包圍所述兩個螺旋軸40中的一個螺旋軸的端部;以及筒部104,其包圍另一個螺旋軸的端部,所述兩個筒部102、104之間通過支承部115連結,所述聯動部118支承于該支承部115。技術方案6涉及的實用新型為根據技術方案1、技術方案2或技術方案3所述的螺旋式搬送裝置,在所述筒狀部件100的內側面的比聯動部118靠搬送方向上游側的部位安裝有防磨損部件140,該防磨損部件140為沿著該筒狀部件100的內側面的圓弧形狀。根據技術方案I所述的實用新型,在筒狀部件100的側壁的與聯動部118對置的部位形成有開口部114,該開口部114用于使搬送通道170與筒狀部件100的外部連通,因此,能夠容易地從該開口部114去除位于聯動部118附近的谷粒的堆積。因此,能夠快速進行維護,提高收獲作業的效率。根據技術方案2所述的實用新型,在上述技術方案I所述的實用新型的效果的基礎上,在聯動部118與安裝于開口部114的蓋125的內側面之間形成有作為搬送通道170的一部分的輔助搬送通道172,因此,通過擴大聯動部118附近的搬送通道170,能夠使谷粒的搬送順暢,能夠提高螺旋式搬送裝置的搬送性能。根據技術方案3所述的實用新型,在上述技術方案2所述的實用新型的效果的基礎上,在卸下蓋125的狀態下,聯動部118露出,因此能夠更為容易地進行對聯動部118附近的維護。根據技術方案4所述的實用新型,在上述技術方案1、2或3所述的實用新型的效果的基礎上,筒狀部件100和聯動部118被包括所述兩個螺旋軸40的軸心的平面分割成兩部分,因此能夠使該筒狀部件100的利用鑄造進行的制造變得容易。根據技術方案5所述的實用新型,在上述技術方案4所述的實用新型的效果的基礎上,兩個筒部102、104之間通過支承部115連結,聯動部118支承于該支承部115,因此筒狀部件100在側壁形成了開口部114,并提高了聯動部118的剛性,能夠提高兩個螺旋軸40的傳動效率,從而提高螺旋式搬送裝置的搬送性能。
圖1是實施方式涉及的具備軸承結構的聯合收割機的側視圖。圖2是圖1所示的聯合收割機的相反側的側視圖。圖3是圖1所示的聯合收割機的俯視圖。圖4是示出圖1所示的安裝于聯合收割機的脫殼裝置的內部結構的說明圖。圖5是圖4所示的脫殼裝置的俯視圖。圖6是圖2所示的安裝于聯合收割機的谷物罐的主要部分剖視圖。圖7是圖2所示的安裝于聯合收割機的谷粒排出螺旋推運器的中繼部的剖視立體圖。圖8是從插入部側觀察連接金屬件時的立體圖。圖9是從圖8所示方向的相反側觀察連接金屬件時的立體圖。圖10是示出將圖8所示的連接金屬件分割后的狀態的立體圖。圖11是從分割面觀察圖8所示的連接金屬件的俯視圖。圖12是圖11的E-E向視圖。[0031]圖13是圖11的F-F向視圖。圖14是防磨損襯墊的側視圖。圖15是圖14的G-G向視圖。圖16是圖14所示的防磨損襯墊的立體圖。圖17是防磨損襯墊的安裝部的說明圖。圖18是圖7所示的中繼部的側視圖。圖19是圖18所示的中繼部的立體圖。圖20是從圖19所示方向的相反方向觀察圖19所示的中繼部的立體圖。圖21是圖18所示的中繼部的主要部分剖視圖。圖22是圖18所示的中繼部的結構說明圖。圖23是示出實施方式涉及的軸承結構的變形例的說明圖。圖24是示出實施方式涉及的軸承結構的變形例的谷粒排出螺旋推運器的立體圖。圖25是圖24所示的谷粒排出螺旋推運器的主要部分剖視圖。圖26是圖24所示的谷粒排出螺旋推運器的連接金屬件的說明圖。圖27是示出實施方式涉及的軸承結構的變形例的連接金屬件的立體圖。圖28是示出將圖27所示的連接金屬件安裝在中繼部的狀態的說明圖。圖29是示出實施方式涉及的軸承結構的變形例的連接金屬件的立體圖。圖30是示出將圖29所示的連接金屬件安裝在中繼部的狀態的說明圖。標號說明40:螺旋軸;100:連接金屬件(筒狀部件);102:入口側連接部(筒部、連接部);104:出口側連接部(筒部、連接部);114:清潔孔(開口部);115:支承部(框架);118:傳動部(聯動部);125:蓋;140:防磨損襯墊(防磨損部件);170:搬送通道;172:副流路(輔助搬送通道)。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根據附圖對本實用新型的螺旋式搬送裝置的軸承結構的實施方式進行詳細的說明。此外,本實用新型并不受本實施方式限定。此外,在下述實施方式的構成要件中,包括本領域技術人員能夠并且容易進行置換的部件。[實施方式]圖1是實施方式涉及的具備軸承結構的聯合收割機的側視圖。圖2是圖1所示的聯合收割機的相反側的側視圖。圖3是圖1所示的聯合收割機的俯視圖。此外,在以下說明中,將本實施方式的聯合收割機I的通常的使用形態時的前后方向、左右方向、上下方向也分別作為各部位的前后方向、左右方向、上下方向進行說明。具體地,前后方向為聯合收割機I的長度方向,左右方向為寬度方向,上下方向為高度方向。其中,前方為收割作業時的聯合收割機I的行進方向,左方為朝向前方時的左手方向,下方為重力作用的方向。此外,這些方向是為了使說明容易理解而出于方便所定義的方向,本實用新型并不受這些方向限定。<聯合收割機的整體結構>作為作業車輛的一個例子的聯合收割機I具有:機體框架2、安裝于機體框架2的前方側的收割裝置7、安裝于機體框架2的下方側的行駛裝置3、以及安裝于機體框架2的后方側的脫殼裝置5。此外,在聯合收割機I安裝有作為動力源的發動機(圖示省略)。行駛裝置3具有左右一對履帶4,動力由發動機傳遞至左右一對履帶4。由發動機傳遞來的動力使左右一對履帶4旋轉,行駛裝置3通過旋轉的左右一對履帶4而使聯合收割機I行駛。收割裝置7具有:分草工具7a,其用于對谷物桿進行分離;提升裝置7b,其用于提升分離后的谷物桿;以及重力刀片,其用于切斷提升的谷物桿的根部。收割裝置7利用分草工具7a來對生長(立毛)在田地中的谷物桿進行分離,利用提升裝置7b來提升分離后的谷物桿,并利用重力刀片來收割被提升的谷物桿。利用谷物桿搬送裝置27將收割得到的谷物桿搬送向脫殼裝置5。此外,關于谷物桿搬送裝置27的詳細情況在后面進行說明。在收割裝置7的后方側,在左右方向的一側(右側),設置有作為操縱室的駕駛室
6。在駕駛室6中設置有:駕駛席6S ;設置于駕駛席6S的前方側的行駛操作手柄6H和操作面板等操作裝置6C ;以及能夠顯示各種信息的顯示器6D。此外,在駕駛室6配設有各種操作手柄和儀表。此外,在駕駛室6的后方側配置有用于對由脫殼裝置5脫殼得到的谷粒進打臨時儲存的谷物te 8。<脫殼裝置>圖4是示出圖1所示的安裝于聯合收割機的脫殼裝置的內部結構的說明圖。圖5是圖4所示的脫殼裝置的俯視圖。在利用谷物桿搬送裝置27將谷物桿向后方搬送的過程中,脫殼裝置5從利用收割裝置7收割得到的谷物桿中分離出谷粒,并將稻草等雜物與谷粒分離開。脫殼裝置5在配置有谷物罐8的一側的相反側配置有谷物桿搬送裝置27。谷物桿搬送裝置27具有挾扼桿27B和供給搬送鏈27C。谷物桿搬送裝置27將收割裝置7收割得到的谷物桿夾持在挾扼桿27B和供給搬送鏈27C之間,利用供給搬送鏈27C搬送并供給至脫殼裝置5。通過脫殼裝置5且脫去了谷粒的谷物桿(廢秸桿)被廢秸桿搬送裝置22A、22B搬送至配置在聯合收割機I的后方側的廢秸桿切斷裝置23,所述廢秸桿搬送裝置22A、22B配置在谷物桿搬送裝置27的后方側。將投入到廢秸桿切斷裝置23的廢秸桿在旋轉刃23A、23B之間切斷,并例如排出到田地中。脫殼裝置5具有脫殼部5A和篩選部5B。脫殼部5A包括脫粒室5D、二號處理室5P(參照圖5)和排塵處理室5W (參照圖5)。篩選部5B包括篩選棚(搖動篩選棚)18、風機13、一號回收部19、二號回收部21、以及作為排塵排出構件的排塵風扇24。篩選部5B配置在脫殼部5A的下方,即鉛直方向(箭頭G所示的方向)側。脫殼部5A使谷粒從谷物桿的穗部脫出。篩選部5B從包括利用脫殼部5A進行了脫粒的谷粒的被處理物中去除雜物,并回收谷粒。被處理物是由脫殼裝置5的脫粒滾筒10從谷物桿進行脫殼得到的。首先,對脫殼部5A進行說明。<脫殼部>脫殼部5A的脫粒室5D、二號處理室5P以及排塵處理室5W是指被脫殼裝置5的殼體5C包圍的空間。在脫粒室的內部配置有脫粒滾筒10。脫粒滾筒10從圓筒狀的結構物的外周面向徑向外側延伸出多個脫粒齒10B,通過該脫粒滾筒10的旋轉,來從由谷物桿搬送裝置27供給來的谷物桿脫離出谷粒。并且,在脫粒滾筒10的下方側配置有脫粒網11。脫粒網11使脫粒室內的谷粒和小秸桿屑落下到篩選部5B,同時抑制大秸桿屑的落下。二號處理室5P和排塵處理室5W配置在脫殼部5A的脫粒室的一側。在二號處理室5P內配置有二號處理滾筒29,在排塵處理室5W內配置有排塵處理滾筒30。二號處理滾筒29和排塵處理滾筒30均為從圓筒狀的結構體呈放射狀地突出有處理齒的部件。在本實施方式中,二號處理滾筒29和排塵處理滾筒30為一體的結構物,兩者一起旋轉。二號處理室5P用于移送被后述的篩選部5B的二號回收部21回收的被處理物。被二號回收部21回收的被處理物被二號還原裝置26(參照圖5)移送至二號處理室5P。二號處理室5P內的二號處理滾筒29在旋轉的過程中將包含在被二號回收部21回收的被處理物中的谷粒上附著的枝梗去除。排塵處理室5W的一部分通過連通部T與脫粒室的后端部附近連通(參照圖5)。未通過脫粒網11的尺寸較大的秸桿屑從連通部T向排塵處理室5W移動。排塵處理室5W的排塵處理滾筒30將從脫粒室移動來的尺寸較大的秸桿屑較細地切斷,并送回到篩選棚18。<篩選部>篩選部5B在脫殼部5A的下方具有風選室5S,其能夠利用由風機13的送風等來對谷粒和異物進行風選。篩選部5B通過篩選棚18的搖動運動、利用風機13的篩選風和利用排塵風扇24的吸引的作用,來從來自脫殼部5A的被處理物中篩選出谷粒。配置在風選室5S內、并具有篩15等篩選部件的篩選棚18利用發動機的動力而在聯合收割機I的前后方向搖動。來自脫粒室5D的被處理物通過篩選棚18的前后方向的搖動而被移送向作為朝向聯合收割機I的后方的方向的移送方向M。在篩15的下方配置有精篩選網12。精篩選網12是比脫粒網11的網眼細的網。精篩選網12使從篩15通過的被處理物中的谷粒通過并落下到一號回收部19。從精篩選網12通過的谷粒大部分為清粒。清粒是指沒有枝梗(細枝)等而僅有稻殼的谷粒。< 風機 >風機13被從聯合收割機I的發動機輸出的動力驅動而旋轉,來向風選室5S供給篩選風。在風機13吹出篩選風的部分設有作為導風板的擋片14。擋片14是用于改變由風機13送出的篩選風的方向以將篩選風送至篩選棚18的裝置。S卩,擋片14是設置在從風機13送出的篩選風的流動方向(送風方向)上游側(比風機13靠篩選風的送風方向下游側)、并能夠使篩選風的送風方向在篩選棚18的移送方向的上游側部位和下游側部位之間改變的裝置。〈排塵風扇〉圖4所示的排塵風扇24是用于吸引被來自風機13的篩選風吹飛到上方(脫殼部5A偵D的秸桿屑、并將其排出到脫殼裝置5的外部的裝置。排塵風扇24被由聯合收割機I的發動機輸出的動力驅動而旋轉。此外,排塵風扇24配置在以移送方向M為基準的右側,排塵處理室5W配置在以移送方向M為基準的左側。〈一號回收部〉如圖4所示,一號回收部19包括一號回收棚19L和一號回收裝置20。它們配置在篩選棚18和精篩選網12的下方。在一號回收棚19L的底部配置有一號回收裝置20。一號回收裝置20是沿脫殼裝置5的寬度方向延伸的螺旋軸。脫殼裝置5的寬度方向是與移送方向M正交的方向。一號回收裝置20被由聯合收割機I的發動機輸出的動力驅動而旋轉,由此將積存在一號回收棚19L的底部的谷粒移送至配置有谷物罐8 (參照圖1、圖2)的一側(排塵處理室5W側,朝向移送方向M的下游側時的左側)。一號回收裝置20的排塵處理室5W側的端部與一號揚谷裝置25的一端部對置。圖5所示的一號揚谷裝置25作為螺旋軸配置在圓筒狀的一號揚谷筒25T的內部。被一號回收裝置20移送到排塵處理室5W側的谷粒被一號揚谷裝置25移送到上方,并投入到谷物罐8內。〈二號回收部〉如圖4所示,二號回收部21包括二號回收棚21L和二號回收裝置22。它們配置在篩選棚18的下方。在篩選棚18上移送到后方、即移送方向M的下游側的被處理物(枝梗附著粒和枝杈等)的一部分落下到二號回收部21,而不落下到一號回收部19。此外,未落下到二號回收部21的殘留的被處理物從開設在篩選棚18的后方的三號排塵口 53排出。二號回收裝置22與一號回收裝置20 —樣,是沿脫殼裝置5的寬度方向延伸的螺旋軸。二號回收裝置22被由聯合收割機I的發動機輸出的動力驅動而旋轉,由此將積存在二號回收棚21L的底部的被處理物移送至配置有谷物罐8(參照圖1、圖2)的一側。二號還原裝置26作為螺旋軸配置在圓筒狀的二號還原筒26T的內部。被二號回收裝置22移送到二號處理室5P側的被處理物被二號還原裝置26移送到上方,并投入到二號處理室5P內。被投入到二號處理室5P內的被處理物通過二號處理滾筒29的旋轉而被移送到脫殼裝置5的前方、即篩選棚18的移送方向M的上游側,在此過程中,進行對附著于谷粒的枝梗的分離(谷粒的純化)。將分離了枝梗的谷粒放出到篩選棚18,并與從脫粒室落下的被處理物匯
八
口 ο〈谷粒排出螺旋推運器>如圖1、圖2所示,在貯藏谷粒的谷物罐8的后方側設置有谷粒排出螺旋推運器9,其用于將貯藏在內部的谷粒排出到外部。谷粒排出螺旋推運器9構成為具有如下部分的螺旋式搬送裝置:揚谷筒60,其與谷物罐8相連接;能夠伸縮的搬送筒70,其與揚谷筒60相連接;以及多個螺旋軸40,它們設置在揚谷筒60和搬送筒70的內部。在搬送筒70設置有用于排出谷粒的排出口,谷粒排出螺旋推運器9使搬送筒70恰當伸縮并升降和回轉,由此能夠使排出口位于預定的位置。此外,谷粒排出螺旋推運器9通過使多個螺旋軸40旋轉,來從谷物罐8的內部向揚谷筒60搬送谷粒,并從揚谷筒60向搬送筒70搬送谷粒,由此,將搬送到搬送筒70的谷粒經由設置在搬送筒70的排出口排出到外部。圖6是谷物罐的主要部分剖視圖。在谷物罐8內設置有罐內排出裝置90,在谷物罐8的下端附近的后端形成有排出口,所述排出口用于將貯藏在谷物罐8的內部的谷粒排出。在該谷物罐8的排出口安裝有作為本實用新型的筒狀部件的連接金屬件100,罐內排出裝置90的罐螺旋91的末端位于該連接金屬件100內。罐螺旋91在谷物罐8的底部附近向大致前后方向延伸,即以沿水平方向延伸的方式配設在谷物罐8內。罐螺旋91構成為在旋轉時能夠將谷粒從前方側搬送到后方側。谷粒排出螺旋推運器9的揚谷筒60通過與安裝在谷物罐8的后端的連接金屬件100連接而配設在谷物罐8的后方,其中,該谷粒排出螺旋推運器9構成為,沿大致前后方向延伸的罐螺旋91的后端附近進入到安裝于谷物罐8的排出口的連接金屬件100內。圖7是谷粒排出螺旋推運器的中繼部的剖視立體圖。揚谷筒60從連接金屬件100向上方延伸,在揚谷筒60的上端連接有中繼部80。該中繼部80構成為具有兩個連接金屬件100,中繼部80與搬送筒70相連接。即,揚谷筒60和搬送筒70經由中繼部80相連接。谷粒排出螺旋推運器9所具有的螺旋軸40分別內設于所述揚谷筒60、中繼部80和搬送筒70中,分別在揚谷筒60內設有揚谷螺旋61、在中繼部80內設有中繼螺旋81、在搬送筒70內設有螺旋推運器排出螺旋71。此外,在各螺旋軸40設置有錐齒輪,以能夠在螺旋軸40之間傳遞旋轉。對罐內排出裝置90的罐螺旋91與谷粒排出螺旋推運器9的揚谷筒60之間的連接部分進行說明,用于連接雙方的連接金屬件100形成為,能夠在使設置于兩個螺旋軸40的齒輪嚙合的狀態下對兩個螺旋軸40以能夠旋轉的方式進行支承。詳細地說,連接金屬件100對應于罐內排出裝置90和揚谷筒60而分別具有作為本實用新型的筒部的連接部101。對于該連接部101,為了方便,將與罐內排出裝置90相連接一側的連接部101作為入口側連接部102,將與揚谷筒60相連接一側的連接部101作為出口側連接部104進行說明。所述入口側連接部102和出口側連接部104具有向彼此相差90°的方向開口的插入部,入口側連接部102的插入部103向罐螺旋91進入的方向、即向前方開口。與此相對,出口側連接部104的插入部105的方向與入口側連接部102的方向相差90°,出口側連接部104的插入部105向上方開口。揚谷筒60與出口側連接部104連接并從出口側連接部104向上方延伸,內設在揚谷筒60中的揚谷螺旋61的下端側從出口側連接部104的插入部105進入到連接金屬件100內。在連接金屬件100的連接部101的端面形成有螺紋孔(圖示省略),利用安裝螺栓(圖示省略)將連接金屬件100的入口側連接部102安裝于谷物罐8,揚谷筒60的下端側部分利用安裝螺栓(圖示省略)安裝于出口側連接部104。此外,在連接金屬件100形成有軸承部117,其用于支承螺旋軸40。該軸承部117形成于入口側連接部102側和出口側連接部104側雙方,其能夠分別對進入到入口側連接部102側的螺旋軸40和進入到出口側連接部104側的螺旋軸40進行支承。該連接金屬件100的軸承部117使軸承130介于軸承部117與螺旋軸40之間來支承螺旋軸40,由此對螺旋軸40以能夠旋轉的方式進行支承。此外,在連接金屬件100,從入口側連接部102側的軸承部117的與入口側連接部102的插入部103所位于的一側相反的一側,到出口側連接部104側的軸承部117的與出口側連接部104的插入部105所位于的一側相反的一側,形成有齒輪收納部116。該齒輪收納部116能夠收納設置于螺旋軸40的錐齒輪。所述齒輪收納部116和軸承部117 —起設置在作為本實用新型的聯動部的傳動部118,換言之,它們作為傳動部118形成為一體。詳細地說,在罐螺旋91的位于連接金屬件100內的一側的端部設置有由錐齒輪構成的罐螺旋齒輪95,在揚谷螺旋61的靠罐螺旋91側的端部、即下方側的端部,設置有由錐齒輪構成的揚谷螺旋第I齒輪65。齒輪收納部116形成為能夠以使罐螺旋91的罐螺旋齒輪95與揚谷螺旋61的揚谷螺旋第I齒輪65嚙合的狀態收納該罐螺旋齒輪95與揚谷螺旋第I齒輪65的空間。罐螺旋91和揚谷螺旋61以如下狀態被連接金屬件100支承:罐螺旋齒輪95和揚谷螺旋第I齒輪65在齒輪收納部116內嚙合,并且罐螺旋91和揚谷螺旋61的延伸方向相差90°。換言之,連接金屬件100將螺旋軸40支承為如下狀態:使分別設置于兩個螺旋軸40的錐齒輪嚙合,并且使兩個螺旋軸40的軸心相互交叉。接著,對連接金屬件100進行說明。〈連接金屬件〉圖8是從插入部側觀察連接金屬件時的立體圖。圖9是從圖8所示方向的相反側觀察連接金屬件時的立體圖。對于連接金屬件100,入口側連接部102和出口側連接部104均以大致圓筒狀的形狀形成,并以相互正交的方向配置,并且正交的內角側被連結部107連結。因此,入口側連接部102的插入部103與出口側連接部104的插入部105向相差90°的方向開口。此外,入口側連接部102和出口側連接部104正交的外角側配設有框架115,并利用框架115來進行連結。詳細地說,入口側連接部102和出口側連接部104的在各自的軸心的方向上與插入部103、105所位于的一側相反的一側開口,該開口的部分形成為開口部106。這些入口側連接部102的開口部106與出口側連接部104的開口部106在靠近連結部107的部分相互連接,并且大部分遠離另一方的開口部106,在雙方的開口部106中最遠離另一方的開口部106的部分分別與框架115的兩端部相連結。即,在兩個連接部101的開口部106之間形成有框架115,框架115的兩端與各開口部106相連結。此外,由于框架115將以相互正交的方向配設的入口側連接部102和出口側連接部104的各自的開口部106在正交的外角側的部分處連結,因此框架115形成為以入口側連接部102和出口側連接部104的雙方的軸心為基準傾斜的方向。此外,對于連接金屬件100,由于入口側連接部102的開口部106和出口側連接部104的開口部106的大部分以此種方式相互遠離,因此入口側連接部102和出口側連接部104的內側部分均以與外側連通的方式開放。即,入口側連接部102和出口側連接部104各自的開口部106在靠近連結部107的部分相連接,遠離另一方的開口部106的部分彼此被框架115連結,因此,入口側連接部102和出口側連接部104的內側部分成為與外部連通并開放的狀態。這樣,作為由框架115、和入口側連接部102與出口側連接部104的各自的開口部106形成的連接金屬件100內的開口部分的本實用新型的開口部形成為用于對連接金屬件100內進行清潔的清潔孔114。換言之,在連接金屬件100中的與螺旋軸40進入到連接部101的一側成相反側的部位,作為清潔孔114形成有開口部。此外,作為本實用新型的支承部的框架115連結清潔孔114中的一個螺旋軸40側的端部和另一個螺旋軸40側的端部而形成于清潔孔114。此外,傳動部118設置于框架115。即,傳動部118連結于框架115中與入口側連接部102和出口側連接部104對置的一側的面。由此,齒輪收納部116和軸承部117—起與框架115連結。其中,與入口側連接部102對應的軸承部117形成于傳動部118的入口側連接部102側,與出口側連接部104對應的軸承部117形成于傳動部118的出口側連接部104側。由此,傳動部118能夠將用于支承進入到入口側連接部102側的螺旋軸40的軸承130保持成與入口側連接部102的軸心對齊,并能夠將用于支承進入到出口側連接部104側的螺旋軸40的軸承130保持成與出口側連接部104的軸心對齊。傳動部118以這樣的方式與框架115相連結,而不直接設置于入口側連接部102內和出口側連接部104內,因此入口側連接部102的內側部分和出口側連接部104的內側部分成連通的狀態。此外,以此種方式形成的連接金屬件100在同時通過了入口側連接部102的軸心和出口側連接部104的軸心的平面上被分割成兩部分,并形成為以分割面為邊界對稱。SP,連接金屬件100在從被連接金屬件100支承的兩個螺旋軸40的軸心通過的平面上被分割成兩部分。連結部107和框架115還作為凸緣部120被設置,該凸緣部120在使以這樣的方式分割成兩部分的部件在分割面對齊、并利用螺栓(圖示省略)等結合部件結合時使用。圖10是示出將圖8所示的連接金屬件分割后的狀態的立體圖。圖11是示出從分割面觀察圖8所示的連接金屬件的俯視圖。圖12是圖11的E-E向視圖。圖13是圖11的F-F向視圖。以分割成兩個的狀態形成的連接金屬件100由鑄造形成,例如通過鋁材鑄造而形成。此外,對于分割后的連接金屬件100,使凸緣部120中相當于分割面的部分、即凸緣部120中作為與分割后的連接金屬件100的另一方側對置的面的對齊面121彼此對齊并通過結合部件結合,由此能夠作為一個連接金屬件100使用。此外,由于連接金屬件100在入口側連接部102的軸心和出口側連接部104的軸心共同通過的平面上被分割,因此入口側連接部102和出口側連接部104的內周面108、以及軸承部117的內周面108為半圓狀,通過使分割后的連接金屬件100結合,來使它們形成圓形。在分割的狀態下,均形成為半圓狀的入口側連接部102和出口側連接部104的內周面108形成為具有比螺旋軸40的外徑大的曲率半徑的曲面狀,以便在對分割后的連接金屬件100進行了結合時能夠使螺旋軸40進入。同樣地,在分割的狀態下形成為半圓狀、且與齒輪收納部116 —起連結于框架115的軸承部117的內周面108形成為具有比軸承130的外徑稍大的曲率半徑的曲面狀,以便在對分割后的連接金屬件100進行了結合時能夠保持軸承130。此外,在這里所說的螺旋軸40的外徑是指包括螺旋軸40所具有的螺旋葉片的外徑,即從軸向觀察螺旋軸40的狀態下的螺旋軸40的整體的外徑。此外,該軸承部117形成為:以齒輪收納部116為基準,位于入口側連接部102的插入部103側和出口側連接部104的插入部105側,并向著與這些插入部103、105軸心一致的方向,以便能夠對從連接部101側進入的螺旋軸40進行支承。連接金屬件100的以這些形狀分割成的部分形成為以對齊面121為基準對稱,使分割的兩部分以對齊面121對齊并通過結合部件來結合,由此作為一個連接金屬件100來使用。〈防磨損襯墊〉[0117]圖14是防磨損襯墊的側視圖。圖15是圖14的G-G向視圖。圖16是圖14所示的防磨損襯墊的立體圖。對于連接金屬件100,作為用于防止連接金屬件100的磨損而使用的防磨損部件,將防磨損襯墊140安裝于連接部101的內周面108來使用。這樣安裝于連接金屬件100的內周面108的防磨損襯墊140是沿著連接金屬件100的內周面108中位于螺旋軸40的徑向外側的部位彎曲形成的。詳細地說,防磨損襯墊140是由矩形的板彎曲而形成的,其彎曲的曲率半徑與連接部101的內周面108的曲率半徑為相同程度的大小。這樣彎曲的防磨損襯墊140由比形成連接金屬件100的材料強度更高的材料構成,且形成為圓周的大約半周的形狀、即半圓狀。此外,這里所說的強度表示拉伸強度等機械強度,以由鋁材鑄造而形成的連接金屬件100為基準,防磨損襯墊140由鋼板等機械強度高的材料形成。此外,將防磨損襯墊140的圓周方向的兩端部分向彎曲的徑向的外側方向彎折,該部分成為將防磨損襯墊140安裝于連接金屬件100時使用的嵌入部141。該嵌入部141從防磨損襯墊140向該防磨損襯墊140的彎曲的外側突出,并形成于防磨損襯墊140的彎曲方向的兩側、或彎曲的徑向的兩端側。即,嵌入部141形成于形成為半圓狀的防磨損襯墊140的兩端,兩個嵌入部141形成為在作為防磨損襯墊140的形狀的半圓的徑向上向相反方向相互突出。圖17是防磨損襯墊的安裝部的說明圖。防磨損襯墊140能夠安裝于連接金屬件100的入口側連接部102和出口側連接部104雙方,在這兩個連接部101的內周面108形成有作為用于安裝防磨損襯墊140的部分的襯墊安裝部110 (參照圖11、圖17)。該襯墊安裝部110形成為,比連接部101的內周面108的其它部分向徑向的外側方向凹入與防磨損襯墊140的厚度相當的深度。此外,連接部101的軸心方向的襯墊安裝部110的長度比防磨損襯墊140或連接部101的軸心方向的防磨損襯墊140的長度稍長。以此方式形成的襯墊安裝部110以大約180°的范圍形成于連接部101的內周面108中與另一個連接部101所位于的一側成相反側的表面。即,在從入口側連接部102觀察的狀態下的出口側連接部104的延伸方向,形成于入口側連接部102的襯墊安裝部110以大約180°的范圍形成于入口側連接部102的與出口側連接部104所位于的一側成相反側的內周面108。同樣地,在從出口側連接部104觀察的狀態下的入口側連接部102的延伸方向,形成于出口側連接部104的襯墊安裝部110以大約180°的范圍形成于出口側連接部104的與入口側連接部102所位于的一側成相反側的內周面108。此外,在連接金屬件100的內周面108形成有襯墊安裝槽111(參照圖11、圖17),襯墊安裝槽111是在將防磨損襯墊140向連接金屬件100的內周面108安裝時防磨損襯墊140的嵌入部141所進入的槽部。該襯墊安裝槽111形成于襯墊安裝部110的圓周方向的兩端,其形成為寬度比防磨損襯墊140的厚度略寬、深度比嵌入部141的在防磨損襯墊140的徑向的寬度深的槽狀的形狀。在使用連接金屬件100時,將防磨損襯墊140配置在襯墊安裝部110,并使防磨損襯墊140的嵌入部141進入到襯墊安裝槽111中,由此將防磨損襯墊140安裝于襯墊安裝部110。此時,由于襯墊安裝部110形成于連接部101的內周面108中與另一個連接部101所位于的一側成相反側的表面,因此,防磨損襯墊140與被連接金屬件100支承的兩個螺旋軸40相對應,兩個防磨損襯墊140以與各螺旋軸40對應的方式被安裝。即,從兩個螺旋軸40中的一個螺旋軸40的軸心方向觀察,安裝于連接金屬件100的內周面108的防磨損襯墊140安裝于連接金屬件100中與另一個螺旋軸40從連接金屬件100延伸的方向成相反側的部位,并安裝于連接金屬件100的內周面108中位于各螺旋軸40的徑向的外側的部分。換言之,防磨損襯墊140安裝于連接金屬件100的內周面108的與下述方向成相反側的位置,所述方向是兩個螺旋軸40中的與防磨損襯墊140所對應的螺旋軸40不同的螺旋軸40從連接金屬件100延伸的方向。例如,在用于支承螺旋推運器排出螺旋71和揚谷螺旋61的連接金屬件100中,與螺旋推運器排出螺旋71對應的防磨損襯墊140在與揚谷螺旋61從連接金屬件100延伸的方向成相反側的位置,安裝于連接金屬件100的內周面108中的位于螺旋推運器排出螺旋71的徑向的外側的部分。同樣地,與揚谷螺旋61對應的防磨損襯墊140在與螺旋推運器排出螺旋71從連接金屬件100延伸的方向成相反側的位置,安裝于連接金屬件100的內周面108中的位于揚谷螺旋61的徑向的外側的部分。這樣,在將防磨損襯墊140安裝于連接金屬件100的內周面108的狀態中的防磨損襯墊140的內周面成為曲率半徑比螺旋軸40的外徑大的狀態,并以與螺旋軸40分離的狀態被安裝。圖18是圖7所示的中繼部的側視圖。圖19是圖18所示的中繼部的立體圖。圖20是從圖19所示方向的相反方向觀察圖19所示的中繼部的立體圖。圖21是圖18所示的中繼部的主要部分剖視圖。圖22是圖18所示的中繼部的結構說明圖。谷粒排出螺旋推運器9的中繼部80使用兩個連接金屬件100,在連接金屬件100之間配設有中繼螺旋81,一個連接金屬件100與揚谷筒60相連接,另一個連接金屬件100與搬送筒70相連接。其中,沿上下方向延伸的揚谷筒60的上端部與一個連接金屬件100的入口側連接部102相連接。在內設于揚谷筒60的揚谷螺旋61的靠中繼螺旋81側的端部、即上方側的端部,設置有由錐齒輪構成的揚谷螺旋第2齒輪66。該揚谷螺旋第2齒輪66位于與揚谷筒60相連接的連接金屬件100的齒輪收納部116內。在這樣將揚谷螺旋第2齒輪66收納在與揚谷筒60相連接的連接金屬件100的齒輪收納部116的狀態下,揚谷螺旋61經由軸承130被該連接金屬件100的軸承部117以能夠旋轉的方式支承。此外,在另一個連接金屬件100,搬送筒70的下端部與出口側連接部104相連接。與該搬送筒70相連接的一側的連接金屬件100的入口側連接部102和與揚谷筒60相連接的一側的連接金屬件100的出口側連接部104相連接。在內設于搬送筒70的螺旋推運器排出螺旋71的靠中繼螺旋81側的端部、即下方側的端部,設置有由錐齒輪構成的排出螺旋齒輪75。該排出螺旋齒輪75位于與搬送筒70相連接的連接金屬件100的齒輪收納部116內。在這樣將排出螺旋齒輪75收納在與搬送筒70相連接的連接金屬件100的齒輪收納部116的狀態下,螺旋推運器排出螺旋71經由軸承130被該連接金屬件100的軸承部117以能夠旋轉的方式支承。中繼螺旋81在這兩個連接金屬件100中,內設在與揚谷筒60相連接的連接金屬件100的出口側連接部104側和與搬送筒70相連接的連接金屬件100的入口側連接部102之間。此外,在中繼螺旋81的兩端設置有錐齒輪。詳細地說,在中繼螺旋81的靠與揚谷筒60相連接的連接金屬件100—側的端部,設置有由錐齒輪構成的中繼螺旋第I齒輪85,在中繼螺旋81的靠與搬送筒70相連接的連接金屬件100 —側的端部,設置有由錐齒輪構成的中繼螺旋第2齒輪86。這些中繼螺旋第I齒輪85和中繼螺旋第2齒輪86均位于對它們分別進行收納的連接金屬件100的齒輪收納部116內。在這樣將中繼螺旋第I齒輪85和中繼螺旋第2齒輪86收納在兩個連接金屬件100的齒輪收納部116的狀態下,中繼螺旋81經由軸承130被各連接金屬件100的軸承部117以能夠旋轉的方式支承。此時,中繼螺旋第I齒輪85在收納該中繼螺旋第I齒輪85的齒輪收納部116內與揚谷螺旋61的揚谷螺旋第2齒輪66嚙合,中繼螺旋第2齒輪86在收納該中繼螺旋第2齒輪86的齒輪收納部116內與螺旋推運器排出螺旋71的排出螺旋齒輪75嚙合,中繼螺旋81在此狀態下被支承。<谷粒排出螺旋推運器的動作>當使用連接金屬件100來組裝谷粒排出螺旋推運器9時,在形成于連接金屬件100的清潔孔114安裝蓋125,蓋125是用于封閉清潔孔114的封閉部件。即,在由入口側連接部102的開口部106、出口側連接部104的開口部106、以及框架115形成的清潔孔114安裝蓋125,該蓋125能夠相對于清潔孔114進行裝卸或開閉,由此使入口側連接部102和出口側連接部104的內側部分成為不與外部連通的封閉的狀態。在使用以此種方式組裝而成的谷粒排出螺旋推運器9將谷物罐8內的谷粒排出到外部時,通過從聯合收割機I的發動機輸出的動力來驅動罐內排出裝置90,使罐螺旋91向將谷物罐8內的谷粒送至排出口側的方向旋轉。由此,使谷物罐8內的谷粒從排出口排出,并進入到安裝于排出口的連接金屬件100內。由于罐螺旋91進入到連接金屬件100的入口側連接部102,因此從谷物罐8內排出的谷粒進入到連接金屬件100的入口側連接部102內。連接金屬件100為入口側連接部102的內側部分和出口側連接部104的內側部分連通的狀態,入口側連接部102和出口側連接部104的內側部分由安裝于清潔孔114的蓋125封閉而不與外部連通,因此,陸續送入到入口側連接部102內的谷粒從形成于傳動部118和連結部107之間的主流路171、以及傳動部118和清潔孔114的蓋125之間的副流路(輔助搬送通道)172向出口側連接部104的方向流動。即,送入到入口側連接部102內的谷粒通過包括主流路171和副流路172的搬送通道170而向出口側連接部104方向流動。另一方面,在連接金屬件100內,罐螺旋91的罐螺旋齒輪95和揚谷螺旋61的揚谷螺旋第I齒輪65嚙合,因此,罐螺旋91的旋轉經由罐螺旋齒輪95和揚谷螺旋第I齒輪65傳遞至揚谷螺旋61。由此,揚谷螺旋61向將谷粒搬送到上方的方向旋轉,以將從入口側連接部102內流向出口側連接部104內的谷粒搬送到上方。即,利用揚谷筒60將從谷物罐8排出的谷粒搬送到上方。揚谷筒60的上端與構成中繼部80的連接金屬件100相連接,揚谷螺旋61進入到該連接金屬件100的入口側連接部102內,因此,被揚谷筒60搬送的谷粒進入到與揚谷筒60的上端相連接的連接金屬件100的入口側連接部102內。由于設置于揚谷螺旋61的上端的揚谷螺旋第2齒輪66在該連接金屬件100內與中繼螺旋81的中繼螺旋第I齒輪85嚙合,因此,將揚谷螺旋61的旋轉傳遞至中繼螺旋81。從揚谷筒60進入到與該揚谷筒60相連接的連接金屬件100的入口側連接部102內的谷粒流向連接金屬件100的出口側連接部104,并通過中繼螺旋81的旋轉,進一步向與搬送筒70相連接的連接金屬件100側搬送。搬送到與搬送筒70相連接的連接金屬件100側的谷粒進入到該連接金屬件100的入口側連接部102內。在與搬送筒70相連接的連接金屬件100內,中繼螺旋81的中繼螺旋第2齒輪86與螺旋推運器排出螺旋71的排出螺旋齒輪75嚙合,因此,將中繼螺旋81的旋轉傳遞至螺旋推運器排出螺旋71。借助中繼螺旋81而從與揚谷筒60相連接的連接金屬件100內進入到與搬送筒70相連接的連接金屬件100的入口側連接部102內的谷粒從該入口側連接部102內流向該連接金屬件100的出口側連接部104側。搬送筒70與該連接金屬件100的出口側連接部104相連接,螺旋推運器排出螺旋71進入到該出口側連接部104內,因此流入到出口側連接部104內的谷粒通過螺旋推運器排出螺旋71的旋轉在搬送筒70移動。將在搬送筒70移動的谷粒搬送至搬送筒70的排出口側、即谷粒排出螺旋推運器9的排出口側,并從谷粒排出螺旋推運器9的排出口排出。由此,利用谷粒排出螺旋推運器9將谷物罐8內的谷粒排出到外部。當將谷物罐8內的谷粒排出到外部時,由于以此種方式利用谷粒排出螺旋推運器9進行排出,因此在構成谷粒排出螺旋推運器9的連接金屬件100內也有較多的谷粒通過。在這里,考慮到由于連接金屬件100由機械強度相對較低的鋁材形成,因此當在螺旋軸40搬送谷粒時,谷粒在連接金屬件100的內周面108刮蹭,此時,連接金屬件100的內周面108受到刮削。因此,在連接金屬件100的連接部101的內周面108安裝有鋼板制成的防磨損襯墊140。由于鋼板制成的防磨損襯墊140的強度比由鋁材構成的連接金屬件100的強度高,因此當在螺旋軸40搬送谷粒時,即使谷粒刮蹭,防磨損襯墊140也難以被刮削。其結果是能夠抑制在搬送谷粒時連接金屬件100的內周面108磨損。此外,防磨損襯墊140與被連接金屬件100支承的兩個螺旋軸40對應,兩個防磨損襯墊140安裝于連接金屬件100的內周面108中的位于各螺旋軸40的徑向的外側的部分,因此在搬送谷粒時,無論哪個螺旋軸40偵彳,連接金屬件100的內周面108都難以被刮肖IJ。其結果是能夠更為可靠地抑制在搬送谷粒時連接金屬件100的內周面108磨損。此外,連接金屬件100將兩個螺旋軸40支承為正交的狀態,因此在搬送谷粒時,支承一個螺旋軸40的一側的連接部101的內周面108中,與另一個螺旋軸40的延伸方向成相反側的位置容易被刮削。S卩,在支承一個螺旋軸40的一側的連接部101的內周面108中的、另一個螺旋軸40所位于的一側,在搬送谷粒時,谷粒容易向另一個螺旋軸40所位于的一側移動,因此谷粒難以停滯,內周面108難以被谷粒刮削。與此相對,在支承一個螺旋軸40的一側的連接部101的內周面108中的與另一個螺旋軸40延伸的方向成相反側的位置,不存在谷粒的逃避場所(逃(f場),因此,通過螺旋軸40的旋轉,谷粒被按壓在連接部101的內周面108,容易刮削內周面108。因此,通過將安裝于連接金屬件100的連接部101的內周面108的防磨損襯墊140安裝于與下述方向成相反側的位置,能夠抑制在連接金屬件100內谷粒難以逃避的部分被谷粒刮削的情況,所述方向是被連接金屬件100支承的兩個螺旋軸40中的與防磨損襯墊140所對應的螺旋軸40不同的螺旋軸40從連接金屬件100延伸的方向。其結果是能夠更為可靠地抑制在搬送谷粒時連接金屬件100的內周面108磨損。[0147]此外,在防磨損襯墊140形成有嵌入部141,在連接金屬件100的連接部101的內周面108形成有襯墊安裝槽111,當向連接金屬件100的內周面108安裝防磨損襯墊140時,通過使防磨損襯墊140的嵌入部141進入到襯墊安裝槽111中來安裝防磨損襯墊140。由此,即使在谷粒排出螺旋推運器9進行動作時發生振動等,借助于進入到襯墊安裝槽111中的嵌入部141,防磨損襯墊140難以從襯墊安裝部110脫離。其結果是能夠確保防磨損襯墊140的保持性。此外,防磨損襯墊140的嵌入部141形成于呈半圓狀形成的防磨損襯墊140的彎曲方向的兩端側,因此,能夠更為可靠地維持嵌入部141進入到襯墊安裝槽111中的狀態。其結果是能夠更為可靠地確保防磨損襯墊140的保持性。這樣,在為了將谷物罐8內的谷粒排出到外部而使谷粒排出螺旋推運器9進行動作時,谷粒也通過連接金屬件100內,因此谷粒有可能堆積在連接金屬件100內。此時,通過打開安裝于連接金屬件100的清潔孔114的蓋125、或者取下蓋125,來去除連接金屬件
100內的谷粒。這樣,通過在連接金屬件100設置蓋125,無需將連接金屬件100從裝置卸下,就能夠使傳動部118露出來進行對連接金屬件100內的清掃。其結果是能夠提高維護性能。此外,在連接金屬件100的連接部101的開口部106之間形成有框架115,并且在該框架115設置有具有齒輪收納部116和軸承部117的傳動部118,因此能夠形成較大的清潔孔114,并確保剛性。其結果是能夠兼顧維護性能的提高和剛性的確保。此外,連接金屬件100由鑄造制成,因此能夠容易地制造。此外,在入口側連接部102和出口側連接部104的內部利用清潔孔114與外部連通而開放的狀態下進行制造,并通過在清潔孔114安裝蓋125來形成谷粒的流路,因此能夠確保較寬的流路。其結果是能夠降低確保搬送性能的連接金屬件100的制造成本。此外,由于連接金屬件100由兩部分形成,因此當更換防磨損襯墊140時,通過分割連接金屬件100,能夠容易地進行更換。其結果是能夠提高維護性能。[變形例]此外,在實施方式涉及的軸承結構中,如圖21所示,從與同時通過了所述入口側連接部102的軸心和所述出口側連接部104的軸心的平面(通過了所述兩個螺旋軸40的軸心的平面)垂直的方向觀察,所述傳動部118的整體位于形成有所述開口部106的區域的內偵牝換言之,傳動部118的整體與開口部106重疊,并且傳動部118的整體較大地形成,但也可以使開口部106以僅與傳動部118的一部分重疊的方式形成。即,開口部106可以形成為與傳動部118的至少一部分重疊。從圖24到圖26示出了以開口部106的一部分與傳動部118重疊的方式配置的變形例。開口部106形成為矩形形狀,其長邊方向沿著形成于傳動部118與連結部107之間的谷粒的主流路171的流動方向。此外,開口部106配置為與傳動部118—部分重疊,并且開口部106配置為與兩個螺旋軸40所具備的螺旋狀的搬送體一部分重疊。并且,當利用鑄造來制造連接金屬件100時,由于具有該開口部106,因此無需另外進行切削加工等機械加工的工序,就能夠在開口部106與傳動部118之間形成谷粒能夠通過的副流路172。此夕卜,由于該開口部106形成為與兩個螺旋軸40 —部分重疊,因此能夠從連接金屬件100的外部進行對螺旋軸40的周邊的維護。[0156]此外,分割成兩部分的連接金屬件100為以基準線A對稱的形狀。即,分割后的連接金屬件100形成為以包括基準線A且與從兩個螺旋軸40的軸心通過的平面正交的平面對稱。此外,如從圖27到圖30所示,從與同時通過了所述入口側連接部102的軸心和所述出口側連接部104的軸心的平面(通過了所述兩個螺旋軸40的軸心的平面)垂直的方向觀察,開口部106還可以形成為,所述傳動部118的整體與開口部106重疊,并且開口部106與兩個螺旋軸40中的任意一方或雙方至少一部分重疊。若以此種方式構成,則能夠進一步提高對兩個螺旋軸40的周邊的維護性。此外,在實施方式涉及的軸承結構中,螺旋軸40僅僅是進入到連接金屬件100的連接部101中并在錐齒輪嚙合的狀態下以能夠旋轉的方式被支承,但也可以為防止塵埃侵入到軸承130或錐齒輪側的結構。圖23是示出實施方式涉及的軸承結構的變形例的說明圖。在螺旋軸40設置有作為遮蔽部件的遮蔽管箍150,其用于遮蔽連接金屬件100的內周面108側和齒輪收納部116側,也可以利用該遮蔽管箍150來防止塵埃向軸承130和錐齒輪側的侵入。具體地說,遮蔽管箍150形成為深度較淺、且一端封閉的大致圓筒形的形狀,并以圓筒形的開口部朝向錐齒輪側、封閉的一側位于螺旋軸40的螺旋葉片側的方向,安裝在螺旋軸40的被軸承130支承的部分和螺旋葉片之間。此外,在連接金屬件100中,在傳動部118的與遮蔽管箍150對置的部分,設置有向遮蔽管箍150的方向突出的突出部155。該突出部155形成為,直徑比以圓筒形的形狀形成的遮蔽管箍150的內徑稍小的大致圓柱狀的形狀。當利用連接金屬件100來支承螺旋軸40時,通過使螺旋軸40的遮蔽管箍150成為覆蓋于傳動部118的突出部155的狀態,來封閉螺旋軸40與齒輪收納部116側之間的間隙。由此,當谷粒排出螺旋推運器9運轉時,能夠抑制塵埃等從連接金屬件100的連接部
101側流至傳動部118側,能夠抑制塵埃等侵入到齒輪收納部116內和軸承部117內。其結果是能夠提高錐齒輪和軸承130的耐久性。此外,在實施方式涉及的軸承結構中,用于安裝防磨損襯墊140的襯墊安裝部110形成為比連接金屬件100的連接部101的內周面108的其它部分凹入,但是襯墊安裝部110也可以不設置高度差。對于襯墊安裝部110,也可以不對連接部101的內周面108的其它部分實施加工,僅形成襯墊安裝槽111。當安裝了防磨損襯墊140時,在連接部101的內周面108與防磨損襯墊140之間產生了高度差,但是只要防磨損襯墊140離開了螺旋軸40,則也可以在防磨損襯墊140和內周面108之間存在高度差。此外,關于實施方式涉及的軸承結構,對用于構成作為螺旋式搬送裝置的一個例子的聯合收割機I的谷粒排出螺旋推運器9的連接金屬件100進行了說明,但連接金屬件100也可以用于聯合收割機I的谷粒排出螺旋推運器9以外。連接金屬件100只要是以能夠旋轉的方式支承兩個螺旋軸40的結構,則不限定其用途。
權利要求1.一種螺旋式搬送裝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螺旋式搬送裝置具備筒狀部件(100),在該筒狀部件(100)的內部形成有搬送通道(170), 在該筒狀部件(100)的內部具有聯動部(118),該聯動部(118)用于使搬送用的兩個螺旋軸(40)的端部聯動, 在該筒狀部件(100)的側壁的與聯動部(118)對置的部位形成有開口部(114),該開口部(114)使所述搬送通道(170)和筒狀部件(100)的外部連通。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螺旋式搬送裝置,其中, 所述螺旋式搬送裝置具備用于封閉所述開口部(114)的蓋(125), 所述螺旋式搬送裝置構成為,在該蓋(125)安裝于開口部(114)的狀態下,在該蓋(125)的內側面與所述聯動部(118)之間形成有作為搬送通道(170)的一部分的輔助搬送通道(172)。
3.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螺旋式搬送裝置,其中, 所述螺旋式搬送裝置構成為,在卸下所述蓋(125 )的狀態下,所述聯動部(118)露出。
4.根據權利要求1、2或3所述的螺旋式搬送裝置,其中, 所述聯動部(118)與筒狀部件(100) —體形成,該筒狀部件(100)與聯動部(118)被包括所述兩個螺旋軸(40)的軸心的平面分割成兩部分。
5.根據權利要求4所述的螺旋式搬送裝置,其中, 在所述筒狀部件(100)的搬送方向的兩端部具備: 將所述兩個螺旋軸(40)中的一個螺旋軸的端部包圍起來的筒部(102);以及 將另一個螺旋軸的端部包圍起來的筒部(104), 這兩個筒部(102、104)之間通過支承部(115)連結, 所述聯動部(118)支承于該支承部(115)。
6.根據權利要求1、2或3所述的螺旋式搬送裝置,其中, 在所述筒狀部件(100)的內側面的比聯動部(118)靠搬送方向上游側的部位安裝有防磨損部件(140),該防磨損部件(140)為沿著該筒狀部件(100)的內側面的圓弧形狀。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提供一種螺旋式搬送裝置,其提高了搬送性能,并使維護變得容易。螺旋式搬送裝置具備在內部形成有搬送通道(170)的筒狀部件(100),在該筒狀部件(100)的內部具有使搬送用的兩個螺旋軸(40)的端部聯動的聯動部(118),在筒狀部件(100)的側壁的與聯動部(118)對置的部位形成有開口部(114),開口部(114)使所述搬送通道(170)和筒狀部件(100)的外部連通。此外,優選構成為,具備用于封閉開口部(114)的蓋(125),在該蓋(125)安裝于開口部(114)的狀態下,在該蓋(125)的內側面與聯動部(118)之間形成有作為搬送通道(170)的一部分的輔助搬送通道(172)。
文檔編號A01F12/46GK203040226SQ2013200502
公開日2013年7月10日 申請日期2013年1月29日 優先權日2012年1月31日
發明者土居原純二, 釘宮啟, 二神伸, 岡崎秀范 申請人:井關農機株式會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