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用于生物絮團培養及絮團濃度控制的池塘養殖系統的制作方法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池塘養殖系統,尤其涉及一種用于生物絮團培養及絮團濃度控制的池塘養殖系統。該池塘養殖系統包括養殖池、水泵、弧形篩固液分離裝置和生物絮團固體收集器,養殖池通過出水管及水泵與弧形篩固液分離裝置連接,弧形篩固液分離裝置與生物絮團固體收集器連接,弧形篩固液分離裝置又通過進水管與養殖池相連,養殖水體通過出水管及水泵進入弧形篩固液分離裝置,弧形篩固液分離裝置對養殖水體進行分離后,分離出的生物絮團進入生物絮團固體收集器,而分離出的水體通過進水管重新流回養殖池中。本系統能充分滿足特定養殖品種對生物絮團濃度的要求,大幅度提高養殖效率,且具有節約用水、高效利用飼料、降低能耗等優點。
【專利說明】一種用于生物絮團培養及絮團濃度控制的池塘養殖系統
【技術領域】
[0001]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池塘養殖系統,尤其涉及一種用于生物絮團培養及絮團濃度控制的池塘養殖系統。
【背景技術】
[0002]生物絮團技術(Biofloc technology, BFT)是通過向大量投館的養殖水體中補充有機碳物質,保持一定的碳氮比,定向調控養殖系統微生物群落,并且利用微生物將水中氨氮轉換成為菌體蛋白,從而顯著提高飼料利用效果的一種新型養殖技術,其能實現凈化水質、提高營養源和的三促進養殖動物生長重效果。生物絮團是養殖水體中以好氧微生物為主體的有機體和無機物,經生物絮凝成的團聚物,是以菌膠團、絲狀細菌為核心,附著微生物胞外產物、胞外聚合體和胞內產物如聚-β-羥基丁酸酯、多聚磷酸鹽、多糖類等,以及二價的陽離子,附聚的異養菌、消化菌、脫氮細菌、藻類、真菌、原生動物等生物形成的絮團。其干物質包含超過50%的粗蛋白,2.5%的粗脂肪,4%的纖維,7%的灰分以及22千焦/克的能量,且顆粒大小適合雜食性和濾食性魚類攝食。
[0003]然而,在實際應用過程中發現,在培養成熟的生物絮團養殖系統過程中,生物絮團濃度過高會抑制個別魚類的生長。這是由于不同養殖對象對生物絮團的濃度要求不同,例如濃度過高的生物絮團會堵塞大多數養殖動物幼體和個別養殖對象成體的鰓,影響養殖動物的正常呼吸,進而影響養殖動物的正常生長。為了使生物絮團技術既達到調控養殖水體水質的目的,又能滿足促進養殖動物生長的要求,因此,養殖系統生物絮團培養過程中生物絮團濃度的控制問題,是該項技術成功應用于池塘養殖中的關鍵技術問題。
實用新型內容
[0004]針對以上不足,本實用新型提供一種既能培養生物絮團及能有效控制生物絮團濃度的池塘養殖系統。
[0005]本實用新型通過以下方案達到上述目的:
[0006]一種用于生物絮團培養及絮團濃度控制的池塘養殖系統,包括養殖池、水泵、弧形篩固液分離裝置和生物絮團固體收集器,養殖池通過出水管及水泵與弧形篩固液分離裝置連接,弧形篩固液分離裝置與生物絮團固體收集器連接,弧形篩固液分離裝置通過進水管與養殖池相連,養殖水體通過出水管及水泵進入弧形篩固液分離裝置,弧形篩固液分離裝置對養殖水體進行分離后,分離出的生物絮團進入生物絮團固體收集器,分離出的水體通過進水管重新流回養殖池中。
[0007]在一個優選的實施例中,為便于濃度高的生物絮團的收集,所述養殖池底部為漏斗狀。
[0008]進一步優選的,所述養殖池底部的坡度為1-10度。
[0009]最優選的,所述養殖池底部的坡度為5度。
[0010]在另一個優選的實施例中,所述弧形篩固液分離裝置為金屬網狀篩,篩面上方設置有倒三角形的次水槽,槽底均勻地設置有小孔。
[0011]進一步優選的,所述篩的面積為1.8mX0.7m,所述篩的孔目大小為150目,所述槽底每隔Icm設置有直徑為Icm的孔。
[0012]在另一個優選的實施例中,生物絮團固體收集器為塑料桶。
[0013]在另一個優選的實施例中,所述養殖池內還設置有增氧氣頭用于充氧和潛流泵,更優選的增氧氣頭為4個,養殖池底部水體的溶解氧可達4mg/L以上,同時水面安放的潛流泵用于水體攪動形成水流。
[0014]在另一個優選的實施例中,所述出水管從養殖池底部伸出而與水泵及弧形篩固液分離裝置連接。
[0015]此外,對于生物絮團固體收集器收集到的分離后的固態生物絮團,將其風干,風干后可將其用于養殖水體微生物增強促進劑和飼料蛋白替代品的制備。
[0016]應用本養殖系統,不僅可以有效的調節養殖水體水質,減少養殖過程中換水,也可以有效的控制生物絮團培養過程中的濃度,防止出現濃度過高問題,同時還可以得到生物絮團附加產品,獲得的生物絮團風干后可用于養殖水體微生物增強劑及飼料蛋白替代品等的制備,實現整個養殖過程中不換水、不排水。本系統能充分滿足特定養殖品種對生物絮團濃度的要求,大幅度提高養殖效率,且具有節約用水、高效利用飼料、降低能耗等優點。
【專利附圖】
【附圖說明】
[0017]圖1所示為實施例的養殖系統的結構示意圖。
[0018]其中,1-養殖池,2-增氧氣頭,3-潛流泵,4-水泵,5-弧形篩固液分離裝置,6_生物絮團固體收集器。
【具體實施方式】
[0019]以下結合具體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進行進一步說明。
[0020]如圖1所示為本實施例的結構示意圖,包括I 口養殖池1、1臺水泵4、弧形篩固液分離裝置5和生物絮團固體收集器6,在本實施例中,硬化水泥養殖池I的深度為
1.5-2.0m、體積為20m3,用于生物絮團培養,其底部為漏斗狀,坡度為1_10度,優選為5度,便于收集過剩生物絮團,池底部連通一直徑為8cm出水管,用于生物絮團的排出,出水管與弧形篩固液分離裝置5相連,弧形篩固液分離裝置5為金屬網狀篩,該金屬網狀篩應該具有很高的強度、剛度和承載能力,篩面上方設置有“倒三角形”的次水槽,槽底均勻地設置有小孔,在本實施例中,篩的面積為1.8mX0.7m,篩的孔目大小為150目,槽底每隔Icm設置有直徑為Icm的孔,弧形篩固液分離裝置5和生物絮團固體收集器6相連,此外,弧形篩固液分離裝置5還通過一進水管與養殖池I直接相連。本實施例中,生物絮團固體收集器6是長度為0.Sm寬度為0.3m的矩形塑料桶。同時,本實施例的養殖池中還配套2個增氧氣頭2用于充氧,并在水面安放一臺小型潛流泵3 (功率為50W/h),用于水體攪動形成水流。
[0021]本養殖系統在使用時,由于池塘底部漏斗狀的微坡地勢和潛流泵旋轉的水流,使多余生物絮團緩慢沉降在池塘底部中央,利用水泵將池塘底部較濃的生物絮團通過出水管抽到高位的弧形篩固液分離裝置上,進行固液分離,分離的液體通過重力作用經過進水管回流到養殖池中,從而減少水資源浪費,構建出池塘零換水模式,分離的固體生物絮團,進入生物絮團固體收集器中。生物絮團固體收集器中收集的生物絮團,通過風干的方式形成生物絮團附加產品,產品可用于制備養殖水體的微生物增強劑和水產飼料的蛋白替代品,實現飼料、水源的充分、合理利用,同時也不耽誤為特定養殖對象提供良好生長條件。
[0022]以上所述,僅為本實用新型的較佳的具體實施例,但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術領域】的技術人員在本實用新型揭露的技術范圍內,根據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及其構思加以等同替換或改變,都應涵蓋在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內。
【權利要求】
1.一種用于生物絮團培養及絮團濃度控制的池塘養殖系統,其特征在于,包括養殖池、水泵、弧形篩固液分離裝置和生物絮團固體收集器,養殖池通過出水管及水泵與弧形篩固液分離裝置連接,弧形篩固液分離裝置與生物絮團固體收集器連接,弧形篩固液分離裝置通過進水管與養殖池相連,養殖水體通過出水管及水泵進入弧形篩固液分離裝置,弧形篩固液分離裝置對養殖水體進行分離后,分離出的生物絮團進入生物絮團固體收集器,分離出的水體通過進水管重新流回養殖池中。
2.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池塘養殖系統,其特征在于,所述養殖池底部為漏斗狀。
3.如權利要求2所述的一種池塘養殖系統,其特征在于,所述養殖池底部的坡度為1-10 度。
4.如權利要求3所述的一種池塘養殖系統,其特征在于,所述養殖池底部的坡度為5度。
5.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池塘養殖系統,其特征在于,所述弧形篩固液分離裝置為金屬網狀篩,篩面上方設置有倒三角形的次水槽,槽底均勻地設置有小孔。
6.如權利要求5所述的一種池塘養殖系統,其特征在于,所述篩的面積為1.SmX 0.7m,所述篩的孔目大小為150目,所述槽底每隔Icm設置有直徑為Icm的孔。
7.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池塘養殖系統,其特征在于,生物絮團固體收集器為塑料桶。
8.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池塘養殖系統,其特征在于,所述養殖池內還設置有增氧氣頭和潛流泵。
9.如權利要求8所述的一種池塘養殖系統,其特征在于,所述增氧氣頭為4個。
10.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池塘養殖系統,其特征在于,所述出水管從養殖池底部伸出而與水泵及弧形篩固液分離裝置連接。
【文檔編號】A01K63/04GK203538134SQ201320723211
【公開日】2014年4月16日 申請日期:2013年11月15日 優先權日:2013年11月15日
【發明者】李志斐, 王廣軍, 謝駿, 余德光, 郁二蒙, 王海英, 龔望寶, 夏耘, 魏南 申請人: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珠江水產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