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重鹽堿地條件下鹽地堿蓬與油葵壟間作方法
【專利摘要】本發明涉及一種重鹽堿地條件下鹽地堿蓬與油葵壟間作方法,該方法是針對重鹽堿地地下水埋深淺、潛水蒸發補給強烈而引起的土壤鹽分表聚嚴重、常規耐鹽作物無法生長的問題。該技術在滴灌控抑鹽的基礎上,提出以起壟和鹽生植物與耐鹽作物間作的方法來控制潛水蒸發對表層土壤積鹽的補給作用,從而為重鹽堿地農業安全高效產出提供技術支撐。
【專利說明】-種重鹽堿地條件下鹽地堿蓬與油葵壟間作方法
【技術領域】
[0001] 本發明涉及一種重鹽堿地條件下鹽地堿蓬與油葵壟間作方法。屬鹽堿地改良領 域。
【背景技術】
[0002] 通過溝壟作"躲鹽巧種"是我國農民長期積累、行之有效的經驗。曾在黃淮海平原、 內蒙古河套平原等地的鹽漬荒地的治理和利用上取得成功。但該技術主要針對黃淮海平原 半干旱半濕潤地區和濱海地區輕度鹽堿地,難以在西北內陸干旱區地下水埋深較淺的重鹽 堿地上實施。因為漫灌會促進地下水位的上升,加劇表層土壤積鹽,即使種植鹽生植物也難 以生長良好。因此,該技術必須根據干旱區重鹽堿地的實際進行修正和集成、優化。本發明 則是針對內陸干旱區重鹽堿地由于地下水埋深淺(0.8-1米)而造成潛水蒸發對地表鹽分 聚集補給強烈,引起農田土壤積鹽嚴重而無法種植農作物的問題。本發明通過起壟引起土 壤的微地形變化,使地下水埋深在空間上產生分異,形成潛水蒸發高補給區(即壟下,地表 與地下水之間的距離基本不變)與低補給區(即壟上,地表與地下水之間的距離拉大)。在 高補給區,通過種植鹽生植物(鹽地堿蓬)產生的生物移鹽作用和不同頻率滴灌的控抑鹽 效應,為高補給區油葵的種植和生長創造相對低鹽的小環境,從而實現了重鹽堿地條件下 鹽地堿蓬與油葵的互惠共生;在低補給區,利用不同頻率滴灌的控抑鹽效應和起壟對潛水 蒸發的削弱作用,實現了在重鹽堿地上種植耐鹽作物油葵的目的。通過鹽生植物鹽地堿蓬 與耐鹽作物油葵壟間作來改良利用鹽堿土,在減輕土壤的鹽漬化程度,改善土壤肥力的同 時,還可以有一定經濟產出。
[0003] 通過《中文科技期刊數據庫》(1989-)、《中國學術期刊數據庫》(1994-)、《中國 專利數據庫》(1985-)、ISI Proceedings (1968 - )、CSA(1985-)、Blackwell (1990 -)、 Elsevier (1980-)等國際國內數據庫,對"重鹽堿地鹽地堿蓬與油葵壟間作技術"項目進行 了全面、系統的檢索,檢索到有關"作物間作"的發明專利72項,而與鹽堿地改良利用有關 的發明專利只有1項,即:"一種適用于鹽堿地的甜高粱與田菁間作的方法",該發明是針對 輕度鹽堿地存在的養分匱乏障礙和土壤次生鹽漬化問題,利用耐鹽作物甜高粱與耐鹽豆科 作物田菁共生系統的優勢互補作用,促進作物均衡增產,減少化肥投入,并有效增加土壤 肥力并提高土地的復合利用率的方法。該發明不涉及重鹽堿地鹽生植物(鹽地堿蓬)與耐 鹽作物(油葵)壟間作的方法。檢索到與鹽堿地不同作物間作相關的期刊論文39篇,涉 及到鹽生植物與耐鹽作物間作的只有1篇,即"膜下滴灌棉田間作鹽生植物改良鹽堿地效 果",該方法是針對地下水埋深在1. 6米左右的、并且土壤質地為砂壤土的中重度鹽漬化棉 田,間作方式為平作,不涉及地下水埋深在〇. 8-1. 0米范圍內且土壤質地為粘砂土的重鹽 堿地,而且不涉及到用起壟的方式進行間作的方式。涉及到耐鹽作物與常規作物間作的文 獻也只有1篇,即"水稻田菁間作效果觀察",該方法是針對輕度鹽堿地,不牽扯到重鹽堿地 鹽生植物(鹽地堿蓬)與耐鹽作物(油葵)壟間作的方法。即,在上述國內外檢索范圍內 未見與本項目研究相一致的文獻報道。
【發明內容】
[0004] 本發明目的在于提供一種重鹽堿地條件下鹽地堿蓬與油葵壟間作方法,該方法是 針對重鹽堿地地下水埋深淺、潛水蒸發補給強烈而引起的土壤鹽分表聚嚴重、常規耐鹽作 物無法生長的問題。該技術在滴灌控抑鹽的基礎上,提出以起壟和鹽生植物與耐鹽作物間 作的方法來控制潛水蒸發對土壤積鹽的補給作用,從而為重鹽堿地農業安全高效產出提供 技術支撐。
[0005] 本發明所述的一種重鹽堿地條件下鹽地堿蓬與油葵壟間作方法,其特征在于按 下列步驟進行:
[0006] a.選擇地下水埋深在0. 8-1米的重度鹽堿地,并在實施前一年的秋季,施入養分 含量在45%以上的復混復合肥375kg/hm2作為基肥;在實施前一年的冬季,進行冬灌大水 洗鹽,灌水量為180-200方/畝;
[0007] b.將步驟a的重鹽堿地富含鹽分的表層土壤用人力或農用機械堆積成壟,其中, 壟底寬0. 40米,壟頂寬0. 30米,壟高為0. 40米,壟下溝寬為0. 80米;
[0008] c.將步驟b起壟后的壟頂中央種植1行油葵,在壟兩側緊貼壟底的位置各種植1 行鹽地堿蓬和1行油葵,油葵與鹽地堿蓬的株距均為l〇cm,壟下溝內鹽地堿蓬與油葵兩者 之間行距為〇. 80米,壟頂中央種植的油葵與相鄰的壟兩側緊貼壟底種植的鹽地堿蓬和油 葵的距離均為0. 20米;
[0009] d.鹽地堿蓬與油葵同時播種,播種期為4月中旬到5月初,采用滴灌,播種采取干 播濕出的方式,將鹽地堿蓬種子與濕沙土混合拌勻,混合比例約為1: 1〇〇,然后沿毛管均勻 條播于地表,播種完畢即開始滴灌以使種子粘附于地表,以免被風吹散;油葵種子采取沿滴 灌帶點播的方式種植,播種深度為3-5cm,播種后即開始滴灌,以將鹽分洗至表層以下,保 證油葵出苗,播種后追施N肥折合純氮75kg/hm 2, N肥以尿素形式分苗期、分枝期、花期,按 3:4:3的比例施入;
[0010] e.灌水量約為75-100m3/hm2,根據出苗情況,在灌水時在未出苗的區域進行補播 以保證全苗,灌水頻率根據土壤干濕狀況,在鹽地堿蓬生長前期,苗期-分枝期,4-6月,每 3 - 5天滴灌1次;鹽地堿蓬生長中期,分枝期一花期,6-7月,每7 - 10天滴灌1次;鹽地 堿蓬生長后期,花期-果期,7-9月,每15 - 20天滴灌1次,每次灌量為75m3-100m3/hm2,總 灌水量為1800-2200m 3/hm2,9月底停水。
[0011] 采用本發明所述方法在塔什庫爾干縣塔吉克阿巴提鎮3村17號條田10畝因地下 水埋深淺、潛水蒸發強烈所致土壤積鹽嚴重而致棄耕的重度鹽漬化農田上進行改良試驗示 范。試驗結果表明:利用起壟和鹽生植物鹽地堿蓬與耐鹽作物油葵的間作方法,可以減輕土 壤的鹽漬化程度,增加重鹽堿地的產出,是適宜于當地鹽堿地改良和安全利用的一種方法。
【具體實施方式】
[0012] 實施例1
[0013] a.選擇地下水埋深在0.8米的重度鹽堿地為實施目標,并在實施前一年的秋季, 施入養分含量在45 %以上的復混復合肥375kg/hm2作為基肥;在實施前一年的冬季,進行 冬灌大水洗鹽,灌水量為200方/畝;
[0014] b.將重鹽堿地富含鹽分的表層土壤用人力堆積成壟,其中,壟底寬0.40米,壟頂 寬0. 30米,壟高為0. 40米,壟下溝寬為0. 80米;
[0015] C.將步驟b起壟后的壟頂中央種植1行油葵,在壟兩側緊貼壟底的位置各種植1 行鹽地堿蓬和1行油葵,油葵與鹽地堿蓬的株距均為l〇cm,在壟下溝內鹽地堿蓬與油葵兩 者之間行距為0. 80米,壟頂中央種植的油葵與相鄰的壟兩側緊貼壟底種植的鹽地堿蓬和 油葵的距離均為0. 20米;
[0016] d.鹽地堿蓬與油葵同時播種,播種期為4月中旬到5月初,采用滴灌,播種采取干 播濕出的方式,將鹽地堿蓬種子與濕沙土混合拌勻,混合比例約為1:100,然后沿毛管均勻 條播于地表,播種完畢即開始滴灌以使種子粘附于地表,以免被風吹散;油葵種子采取沿滴 灌帶點播的方式種植,播種深度為3-5cm,播種后即開始滴灌,以將鹽分洗至表層以下,保 證油葵出苗,播種后追施N肥折合純氮75kg/hm 2, N肥以尿素形式分苗期、分枝期、花期,按 3:4:3的比例施入;
[0017] e.灌水量約為75-90m3/hm2,根據出苗情況,在灌水時在未出苗的區域進行補播以 保證全苗,灌水頻率根據土壤干濕狀況,在鹽地堿蓬生長前期,苗期-分枝期,4-6月,每3 - 4天滴灌1次;鹽地堿蓬生長中期,分枝期一花期,6-7月,每7 - 8天滴灌1次;鹽地堿蓬生 長后期,花期-果期,7-9月,每15 - 17天滴灌1次,每次灌量為75m3-90m3/hm2,總灌水量 為 2000-2200m3/hm2,9 月底停水。
[0018] 實施例2
[0019] a.選擇地下水埋深在1米的重度鹽堿地為實施目標,并在實施前一年的秋季,施 入養分含量在45 %以上的復混復合肥375kg/hm2作為基肥;在實施前一年的冬季,進行冬 灌大水洗鹽,灌水量為180方/畝;
[0020] b.將重鹽堿地富含鹽分的表層土壤用農用機械堆積成壟,其中,壟底寬0.40米, 壟頂寬0. 30米,壟高為0. 40米,壟下溝寬為0. 80米;
[0021] c.將步驟b起壟后的壟頂中央種植1行油葵,在壟兩側緊貼壟底的位置各種植1 行鹽地堿蓬和1行油葵,油葵與鹽地堿蓬的株距均為l〇cm,在壟下溝內鹽地堿蓬與油葵二 者之間行距為0. 80米,壟頂中央種植的油葵與相鄰的壟兩側緊貼壟底種植的鹽地堿蓬和 油葵的距離均為0. 20米;
[0022] d.鹽地堿蓬與油葵同時播種,播種期為4月中旬到5月初,采用滴灌,播種采取干 播濕出的方式,將鹽地堿蓬種子與濕沙土混合拌勻,混合比例約為1: 1〇〇,然后沿毛管均勻 條播于地表,播種完畢即開始滴灌以使種子粘附于地表,以免被風吹散;油葵種子采取沿滴 灌帶點播的方式種植,播種深度為3-5cm,播種后即開始滴灌,以將鹽分洗至表層以下,保 證油葵出苗,播種后追施N肥折合純氮75kg/hm 2, N肥以尿素形式分苗期、分枝期、花期,按 3:4:3的比例施入;
[0023] e.灌水量約為90-100m3/hm2,根據出苗情況,在灌水時在未出苗的區域進行補播 以保證全苗,灌水頻率根據土壤干濕狀況,在鹽地堿蓬生長前期,苗期-分枝期,4-6月,每 4一5天滴灌1次;鹽地堿蓬生長中期,分枝期一花期,6-7月,每8 - 10天滴灌1次;鹽地 堿蓬生長后期,花期-果期,7-9月,每18 - 20天滴灌1次,每次灌量為90m3-100m3/hm2,總 灌水量為1800-2200m 3/hm2,9月底停水。
[0024] 采用本發明所述方法在塔什庫爾干縣塔吉克阿巴提鎮3村17號條田10畝因地下 水埋深淺、潛水蒸發強烈所致土壤積鹽嚴重而致棄耕的重度鹽漬化農田上進行改良試驗示 范,結果表明:
[0025] 不同種植制度對重鹽堿地土壤改良效果的影響:
[0026] 如表1,2, 3所示,對照為在滴灌條件下,對鹽地堿蓬和油葵分別進行平作種植,面 積各為2畝;壟溝單作油葵,即壟上和壟下均種植油葵,其中,壟上1行,壟下2行,種植面積 2畝;壟溝單作鹽地堿蓬,即壟上和壟下均種植鹽地堿蓬,其中,壟上1行,壟下2行,種植面 積2畝;本發明堿蓬、油葵壟間作,即壟上種植1行油葵,壟下各種1行鹽地堿蓬和1行油 葵,種植面積2畝;
[0027] 表1.起壟對滴灌帶外土壤鹽分分布的影響
[0028]
【權利要求】
1. 一種重鹽堿地條件下鹽地堿蓬與油葵壟間作方法,其特征在于按下列步驟進行: a. 選擇地下水埋深在0. 8-1米的重度鹽堿地,并在實施前一年的秋季,施入養分含量 在45%以上的復混復合肥375kg/hm2作為基肥;在實施前一年的冬季,進行冬灌大水洗鹽, 灌水量為180-200方/畝; b. 將步驟a的重鹽堿地富含鹽分的表層土壤用人力或農用機械堆積成壟,其中,壟底 寬0. 40米,壟頂寬0. 30米,壟高為0. 40米,壟下溝寬為0. 80米; c. 將步驟b起壟后的壟頂中央種植1行油葵,在壟兩側緊貼壟底的位置各種植1行鹽 地堿蓬和1行油葵,油葵與鹽地堿蓬的株距均為10cm,壟下溝內鹽地堿蓬與油葵兩者之間 行距為0. 80米,壟頂中央種植的油葵與相鄰的壟兩側緊貼壟底種植的鹽地堿蓬和油葵的 距離均為0. 20米; d. 鹽地堿蓬與油葵同時播種,播種期為4月中旬到5月初,采用滴灌,播種采取干播濕 出的方式,將鹽地堿蓬種子與濕沙土混合拌勻,混合比例約為1:100,然后沿毛管均勻條播 于地表,播種完畢即開始滴灌以使種子粘附于地表,以免被風吹散;油葵種子采取沿滴灌帶 點播的方式種植,播種深度為3-5cm,播種后即開始滴灌,以將鹽分洗至表層以下,保證油葵 出苗,播種后追施N肥折合純氮75kg/hm2,N肥以尿素形式分苗期、分枝期、花期,按3:4:3的 比例施入; e. 灌水量約為75-100m3/hm2,根據出苗情況,在灌水時在未出苗的區域進行補播以保 證全苗,灌水頻率根據土壤干濕狀況,在鹽地堿蓬生長前期,苗期-分枝期,4-6月,每3 - 5 天滴灌1次;鹽地堿蓬生長中期,分枝期一花期,6-7月,每7 - 10天滴灌1次;鹽地堿蓬生 長后期,花期-果期,7-9月,每15 - 20天滴灌1次,每次灌量為75m3-100m3/hm2,總灌水量 為 1800-2200m3/hm2,9 月底停水。
【文檔編號】A01G1/00GK104429469SQ201410620123
【公開日】2015年3月25日 申請日期:2014年11月6日 優先權日:2014年11月6日
【發明者】尹傳華, 黃偉, 田長彥, 趙振勇 申請人:中國科學院新疆生態與地理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