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快速捕蟹的裝置制造方法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涉及漁業捕撈領域,特別是一種快速捕蟹的裝置,包括放置在河蟹養殖池內的水泵,還包括高出河蟹養殖池水面的網箱,所述網箱被高出水面的分隔網分隔為第一網箱和第二網箱,所述河蟹養殖池內放置若干地籠,所述地籠的出蟹口通入第一網箱,所述水泵放在地籠的入蟹口處;所述網箱上端連接有防逃逸裝置,所述分隔網上端連接有分蟹柔性光滑板,所述分蟹柔性光滑板頂部與向第二網箱內傾斜的防返柔性光滑板,所述防返柔性光滑板與分隔網的夾角小于90°。根據河蟹喜歡頂水的生物學特性,用水泵沖水引河蟹快速進入地籠網,地籠網內的河蟹爬入網箱內暫貯,提高捕捉效力;利用雄蟹攀爬能力強的特點,做到雌、雄河蟹分開。
【專利說明】一種快速捕蟹的裝置
【技術領域】
[0001]本實用新型涉及漁業捕撈領域,特別是一種快速捕蟹的裝置。
【背景技術】
[0002]河蟹,學名為中華絨螯蟹,俗名毛蟹、大閘蟹,是中國獨有的一種特殊經濟物種,分布比較廣。河蟹對于環境的適應能力很強,上世界六十年代很多地方展開人工繁殖和人工養殖。目前,河蟹已是我國重要的水產養殖品種。
[0003]河蟹有生殖洄游的生物學特性,10月份性成熟的河蟹從湖泊,江河中順流而下入海,在入海口咸淡水交匯處產卵,5月份卵進過發育變態,成為大眼幼體,大眼幼體朔水而上發育變態為蟹,在江河,湖泊中長大,性成熟的河蟹再次入海繁殖后代,循環往復。
[0004]河蟹的捕捉方法主要有以下幾種,1、用地籠捕捉,將地籠放入養殖池中,河蟹進入地籠后人工收網。這種方法用工,網多用工多,捕足河蟹雌雄不分開。
[0005]2、人工撿拾,當河蟹性成熟后開始上埂,用人工撿拾。這個方法只能在洄游高峰幾天使用,過了這個時期河蟹不再上埂,此法不能再用。目前的養殖方法大多采取雙重防逃方法,不讓河蟹上埂,利于防盜,同時河蟹在水中運動消耗的能量比陸地上少,利于河蟹保持體重。這種方法在湖泊和大水面養殖不能使用。
[0006]3、干塘摸,把池水抽干,河蟹會在池泥中,用人工摸,這個方法勞動強度大,勞動量更大,因機械的損傷原因河暫養的死亡會很大。
[0007]中國發明專利申請CN 103444664A公開了一種新型發光捕蟹籠,它是在鋼骨架體兩端部位的里側連接有一固籠圈,固籠圈上連接有一吊鼻;鋼骨架體為圓形,兩頭大中間略小,在鋼骨架體外側的圓形骨架上包裹有鋼絲片;鋼骨架體的兩頭端部連接有一進螃蟹口,進螃蟹口向里延伸連接有一軟質倒須;在鋼骨架體的中間部位放置有發光熒光球與誘餌袋,發光熒光球與誘餌袋由誘餌袋拉繩連接在鋼骨架體的上面。雖然此發明通過發光熒光球與誘餌袋來吸引螃蟹進入捕蟹籠,但是不能很好的將雄蟹和雌蟹區分開來。
【發明內容】
[0008]本實用新型需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是提供一種節省人力的快速捕蟹的裝置。
[0009]為解決上述的技術問題,本實用新型一種快速捕蟹的裝置,包括放置在河蟹養殖池內的水泵,還包括高出河蟹養殖池水面的網箱,所述網箱被高出水面的分隔網分隔為第一網箱和第二網箱,所述河蟹養殖池內放置若干地籠,所述地籠的出蟹口通入第一網箱,所述水泵放在地籠的入蟹口處;所述網箱上端連接有防逃逸裝置,所述分隔網上端連接有分蟹柔性光滑板,所述分蟹柔性光滑板頂部與向第二網箱內傾斜的防返柔性光滑板,所述防返柔性光滑板與分隔網的夾角小于90°。
[0010]進一步的,以雌蟹的平均寬度為參數設置分蟹柔性光滑板的高度;所述的分蟹柔性光滑板的高度小于等于雌蟹的平均寬度,一般分蟹柔性光滑板高度為25-35cm。
[0011]進一步的,所述防逃逸裝置為連接在網箱上端的柔性光滑板,所述柔性光滑板向網箱內側傾斜,所述柔性光滑板與網箱側壁之間的夾角小于90°。
[0012]更進一步的,所述柔性光滑板由四段梯形柔性光滑板的斜邊依次環接而成,所述每段柔性光滑板的下底邊與網箱的上端邊沿固定連接。
[0013]進一步的,所述河蟹養殖池內網箱角部外側固定有立柱,所述網箱角部通過拉繩與立柱相連接。
[0014]采用上述裝置后,根據河蟹喜歡頂水的生物學特性,用水泵沖水引河蟹快速進入地籠網,地籠網內的河蟹爬入網箱內暫貯,提高捕捉效力;利用同一池塘河蟹雄大雌小的個體差別,雄蟹攀爬防逃板能力強的特點,在暫貯網箱內壁上口,用塑料板設置成適當高度的分蟹板,讓雄蟹爬入相依的另一網箱,做到雌、雄河蟹分開。
【專利附圖】
【附圖說明】
[0015]下面結合附圖和【具體實施方式】對本實用新型作進一步詳細的說明。
[0016]圖1為本實用新型快速捕蟹裝置的結構示意圖。
[0017]圖2a為本實用新型快速捕蟹裝置網箱水面上的結構示意圖。
[0018]圖2b為本實用新型柔性光滑板的結構示意圖。
[0019]圖2c為本實用新型分蟹、防止雄蟹返回部分的結構示意圖。
[0020]圖2d為本實用新型柔性光滑板與網箱側壁的夾角示意圖。
[0021]圖3為本實用新型光滑擋板的結構示意圖。
[0022]圖中:1為第一網箱,2為第二網箱,4為拉繩,5為立柱,6為柔性光滑板,7為網箱側壁,8為光滑擋板。
[0023]301為分隔網,302為分蟹柔性光滑板,601為第一柔性光滑板,602為第二柔性光滑板,603為第三柔性光滑板,604為第四柔性光滑板,605為中空區域,606為防返柔性光滑板。
【具體實施方式】
[0024]如圖1、圖2a所示本實用新型還包括一種應用上述方法進行快速捕蟹的裝置,包括放置在河蟹養殖池內的水泵,還包括高出河蟹養殖池水面的網箱,所述網箱由網狀的網箱側壁7圍合而成,為了更好的防止河蟹從網箱內爬出來,本實用新型網箱上端設置有防逃逸裝置。所述河蟹養殖池內網箱角部外側固定有立柱5,所述第一網箱和第二網箱角部通過拉繩4與立柱5相連接,這樣通過拉繩很好的將網箱的形狀固定,本實施方式將網箱的形狀固定為矩形。
[0025]如圖2a和圖2 c所示,所述網箱被高出水面的分隔網3隔開為第一網箱I和第二網箱2,分隔網3上連接有分蟹柔性光滑板302,分蟹柔性光滑板302的高度與雄蟹腳寬相適應,高度H為25-35cm。如圖2a和圖2c所示,為了防止雄蟹從第一網箱I爬入第二網箱2后再爬回,所述分隔網3上端連接有向第二網箱2內傾斜的防返柔性光滑板606,所述防返柔性光滑板606與分隔網3的夾角為β,β小于90°。這樣當雄蟹爬到分隔網3上端時會順著防返柔性光滑板606滑入第二網箱內,而第二網箱內的雄蟹沿著分隔網3向上爬時就被防返柔性光滑板606擋住,無法越過分隔網3。所述河蟹養殖池內放置若干地籠,所述地籠的出蟹口通入第一網箱1,將所述水泵放在地籠的入蟹口處,這樣當水泵抽水時,由于河蟹喜歡頂水,河蟹便會爬入地籠的入蟹口,然后順著地籠從地籠的出蟹口進入到第一網箱I內。由于雄蟹有較強的攀爬能力,雄蟹便會通爬上分蟹擋板3進入到第二網箱2內,這樣就將雄蟹和雌蟹區分開來,分離率可以達到80%,這樣就節省了 40%的人工,節約了成本。
[0026]進一步的,如圖2a、圖2b所示,本實施方式的防逃逸裝置為連接在第一網箱I和第二網箱2上端柔性光滑板6。由于將網箱的形狀確定為矩形,所以本實施方式的柔性光滑板6包括第一柔性光滑板601、第二柔性光滑板602、第三柔性光滑板603、第四柔性光滑板604 ;所述四段梯形柔性光滑板的斜邊依次環接而成柔性光滑板6,包括第一柔性光滑板601、第二柔性光滑板602、第三柔性光滑板603、第四柔性光滑板604形成環內中空區域605。所述每段柔性光滑板的下底邊與第一網箱和第二網箱整體的上端邊沿相適,第一柔性光滑板601、第二柔性光滑板602、第三柔性光滑板603、第四柔性光滑板604的下底邊與第一網箱I和第二網箱2的上端邊沿連接。所述每段柔性光滑板向第一網箱和第二網箱內側傾斜,所述每段柔性光滑板與第一網箱、第二網箱偵彳壁之間的夾角小于90度。如圖2d所示,圖中第一柔性光滑板601與網箱側壁7的夾角為θ,Θ小于90度,以此類推,其他的柔性光滑板與網箱側壁7的夾角也小于90度。圖中虛線為河蟹的爬行軌跡,當河蟹沿著網箱側壁7向上爬到柔性光滑板601上時,由于Θ小于90度,柔性光滑板601向下傾斜,河蟹又會落入到網箱中,這樣更加有效的防止河蟹爬出網箱。
[0027]當然,本實用新型的放逃逸裝置也可以是如圖3所示的垂直固定在網箱側壁上端的光滑擋板8,這樣的變換均落在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之內。
[0028]雖然以上描述了本實用新型的【具體實施方式】,但是本領域熟練技術人員應當理解,這些僅是舉例說明,可以對本實施方式作出多種變更或修改,而不背離本實用新型的原理和實質,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僅由所附權利要求書限定。
【權利要求】
1.一種快速捕蟹的裝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放置在河蟹養殖池內的水泵,還包括高出河蟹養殖池水面的網箱,所述網箱被高出水面的分隔網分隔為第一網箱和第二網箱,所述河蟹養殖池內放置若干地籠,所述地籠的出蟹口通入第一網箱,所述水泵放在地籠的入蟹口處;所述網箱上端連接有防逃逸裝置,所述分隔網上端連接有分蟹柔性光滑板,所述分蟹柔性光滑板頂部與向第二網箱內傾斜的防返柔性光滑板,所述防返柔性光滑板與分隔網的夾角小于90° O
2.按照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快速捕蟹的裝置,其特征在于:以雌蟹的平均寬度為參數設置分蟹柔性光滑板的高度;所述的分蟹柔性光滑板的高度小于等于雌蟹的平均寬度。
3.按照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快速捕蟹的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防逃逸裝置為連接在網箱上端的柔性光滑板,所述柔性光滑板向網箱內側傾斜,所述柔性光滑板與網箱側壁之間的夾角小于90°。
4.按照權利要求3所述的一種快速捕蟹的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柔性光滑板由四段梯形柔性光滑板的斜邊依次環接而成,所述每段柔性光滑板的下底邊與網箱的上端邊沿固定連接。
5.按照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快速捕蟹的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河蟹養殖池內網箱角部外側固定有立柱,所述網箱角部通過拉繩與立柱相連接。
【文檔編號】A01K69/06GK203801528SQ201420222903
【公開日】2014年9月3日 申請日期:2014年5月4日 優先權日:2014年5月4日
【發明者】孫東亞, 褚秋芬, 楊光明 申請人:孫東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