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玉米一穴雙株精量播種的制造方法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公開了一種玉米一穴雙株精量播種機,所述播種機的排種裝置包括轉動方向與播種機行進方向一致的排種轉筒,排種轉筒的筒壁上沿圓周方向設置有多組吸種孔,每組的吸種孔的個數為兩個,排種轉筒內設置一個固定的負壓腔,排種轉筒旋轉經過負壓腔時,將種子吸附在筒壁的吸種孔上,隨著排種轉筒的旋轉,當吸附種子的吸種孔位置超過負壓腔時,吸力消失,種子順勢落入排種轉筒下方的排種斗中,并從排種斗下端的排種口掉落,完成一次播種。本實用新型所述播種機能夠實現一個坑穴播種兩粒玉米種子的精確播種。
【專利說明】一種玉米一穴雙株精量播種機
【技術領域】
[0001]本實用新型屬于農業機具的【技術領域】,具體涉及一種玉米一穴雙株精量播種機。
【背景技術】
[0002]玉米是我國第二大糧食作物,在糧食生產中占有極其重要的地位,在國民經濟中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近年來我國玉米產量徘徊不前,亟待提高,而提高玉米產量的主要途徑增加玉米植株的密度,但是僅僅增加植株密度會造成玉米莖桿變細,存在易倒伏的危險,倒伏發生后產量不增反將。
[0003]研究表明,玉米實行一穴雙株,既可以提高產量還可以抗倒伏。一穴雙株是指在一個坑中栽植兩株玉米,由于兩株玉米種在一起,兩株玉米的根系相互交叉,對根系形成加固作用,增強了抗倒伏能力。傳統的一穴一株種植方法中,玉米植株的密度為3000-3500株/畝,玉米畝產一般為400-500kg,而一穴雙株的種植方法通過調整玉米植株的行距適當增加每畝植株的數量,實現田間的合理配置,玉米植株的密度可以達到5000-6000株/畝,畝產量可以達到500-800kg。因此,玉米一穴雙株的種植方法具有增產和抗倒伏的特點。
[0004]播種機工作性能的優劣將直接影響到播種作業生產率及玉米出苗的質量,排種器是玉米播種機的核心部件,是決定播種機特性和工作性能的主要因素。現有的玉米播種機排種器主要有:外槽輪排種器、轉勺式排種器及氣吸式單粒排種器。
[0005]外槽輪式排種器工作時外槽輪旋轉,種子靠重力充滿槽輪凹槽,并被外槽輪帶著一起旋轉進行強制排種,它的播種量取決于槽輪的有效工作長度和轉速,排種過程中,受機器振動的影響,排種量有脈動現象,排種均勻性差,且不能實現一穴雙株的精量播種。
[0006]轉勺式排種器是利用型孔大小取種,來實現單粒穴播和點播,它的結構和其調節方式易導致穴粒數不穩定,每個滾筒下種數量大小不一致,當排種器滾筒轉速較低時,充種時間長,無空穴,但清種不順,穴粒數不穩,當滾筒轉速較高時,充種時間短.種子在進種口容易堵塞,易形成空穴,操作難度大,也不能實現一穴雙株的精量播種。
[0007]近年來,隨著精少量播種技術的發展,又開發了一種氣力式垂直圓盤式精量播種器(氣吸式單粒排種器),一穴一粒,其播種單粒率達92%以上,對種子發芽率的要求非常嚴格,普通種子達不到播種要求,不能實現一穴兩粒的播種。
實用新型內容
[0008]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種玉米一穴雙株的精量播種機,可以實現在玉米播種過程中每個坑穴播種兩粒玉米種子,播種量精確。
[0009]為了是現本實用新型所述目的,發明人提供了以下技術方案。
[0010]一種玉米一穴雙株精量播種機,包括機架、排種裝置、覆土輪、地輪、播種開溝裝置,所述排種裝置包括種箱、支架、排種斗,所述排種裝置至少為一個,其特征在于,所述排種裝置還包括排種轉筒、轉筒軸、抽氣管、支臂,所述支架為長方體狀的框架,支臂分別固定于支架相對的兩個側面上;
[0011]轉筒軸外套裝有軸套,轉筒軸固定于排種轉筒的軸心,轉筒軸的兩端分別固定于支臂上;
[0012]種箱固定于支架上部,排種轉筒水平設置于支架內,且位于種箱下方,排種轉筒的圓周面與種箱底部相切,排種轉筒的兩個圓形端面分別正對支臂;
[0013]軸套上沿軸向固定有兩塊長方形壁板,沿徑向固定有兩塊扇形端板,其中一個扇形端板上開設有通孔,通孔處固定有抽氣管,軸套、長方形壁板、扇形端板、排種轉筒形成一個密閉的負壓腔,負壓腔位于排種轉筒的上半部分;
[0014]排種轉筒的筒壁上沿圓周方向均勻排布有多組吸種孔,每組吸種孔的個數為兩個,吸種孔為筒壁上開設的通孔。
[0015]上述玉米一穴雙株精量播種機,所述吸種孔的直徑為4_5mm。
[0016]上述玉米一穴雙株精量播種機,所述扇形端板的圓周角為120°。
[0017]上述玉米一穴雙株精量播種機,所述種箱的下方設置有卸種斗,種箱與卸種斗之間設置抽拉式卸種板。
[0018]上述玉米一穴雙株精量播種機,所述每組的兩個吸種孔之間的距離相同,兩個吸種孔均位于兩個扇形端板之間,并且每組中位于同一側的吸種孔在排種轉筒上沿徑向在同一圓周上排列。
[0019]上述玉米一穴雙株精量播種機,所述種箱上方對應負壓腔長方形壁板的位置設置擋板,擋板底邊設有與吸種孔位置相對應的兩個缺口。
[0020]上述玉米一穴雙株精量播種機,所述播種開溝裝置與排種裝置的數量相同。
[0021]上述玉米一穴雙株精量播種機,所述精量播種機還包括施肥開溝裝置和施肥裝置,施肥裝置的數量與施肥開溝裝置的數量相同,且與排種裝置的數量相同。
[0022]上述玉米一穴雙株精量播種機,所述精量播種機還包括鎮壓輪,鎮壓輪位于覆土輪的后方,覆土輪和鎮壓輪數量相同,且與播種開溝裝置的數量相同。
[0023]上述玉米一穴雙株精量播種機,所述精量播種機在機架上固定有懸掛臂,懸掛臂位于播種開溝裝置一側的機架上。
[0024]本實用新型所述播種機,在排種轉筒內部設置負壓腔,并在在排種轉筒上沿軸向每排設置兩個吸種孔,可以確保在排種轉筒轉動過程中一次同時吸附兩粒玉米種子。種箱上方對應負壓腔邊緣位置設置的擋板可以刮去排種轉筒上吸附的多余種子,能夠進一步確保播種粒數的精確性。
[0025]本實用新型所述播種機,還通過在種箱底部設置卸種板,在卸種板正下方設置卸種斗,在播種完畢或需要更換種子時,能夠將種箱內剩余的種子快速收集起來,種箱內不留一粒種子,使前后播種區域的種子不發生混雜,該過程操作方便、清種迅速可靠,提高了播種機的作業效率。
【專利附圖】
【附圖說明】
[0026]圖1為本實用新型的立體結構圖。
[0027]圖2為排種裝置的立體結構圖。
[0028]圖3為排種裝置的主視圖。
[0029]圖4為圖3的A-A向剖視圖。
[0030]圖5為排種轉筒的立體結構圖。
[0031]圖6為負壓腔立體結構圖。
[0032]圖中各標號的含義為:1機架、2排種裝置、3鎮壓輪、4覆土輪、5地輪、6播種開溝器裝置、7施肥開溝裝置、8施肥裝置、9懸掛臂、10種子、21種箱、22轉筒軸、23支架、24排種轉筒、25抽氣管、26U型螺栓、27卸種斗、28卸種板、29擋板、210排種斗、241扇形端板、242壁板、243負壓腔、244支臂、245吸種孔、246法蘭、247軸套。
【具體實施方式】
[0033]本實用新型的提供了一種玉米一穴雙株精量播種機,實現了一個坑穴兩粒玉米種子的精確播種。
[0034]如附圖所示,本實用新型所述的玉米一穴雙株精量播種機包括機架1、排種裝置
2、覆土輪4、地輪5、播種開溝裝置6,所述排種裝置2包括種箱21、支架23、排種斗210,所述排種裝置2至少為一個,所述排種裝置2還包括排種轉筒24、轉筒軸22、抽氣管25、支臂244,所述支架23為長方體狀的框架,支臂244分別固定于支架23相對的兩個側面上;
[0035]轉筒軸22外套裝有軸套247,轉筒軸22固定于排種轉筒24的軸心,轉筒軸22的兩端分別固定于支臂244上;
[0036]種箱21固定于支架23上部,排種轉筒24水平設置于支架23內,且位于種箱21下方,排種轉筒24的圓周面與種箱21底部相切,排種轉筒24的兩個圓形端面分別正對支臂 244 ;
[0037]軸套247上沿軸向固定有兩塊長方形壁板242,沿徑向固定有兩塊扇形端板241,其中一個扇形端板241上開設有通孔,通孔處固定有抽氣管25,軸套247、長方形壁板242、扇形端板241、排種轉筒24形成一個密閉的負壓腔243,負壓腔243位于排種轉筒24的上半部分;
[0038]排種轉筒24的筒壁上沿圓周方向均勻排布有多組吸種孔245,每組吸種孔245的個數為兩個,吸種孔245為筒壁上開設的通孔。
[0039]所述吸種孔245的直徑4-5_。
[0040]所述扇形端板241的圓周角為120°。
[0041 ] 所述種箱21的下方設置有卸種斗27,種箱21與卸種斗27之間設置抽拉式卸種板28。
[0042]所述每組的兩個吸種孔245之間的距離相同,兩個吸種孔245均位于兩個扇形端板241之間,并且每組中位于同一側的吸種孔245在排種轉筒24上沿徑向在同一圓周上排列。
[0043]所述種箱21上方對應負壓腔243長方形壁板242的位置設置擋板29,擋板29底邊設有與吸種孔245位置相對應的兩個缺口。
[0044]所述播種開溝裝置6與排種裝置2的數量相同。
[0045]所述精量播種機還包括施肥開溝裝置7和施肥裝置8,施肥裝置8的數量與施肥開溝裝置7的數量相同,且與排種裝置2的數量相同。
[0046]所述精量播種機還包括鎮壓輪3,鎮壓輪3位于覆土輪4的后方,覆土輪4和鎮壓輪3數量相同,且與播種開溝裝置6的數量相同。
[0047]所述精量播種機在機架I上固定有懸掛臂9,懸掛臂9位于播種開溝裝置6 —側的機架I上。
[0048]下面結合附圖對本實用新型所述播種機的工作過程進行詳細的描述。
[0049]本實用新型所述播種機的配套動力為15-20馬力的小型拖拉機,播種機通過懸掛臂9連接在拖拉機后部,風機固定在拖拉機前保險杠上,通過皮帶由拖拉機帶動風機高速旋轉,風機吸風口通過抽氣管25與負壓腔243相連。
[0050]所述播種機的傳動關系是在用于連接兩個地輪5的主軸上設置鏈輪,鏈輪與排種轉筒24的轉筒軸22 —端設置的鏈輪之間設置鏈條,當播種機在拖拉機的牽行下行進的時候,地輪5轉動,帶動地輪5上的鏈輪旋轉,鏈條帶動排種轉筒24上的轉筒軸22旋轉,從而帶動排種轉筒24旋轉。
[0051]播種機作業時,拖拉機帶動風機旋轉,將負壓腔243抽成負壓,負壓腔243產生吸力吸住種箱內的種子。當排種轉筒24的吸種孔245轉過負壓腔243向上旋轉經過擋板29時,擋板29上設置的缺口僅允許一粒種子通過,多余的種子被刮落。排種轉筒24轉過負壓腔243后,吸力消失,種子在其本身的重力作用下滑入排種斗210內,從排種斗210下端的排種口落入播種開溝裝置開挖的溝中,隨后依次經覆土輪4覆蓋土、鎮壓輪進行鎮壓,播種過程完成。
[0052]為防止種子與吸種孔245卡在一起,并不能落下,在排種轉筒24下部還可以設置塑料清種板,以確保被吸附在每組吸種孔中的兩粒種子均滑入排種斗內,保證每穴兩粒的播種粒數。
[0053]播種完畢后,松動卸種板28上部的蝶形螺母,向上拉起卸種板28,剩余的種子隨即沿縫隙落下,落入卸種斗27內,剩余的種子被方便快速的收集起來,同時種箱21內不會殘留種子,避免了下次播種時種子的混雜。
[0054]所述播種機在使用過程中根據需要可以用沉頭螺栓堵住排種轉筒上每組吸種孔其中的一個孔,即可實現玉米一穴單株的播種。
【權利要求】
1.一種玉米一穴雙株精量播種機,包括機架(I)、排種裝置(2)、覆土輪(4)、地輪(5)、播種開溝裝置出),所述排種裝置(2)包括種箱(21)、支架(23)、排種斗(210),所述排種裝置(2)至少為一個,其特征在于,所述排種裝置(2)還包括排種轉筒(24)、轉筒軸(22)、抽氣管(25)、支臂(244),所述支架(23)為長方體狀的框架,支臂(244)分別固定于支架(23)相對的兩個側面上; 轉筒軸(22)外套裝有軸套(247),轉筒軸(22)固定于排種轉筒(24)的軸心,轉筒軸(22)的兩端分別固定于支臂(244)上; 種箱(21)固定于支架(23)上部,排種轉筒(24)水平設置于支架(23)內,且位于種箱(21)下方,排種轉筒(24)的圓周面與種箱(21)底部相切,排種轉筒(24)的兩個圓形端面分別正對支臂(244); 軸套(247)上沿軸向固定有兩塊長方形壁板(242),沿徑向固定有兩塊扇形端板(241),其中一個扇形端板(241)上開設有通孔,通孔處固定有抽氣管(25),軸套(247)、長方形壁板(242)、扇形端板(241)、排種轉筒(24)形成一個密閉的負壓腔(243),負壓腔(243)位于排種轉筒(24)的上半部分; 排種轉筒(24)的筒壁上沿圓周方向均勻排布有多組吸種孔(245),每組吸種孔(245)的個數為兩個,吸種孔(245)為筒壁上開設的通孔。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玉米一穴雙株精量播種機,其特征在于,所述吸種孔(245)的直徑為4_5mm。
3.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玉米一穴雙株精量播種機,其特征在于,所述扇形端板(241)的圓周角為120°。
4.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玉米一穴雙株精量播種機,其特征在于,所述種箱(21)的下方設置有卸種斗(27),種箱(21)與卸種斗(27)之間設置抽拉式卸種板(28)。
5.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玉米一穴雙株精量播種機,其特征在于,所述每組的兩個吸種孔(245)之間的距離相同,兩個吸種孔(245)均位于兩個扇形端板(241)之間,并且每組中位于同一側的吸種孔(245)在排種轉筒(24)上沿徑向在同一圓周上排列。
6.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玉米一穴雙株精量播種機,其特征在于,所述種箱(21)上方對應負壓腔(243)長方形壁板(242)的位置設置擋板(29),擋板(29)底邊設有與吸種孔(245)位置相對應的兩個缺口。
7.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玉米一穴雙株精量播種機,其特征在于,所述播種開溝裝置(6)與排種裝置(2)的數量相同。
8.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玉米一穴雙株精量播種機,其特征在于,所述精量播種機還包括施肥開溝裝置(7)和施肥裝置(8),施肥裝置(8)的數量與施肥開溝裝置(7)的數量相同,且與排種裝置(2)的數量相同。
9.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玉米一穴雙株精量播種機,其特征在于,所述精量播種機還包括鎮壓輪(3),鎮壓輪(3)位于覆土輪(4)的后方,覆土輪(4)和鎮壓輪(3)數量相同,且與播種開溝裝置(6)的數量相同。
10.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玉米一穴雙株精量播種機,其特征在于,所述精量播種機在機架(I)上固定有懸掛臂(9),懸掛臂(9)位于播種開溝裝置(6) —側的機架(I)上。
【文檔編號】A01C7/18GK203912517SQ201420325855
【公開日】2014年11月5日 申請日期:2014年6月18日 優先權日:2014年6月18日
【發明者】陳素英, 張喜英, 邵立威, 孫宏勇 申請人:中國科學院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