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涉及一種大棚內淺埋秸稈生成二氧化碳的方法,應用于蔬菜種植技術領域。
背景技術:
大棚蔬菜的生長需要植物進行光合作用,而光合作用是植物的葉綠素在光的作用下,通過吸收二氧化碳和水,生產有機物的過程,蔬菜大棚是一個相對密閉的環境,植物多,對二氧化碳的需求量大,二氧化碳經常處于匱乏狀態,一定程度上降低了蔬菜的產量,目前市場上在進行大棚種植蔬菜時,多數是采用給大棚通風,以便蔬菜攝取二氧化碳,但當天氣較寒冷時,通風時間不多,因此在操作時具有一定的難度。
技術實現要素:
為解決上述的問題,本發明公開了一種大棚內淺埋秸稈生成二氧化碳的方法,包含以下步驟:
步驟一:在蔬菜生長季節,在大棚內挖坑,平均每畝挖4個坑,且呈陣列分布,坑的尺寸為80*80cm,深度為20cm;
步驟二:向每個坑內鋪入5~10kg秸稈,并在秸稈的表層均勻撒上發酵菌,然后覆土20cm;
步驟三:覆土完畢后,澆水發酵,三天后在秸稈的位置打孔透氣,一周后秸稈進行分解,產生二氧化碳;
步驟四:定期檢查坑內的秸稈余量,視蔬菜生產情況補加秸稈,持續發酵。
采用本技術方案,本發明的有益效果是:通過秸稈在發酵菌的作用下,分解產生二氧化碳,用于蔬菜光合作用,一方面可利于秸稈還田,同時還提高了蔬菜的產量,且操作起來非常方便,不受氣候影響。
具體實施方式
為了使本發明實現的技術手段、創作特征、達成目的與功效易于明白了解,下面結合具體實施例,進一步闡述本發明。
本發明公開了一種大棚內淺埋秸稈生成二氧化碳的方法,包含以下步驟:
步驟一:在蔬菜生長季節,在大棚內挖坑,平均每畝挖4個坑,且呈陣列分布,坑的尺寸為80*80cm,深度為20cm;
步驟二:向每個坑內鋪入5~10kg秸稈,并在秸稈的表層均勻撒上發酵菌,然后覆土20cm;
步驟三:覆土完畢后,澆水發酵,三天后在秸稈的位置打孔透氣,一周后秸稈進行分解,產生二氧化碳;
步驟四:定期檢查坑內的秸稈余量,視蔬菜生產情況補加秸稈,持續發酵。
最后應說明的是:以上實施例僅用以說明本發明而并非限制本發明所描述的技術方案;因此,盡管本說明書參照上述的各個實施例對本發明已進行了詳細的說明,但是,本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應當理解,仍然可以對本發明進行修改或等同替換;而一切不脫離本發明的精神和范圍的技術方案及其改進,其均應涵蓋在本發明的權利要求范圍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