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高寒地區脫毒馬鈴薯栽培方法
【專利摘要】本發明公開了一種高寒地區脫毒馬鈴薯栽培方法,屬于農作物栽培技術領域。為了解決高寒地區降雨較少馬鈴薯墑情較差存在的技術問題或缺陷,本發明提供的脫毒馬鈴薯栽培方法,通過種薯選擇及處理、整地施肥、起壟及播種、田間管理實現了高寒缺水地區種植馬鈴薯時能夠節水保墑、提高水資源利用率、并且生產出的馬鈴薯品質好、淀粉含量高、耐貯藏。
【專利說明】
一種高寒地區脫毒馬鈴薯栽培方法
技術領域
[0001] 本發明屬于農作物栽培技術領域,特別地,是一種高寒地區脫毒馬鈴薯栽培方法。
【背景技術】
[0002] 馬鈴薯(Solanurn tuberosum L.)是前科前屬經濟作物。脫毒種薯是指馬鈴薯種 薯經過一系列技術措施清除薯塊體內的病毒后,獲得的無病毒或極少有病毒侵染的種薯, 它具有早熟、產量高、品質好等優點。馬鈴薯是糧食、蔬菜、飼料兼用的高產作物,由于塊莖 含有較多的淀粉、豐富的維生素和賴氨酸等營養物質,是一種具有糧食和蔬菜、水果多重特 點的優良食品,具有較高的營養價值,被國內外營養學家稱為"十全十美"的食物,被譽為 "地下蘋果"和人類的"第二面包",是世界上許多國家最重要的食品。
[0003] 高寒地區泛指海拔較高、氣候冷涼、晝夜溫差大、降雨較少,適于生長耐寒作物的 地區。而馬鈴薯性喜冷涼,對土壤水分含量要求較高,而在高寒地區,降雨較少,土壤含水量 較少,再加至灌溉條件不完善,從而嚴重影響了馬鈴薯的質量和產量,目前,針對高寒地區 這一普遍現象,經過研究,對于高寒地區如玉米需水量大的作物采用全膜雙壟溝栽培方法, 具有節水保墑、增產等優點,在高寒地區馬鈴薯栽培方法大部分依然沿用傳統的起壟栽培 方法,對于馬鈴薯覆膜壟溝栽培則鮮有報道。
【發明內容】
[0004] 本發明的目的就是針對高寒地區降雨較少馬鈴薯墑情較差存在的技術問題或缺 陷,提供一種在高寒缺水地區、能節水保墑、提高水資源利用率、增產增效的脫毒馬鈴薯栽 培方法。
[0005] 為了實現本發明的目的,本發明采取的技術方案如下:
[0006] -種高寒地區脫毒馬鈴薯栽培方法,具體包括如下步驟:
[0007] 1)種薯選擇及處理:選用優質高產、適應性廣、抗病性強、商品性好的脫毒馬鈴薯 種薯,種薯切塊,每個切塊含3個芽眼,切塊后的種薯包衣處理后,在避光陰涼處放置20天進 行播種;包衣劑組成各原料重量份數為:野牡丹根水煮液20-30份、羧甲基纖維素鈉2-4份, 各原料混合后,均勻噴灑在種薯表面;所述野牡丹根水煮液是取新鮮野牡丹根凈洗后加入 其重量2.5倍的水煎煮45min,過濾,即得野牡丹根水煮液;
[0008] 2)整地施肥:選擇海拔2600-2900米地勢平坦,排灌方便,土壤結構適宜的土壤,播 種前5-10天,每畝施混合有機肥3500-4000kg、玉米秸桿粉末1000-2000kg、茶葉渣400-500kg,均勾撒于地內,和土壤表層30cm土壤拌勾,深耕35-40cm,耕細整平;所述的混合有機 肥由新鮮馬糞、新鮮驢糞、新鮮兔糞,按重量比為1:1:1混合后按常規方法進行堆制發酵而 成;
[0009] 3)起壟及播種:在農田起壟做溝,溝底寬100cm,壟底寬45-50cm,壟高55-60cm,在3 月中旬,采用壟溝雙行種植,株距15-20cm,雙行間距10-15cm,每畝栽6000株,播種時芽眼向 上調角點播,播完后一次性覆土 15cm,然后將溝內用土做成分隔溝,每段分隔溝長3-4米,高 與壟頂齊平,將每段分隔溝內均勻覆一層25-30cm厚的麥草,然后進行全黑膜覆蓋,覆膜層 數為一層,溝內膜面均勾覆一層3-5cm細土;
[0010] 4)田間管理:
[0011] a:灌溉:及時進行田間檢查,測定土壤水分含量,待馬鈴薯出苗2-3cm后,開始進行 補水,始終保持溝內土壤水分含量在60-70%,收獲前7d,停止灌溉,灌溉方式:將水均勻噴 灑在壟頂上,由于重力的作用,水緩慢從壟頂流向溝內,進行灌溉;
[0012] b:追施葉面肥:在花蕾期及時摘除花蕾后追施葉面肥,每畝用竹葉水煮液50-65kg 進行噴施,補充養分,延長莖葉功能,控制徒長,提高塊莖產量及有利于馬鈴薯中淀粉的覆 集;所述竹葉水煮液是取新鮮竹葉加入其重量2倍的水煎煮30min過濾,即得竹葉水煮液;
[0013] 5)病蟲害防治:于3月底至4月上旬馬鈴薯苗期時,用植物藥劑兌100-200倍水進行 噴施,每隔5天噴施一次,連噴3次;所述的植物藥劑是將10-15份新鮮白果葉與25-30份大沙 葉混合,加入混合重量3倍的水,在50°C環境中,煎煮后收集濾液進行濃縮成干燥粉末制備 而成;
[0014] 6)采收:待馬鈴薯成熟后,進行人工采收留種。
[0015] 野牡丹根為野牡丹科植物野壯丹Melastoma candidum D.Don的根。
[0016] 竹葉為禾本科植物淡竹Phy 1 lostachys nigra( Lodd · )Munro var · henoni s (Mitf.)Stapf ex Rendle的葉。
[0017] 白果葉為銀杏科植物銀杏Ginkgo bilobe L.的葉。
[0018] 大沙葉為雙子葉植物藥茜草科植物大沙葉Pavetthongkongensis Bremek.的莖 葉。
[0019] 本發明有益效果在于:
[0020] 1、種子包衣處理,本發明采用中草藥液對馬鈴薯種薯進行包衣處理,有效的抑制 了馬鈴薯生長過程中ΡΡ0(呼吸系統的末端氧化酶)的活性,從而抑制酚類物質的分解,使得 生產出的馬鈴薯耐貯藏。
[0021] 2、整地施肥,高寒地區土壤表層水分、有機質及各種微量元素含量較低,將混合有 機肥進行堆制腐熱發酵處理后施入土壤,不僅補充土壤中的有機質,而且對土壤有很強額 保墑作用,能夠節約用水,同時添加玉米秸桿粉、更深層次的為土壤補充各種氨基酸、微量 元素如:鈣、鎂、鋅等,而且加入茶葉渣,銨態氮和硝態氮的含量迅速增加,所以將茶渣或茶 末堆制發酵后施入土壤,既可以提高土壤肥力、改善土壤結構,又可以抑制硫酸銨、尿素等 銨態氮的硝化作用,減少無機氮的揮發損失,并且可以有效的防治土壤板結,利于植株扎根 生長。
[0022] 3、種植及灌溉,本發明改傳統的壟上種植為壟溝種植,改變以往壟體種植時澆水 后水向下滲透較快,而無法使土壤水分含量長久保濕,不利于馬鈴薯的生長的情況;在水分 充足的季節,利用雨水進行灌溉,溝內種植可以很好的集雨、排澇,在干旱季節,利用壟體進 行灌溉,減少了灌溉面積,并且水經過地膜進入溝內時從測面慢慢滲透,有利于馬鈴薯根莖 充分的吸收水分,一方面,節約了用水量,另一方面,而不至于由于土壤中的水分含量忽高 忽低則造成馬鈴薯出現爛根及生長不佳的情況,并且種植區內覆草覆膜更好的對馬鈴薯保 溫保墑,有利于馬鈴薯的生長。
[0023] 4、追施葉面肥,將竹葉水煮液作為葉面肥進行噴施,為馬鈴薯塊莖膨大期補充各 種所需的微量元素及氨基酸,控制莖葉徒長,有利于馬鈴薯中淀粉的覆集,提高了馬鈴薯薯 重,提升了馬鈴薯的品質,則使得馬鈴薯增產增效。
[0024] 5、病蟲害防治,中草藥防病蟲害劑預防噴施,可以大大減少馬鈴薯的病蟲害,凈化 了馬鈴薯的生長環境,減少了化學農藥的使用,保護了生態環境。
【具體實施方式】 [0025] 實施例1
[0026] -種高寒地區脫毒馬鈴薯栽培方法,具體包括如下步驟:
[0027] 1)種薯選擇及處理:選用優質高產、適應性廣、抗病性強、商品性好的脫毒馬鈴薯 種薯,種薯切塊,每個切塊含3個芽眼,切塊后的種薯包衣處理后,在避光陰涼處放置20天進 行播種;包衣劑組成各原料重量份數為:野牡丹根水煮液20份、羧甲基纖維素鈉2份,各原料 混合后,均勻噴灑在種薯表面;所述野牡丹根水煮液是取新鮮野牡丹根凈洗后加入其重量 2.5倍的水煎煮45min,過濾,即得野牡丹根水煮液;
[0028] 2)整地施肥:選擇海拔2600-2900米地勢平坦,排灌方便,土壤結構適宜的土壤,播 種前5天,每畝施混合有機肥3500kg、玉米秸桿粉末1000kg、茶葉渣400kg,均勻撒于地內,和 土壤表層30cm 土壤拌勻,深耕35cm,耕細整平;所述的混合有機肥由新鮮馬糞、新鮮驢糞、新 鮮兔糞,按重量比為1:1:1混合后按常規方法進行堆制發酵而成;
[0029] 3)起壟及播種:在農田起壟做溝,溝底寬100cm,壟底寬45cm,壟高55cm,在3月中 旬,采用壟溝雙行種植,株距15cm,雙行間距10cm,每畝栽6000株,播種時芽眼向上調角點 播,播完后一次性覆土 15cm,然后將溝內用土做成分隔溝,每段分隔溝長3米,高與壟頂齊 平,將每段分隔溝內均勻覆一層25cm厚的麥草,然后進行全黑膜覆蓋,覆膜層數為一層,溝 內膜面均勾覆一層3cm細土;
[0030] 4)田間管理:
[0031] a:灌溉:及時進行田間檢查,測定土壤水分含量,待馬鈴薯出苗2-3cm后,開始進行 補水,始終保持溝內土壤水分含量在60-70%,收獲前7d,停止灌溉,灌溉方式:將水均勻噴 灑在壟頂上,由于重力的作用,水緩慢從壟頂流向溝內,進行灌溉;
[0032] b:追施葉面肥:在花蕾期及時摘除花蕾后追施葉面肥,每畝用竹葉水煮液50kg進 行噴施,補充養分,延長莖葉功能,控制徒長,提高塊莖產量及有利于馬鈴薯中淀粉的覆集; 所述竹葉水煮液是取新鮮竹葉加入其重量2倍的水煎煮30min過濾,即得竹葉水煮液;
[0033] 5)病蟲害防治:于3月底至4月上旬馬鈴薯苗期時,用植物藥劑兌100倍水進行噴 施,每隔5天噴施一次,連噴3次;所述的植物藥劑是將10份新鮮白果葉與25份大沙葉混合, 加入混合重量3倍的水,在50°C環境中,煎煮后收集濾液進行濃縮成干燥粉末制備而成;
[0034] 6)采收:待馬鈴薯成熟后,進行人工采收留種。
[0035] 實施例2
[0036] -種高寒地區脫毒馬鈴薯栽培方法,具體包括如下步驟:
[0037] 1)種薯選擇及處理:選用優質高產、適應性廣、抗病性強、商品性好的脫毒馬鈴薯 種薯,種薯切塊,每個切塊含3個芽眼,切塊后的種薯包衣處理后,在避光陰涼處放置20天進 行播種;包衣劑組成各原料重量份數為:野牡丹根水煮液30份、羧甲基纖維素鈉4份,各原料 混合后,均勻噴灑在種薯表面;所述野牡丹根水煮液是取新鮮野牡丹根凈洗后加入其重量 2.5倍的水煎煮45min,過濾,即得野牡丹根水煮液;
[0038] 2)整地施肥:選擇海拔2600-2900米地勢平坦,排灌方便,土壤結構適宜的土壤,播 種前10天,每畝施混合有機肥4000kg、玉米猜桿粉末2000kg、茶葉渣500kg,均勾撒于地內, 和土壤表層30cm 土壤拌勻,深耕40cm,耕細整平;所述的混合有機肥由新鮮馬糞、新鮮驢糞、 新鮮兔糞,按重量比為1:1:1混合后按常規方法進行堆制發酵而成;
[0039] 3)起壟及播種:在農田起壟做溝,溝底寬100cm,壟底寬50cm,壟高60cm,在3月中 旬,采用壟溝雙行種植,株距20cm,雙行間距15cm,每畝栽6000株,播種時芽眼向上調角點 播,播完后一次性覆土 15cm,然后將溝內用土做成分隔溝,每段分隔溝長4米,高與壟頂齊 平,將每段分隔溝內均勻覆一層30cm厚的麥草,然后進行全黑膜覆蓋,覆膜層數為一層,溝 內膜面均勾覆一層5cm細土;
[0040] 4)田間管理:
[0041] a:灌溉:及時進行田間檢查,測定土壤水分含量,待馬鈴薯出苗2-3cm后,開始進行 補水,始終保持溝內土壤水分含量在60-70%,收獲前7d,停止灌溉,灌溉方式:將水均勻噴 灑在壟頂上,由于重力的作用,水緩慢從壟頂流向溝內,進行灌溉;
[0042] b:追施葉面肥:在花蕾期及時摘除花蕾后追施葉面肥,每畝用竹葉水煮液65kg進 行噴施,補充養分,延長莖葉功能,控制徒長,提高塊莖產量及有利于馬鈴薯中淀粉的覆集; 所述竹葉水煮液是取新鮮竹葉加入其重量2倍的水煎煮30min過濾,即得竹葉水煮液;
[0043] 5)病蟲害防治:于3月底至4月上旬馬鈴薯苗期時,用植物藥劑兌100-200倍水進行 噴施,每隔5天噴施一次,連噴3次;所述的植物藥劑是將15份新鮮白果葉與30份大沙葉混 合,加入混合重量3倍的水,在50°C環境中,煎煮后收集濾液進行濃縮成干燥粉末制備而成;
[0044] 6)采收:待馬鈴薯成熟后,進行人工采收留種。
[0045] 實施例3
[0046] -種高寒地區脫毒馬鈴薯栽培方法,具體包括如下步驟:
[0047] 1)種薯選擇及處理:選用優質高產、適應性廣、抗病性強、商品性好的脫毒馬鈴薯 種薯,種薯切塊,每個切塊含3個芽眼,切塊后的種薯包衣處理后,在避光陰涼處放置20天進 行播種;包衣劑組成各原料重量份數為:野牡丹根水煮液25份、羧甲基纖維素鈉3份,各原料 混合后,均勻噴灑在種薯表面;所述野牡丹根水煮液是取新鮮野牡丹根凈洗后加入其重量 2.5倍的水煎煮45min,過濾,即得野牡丹根水煮液;
[0048] 2)整地施肥:選擇海拔2600-2900米地勢平坦,排灌方便,土壤結構適宜的土壤,播 種前8天,每畝施混合有機肥3750kg、玉米秸桿粉末1500kg、茶葉渣450kg,均勻撒于地內,和 土壤表層30cm 土壤拌勻,深耕38cm,耕細整平;所述的混合有機肥由新鮮馬糞、新鮮驢糞、新 鮮兔糞,按重量比為1:1:1混合后按常規方法進行堆制發酵而成;
[0049] 3)起壟及播種:在農田起壟做溝,溝底寬100cm,壟底寬48cm,壟高58cm,在3月中 旬,采用壟溝雙行種植,株距18cm,雙行間距13cm,每畝栽6000株,播種時芽眼向上調角點 播,播完后一次性覆土 15cm,然后將溝內用土做成分隔溝,每段分隔溝長3.5米,高與壟頂齊 平,將每段分隔溝內均勻覆一層28cm厚的麥草,然后進行全黑膜覆蓋,覆膜層數為一層,溝 內膜面均勾覆一層4cm細土;
[0050] 4)田間管理:
[0051] a:灌溉:及時進行田間檢查,測定土壤水分含量,待馬鈴薯出苗2-3cm后,開始進行 補水,始終保持溝內土壤水分含量在60-70%,收獲前7d,停止灌溉,灌溉方式:將水均勻噴 灑在壟頂上,由于重力的作用,水緩慢從壟頂流向溝內,進行灌溉;
[0052] b:追施葉面肥:在花蕾期及時摘除花蕾后追施葉面肥,每畝用竹葉水煮液60kg進 行噴施,補充養分,延長莖葉功能,控制徒長,提高塊莖產量及有利于馬鈴薯中淀粉的覆集; 所述竹葉水煮液是取新鮮竹葉加入其重量2倍的水煎煮30min過濾,即得竹葉水煮液;
[0053] 5)病蟲害防治:于3月底至4月上旬馬鈴薯苗期時,用植物藥劑兌150倍水進行噴 施,每隔5天噴施一次,連噴3次;所述的植物藥劑是將13份新鮮白果葉28份大沙葉混合,加 入混合重量3倍的水,在50°C環境中,煎煮后收集濾液進行濃縮成干燥粉末制備而成;
[0054] 6)采收:待馬鈴薯成熟后,進行人工采收留種。
[0055] 利用本發明的栽培方法生產出的脫毒馬鈴薯產品與傳統方法栽培出來的馬鈴薯 產品相比,具有以下優勢:
[0056]
【主權項】
1. 一種高寒地區脫毒馬鈴薯栽培方法,其特征在于:具體包括如下步驟: 1) 種薯選擇及處理:選用優質高產、適應性廣、抗病性強、商品性好的脫毒馬鈴薯種薯, 種薯切塊,每個切塊含3個芽眼,切塊后的種薯包衣處理后,在避光陰涼處放置20天進行播 種;包衣劑組成各原料重量份數為:野牡丹根水煮液20-30份、羧甲基纖維素鈉2-4份,各原 料混合后,均勻噴灑在種薯表面;所述野牡丹根水煮液是取新鮮野牡丹根凈洗后加入其重 量2.5倍的水煎煮45min,過濾,即得野牡丹根水煮液; 2) 整地施肥:選擇海拔2600-2900米地勢平坦,排灌方便,土壤結構適宜的土壤,播種前 5-10天,每畝施混合有機肥3500-4000kg、玉米秸桿粉末1000-2000kg、茶葉渣400-500kg,均 勾撒于地內,和土壤表層30cm土壤拌勾,深耕35-40cm,耕細整平;所述的混合有機肥由新鮮 馬糞、新鮮驢糞、新鮮兔糞,按重量比為1:1:1混合后按常規方法進行堆制發酵而成; 3) 起壟及播種:在農田起壟做溝,溝底寬100cm,壟底寬45-50cm,壟高55-60cm,在3月中 旬,采用壟溝雙行種植,株距15-20cm,雙行間距10-15cm,每畝栽6000株,播種時芽眼向上調 角點播,播完后一次性覆土 15cm,然后將溝內用土做成分隔溝,每段分隔溝長3-4米,高與壟 頂齊平,將每段分隔溝內均勻覆一層25-30cm厚的麥草,然后進行全黑膜覆蓋,覆膜層數為 一層,溝內膜面均勾覆一層3-5cm細土; 4) 田間管理: a:灌溉:及時進行田間檢查,測定土壤水分含量,待馬鈴薯出苗2-3cm后,開始進行補 水,始終保持溝內土壤水分含量在60-70%,收獲前7d,停止灌溉,灌溉方式:將水均勻噴灑 在壟頂上,由于重力的作用,水緩慢從壟頂流向溝內,進行灌溉; b:追施葉面肥:在花蕾期及時摘除花蕾后追施葉面肥,每畝用竹葉水煮液50-65kg進行 噴施,補充養分,延長莖葉功能,控制徒長,提高塊莖產量及有利于馬鈴薯中淀粉的覆集;所 述竹葉水煮液是取新鮮竹葉加入其重量2倍的水煎煮30min過濾,即得竹葉水煮液; 5) 病蟲害防治:于3月底至4月上旬馬鈴薯苗期時,用植物藥劑兌100-200倍水進行噴 施,每隔5天噴施一次,連噴3次;所述的植物藥劑是將10-15份新鮮白果葉與25-30份大沙葉 混合,加入混合重量3倍的水,在50°C環境中,煎煮后收集濾液進行濃縮成干燥粉末制備而 成; 6) 采收:待馬鈴薯成熟后,進行人工采收留種。
【文檔編號】A01G1/00GK106069062SQ201610463873
【公開日】2016年11月9日
【申請日】2016年6月24日
【發明人】祁曉玲
【申請人】渭源縣鹿鳴生態農業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