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羽絨保暖鞋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生活日用鞋類,尤其是一種保溫性能好的羽絨保暖鞋。
背景技術:
現在市場上出售的冬季用保暖鞋大多是由棉花、動物或人造毛皮做為保溫 層,棉花易受潮,而受潮后雖經曬干,其保溫性能亦將顯著下降。
為了解決這一問題,有人申請了中國專利(專利號90211370. 4),它主要是 由鞋底、鞋面組成,特征在于鞋面上有一層羽絨保溫層,該羽絨保溫層與鞋內 空間由防絨布料隔離以防羽絨滲出。采用羽絨材料做為保溫層,鞋面保暖性能 好,但由于只在鞋面上設置保溫層,鞋底仍然采用現有的技術,保溫效果欠佳 而且鞋底重量較大,不便于隨身攜帶,另外,笨重的鞋子也不方便穿戴。 發明內容
木實用新型主要解決了現有技術中保溫效果欠佳,鞋體重量大,穿戴不方 便等不足為此提供一種保溫性好,重量輕,穿戴方便的羽絨保暖鞋。
本實用新型的上述技術問題主要是通過下述技術方案得以解決的 一種羽 絨保暖鞋,它由鞋底以及位于其上的鞋幫組成,鞋幫和鞋底分別由里層布和外 層布縫合而成,其內填充有羽絨,所述的鞋幫分為前幫和后幫,前幫由左、右 兩片接合構成,所述的后幫一端向外延伸并由內向外翻折且與后幫表面相縫合, 構成一提手孔。所述的里層布和外層布由防水材料制成,鞋幫、后幫和鞋底內 都填有羽絨,不僅大大降低了鞋子的重量,而且也提高了鞋子的保溫性能;前 幫上縫制有后幫,使人體足跟處穿著舒適;提手孔的設置,便于人們穿鞋,而 且不使用時,也可以掛在掛鉤上便于保存。作為優選,所述的后幫寬度與鞋幫長度比為1: 3 1: 4。采用這種結構,
保證了后幫的寬度,使人穿著舒適。
作為優選,所述的前幫與后幫連接構成一鞋口,該鞋口上設置有松緊帶。
采用這種結構,用于保持和恢復鞋口的一定形狀使其與穿著者的足踝緊密貼合,
從而使穿著牢固且密封。
作為優選,鞋底表面上滴有小顆粒。采用這種結構,增加了鞋底的耐磨性。 作為優選,所述的前幫左、右兩片接合方式可為縫合或拉鏈或系帶。 本實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前幫、后幫和鞋底內分別填充有羽絨并相縫
合形成一整體,不僅穿著舒適,還提高了鞋子的保溫性能;增加了提手孔的設
置,使人們便于穿戴,而且天氣炎熱的時候,也可以掛在掛鉤上便于存放。
圖1是本實用新型的結構示意圖。
圖2是本實用新型的正投影視圖。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通過實施例,并結合附圖,對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作進一步具體的 說明。
實施例1:本實用新型它包括有鞋底2、鞋幫1組成,其中鞋幫1分為前幫 11和后幫12,它們均是由防水布料制成的里層布和外層布縫合而成,其內填充 有羽絨。鞋底2的表面滴有均勻排列的小顆粒21,鞋底2上方縫制由左、由兩 片通過縫制構成的前幫ll,該前幫11的后端連接有后幫12,該后幫12的寬度 與鞋底2長度比為1: 3. 5。所述的后幫12 —端與鞋底2通過縫制相連接,另一 端向外延伸并翻折后與后幫12的外表面相縫合,形成一個提手孔3。前幫11與 后幫12相連形成一鞋口 4,該鞋口 4下方縫制有松緊帶41。
權利要求1. 一種羽絨保暖鞋,它由鞋底(2)以及位于其上的鞋幫(1)組成,鞋幫(1)和鞋底(2)分別由里層布和外層布縫合而成,其內填充有羽絨,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鞋幫(1)分為前幫(11)和后幫(12),前幫(11)由左、右兩片接合構成,所述的后幫(12)一端向外延伸并由內向外翻折且與后幫(12)表面相縫合,構成一提手孔(3)。
2. 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羽絨保暖鞋,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后幫(12)寬 度與鞋幫(1)長度比為1: 3 1: 4。
3. 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羽絨保暖鞋,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前幫(11)與后幫(12)連接構成一鞋口 (4),該鞋口 (4)上設置有松緊帶(41)。
4. 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羽絨保暖鞋,其特征在于鞋底(2)表面上滴有小顆粒(21)。
5. 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羽絨保暖鞋,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前幫(11)左、右兩片接合方式可以是縫合,拉鏈或系帶。
6. 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羽絨保暖鞋,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后幫(12)寬 度與鞋幫(1)長度比為1: 3~1: 4;前幫(11)與后幫(12)連接構成一鞋口(4),鞋口 (4)上設置有松緊帶(41);鞋底(2)表面上滴有小顆粒(21);所述的前幫(11)左、右兩片接合方式可以是縫合,拉鏈或系帶。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公開了一種羽絨保暖鞋,它由鞋底和鞋幫組成,鞋幫和鞋底分別由里層布和外層布縫合而成,其內填充有羽絨;鞋幫分為前幫和后幫,后幫一端向外延伸并由內向外翻折且與后幫表面相縫合,構成一提手孔。本實用新型大大降低了鞋子的重量,不僅穿著舒適,還提高了鞋子的保溫性能量,后幫上的提手孔,使人們便于穿戴,而且天氣炎熱的時候,也可以掛在掛鉤上便于存放。
文檔編號A43B7/34GK201256660SQ20082016342
公開日2009年6月17日 申請日期2008年8月26日 優先權日2008年8月26日
發明者馬榮煒 申請人:馬榮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