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拉桿煞車結構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拉桿煞車結構,尤其是指利用行李箱拉桿的拉伸或下降,配
合連桿、彈性體、活塞以達到轉輪煞車功能的拉桿煞車結構。 因應長途旅客的需求,行李箱通常需具有較大的容量,故考慮行李箱重量及龐大的體積,其底部皆設有轉輪接觸于地面,以便于使用者能輕松地移動行李箱,然轉輪雖能達到輔助移動的功能,但于傾斜的地面、行進間車輛或受到外力接觸時,即會產生無法預期的滑動。 為防止行李箱產生無法預期的滑動,有設計者便于轉輪上設置制動機構或使用能將轉輪收折的設計,以固定轉輪,而該轉輪的固定方式,缺陷在于使用時需腳踏或蹲下操作,不僅造成使用上的不便利,且行李箱突然移動時,使用者亦難以反應上述的轉輪固定方式,因此急需進一步的改進。
實用新型內容有鑒于上述各種情況及問題的存在,本實用新型設計人乃基于多年從事相關行業
的開發經驗且潛心鉆研,并整合上述常用結構的缺失,遂提出更進一步的改進。
本實用新型為一種拉桿煞車結構,其包含一箱體,底部設有二個以上的轉輪,內
部設有套管,該套管設有一個以上的穿孔;一拉桿,設置于套管內側,底端設有上活塞,且該
拉桿設有沉孔,沉孔內部設有彈簧及鋼珠;其特征在于套管的底部設有彈性體支撐下活
塞及連桿,連桿兩側末端設有制動塊于轉輪上方。 行李箱需達到靜止狀態時可將拉桿下壓,以上活塞接觸連桿及下活塞,使連桿及下活塞向下移動、彈性體壓縮,讓連接于連桿末端的制動塊直接觸壓轉輪而達到煞車的功能,并利用彈簧及鋼珠配合套管的穿孔完成定位;而當拉桿上拉時,鋼珠將彈簧向內壓縮可使拉桿脫離定位狀態,同時彈性體亦推動下活塞及連桿上移,此時轉輪即可恢復自由旋轉的狀態;本實用新型是利用連桿及彈性體,配合人體對于行李箱拉桿的使用習慣,因此使用上不需額外的踩踏或蹲下操作,即可利用拉桿的上升或下降,方便迅速地控制煞車狀態或解除煞車狀態,遇有突發狀況時,更能掌握煞車時機。
圖1 :為本實用新型的立體圖; 圖2 :為本實用新型的立局部放大圖;。 圖3 :為本實用新型的立局部放大圖; 圖4 :為本實用新型的剖面圖; 圖5 :為本實用新型的剖面圖。主要組件符號說明
背景技術[0013]1拉桿11沉孔112彈簧113鋼珠2套管20穿孔21上活塞22下活塞23彈性體3連桿31調整螺絲32制動塊4轉輪5箱體
具體實施方式以下就本實用新型的結構功能,采較佳可行的實施例,并配合附圖詳細說明后,以使增加對本實用新型的了解;請參閱如圖l-5所示,本實用新型為一種拉桿煞車結構,其結構包含拉桿1、套管2、連桿3、轉輪4及箱體5,其中 請參閱如圖1-3所示,箱體5底部設有二個以上的轉輪4,內部設有套管2,該套管2底部設有彈性體23支撐下活塞22及連桿3,而該連桿3末端設有制動塊32,且兩側設有調整螺絲31于箱體內側;底端設有上活塞21的拉桿1則設置于套管2內側。[0029] 請參閱如圖2-5所示,行李箱的箱體5需達到靜止狀態時可將拉桿1下壓,使上活塞21推動下活塞22及連桿3向下移動,讓彈性體23壓縮,同時連接于連桿3末端的制動塊32則直接觸壓轉輪4,使轉輪4無法轉動,此時拉桿1所設置的沉孔11對應于套管2所設置的穿孔20,而沉孔11內所設置的彈簧112將鋼珠113推出,使鋼珠113部分凸出于穿孔20,完成定位;而當拉桿1上拉時,鋼珠113內移使彈簧112向內壓縮,拉桿1脫離定位狀態,同時套管2下方的彈性體23亦推動下活塞22及連桿3上移,帶動觸壓于轉輪4的制動塊32上移,此時轉輪4即可恢復自由旋轉的狀態。 然而、以上所述,僅為本實用新型的較佳實施范例,當不能以之作為限定本實用新型實施的范圍,凡依本實用新型申請專利范圍所作的等同變化或修飾,仍應屬本實用新型專利涵蓋的范圍內。
權利要求一種拉桿煞車結構,其包含一箱體,底部設有二個以上的轉輪,內部設有套管,該套管設有一個以上的穿孔;一拉桿,設置于套管內側,底端設有上活塞,且該拉桿設有沉孔,沉孔內部設有彈簧及鋼珠;其特征在于套管的底部設有彈性體支撐下活塞及連桿,連桿兩側末端設有制動塊于轉輪上方。
2. 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拉桿煞車結構,其特征在于,制動塊接觸轉輪時,沉孔內部所設 置的彈簧及鋼珠對應于套管的定位孔,鋼珠凸出定位孔。
3. 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拉桿煞車結構,其特征在于,連桿兩側設有調整螺絲于箱體內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拉桿煞車結構,箱體底部設有二個以上的轉輪,內部設有套管,該套管設有一個以上的穿孔;拉桿設置于套管內側,底端設有上活塞,且該拉桿設有沉孔,沉孔內部設有彈簧及鋼珠,可對應于套管所設的穿孔,套管的底部設有彈性體支撐下活塞及連桿,連桿兩側設有調整螺絲于箱體內側,末端設有制動塊于轉輪上方,拉桿下壓以上活塞推動連桿及下活塞向下移動,使彈性體壓縮,連桿帶動制動塊接觸轉輪,使轉輪無法轉動。
文檔編號A45C5/14GK201523764SQ200920161269
公開日2010年7月14日 申請日期2009年7月20日 優先權日2009年7月20日
發明者紀成隆 申請人:紀成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