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拉鏈用拉頭以及具有該拉頭的拉鏈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拉鏈的技術領域,特別是涉及一種拉鏈用拉頭以及具有該拉頭的拉鏈。
背景技術:
對于安裝于衣服、鞋等上的拉鏈,在衣服、鞋的穿著者運動時,需要防止拉鏈的拉片亂擺動。其理由是,由于拉片擺動、與拉頭本體碰撞,所以可能發出刺耳的聲音。另外,由于拉片擺動、與拉頭本體碰撞,所以導致在拉片或拉頭本體上產生劃痕以及涂裝剝離。為了解決上述問題,在專利文獻I中提出了一種拉鏈,該拉鏈的拉頭具有拉頭本體和能夠轉動地支承在拉頭本體上的拉片。所述拉片具有窗部和從窗部的邊緣突出的左右的卡定片。所述拉頭本體具有能夠與左右的卡定片卡合或者解除卡合的第一柱。卡定片在拉片處于第一姿勢時與第一柱卡合。另外,在拉片從第一姿勢向第二姿勢轉動時,卡定片與第一柱的卡合被解除。并且,拉片具有爪部,該爪部在拉片處于第一姿勢時,通過拉頭本體的孔部進入鏈牙通道。另外,爪部在拉片處于第二姿勢時從鏈牙通道脫出。專利文獻1:CN102014685A
發明內容
發明要解決的課題但是,在上述專利文獻I的發明中,在拉片處于立起的姿勢時或者處于超越立起姿勢而向相反側傾倒的姿勢時,拉片的爪部從鏈牙通道脫出,從拉頭本體的上表面露出。由于爪部的前端比拉頭的其它部分尖銳,所以在上述穿著者想要抓住拉片操作拉頭時,爪部與穿著者的手指接觸,有可能刺痛手指。本發明就是為了解決上述那樣的課題而做出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種拉鏈用拉頭及具有該拉頭的拉鏈,該拉鏈用拉頭能夠防止形成在拉頭的拉片上的爪部刺痛手指,所述爪部用于與拉鏈的鏈牙卡定而閉鎖拉鏈。本發明的另一個目的在于提供一種高強度的拉鏈用拉頭,該拉鏈用拉頭,即使被施加彎曲拉片的力或扭轉拉片的力,其拉片也不會發生破損。用于解決課題的手段本發明提供一種拉鏈用拉頭,具有拉頭本體和拉片,在所述拉頭本體的上表面具有能夠轉動地支承所述拉片的一對支承部,在所述拉片上具有用于與拉鏈的鏈牙卡合的爪部,所述拉片能夠在被放倒在所述拉頭本體上的第一姿勢和從所述拉頭本體立起的第二姿勢之間轉動,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拉頭本體和所述拉片中的至少一方上設置有止擋部件,所述止擋部件限制所述拉片在所述第二姿勢的立起位置,以使所述爪部的前端處于保護空間內。優選的是,所述止擋部件為設置在所述拉片的形成有所述爪部的一側的相反側的抵接部,在所述拉片處于所述第二姿勢時,所述抵接部與所述拉頭本體抵接。
優選的是,所述止擋部件為在所述拉頭本體的前后方向的前方、設置于所述拉頭本體的上表面的第一柱部,在所述拉片處于所述第二姿勢時,所述拉片與所述第一柱部抵接。優選的是,所述止擋部件為設置在所述拉片的形成有所述爪部的一側的相反側的抵接部,和在所述拉頭本體的前后方向的前方、設置于所述拉頭本體的上表面的第一柱部,在所述拉片處于所述第二姿勢時,所述抵接部與所述第一柱部抵接。優選的是,所述保護空間形成于所述一對支承部之間。優選的是,在所述拉頭本體的上表面,在隔著所述一對支承部與所述第一柱部相向的位置還形成有第二柱部,在所述一對支承部之間,以貫通所述拉頭本體的上表面的方式形成有與鏈牙通路連通的孔部,在所述第二柱上形成有與該孔部連通的槽部,所述拉片具有窗部,在該窗部中形成有從一方的緣部朝向另一方的緣部延伸的左右一對卡定片,在所述第二柱部上形成有與所述一對卡定片卡合的頭部,所述保護空間形成于所述槽部。優選的是,在所述拉頭本體的上表面,在隔著所述一對支承部與所述第一柱部相向的位置還形成有第二柱部,所述保護空間在所述一對支承部與所述第二柱部之間,形成于所述第二柱部的頂面所在的水平面與所述拉頭本體的上表面之間。優選的是,所述拉片具有窗部,在該窗部中形成有從該窗部的一方的緣部突出、與相向的另一方的緣部連接的棒材,在所述第二柱部的頂部形成有第一槽部,在所述拉片處于所述第一姿勢時,所述棒材的至少一部分收容于所述第一槽部中。優選的是,第一槽部沿所述第二柱部的前后方向延伸。優選的是,在所述一對支承部之間,以貫通所述拉頭本體的上表面的方式形成有與鏈牙通路連通的孔部,在所述拉頭本體的上表面上,在比所述第二柱部更靠所述支承部的位置,以隔著所述孔部的方式形成有左右一對保護部件,所述保護空間形成于所述一對保護部件之間。優選的是,在所述一對支承部之間,以貫通所述拉頭本體的上表面的方式形成有與鏈牙通路連通的孔部,在所述第二柱的朝向所述一對支承部的側面上形成有與該孔部連通的第二槽部,所述保護空間形成于所述第二槽部。優選的是,在所述窗部中,以夾著所述棒材的方式形成有從所述一方的緣部朝向所述另一方的緣部延伸的左右一對卡定片,在所述第二柱部上形成有與所述一對卡定片卡合的頭部。優選的是,所述第一槽部與所述第二槽部連通。優選的是,在所述一對卡定片各自的前端部形成有相向設置的相向端緣,在所述頭部上向左右兩側突出形成有突出端緣,在所述拉片處于所述第一姿勢時,所述一對卡定片以所述相向端緣位于所述突出端緣的下方的方式與所述頭部卡定。優選的是,所述第一柱形成有從其頂面朝向所述支承部向下傾斜的傾斜面。優選的是,所述拉片呈彎曲狀,以使在所述拉片處于所述第一姿勢時,所述拉片的前端部相比收容于所述第一槽部中的部分處于更低的位置。優選的是,所述窗部由基部、從該基部的左右突出延伸的左右一對臂部以及連接該左右一對臂部的前端之間的軸部包圍而構成,所述軸部配置于構成各個支承部的前片和后片之間,所述臂部分別具有位于接近所述軸部的一側的第一內側面和位于遠離所述軸部的一側的第二內側面,在所述拉片處于所述第一姿勢時,僅所述第二內側面與所述后片接觸,在所述拉片處于所述第二姿勢時,所述第一內側面和所述第二側面中的任一方都不與所述前片接觸。優選的是,在所述拉片的前端部安裝有覆蓋該前端部的包覆部件,該包覆部件由柔軟的材料構成。優選的是,所述柔軟的材料是樹脂或橡膠。另外,本發明還提供一種拉鏈,該拉鏈具有上述拉鏈用拉頭。發明的效果根據本發明的上述方案,由于在拉片處于第二姿勢時,爪部的前端收容在保護空間內,因此能夠避免爪部的前端與手指接觸、刺痛手指。另外,根據本發明的進一步的方案,由于在拉片的窗部中設置有棒材,所以能夠提高拉片的強度,即使施加彎曲拉片的力或扭轉拉片的力,拉片也不會發生破損。并且,在拉片處于第二姿勢時,該棒材還可以用作為與第二柱部接觸的部分。
圖1為本發明的第一實施方式的拉頭的分解立體圖。圖2為本發明的第一實施方式的拉頭的俯視圖,其中,拉片處于第一姿勢。圖3為本發明的第一實施方式的拉頭的側視剖視圖,其中,拉片處于第一姿勢。圖4為沿著圖3中的A-A線的剖視圖。圖5為本發明的第一實施方式的拉頭的側視剖視圖,其中,拉片處于第二姿勢。圖6為本發明的第二實施方式的拉頭的俯視圖,其中,拉片處于第一姿勢。圖7為本發明的第二實施方式的拉頭的側視剖視圖,其中,拉片處于第二姿勢。圖8為本發明的第三實施方式的拉頭的俯視圖,其中,拉片處于第一姿勢。圖9為本發明的第三實施方式的拉頭的側視剖視圖,其中,拉片處于第二姿勢。圖10為本發明的第四實施方式的拉頭的俯視圖,其中,拉片處于第一姿勢。圖11為本發明的第四實施方式的拉頭的側視剖視圖,其中,拉片處于第二姿勢。圖12為本發明的第五實施方式的拉頭的局部俯視圖,其中,拉片處于第一姿勢。圖13為沿著圖12中的B-B線的剖視圖。圖14為本發明的第六實施方式的拉頭的局部俯視圖,其中,拉片處于第一姿勢。圖15為沿著圖14中的C-C線的剖視圖。圖16為本發明的第七實施方式的拉頭的側視剖視圖,其中,拉片處于第一姿勢。圖17為本發明的第七實施方式的拉頭的側視剖視圖,其中,拉片處于第二姿勢。圖18為本發明的第八實施方式的拉頭的側視剖視圖,其中,拉片處于第一姿勢。圖19為本發明的第九實施方式的拉頭的局部側視剖視圖。圖20為本發明的第十實施方式的拉頭的拉片的立體圖。圖21為本發明的第十實施方式的拉頭的局部側視剖視圖,其中,拉片處于第二姿勢。符號說明:I 拉頭
2拉頭本體3、60、70 拉片4 爪部5 軸部6、61、701 基部7 窗部8 棒材9a、9b 臂部9al、9bl 第一內側面9a2、9b2 第二內側面10a、IOb 卡定片IlaUlb 前端部IllaUllb 相向端緣12、31a、31b 第一柱部121、311 斜面l3a、l3b、50a、50b 支承部131a、131b、51b 前片132a、132b、52b 后片14鏈牙通路15、30、40、115、116 第二柱部151、161 頭部152,401 第一槽部153 第二槽部154突出端緣16 凹部17 孔部21 上板22 下板23連接柱41a、41b 保護部件71包覆部件702 通孔80抵接部
具體實施例方式下面,根據附圖對本發明的優選實施方式進行說明。在下述的說明中,保護空間是指用于收容形成于拉頭的拉片上的爪部的前端部、以使該爪部的前端部不與使用者的手指接觸的空間,所述爪部用于與拉鏈的鏈牙卡定而閉鎖拉鏈。第一實施方式
圖1 圖5為表示本發明的第一實施方式的拉頭的圖。圖1為本發明的第一實施方式的拉頭的分解立體圖;圖2為本發明的第一實施方式的拉頭的俯視圖,其中,拉片處于第一姿勢;圖3為本發明的第一實施方式的拉頭的側視剖視圖,其中,拉片處于第一姿勢;圖4為沿著圖3中的A-A線的剖視圖;圖5為本發明的第一實施方式的拉頭的側視剖視圖,其中,拉片處于第二姿勢。如圖1所示,拉頭I具有拉頭本體2和拉片3,拉片3能夠在被放倒在拉頭本體2上的第一姿勢和從拉頭本體2立起的第二姿勢之間轉動。在本實施方式中,以拉頭本體2的前口側(鏈牙通道的寬口側)為拉頭本體2的前方,以拉頭本體2的后口側(鏈牙通道的窄口側)為拉頭本體2的后方,并且以圖2中的附圖的左右方向為拉頭本體2以及拉片3的左右方向,以圖3中的附圖的上下方向為拉頭本體2以及拉片3的上下方向。拉頭本體2具有上下平行配置的上板21和下板22,上板21和下板22在拉頭本體2的前端經由連接柱23而連接,在上板21和下板22之間形成有拉鏈的鏈牙能夠通過的鏈牙通路14。在拉頭本體2的上表面,在拉頭本體2的前后方向的中央具有能夠轉動地支承拉片3的左右一對支承部13a、13b,每個支承部包括在拉頭本體2的前后方向隔開間隔配置的前片和后片,支承部13a、13b的前片131a、131b和后片132a、132b從拉頭本體2的上板21的上表面向上方突出。后述的拉片3的軸部5配置于前片131a、131b和后片132a、132b之間。在左右一對支承部13a、13b之間,形成有使拉頭本體2的上板21的上表面凹陷而形成的凹部16。在該凹部16的底部以在上下方向貫通上板21的方式形成有與鏈牙通路14連通的孔部17。在拉頭本體2上,作為止擋部件在拉頭本體2的前后方向的前方設置有從上板21的上表面向上方突出的第一柱部12。該第一柱部12形成有從其頂面朝向左右一對支承部13a、13b向下傾斜的傾斜面121。在拉頭本體2上,以隔著左右一對支承部13a、13b與第一柱部12相向的方式,在拉頭本體2的前后方向的后方設置有從上板21的上表面向上方突出的第二柱部15。在該第二柱部15的頂部具有向第二柱部15的左右方向(即,拉頭本體的左右方向)突出的頭部151。在該第二柱部15的頂部的左右方向的中央形成有沿著第二柱部15的前后方向延伸的第一槽部152。拉片3具有板狀的基部6,和從該基部6的左右突出延伸的左右一對臂部9a、9b。左右一對臂部9a、9b的前端之間由軸部5進行連接,在軸部5的左右方向的中央設置有朝向拉片3的下方突出的爪部4,該爪部4與鏈牙通路14中的拉鏈的鏈牙卡合。由基部6、左右一對臂部9a、9b以及軸部5圍成的部分為窗部7。在窗部7中形成有從窗部7的基部側緣部突出、與相向的軸部側緣部連接的棒材8,并且以夾著該棒材8的方式形成有從基部側緣部朝向軸部側緣部延伸的左右一對卡定片10a、10b。該左右一對卡定片10a、10b每一個的前端部朝向相向的卡定片突出。如圖2所示,拉片3通過將拉片3的軸部5配置在左右一對支承部13a、13b的前片131a、131b和后片132a、132b之間,然后使前片的前端和后片的前端向相互接近的方向變形而安裝于拉頭本體2上。由此,左支承部13a在拉片3的左臂部9a與棒材8之間的位置支承拉片3的軸部5,右支承部13b在拉片3的右臂部9b與棒材8之間的位置支承拉片3的軸部5。在拉片3處于第一姿勢(即,被放倒在拉頭本體2上的姿勢)時,棒材8的一部分收容在第二柱部15的第一槽部152中,左右的卡定片10a、10b配置于第二柱15的左右兩側。即,在拉片3處于第一姿勢時,能夠避免棒材8與第二柱部15干涉。如圖3所示,在拉片3處于第一姿勢時,爪部4通過孔部17進入到鏈牙通路14中。并且,在第二柱部15的朝向左右一對支承部13a、13b的側面上還形成有與孔部17連通的第二槽部153,該第二槽部153沿著第二柱部15的上下方向延伸,并且也與第一槽部152連通。如圖4所示,在拉片3處于第一姿勢時,左右的卡定片10a、10b以如下的方式與頭部151卡定,即,左右的卡定片10a、10b的前端部lla、llb的相向設置的相向端緣111a、111b,位于向左右兩側突出形成在頭部151上的突出端緣154的下方。由此,在卡定片10a、IOb與第二柱部15的頭部151卡定時,拉片3被保持為第一姿勢。在拉片3從第一姿勢向第二姿勢轉動時,左右的卡定片10a、10b的前端部IlaUlb的相向端緣IllaUllb向上方移動,與第二柱部15的頭部151的突出端緣154接觸。接著,左右的卡定片10a、10b以其前端部IlaUlb之間的間隔變大的方式彈性變形。然后,在左右的卡定片10a、10b的前端部IlaUlb的相向端緣IllaUllb越過了第二柱部15的頭部151的突出端緣154時,左右的卡定片10a、IOb彈性復位,前端部IlaUlb之間的變大了的間隔恢復到原來的間隔。如圖5所示,在拉片3處于第二姿勢(即,從拉頭本體2立起的姿勢)時,拉片3與第一柱部12抵接,具體地說是拉片3的棒材8與第一柱部12的斜面121抵接,從而能夠利用第一柱部12限制拉片3在該第二姿勢的立起位置,防止拉片3向相反方向(前方)進一步傾倒。在成形拉頭本體2時,通過將第一柱的斜面121的角度設定為適當的角度,能夠設定拉片3在第二姿勢的立起位置。此時,爪部4從鏈牙通路14以及孔部17脫出,移動到第二槽部153中(在圖5中,為第二槽部153的與第一槽部152連通的部分)。S卩,在拉片3從第一姿勢向第二姿勢轉動時,第二槽部153成為爪部4的移動路徑,由此,不會妨礙爪部4的移動。在該狀態下,爪部4的前端收容在第二槽部153內,不從第二柱部15的頂面突出,第二槽部153發揮保護空間的作用。另外,在本第一實施方式中,雖然例示了在拉頭本體的上表面形成有凹部、在該凹部的底部形成有孔部的方案,但是也可以不形成凹部,而直接以貫通拉頭本體的上表面的方式形成與鏈牙通路連通的孔部。第二實施方式圖6 圖7為表示本發明的第二實施方式的拉頭的圖。圖6為本發明的第二實施方式的拉頭的俯視圖,其中,拉片處于第一姿勢;圖7為本發明的第二實施方式的拉頭的側視剖視圖,其中,拉片處于第二姿勢。另外,在本實施方式的說明中,對于與第一實施方式相同或相當的部分標注相同的符號,并省略該部分的說明。如圖6以及圖7所示,與第一實施方式相比,在本第二實施方式中不形成棒材以及用于收容該棒材的第一槽部。并且,代替在第一實施方式中設置有一個第一柱部,在本第二實施方式中,在拉頭本體2的前方側,沿著拉頭本體2的相向的左右側緣設置有從拉頭本體2的上板21的上表面向上方突出的左右一對第一柱部31a、31b,每一個第一柱部形成有從其頂面朝向左右一對支承部13a、13b向下傾斜的傾斜面311。如圖7所示,在拉片3處于第二姿勢時,拉片3與第一柱部31a、31b抵接,具體地說是拉片3的左右一對臂部9a、9b分別與左右一對第一柱部31a、31b的斜面311抵接,從而能夠利用左右一對第一柱部31a、31b限制拉片3在該第二姿勢的立起位置,防止拉片3向相反方向(前方)進一步傾倒。此時,爪部4從鏈牙通路14以及孔部17脫出,移動到第二槽部153中。S卩,在拉片3從第一姿勢向第二姿勢轉動時,第二槽部153成為爪部4的移動路徑,由此,不會妨礙爪部4的移動。在該狀態下,爪部4的前端收容在第二槽部153內,不從第二柱部30的頂面突出,第二槽部153發揮保護空間的作用。第三實施方式圖8 圖9為表示本發明的第三實施方式的拉頭的圖。圖8為本發明的第三實施方式的拉頭的俯視圖,其中,拉片處于第一姿勢;圖9為本發明的第三實施方式的拉頭的側視剖視圖,其中,拉片處于第二姿勢。另外,在本實施方式的說明中,對于與第一實施方式相同或相當的部分標注相同的符號,并省略該部分的說明。如圖8以及圖9所示,與第一實施方式相比,在本第三實施方式中,不形成凹部,而是在左右一對支承部13a、13b之間,以在上下方向貫通拉頭本體2的上板21的方式,沿著拉頭本體2的前后方向直接形成與鏈牙通路14連通的孔部17。另外,在本第三實施方式中,在第二柱部40上不形成第二槽部,而是在拉頭本體2的上表面上,在比第二柱部40更靠支承部13a、13b的位置,以隔著所述孔部17的方式形成有左右一對保護部件41a、41b,該左右一對保護部件41a、41b從拉頭本體2的上板21的上表面向上方突出。如圖9所示,在拉片3處于第二姿勢時,爪部4從鏈牙通路14以及孔部17脫出,移動到左右一對保護部件41a、41b之間。此時,爪部4的前端收容在左右一對保護部件41a、41b之間,不從該左右一對保護部件41a、41b的邊緣突出,該左右一對保護部件41a、41b之間的空間發揮保護空間的作用。第四實施方式圖10 圖11為表示本發明的第四實施方式的拉頭的圖。圖10為本發明的第四實施方式的拉頭的俯視圖,其中,拉片處于第一姿勢;圖11為本發明的第四實施方式的拉頭的側視剖視圖,其中,拉片處于第二姿勢。另外,在本實施方式的說明中,對于與第一實施方式相同或相當的部分標注相同的符號,并省略該部分的說明。如圖10以及圖11所示,與第一實施方式相比,在本第四實施方式中,左右一對支承部50a、50b的后片較長、較高地形成,在使前片的前端和后片的前端向相互接近的方向變形后,所述一對支承部50a、50b形成能夠收容處于第二姿勢的拉片3的爪部4的大小。并且,在本第四實施方式中,在拉頭本體2上不形成第二柱部,在拉片3上不形成左右卡定片。如圖11所示,在拉片3處于第二姿勢時,爪部4從鏈牙通路14以及孔部17脫出,移動到左右一對支承部50a、50b之間。此時,爪部4的前端收容在左右一對支承部50a、50b之間,不從該左右一對支承部50a、50b的邊緣突出,該左右一對支承部50a、50b之間的空間發揮保護空間的作用。第五實施方式圖12 圖13為表示本發明的第五實施方式的拉頭的圖。圖12為本發明的第五實施方式的拉頭的局部俯視圖,其中,拉片處于第一姿勢;圖13為沿著圖12中的B-B線的剖視圖。另外,在本實施方式的說明中,對于與第一實施方式相同或相當的部分標注相同的符號,并省略該部分的說明。
如圖12以及圖13所示,與第一實施方式相比,在本第五實施方式中,在拉片3上不形成左右卡定片,并且,第二柱部115的頭部161不向第二柱部115的左右方向突出,即,頭部161不形成有突出端緣。由此,在拉片3處于第一姿勢時,拉片3不與第二柱部115卡合,僅是棒材8的一部分收容在第二柱部115的第一槽部152中。第六實施方式圖14 圖15為表示本發明的第六實施方式的拉頭的圖。圖14為本發明的第六實施方式的拉頭的局部俯視圖,其中,拉片處于第一姿勢;圖15為沿著圖14中的C-C線的剖視圖。本實施方式為第五實施方式的變形例,在本實施方式的說明中,對于與第五實施方式相同或相當的部分標注相同的符號,并省略該部分的說明。如圖14以及圖15所示,與第五實施方式相比,在本第六實施方式中,拉片3的臂部9a、9b分別具有位于接近軸部5的一側的第一內側面9al、9bl和位于遠離軸部的一側的第二內側面9a2、9b2。由于第一內側面9al和第一內側面9bl,以及第二內側面9a2和第二內側面9b2分別具有相同的結構,因此在以下的說明中,僅以圖14中右側的第一內側面9bl和第二內側面%2為例進行說明。在拉片3處于第一姿勢時,第一內側面9bl與支承部13b的后片132b以在其之間具有間隙的方式相向。在拉片3處于第二姿勢時,第一內側面9bl與支承部13b的前片131b以在其之間具有間隙的方式相向。因此,不論在哪種姿勢下,第一內側面9bl都不與后片132b以及前片131b接觸,不會妨礙拉片3從第一姿勢向第二姿勢轉動。與此相對,在拉片3處于第一姿勢時,第二內側面9b2與支承部13b的后片132b以在其之間不具有間隙的方式相向。即,第二內側面%2與后片132b接觸。在拉片3處于第二姿勢時,第二內側面9b2不與支承部13b的前片131b相向。即,第二內側面9b2不與前片131b接觸。因此,第二內側面9b2僅在拉片3處于第一姿勢時與支承部13b的后片132b接觸。由此,在拉片3處于第一姿勢時,第二內側面9b2與支承部13b的后片132b相互按壓,通過摩擦力而保持拉片的姿勢。以上,雖然以圖14中右側的第一內側面9bl和第二內側面9b2為例進行了說明,但是圖14中左側的第一內側面9al和第二內側面9a2也具有相同的結構和作用。第七實施方式圖16 圖17為表示本發明的第七實施方式的拉頭的圖。圖16是本發明的第七實施方式的拉頭的側視剖視圖,其中,拉片處于第一姿勢;圖17是本發明的第七實施方式的拉頭的側視剖視圖,其中,拉片處于第二姿勢。另外,在本實施方式的說明中,對于與第一實施方式相同或相當的部分標注相同的符號,并省略該部分的說明。如圖16以及圖17所示,與第一實施方式相比,在本第七實施方式中,在第二柱部116上不形成第二槽部。如圖17所示,在拉片3處于第二姿勢時,爪部4從鏈牙通路14以及孔部17脫出,在左右一對支承部13a、13b與第二柱部116之間移動到第二柱部116的頂面所在的水平面與拉頭本體2的上表面之間。此時,爪部4的前端的高度位置(上下方向的位置)處于比第二柱116的頂面低的位置。即,在左右一對支承部13a、13b與第二柱部116之間,形成于第二柱部116的頂面所在的水平面與拉頭本體2的上表面之間的空間發揮保護空間的作用。第八實施方式
圖18是本發明的第八實施方式的拉頭的側視剖視圖,其中,拉片處于第一姿勢。在本實施方式的說明中,對于與第一實施方式相同或相當的部分標注相同的符號,并省略該部分的說明。如圖18所示,與第一實施方式相比,在本第八實施方式中,拉片60呈彎曲狀,由此,在拉片60處于第一姿勢時,拉片的基部(拉片的前端部)61相比拉片60的收容在第一槽部152中的部分處于更低的位置(即,更接近拉頭本體2的上表面的位置)。通過將拉片60形成為這樣的形狀,在拉片60處于第一姿勢時,能夠避免拉片60與其它物品鉤掛。第九實施方式圖19為本發明的第九實施方式的拉頭的局部側視剖視圖。在本實施方式的說明中,對于與第一實施方式相同或相當的部分標注相同的符號,并省略該部分的說明。如圖19所示,與第一實施方式相比,在本第九實施方式中,在所述拉片70的基部(拉片的前端部)701上安裝有覆蓋該基部701的包覆部件71,該包覆部件71通過在上下方向貫通基部的貫通孔702,包覆基部701的表面。該包覆部件71能夠由樹脂(例如,熱塑性彈性體)、橡膠等的柔軟性材料構成。第十實施方式圖20 圖21為表示本發明的第十實施方式的拉頭的圖。圖20為本發明的第十實施方式的拉頭的拉片的立體圖。圖21為本發明的第十實施方式的拉頭的局部側視剖視圖,其中,拉片處于第二姿勢。另外,在本實施方式的說明中,對于與第一實施方式相同或相當的部分標注相同的符號,并省略該部分的說明。如圖20以及圖21所示,與第一實施方式相比,在本第十實施方式中,作為止擋部件,在拉頭本體上不形成第一柱部,而是在拉片3 (具體地說是棒材8)的上表面、即形成有爪部4的一側的相反側的表面上,形成有從拉片3的上表面突出的抵接部80。該抵接部80發揮與在第一實施方式中說明的第一柱部相同的作用。如圖21所示,在拉片3處于第二姿勢時,抵接部80與拉頭本體2的上表面抵接,從而能夠利用該抵接部80限制拉片3在該第二姿勢的立起位置,防止拉片3向相反方向(前方)進一步傾倒。其它實施方式在上述各個實施方式中,關于止擋部件,雖然例示了在拉頭本體的上表面設置第一柱部的情況,和在拉片的形成有爪部的一側的相反側的表面上設置抵接部的情況,但是也可以同時設置該第一柱部和抵接部,在拉片處于第二姿勢時,通過使設置于拉片的抵接部和設置于拉頭本體的第一柱部抵接來限制拉片在該第二姿勢的立起位置,從而防止拉片向相反方向(前方)進一步傾倒,確保爪部的前端部收容在保護空間中。另外,在上述實施方式I等的實施方式中,雖然例示了在第二柱部的頂部的左右方向的中央、沿著第二柱部的前后方向形成第一槽部的情況,但是根據棒材的設置方向,也可以在第二柱部的頂部沿著其它方向設置第一槽部,例如,在棒材的設置方向為拉片的左右方向的情況下,也可以沿著第二柱部的左右方向設置第一槽部。本發明還提供一種拉鏈,該拉鏈包括上述各個實施方式所述的拉鏈用拉頭。以上,根據實施方式對本發明進行了說明,但是本發明并不局限于上述各個實施方式,在不脫離本發明的主旨的范圍內,可以進行各種變更和組合。本發明包括由權利要求書限定的本發明的思想范圍內的所有變形例、應用例。
權利要求
1.一種拉鏈用拉頭,具有拉頭本體和拉片,在所述拉頭本體的上表面具有能夠轉動地支承所述拉片的一對支承部,在所述拉片上具有用于與拉鏈的鏈牙卡合的爪部, 所述拉片能夠在被放倒在所述拉頭本體上的第一姿勢和從所述拉頭本體立起的第二姿勢之間轉動,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拉頭本體和所述拉片中的至少一方上設置有止擋部件, 所述止擋部件限制所述拉片在所述第二姿勢的立起位置,以使所述爪部的前端處于保護空間內。
2.按權利要求1所述的拉鏈用拉頭,其特征在于, 所述止擋部件為設置在所述拉片的形成有所述爪部的一側的相反側的抵接部, 在所述拉片處于所述第二姿勢時,所述抵接部與所述拉頭本體抵接。
3.按權利要求1所述的拉鏈用拉頭,其特征在于, 所述止擋部件為在所述拉頭本體的前后方向的前方、設置于所述拉頭本體的上表面的第一柱部,在所述拉片處于所述第二姿勢時,所述拉片與所述第一柱部抵接。
4.按權利要求1所述的拉鏈用拉頭,其特征在于, 所述止擋部件為設置在所述拉片的形成有所述爪部的一側的相反側的抵接部,和在所述拉頭本體的前后方向的前方、設置于所述拉頭本體的上表面的第一柱部,在所述拉片處于所述第二姿勢時,所述抵接部與 所述第一柱部抵接。
5.按權利要求3所述的拉鏈用拉頭,其特征在于, 所述保護空間形成于所述一對支承部之間。
6.按權利要求3所述的拉鏈用拉頭,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拉頭本體的上表面,在隔著所述一對支承部與所述第一柱部相向的位置還形成有第二柱部, 在所述一對支承部之間,以貫通所述拉頭本體的上表面的方式形成有與鏈牙通路連通的孔部,在所述第二柱上形成有與該孔部連通的槽部, 所述拉片具有窗部,在該窗部中形成有從一方的緣部朝向另一方的緣部延伸的左右一對卡定片, 在所述第二柱部上形成有與所述一對卡定片卡合的頭部, 所述保護空間形成于所述槽部。
7.按權利要求3所述的拉鏈用拉頭,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拉頭本體的上表面,在隔著所述一對支承部與所述第一柱部相向的位置還形成有第二柱部, 所述保護空間在所述一對支承部與所述第二柱部之間,形成于所述第二柱部的頂面所在的水平面與所述拉頭本體的上表面之間。
8.按權利要求7所述的拉鏈用拉頭,其特征在于, 所述拉片具有窗部,在該窗部中形成有從該窗部的一方的緣部突出、與相向的另一方的緣部連接的棒材, 在所述第二柱部的頂部形成有第一槽部, 在所述拉片處于所述第一姿勢時,所述棒材的至少一部分收容于所述第一槽部中。
9.按權利要求8所述的拉鏈用拉頭,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槽部沿所述第二柱部的前后方向延伸。
10.按權利要求9所述的拉鏈用拉頭,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一對支承部之間,以貫通所述拉頭本體的上表面的方式形成有與鏈牙通路連通的孔部, 在所述拉頭本體的上表面上,在比所述第二柱部更靠所述支承部的位置,以隔著所述孔部的方式形成有左右一對保護部件, 所述保護空間形成于所述一對保護部件之間。
11.按權利要求9所述的拉鏈用拉頭,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一對支承部之間,以貫通所述拉頭本體的上表面的方式形成有與鏈牙通路連通的孔部,在所述第二柱的朝向所述一對支承部的側面上形成有與該孔部連通的第二槽部, 所述保護空間形成于所述第二槽部。
12.按權利要求11所述的拉鏈用拉頭,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窗部中,以夾著所述棒材的方式形成有從所述一方的緣部朝向所述另一方的緣部延伸的左右一對卡定片, 在所述第二柱部上形成有與所述一對卡定片卡合的頭部。
13.按權利要求11或12所述的拉鏈用拉頭,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槽部與所述第二槽部連通。
14.按權利要求6或12所述的拉鏈用拉頭,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一對卡定片各自的前端部形成有相向設置的相向端緣,在所述頭部上向左右兩側關出形成有關出緣, 在所述拉片處于所述第一姿勢時,所述一對卡定片以所述相向端緣位于所述突出端緣的下方的方式與所述頭部卡定。
15.按權利要求3-12中任一項所述的拉鏈用拉頭,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柱形成有從其頂面朝向所述支承部向下傾斜的傾斜面。
16.按權利要求8-12中任一項所述的拉鏈用拉頭,其特征在于,所述拉片呈彎曲狀,以使在所述拉片處于所述第一姿勢時,所述拉片的前端部相比收容于所述第一槽部中的部分處于更低的位置。
17.按權利要求8-11中任一項所述的拉鏈用拉頭,其特征在于, 所述窗部由基部、從該基部的左右突出延伸的左右一對臂部以及連接該左右一對臂部的前端之間的軸部包圍而構成, 所述軸部配置于構成各個支承部的前片和后片之間, 所述臂部分別具有位于接近所述軸部的一側的第一內側面和位于遠離所述軸部的一側的第二內側面, 在所述拉片處于所述第一姿勢時,僅所述第二內側面與所述后片接觸, 在所述拉片處于所述第二姿勢時,所述第一內側面和所述第二側面中的任一方都不與所述前片接觸。
18.按權利要求1-12中任一項所述的拉鏈用拉頭,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拉片的前端部安裝有覆蓋該前端部的包覆部件,該包覆部件由柔軟的材料構成。
19.按權利要求18所述的拉鏈用拉頭,其特征在于,所述柔軟的材料是樹脂或橡膠。
20.一種拉鏈, 其特征在于,具有權利要求1-19中任一項所述的拉鏈用拉頭。
全文摘要
本發明提供一種拉鏈用拉頭及具有該拉鏈用拉頭的拉鏈,該拉鏈用拉頭能夠防止形成在拉頭的拉片上的爪部刺痛手指,且具有高強度。該拉鏈用拉頭,具有拉頭本體和拉片,在拉頭本體的上表面具有能夠轉動地支承拉片的一對支承部,在拉片上具有用于與拉鏈的鏈牙卡合的爪部,該拉片能夠在被放倒在拉頭本體上的第一姿勢和從拉頭本體立起的第二姿勢之間轉動,其中,在拉頭本體和拉片中的至少一方上設置有止擋部件,該止擋部件限制拉片在第二姿勢的立起位置,以使爪部的前端處于保護空間內。
文檔編號A44B19/26GK103082589SQ201110346699
公開日2013年5月8日 申請日期2011年11月7日 優先權日2011年11月7日
發明者松島秀幸 申請人:上海吉田拉鏈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