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一種內服治療慢性淺表性胃炎的中藥組合物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一種內服治療慢性淺表性胃炎的中藥組合物,屬中藥領域。
背景技術:
慢性淺表性胃炎,是指不同病因引起的僅及胃粘膜的表層上皮的慢性胃粘膜炎性病變,主要限于粘膜表層,即粘膜層,胃粘膜的非特異性慢性炎癥為主要病理變化的慢性胃病。以上腹部疼痛為最常見癥狀,也有一些患者可無任何癥狀,其臨床表現如下1.上腹痛疼痛多不規律,與飲食無關,一般為彌漫性上腹部灼痛、隱痛、脹痛等,極少數患者表現為絞痛并向背部放射,易誤診為心絞痛。2.噯氣因胃酸缺乏,胃內發酵產氣等因素使胃內氣體積存,導致噯氣發生。3.腹脹因食物滯留、排空延遲、消化不良、進食不易消化的食物,導致腹脹發生。4.食欲不振慢性淺表性胃炎多有食欲減退或時好時壞。5.惡心與嘔吐炎性胃粘膜受理化、生物因素刺激,以及胃動力學障礙、胃逆蠕動影響,出現惡心、嘔吐。6.便秘與腹瀉大多數患者有便秘癥狀,腹瀉相對較少。
根據慢性淺表性胃炎的臨床特點及發病機制的不同,中醫一般將其分為以下幾種基本證型1.肝胃不和型胃脘脹痛或同竄兩脅,脹甚于痛,甚至空腹也脹,脹滿與進食多少無關,情緒變化則加劇,噯氣頻繁,嘈雜泛酸,矢氣后稍舒,或有惡心欲嘔、口渴,舌質淡紅,舌苔薄白或厚膩,脈沉弦或弦緩。
2.脾胃虛弱型胃脘隱痛,喜按喜暖,食后脹悶痞滿,納差便溏,或嘔吐清涎,面色不華,精疲乏力,舌質淡紅,舌苔薄白,脈沉細無力。
3.脾胃濕熱型脘腹痞悶不適,胃脘灼熱脹痛,或伴有噯氣惡心,口苦口粘,腹脹納差,身重困倦,小便黃,大便粘滯不爽,舌質紅,苔黃膩或厚,脈滑。
4.胃陰不足型胃脘灼熱隱痛,進食后飽脹感明顯,胃中嘈雜、泛酸,似饑非饑,干嘔食少,口干舌燥,五心煩熱,大便干結,舌紅少津或有裂紋,少苔或無苔,脈細數。
5.氣陰兩虛型胃脘脹滿不適或隱痛綿綿不休,食后脹甚,少氣乏力,動輒汗出心悸,面色浩白或萎黃,大便燥結,頭暈耳鳴,心煩失眠,舌質淡或有裂紋,苔少乏津或有花剝,脈細或濡。
6.胃絡瘀血型胃脘部疼痛,痛有定處、據按,日久不愈,夜晚痛甚,噯氣,饑不欲食,心煩少寐,舌質暗紅或紫暗,或有瘀斑,苔薄少,脈沉澀或弦澀。
由于慢性淺表性胃炎病因復雜,病程較長,在治療方面,對慢性淺表性胃炎應從正邪兩端入手,中醫在治療慢性淺表性胃炎方面取得了很大的進展,但是還沒有療效十分顯著的特效藥物。
發明內容
本發明克服現有治療的不足而提供一種內服治療慢性淺表性胃炎的中藥組合物,全部選用天然中草藥,提高慢性淺表性胃炎尤其是胃陰不足型慢性淺表性胃炎的治療效果。
本發明的技術方案是該種內服治療慢性淺表性胃炎的中藥組合物,其特征在于,制成有效成分的原料藥按下述重量為生石膏10、麥冬15、北沙參10、石斛10、玉竹12、竹葉12、太子參10、半夏8、生地10、香附8、陳皮8、白花蛇舌草15、敗醬草10、木香5、白芍15、川楝子10和枳實10。
配制及服用方法納諸藥于砂鍋中加水300毫升,煎煮半小時,濾取藥液,放至溫熱,服用。每日一劑。十劑為一療程。
藥理作用石斛生津益胃,清熱養陰。治熱病傷津,口干煩渴,病后虛熱,夜盲,陰傷目暗。
麥冬養陰生津,潤肺清心。用于肺燥干咳,虛癆咳嗽,津傷口渴,心煩失眠,內熱消渴,腸燥便秘,咽白喉。
陳皮苦、辛,溫。歸肺、脾經。理氣健脾,燥濕化痰。用于胸脘脹滿,食少吐瀉,咳嗽痰多。
生石膏治熱病壯熱不退,心煩神昏,譫語發狂,口渴咽干,肺熱喘急,中暑自汗,胃火頭痛、牙痛,熱毒壅盛,發斑發疹,口舌生瘡。
玉竹養陰,潤燥,除煩,止渴。治熱病陰傷,咳嗽煩渴,虛勞發熱,消谷易饑,小便頻數。
竹葉清熱除煩,生津利尿,治熱病煩渴,小兒驚癔,咳逆吐衄,面赤,小便短赤,口糜舌瘡。
太子參補益脾肺,益氣生津。治肺虛咳嗽,脾虛食少,心悸,怔忡,水腫,消渴,精神疲乏。
半夏燥濕化痰,降逆止嘔,消痞散結。
生地清熱涼血,用于血熱毒盛,吐血衄血,斑疹紫黑,養陰生津,內熱消渴。
香附辛、微苦、甘、平。歸肝、三焦經。疏肝益氣,活血調經。
白花蛇舌草甘、淡,涼。入胃、大腸、小腸經。清熱解毒,利尿消腫,活血止痛。用于腸癰(闌尾炎),瘡癤腫毒,濕熱黃疸,小便不利等癥;外用治瘡癤癰腫,毒蛇咬傷。
敗醬草性味性涼,味辛、苦。清熱解毒,祛瘀排膿。用于闌尾炎、痢疾、腸炎、肝炎、眼結膜炎、產后瘀血腹痛、癰腫疔瘡。
北沙參性微寒,味甘、微苦。養陰清肺,益胃生津。用于肺熱燥咳、勞嗽痰血、熱病津傷口渴。
木香辛、苦,溫。歸脾、胃、大腸、三焦、膽經。行氣止痛,健脾消食。用于胸脘脹痛,瀉痢后重,食積不消,不思飲食。
白芍養血柔肝,緩中止痛,斂陰收汗。治胸腹脅肋疼痛,瀉痢腹痛,自汗盜汗,陰虛發熱,月經不調,崩漏,帶下。
川楝子舒肝行氣止痛,驅蟲。用于胸脅、脘腹脹痛,疝痛,蟲積腹痛。
枳實化痰散痞,破氣消積。用于積滯內停、痞滿脹痛、瀉痢后重、大便不通、痰滯氣阻胸痹。
本發明將上述藥物組合后,其藥效具有協同作用,服用該種內服治療慢性淺表性胃炎的中藥組合物,能夠養胃陰,升清降濁,特別適于胃陰不足型慢性淺表性胃炎,經臨床驗證,總有效率91%。
典型病例例一湯某,女,38歲,患淺表性胃炎大約有三年了,經常感到胃脘灼熱疼痛,咽干口燥,口苦思飲,精疲乏力,曾試不少藥,感覺沒什么效果,后來經人介紹服用該種內服治療慢性淺表性胃炎的中藥組合物治療,一個療程后,已停止了疼痛,繼續治療了三個療程后停藥,現在有3年了,沒有復發過。
例二甄某,男,45歲,慢性淺表性胃炎患者,經常胃痛、胃酸、胃脹,消化不良,人漸漸消瘦,伴有頭暈耳鳴,胃納欠佳,大便秘結,經詳細檢查診斷為胃陰不足型慢性淺表性胃炎,服用該種內服治療慢性淺表性胃炎的中藥組合物辨證治療,十五天后,癥狀漸漸消失,吃飯也香了,四個療程下來,以前的癥狀完全消失,身體恢復健康。
例三蘇某,男,42歲,患者胃脘灼熱疼痛,伴有咽干口燥,口苦思飲,精疲乏力,手足心熱,頭昏耳鳴,胃納欠佳,大便秘結。經多家醫院、藥物治療,療效不佳,后來聽人介紹服用該種內服治療慢性淺表性胃炎的中藥組合物治療,服藥八日癥狀減輕,繼續用藥一個月大便通暢,無腹脹下墜感,兩個月后鏡檢病變,輕度充血水腫,繼服三個月后停藥,隨訪至今無復發。
例四吳某,男,23歲,患者有慢性淺表性胃炎病史五年左右,患者自己感覺胃脘灼熱疼痛,胃納欠佳,大便秘結,胃鏡檢查粘膜充血、水腫、呈花斑狀紅白相間的改變,且以紅為主,有局限性糜爛和出血點,觀察發現舌紅少苔、缺津,脈細數或細。屬胃陰不足型。服用該種內服治療慢性淺表性胃炎的中藥組合物七天顯效,一個療程癥狀逐漸好轉。三個療程后痊愈。
具體實施例方式
例一一種內服治療慢性淺表性胃炎的中藥組合物,制成有效成分的原料藥按下述重量份為生石膏10、麥冬15、北沙參10、石斛10、玉竹12、竹葉12、太子參10、半夏8、生地10、香附8、陳皮8、白花蛇舌草15、敗醬草10、木香5、白芍15、川楝子10和枳實10。
配制及服用方法納諸藥于砂鍋中加水300毫升,煎煮半小時,濾取藥液,放至溫熱,服用。每日一劑。十劑為一療程。
權利要求
1.一種內服治療慢性淺表性胃炎的中藥組合物,其特征在于,制成有效成分的原料藥按下述重量為生石膏10、麥冬15、北沙參10、石斛10、玉竹12、竹葉12、太子參10、半夏8、生地10、香附8、陳皮8、白花蛇舌草15、敗醬草10、木香5、白芍15、川楝子10和枳實10。
全文摘要
本發明公開了一種內服治療慢性淺表性胃炎的中藥組合物,主要治療胃陰不足型慢性淺表性胃炎,屬中藥領域。該種內服治療慢性淺表性胃炎的中藥組合物,制成有效成分的原料藥按下述重量為生石膏10、麥冬15、北沙參10、石斛10、玉竹12、竹葉12、太子參10、半夏8、生地10、香附8、陳皮8、白花蛇舌草15、敗醬草10、木香5、白芍15、川楝子10和枳實10。水煎服。本發明將上述藥物組合后,其藥效具有協同作用,服用該種內服治療慢性淺表性胃炎的中藥組合物,能夠養胃陰,升清降濁,特別適于胃陰不足型慢性淺表性胃炎,經臨床驗證,總有效率91%。
文檔編號A61P1/04GK101041017SQ20071001455
公開日2007年9月26日 申請日期2007年4月19日 優先權日2007年4月19日
發明者牟培新 申請人:牟培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