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一種外敷治療小兒腹瀉的中藥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一種藥物,特別涉及一種外用中成藥,具體地說是一種外敷治療小兒腹瀉的中藥。
背景技術:
嬰幼兒為稚陰未長、稚陽未充之體,五臟六腑成而未全,臟腑嬌嫩,不耐寒熱,易生疾病。腹瀉最為普遍和常見,“泄瀉之本,無不由脾胃”。一旦調護失宜,或乳食不節,或外感風邪,脾胃戕傷,功能失調,脾陽不升,胃陽不降,則胃失腐熟,脾失運化,不運則清者不升為濁,不化則水谷不消而為滯,積滯蘊濕,聚濕為水,水濁內困,蘊阻腸腑,致使清濁不分,完谷不化,水谷濁雜下趨并走大腸而泄瀉。脾失運化則脹,胃失和降則痛,清氣下陷則瀉,濁氣上逆則嘔。故腹瀉時多伴有腹脹、腹痛、嘔吐等癥狀。
臨床的主要特點是大便次數多,呈水樣或呈帶有少量粘液狀的“蛋花湯”樣,有酸味,多為消化不良的乳食,并伴有腸鳴、腹脹、納差或嘔吐。中醫學將其分為風寒型、傷食型、濕熱型。四季均可發病,皆由濁濕內蘊和脾胃功能失調所致。
治療小兒腹瀉難度大,一、大多不愿服藥,害怕打針,特別是嬰幼兒給藥尤為困難;二、多嘔吐,易脫水;三、廣泛使用及濫用抗生素藥物,細菌耐藥性不斷增加,不但可出現藥物的不良反應,而且還可能導致腸道菌群失調,產生耐藥菌株,使得病情復雜化。
中醫學認為,臍乃人體經絡的總樞,經氣的匯海,神厥穴(臍)位于任脈,而任脈屬于陰脈之海,與督脈相表里,共同司管人體諸經百脈。臍與諸經百脈相通,臍又為沖,任脈循環之所,且任脈、督脈、沖脈為“一源三歧”,三脈經氣相通,可聯合全身氣血經絡,交互五臟六腑,四肢百骸,五官九竅,皮肉筋膜。故中醫有“通五臟而真神往來之門”和“保生之根”之說。
CN1123351C公開了一種外敷止瀉用中藥液,由赤石脂、葛根等十八味原料藥配方后水煎煮提取分離得到水提取液,將該止瀉液吸附于疏松、多孔材料中包覆紗布后敷于肚臍部位并固定。
發明內容
本發明旨在提供一種方便治療小兒腹瀉特別是嬰幼兒腹瀉的中藥,所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是將口服或注射等小兒不適的給藥途徑改變為外敷肚臍給藥。
申請人:根據“有諸內必形諸外”經絡學和腧穴學理論,感悟“中焦之病,以藥切粗末炒香,布包縛臍上為第一捷法。”以及“外治之理即內治之理,外治之藥亦即內治之藥,所異者法耳!醫理藥性無二,而法則神奇變幻”、“用之得法,其響立應”。經十多年臨床反復實踐和不斷改進,研究出外敷治療小兒腹瀉的中藥。
本中藥為以下組分和質量份數的原料藥加工的散劑 黃連8~12份, 柴胡8~12份, 肉豆蔻8~12份, 車前子8~12份,五倍子6~10份,木香4~8份, 吳茱萸3~7份, 地榆3~7份, 丁香3~7份, 干姜6~10份, 冰片0.5~1.2份。
優選 黃連10份, 柴胡10份,肉豆蔻10份, 車前子10份, 五倍子8份, 木香6份, 吳茱萸5份,地榆5份, 丁香5份, 干姜8份, 冰片1份。
將上述原料藥焙干(或黃)存性研末,過80~120目篩,按配方用量混合均勻裝瓶備用。
使用時用75%醫用酒精消毒肚臍部位,然后敷填0.5~0.8克藥粉,外用敷貼料固定,比如兩層以上紗布覆蓋、膠布固定或橡皮膏固定等。24小時更換一次,連續三次(即三天)為一療程。申請人根據國家衛生部頒發的《中醫病癥診斷療效標準》對2004年3月~2006年4月收治的326例小兒腹瀉進行了臨床統計,年齡2~29個月,病程3小時~3周;大便5~10次/日,稀水樣便或粘液便,黃色或黃綠色;伴有嘔吐47例、發熱11例、輕中度脫水92例。實驗室大便培養確診沙門氏菌感染19例,痢疾桿菌感染26例,腸道病毒感染73例,慢性或遷延性腹瀉(腸道菌失調)117例,余為非感染型腹瀉。全部使用本中藥敷臍治療,24小時換藥一次,連續三次為一療程。敷貼一次,有效率100%,其中停瀉者64例,敷貼兩次后停瀉212例,兩次治愈率86.7%,一個療程后全部治愈,無無效或不適病例。
本中藥辛甘與苦酸同施,溫藥與寒藥并行,合乎小兒“易寒易熱”,“朝虛暮實”的病理特點。現代藥理研究證實本中藥有很強的收斂作用,對金黃色葡萄球菌、鏈球菌、大腸桿菌、傷寒桿菌、志賀氏痢疾桿菌、福氏痢疾桿菌有明顯的抗菌和抑菌作用。
現代醫學也證實,肚臍以外皮筋膜為屏障與外界相通,內聯腹膜,是腹壁最薄的地方,皮下脂肪組織少,屏障功能弱,有許多微血管網,有利于藥物滲透,吸收,彌散,加上藥物不受胃酶的干擾破壞,又不經肝臟代謝,所以有用藥量少,無損傷,起效快,安全方便,獲得療效不致副作用等優點。
本中藥敷肚臍部及其附近皮膚,能達到腠理之中,藥物透過皮膚,直達經脈,滲入體內,融于津液之中,或提而攻之,或攻而散之,具有內外一貫之妙。從而達到調理中焦,協調升降,促使胃腸功能恢復等治病的目的。充分體現了中醫簡、便、廉和無毒副作用的特色。
具體實施例方式 1、取黃連、柴胡、肉豆蔻、車前子各8份,焙干研末過100目篩,五倍子6份焙黃研末過100目篩,木香4份、吳茱萸、地榆、丁香各3份焙干研末過100目篩,干姜6份焙干研末過100目篩,冰片0.5份研末過100目篩,混合均勻即可。
2、取黃連、柴胡、肉豆蔻、車前子各12份,五倍子10份,木香8份、吳茱萸、地榆、丁香各7份,干姜10份,冰片1.2份,操作同例1。
3、取黃連、柴胡、肉豆蔻、車前子各10份,五倍子8份,木香6份、吳茱萸、地榆、丁香各5份,干姜8份,冰片1份,操作同例1。
權利要求
1、一種外敷治療小兒腹瀉的中藥,其特征在于由以下組分和質量份數的原料藥加工的散劑
黃連8~12份, 柴胡8~12份, 肉豆蔻8~12份,
車前子8~12份, 五倍子6~10份,木香4~8份,
吳茱萸3~7份,地榆3~7份, 丁香3~7份,
干姜6~10份, 冰片0.5~1.2份。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中藥,其特征在于
黃連10份, 柴胡10份,肉豆蔻10份,
車前子10份,五倍子8份, 木香6份,
吳茱萸5份, 地榆5份, 丁香5份,
干姜8份, 冰片1份。
全文摘要
一種外敷治療小兒腹瀉的中藥,由黃連、柴胡、肉豆蔻、車前子各8~12份,五倍子6~10份,木香4~8份,吳茱萸、地榆、丁香各3~7份,干姜6~10份,冰片0.5~1.2份,焙干存性研末,過80~120目篩,混合均勻得到的散劑。敷貼于小兒肚臍部位,并外固定,每次0.5~0.8克,24小時更換一次,三次為一療程。外敷一次有效率100%,敷貼兩次治愈率86.7%,一個療程全部治愈,無無效或不適病例。
文檔編號A61K35/56GK101095932SQ200710023998
公開日2008年1月2日 申請日期2007年7月5日 優先權日2007年7月5日
發明者張劍鋒 申請人:張劍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