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治療痄腮的散劑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明屬于中藥制劑領域,特別是散劑領域。
背景技術:
痄腮病因為感受風溫邪毒,主要病機為邪毒壅阻少陽經脈,與氣血相搏,凝滯耳下腮部。風溫邪毒從口鼻肌表而入,侵犯足少陽膽經。膽經起于眼外眥,經耳前耳后下行于身之兩側,終止于兩足第四趾端。少陽受邪,毒熱循經上攻腮頰,與氣血相搏,氣滯血郁,運行不暢,凝滯腮頰,故局部漫腫、疼痛。熱甚化火,出現高熱不退,煩躁頭痛,經脈失和,機關不利,故張口咀嚼困難。
臨床表現為患者側耳下腮腺腫大、疼痛,咀嚼時更痛。2 3天后另側腮腺也腫痛,紅腫以耳垂為中心,邊緣界限不清,表面發熱,壓痛。腫大明顯者可致臉部變形,兩腮鼓起。少數病人頜下腺和舌下腺也有腫痛。腮腺高度腫脹時,可有發熱、頭痛、倦怠無力現象。 一般預后良好,但要注意避免并發腦膜炎、睪丸炎等癥。
患者應臥床休息,多飲開水,吃流質和半流質飲食,避免咀嚼。不宜吃酸辣食物,常漱口,保持口腔清潔。如腮腺疼痛厲害時,除了口服藥物外,還可局部冷敷或用屮草藥(清黛散、金黃散、紫金錠)外敷。但是由于個人體質不同,病因不同,對于某些患者的痄腮治療效果不夠理想。
發明內容
本發明旨在提供一種新的治療痄腮的外用散劑,用于對證治療,提高療效。
治療痄腮的外用散劑,由以下中藥材以以下重量比組成大黃1(T30,膽星
5 25,生地廣'35,牡蠣5、25,吳茱萸5 15,胡黃連5~15。
先將吳茱萸、牡蠣、胡黃連反復研成細末,再將膽星、大黃、生地共搗碎,然后將所有藥物混在一起,包裝成9(T100克的單位劑量,使用時加米醋適量調勻即可。
本方所治之病乃因感受風熱疫毒之邪,壅結上焦,循環流注面頰(為陽明經與少陽經循此經過),法當清熱解毒,疏風散邪。道"經脈所過,主治所及",取足少陽腎經井穴涌泉穴外敷,乃取法"上病下取,左病右取,右病左取"之意。方選大黃瀉火解讀,膽星滌痰祛風開閉攻結,生地、胡黃連冷血堅陰,牡蠣軟堅散結,吳茱萸溫散達邪更寄寓反佐,且諸藥共利下行,并借醋之酸澀收斂以藥氣循經傳達,共奏清熱解毒,疏風散邪,測面頰紅腫掀痛諸癥悉除。
與現有技術相比,本發明使用便捷,幾無毒副作用,注重對癥下藥,提高了治療效果。
具體實施例方式
3例1處方大黃200g,膽星150g,生地250g,牡蠣150g,吳茱萸100g,
胡黃連100g。
制法先將吳茱萸、牡蠣、胡黃連反復研成細末,再將膽星、大黃、生地
共搗碎,然后將所有藥物混在一起,包裝成90 100克的單位劑量,使用時加米醋適量調勻即可。
例2處方大黃lOOg,膽星50g,生地350g,牡蠣50g,吳茱萸150g,胡黃連50g。
制法先將吳茱萸、牡蠣、胡黃連反復研成細末,再將膽星、大黃、生地
共搗碎,然后將所有藥物混在一起,包裝成90 100克的單位劑量,使用時加米醋適量調勻即可。
例3處方大黃300g,膽星250g,生地50g,牡蠣250g,吳茱萸50g,胡黃連150g。
制法先將吳茱萸、牡蠣、胡黃連反復研成細末,再將膽星、大黃、生地
共搗碎,然后將所有藥物混在一起,包裝成9(T100克的單位劑量,使用時加米醋適量調勻即可。
臨床驗證15例符合上癥的痄腮患者,男10例,女5例;年齡最小者6. 5歲,最大者30歲。其中出現邪毒擾心者l例;出現睪丸腫痛者3例。
治療方案取上藥于足少陽腎經井穴涌泉穴外敷,乃取法"上病下取,左
病右取,右病左取"之意。每敷帖24小時后換藥,7天為一療程,治療一療程
觀察效果。
結果按照行業標準判定,其中顯效4例,有效9例,無效2例。總有效率87%。
權利要求
1、治療痄腮的外用散劑,其特征在于由以下中藥材以以下重量比組成大黃10~30,膽星5~25,生地1~35,牡蠣5~25,吳茱萸5~15,胡黃連5~15。
2、 根據權利要求l所述的治療痄腮的外用散劑,其特征在于所述中藥材 以以下重量比組成大黃20,膽星15,生地25,牡蠣15,吳茱萸IO,胡黃連 丄0。
全文摘要
本發明屬于中藥制劑領域,特別是散劑領域。治療痄腮的外用散劑,由以下中藥材以以下重量比組成大黃10~30,膽星5~25,生地1~35,牡蠣5~25,吳茱萸5~15,胡黃連5~15。先將吳茱萸、牡蠣、胡黃連反復研成細末,再將膽星、大黃、生地共搗碎,然后將所有藥物混在一起,包裝成90~100克的單位劑量,使用時加米醋適量調勻即可。本發明使用便捷,無毒副作用,注重對癥下藥,提高了治療效果。
文檔編號A61K36/8884GK101658604SQ200810054330
公開日2010年3月3日 申請日期2008年8月28日 優先權日2008年8月28日
發明者梁秉文 申請人:天津市中寶制藥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