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多功能艾灸器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中醫理療設備,具體涉及一種多功能艾灸器。
背景技術:
艾灸歷史源遠流長,是我國的一項傳統中醫診療方法。但是目前用于艾灸的艾灸 器通常是用木制或竹制的一些簡單器具,存在輻射面小、易燙傷皮膚、操作不便等缺點,且 現有艾灸器無法調節與皮膚之間距離,尤其是不能有效作用于身體各個部位,同時在實際 使用過程中艾條燃燒一段時間后,燃燒的艾條一頭會形成類似毛筆頭的尖頭,艾條尖頭部 分溫度低,艾條四周與空氣接觸面較大,燃燒充分溫度較高,熱量損失比較嚴重,不利于艾 灸過程。
實用新型內容本實用新型針對上述不足之處,研究設計了一種多功能艾灸器,目的在于克服艾 灸器輻射面小、易燙傷皮膚、操作不便、熱量損失比較大、艾灸效果比較差等缺點。本實用新型的技術解決方案一種多功能艾灸器,其特征在于艾灸器由罩殼,設置在罩殼內部的鋼絲網面、設 置在罩殼頂部的艾條插孔、設置在罩殼后側部位的擋熱板和與艾灸器連接的立體支架構 成;所述鋼絲網面為60-100目;所述鋼絲網面表面為外弧形;所述艾條插孔個數為1 8 個;各艾條插孔之間的間距為2-8厘米;擋熱板與罩殼順部可以以鉸鏈方式連接;所述立體 支架通過設置在艾灸器一側的連接軸與艾灸器連接。本實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本艾灸器輻射面大,操作簡便,能有效作用于身體各個部 位,方便調節艾灸器與身體之間距離,熱量損失較小,應用范圍廣泛。
圖1為本實用新型正面示意圖。圖2為本實用新型后視示意圖。圖3為本實用新型俯視示意圖。圖4為本實用新型左視示意圖。圖5為本實用新型立體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如圖1及圖3所示,艾條插孔2設置在罩殼1頂部,鋼絲網面3設置在罩殼1內部, 與罩殼1的頂部及側面相連。艾條插孔之間的間距為2-8厘米,其數量可以根據艾灸器大 小設置,但至少為1個。如圖2所示,擋熱板4設置在罩殼1后側,與罩殼1頂部及兩個側面連接,可以與 罩殼1頂部以鉸鏈的方式連接,便于活動開啟。與擋熱板4連接的罩殼1的頂部位置可設置一連接機構(未提供圖示),與立體支架連接。如圖4所示,外罩1側面為弧形結構。圖5為本實用新型立體結構示意圖具體工作過程將艾條點燃垂直插入艾條插孔2內,艾條初始燃點距離鋼絲網面3弧線切面約1 厘米左右,可以作用于身體包括凸面在內的大部分位置,當艾條繼續燃燒時,可將艾條續入 插孔2以保證艾灸效果。另外也可以將艾灸器正面弧面面積較大一面正對艾灸部位,可以 作用于身體面積較大的部位,此時可以根據使用者實際情況選擇是否關閉活動的擋熱板4, 艾灸處的皮膚距離灸具頭部約5-10厘米,以人感覺舒適為宜。與艾灸器連接的立體支架可 直接從市場上采購或定做,為現有技術,工作方式不再贅述。
權利要求1.一種多功能艾灸器,其特征在于艾灸器由罩殼,設置在罩殼內部的鋼絲網面、設置 在罩殼頂部的艾條插孔、設置在罩殼后側部位的擋熱板和與艾灸器連接 的立體支架構成。
2.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艾灸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鋼絲網面為60-100目。
3.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艾灸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鋼絲網面表面為外弧形。
4.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艾灸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艾條插孔個數為1 8個。
5.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艾灸器,其特征在于各艾條插孔之間的間距為2 8厘米。
6.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艾灸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立體支架通過設置在艾灸器一側的 連接軸與艾灸器連接。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公開了一種多功能艾灸器,所述艾灸器由罩殼,設置在罩殼內部的鋼絲網面、設置在罩殼頂部的艾條插孔、設置在罩殼后側部位的擋熱板和與艾灸器連接的立體支架構成;所述鋼絲網面為60-100目;所述鋼絲網面表面為外弧形;所述艾條插孔個數為1~8個;各艾條插孔之間的間距為2-8厘米;擋熱板與罩殼頂部可以以鉸鏈方式連接;所述立體支架通過設置在艾灸器后側的連接軸與艾灸器連接。本艾灸器輻射面大,操作簡便,能有效作用于身體各個部位,方便調節艾灸器與身體之間距離,熱量損失較小,應用范圍廣泛。
文檔編號A61H39/06GK201861946SQ20102013753
公開日2011年6月15日 申請日期2010年3月23日 優先權日2010年3月23日
發明者王家芝 申請人:王家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