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安全無泄漏式氣管導管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建立氣道的醫療器械,尤其涉及一種安全無泄漏的氣體導管。
背景技術:
在醫學臨床麻醉工作中,氣管導管已作為常用氣道建立工具被廣泛使用,而在更 多的臨床手術及危重患者的急救中,氣管導管也已成為建立通暢氣道的必備工具。為了防 止氣管導管在通氣時發生漏氣,同時防止口咽部的分泌物或者鼻飼部的內容物進入下呼吸 道,往往需要用氣囊封閉氣管導管與氣管之間的空隙,此時氣囊對氣管壁有一定的壓迫。由 于氣管粘膜毛細血管正常平均動脈壓(32mmHg),充氣量過大可導致局部氣管粘膜和纖毛壓 迫性缺血,拔管后可致氣管粘膜壞死脫落,纖毛活動停止3 5日,甚至形成局部潰瘍,痊愈 后可致氣管環形疤痕性狹窄,長時間壓迫可導致術后聲音嘶啞,甚至引起一系列的并發癥。 在臨床中,氣管導管的留置一般不能超過72小時,如果需要長時間留置,通常需要每隔一 段時間對壓迫部位的氣囊進行放氣,讓受壓迫部位恢復血液循環。現有的氣管導管本體,為了保證密封性,同時盡量不造成氣管的長時間壓迫性損 傷,采用了雙氣囊交替充放氣的密封方式。包括通氣導管本體和密封氣囊兩部分,其中通氣 導管由導管本體和固定翼組成,固定翼位于導管本體的進氣口 ;密封氣囊由兩個氣囊、兩根 充放氣管、兩個指示氣囊和兩個單向閥組成,兩個氣囊位于導管本體的出氣端外壁,兩個氣 囊分別經兩根充放氣管連接到兩個指示氣囊和兩個單向閥上,形成兩套相同的密封氣囊。 但是單個氣囊充氣時,為了保證密封性,仍然需要較大的壓力,造成氣管壁的壓迫。
實用新型內容本實用新型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是提供一種密封可靠,使用安全,同時對氣管壁壓 迫較小的氣道建立裝置。為了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本實用新型提供一種安全無泄漏式氣管導管,包括有導 管本體5、固定翼2和密封氣囊,固定翼設置在導管本體的進氣口,密封氣囊由環式氣囊、 充放氣管、指示氣囊和單向閥組成,環式氣囊、充放氣管、指示氣囊和單向閥相連接,所述的 環式氣囊有四個,分別為第一環式氣囊、第二環式氣囊、第三環式氣囊和第四環式氣囊;所 述的充放氣管有兩個,分別為第一充放氣管、第二充放氣管;所述的指示氣囊有兩個,分別 為第一指示氣囊、第二指示氣囊;所述的單向閥有兩個,分別為第一單向閥、第二充單向閥; 第一環式氣囊、第二環式氣囊、第三環式氣囊和第四環式氣囊排列分別從導管本體出氣端 開始,依次排列在導管本體的外壁上,其中,第一環式氣囊與第三環式氣囊相串接連通,經 過第一充放氣管連通到第一指示氣囊和第一單向閥上,第二環式氣囊與第四環式氣囊相串 接連通,經過第二充放氣管連通到第二的指示氣囊和第二單向閥上。由于采用雙氣囊同時密封的方式,可以保證在較小的氣囊壓力作用下,取得較好 的密封效果;同時由于采用兩套獨立的密封氣囊,交替地充放氣密封,可以有效的緩解環式氣囊對氣管壁的供血影響。進一步,為了防止咽部分泌物,特別是在氣管導管本體刺激下分泌的痰,可能造 成的氣管和導管本體的堵塞,導管本體的管壁中設置有一條用以抽吸分泌物的細導管,細 導管的進口設置在第一環式氣囊和第二環式氣囊之間,細導管的出口為設置有塞子的抽吸進一步,為了防止氣管導管本體在插入時出口被氣管堵住,導管本體的出氣端側 邊還設置有至少兩個輔助出氣口。采用上述技術方案的安全無泄漏式氣管導管,由于采用了雙氣囊同時密封的方 式,使得在較小的氣囊壓力的情況下,取得較好的密封效果,減小了環式氣囊對氣管壁的壓 迫性損傷,同時由于采用兩套獨立的密封氣囊,交替地充放氣密封,可以有效的緩解環式氣 囊對氣管壁的供血影響;由于氣管導管本體中設置有抽取分泌物的細導管,可保持氣管的 通暢;同時導管本體的出氣端側邊設置的多個出氣口,可有效避免由于導管本體插入原因 導致的出口堵塞。
圖1是本實用新型實施例的示意圖;圖2是本實用新型實施例圖1中的M處剖視放大圖;圖3是本實用新型實施例圖1中的N處放大圖。
具體實施方式
以下結合附圖和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技術方案進一步說明如圖1、圖2和圖3所示,本實用新型提供一種安全無泄漏式氣管導管本體,包括有 導管本體5、固定翼2和密封氣囊,固定翼2設置在導管本體5的進氣口,導管本體5的出 氣端8附近設有多個輔助出氣口 9 ;密封氣囊由環式氣囊、充放氣管3、指示氣囊11和單向 閥4組成,環式氣囊、充放氣管、指示氣囊和單向閥相連接,所述的環式氣囊有四個,分別為 第一環式氣囊61、第二環式氣囊62、第三環式氣囊63和第四環式氣囊64 ;所述的充放氣管 有兩個,分別為第一充放氣管31、第二充放氣管32 ;所述的指示氣囊有兩個,分別為第一指 示氣囊111、第二指示氣囊112 ;所述的單向閥有兩個,分別為第一單向閥41、第二充單向閥 41 ;第一環式氣囊61、第二環式氣囊62、第三環式氣囊63和第四環式氣囊64排列分別從導 管本體5出氣端開始,依次排列在導管本體5的外壁上,其中,第一環式氣囊61與第三環式 氣囊63相串接連通,經過第一充放氣管31連通到第一指示氣囊111和第一單向閥41上, 第二環式氣囊62與第四環式氣囊64相串接連通,經過第二充放氣管32連通到第二的指示 氣囊112和第二單向閥42上。此外,為了防止咽部分泌物可能造成的氣管和導管本體5的堵塞,導管本體5的管 壁中還設置有一根用以抽吸分泌物的細導管10,細導管10的進口 7設置第一環式氣囊61 與第二環式氣囊62之間,另一端為安裝有塞子抽吸口 1。使用時,只需將氣管導管本體5插入需要的位置,通過單向閥41向第一組環式氣 囊61、63中充入一定量的氣體,兩個環式氣囊61、63可在輕微壓迫氣管壁的情況下將氣管 密封住。當需要讓被壓部位休息時,只需要通過另一個單向閥42向另一組環式氣囊62、64充氣,在輕微壓迫氣管壁的情況下將氣管密封住,然后推動前一個單向閥41放掉第一組環 式氣囊61、63中的氣體,即可讓被壓迫的氣管壁得到休息。當第一環式氣囊61和第二環式氣囊62附近,出現痰等分泌物時,只需摘掉抽吸口 1上的塞子,將注射器安裝在抽吸口 1上,將分泌物通過細導管10的進口 7抽吸掉即可,完 成后,重新用塞子封住抽吸口 1。以上所述的僅是本實用新型的優選實施方式,應當指出,對于本領域的技術人員 來說,在不脫離本實用新型結構的前提下,還可以作出若干變形和改進,這些也應該視為本 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這些都不會影響本實用新型實施的效果和專利的實用性。
權利要求一種安全無泄漏式氣管導管,包括有導管本體、固定翼和密封氣囊,固定翼設置在導管本體的進氣口,密封氣囊由環式氣囊、充放氣管、指示氣囊和單向閥組成,環式氣囊、充放氣管、指示氣囊和單向閥相連接,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環式氣囊有四個,分別為第一環式氣囊、第二環式氣囊、第三環式氣囊和第四環式氣囊;所述的充放氣管有兩個,分別為第一充放氣管、第二充放氣管;所述的指示氣囊有兩個,分別為第一指示氣囊、第二指示氣囊;所述的單向閥有兩個,分別為第一單向閥、第二充單向閥;第一環式氣囊、第二環式氣囊、第三環式氣囊和第四環式氣囊排列分別從導管本體出氣端開始,依次排列在導管本體的外壁上,其中,第一環式氣囊與第三環式氣囊相串接連通,經過第一充放氣管連通到第一指示氣囊和第一單向閥上,第二環式氣囊與第四環式氣囊相串接連通,經過第二充放氣管連通到第二的指示氣囊和第二單向閥上。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安全無泄漏式氣管導管,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導管本體 的管壁中還設置有一條用以抽吸分泌物的細導管,細導管的進口設置在第一環式氣囊和第 二環式氣囊之間,細導管的出口為設置有塞子的抽吸口。
3.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安全無泄漏式氣管導管,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導管本體 的出氣端側邊還設置有至少兩個輔助出氣口。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建立氣道的醫療器械,尤其涉及一種安全無泄漏的氣體導管本體,包括有導管本體、固定翼和密封氣囊,固定翼設置在導管本體的進氣口;密封氣囊由四個環式氣囊、兩根充放氣管、兩個指示氣囊和兩個單向閥組成,第一環式氣囊、第二環式氣囊、第三環式氣囊和第四環式氣囊從導管本體出氣端開始,依次排列在導管本體的外壁上,其中,第一環式氣囊與第三環式氣囊相串接連通,經過一條充放氣管連通到一個指示氣囊和單向閥上;第二環式氣囊與第四環式氣囊相串接連通,經過另一條充放氣管連通到另外的指示氣囊和單向閥上。使用本技術方案的一種安全無泄漏的氣體導管本體,使用安全,同時對氣管壁壓迫較小。
文檔編號A61M16/04GK201643303SQ201020159528
公開日2010年11月24日 申請日期2010年4月14日 優先權日2010年4月14日
發明者呂銳, 易斌, 李鵬, 聶發傳, 陶國才, 魯開智 申請人: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三軍醫大學第一附屬醫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