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肛腸四腔單囊引流管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醫療器械領域,確切地說涉及直腸手術用的腸道引流管。
背景技術:
目前,國內外用于直腸癌手術低位保肛所需腸內專用引流管幾乎是空白,一般的 引流管沒有按照直腸切除后的解剖特點設計,同時忽視了腸道內糞便造成的吻合口污染, 以及不能夠保證吻合口的在低張力下愈合。
發明內容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是為了提供一種充分引流糞便、保證吻合口低張力下愈合、減 輕吻合口污染的手術后器械。為實現上述目的,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是肛腸四腔單囊引流管,由一個主引流 管和兩個次引流管以及一個氣囊導管和氣囊組成,主引流管和兩個次引流管從氣囊中間穿 過;主引流管長50cm,粗1. 2cm,前端開口,并有2個側口 ;次引流管長30cm,粗0. 3cm,前端 有數個側孔;氣囊導管長35cm,粗0. 1cm,頂端設有氣囊注氣閥,末端有自控充氣氣囊一個, 氣囊長約5cm,充氣后可達直徑4-6cm。本實用新型肛腸四腔單囊引流管具有四個導管和一個氣囊。本實用新型的使用方法是手術中直腸吻合完畢后,將肛腸四腔單囊引流管經肛 門插入直腸10-15cm,從氣囊注氣閥注氣約30-40cl,使氣囊膨脹緊貼腸壁,從腹腔切口用 手觸摸探查氣囊壓力,以不會造成腸壁過度壓迫為宜,肛門部縫合固定引流管,以免脫出, 常規關閉切口,并放置腹腔引流。主引流管外端接手套,接口處用絲線結扎,次引流管分別 接引流袋,術后定時觀察注氣閥壓力以及引流管和引流袋的引流情況。一般術后3天內主 引流管有少量液體弓丨出,3天后氣體弓I出,手套膨脹,表明腸蠕動恢復,但這時的糞便多為稀 便,一般能從主引流管引出,再過2-3天后,根據病人的腹部情況,以及腹腔內的引流、和主 次引流管的引流情況,決定是否拔除該引流管。本實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由于按照直腸切除后的解剖特點設計,能夠充分引流 糞便、保證吻合口低張力下愈合、減輕吻合口污染,大大降低吻合口瘺的發生。
圖1肛腸四腔單囊引流管結構示意圖。圖中1、主引流管,2、次引流管,3、氣囊導管,4、氣囊注氣閥,5、氣囊。
具體實施方式
實施例如圖1所示,肛腸四腔單囊引流管,由一個主引流管1和兩個次引流管2以及一個 氣囊導管3和氣囊5組成,主引流管1和兩個次引流管2從氣囊5中間穿過;主引流管1長50cm,粗1. 2cm,前端開口,并有2個側口 ;次引流管2長30cm,粗0. 3cm,前端有數個側孔; 氣囊導管3長35cm,粗0. 1cm,頂端設有氣囊注氣閥4,末端有自控充氣氣囊5 —個,氣囊5 長約5cm,充氣后可達直徑4-6cm。 本實用新型適用于直腸癌低位保肛手術后的愈合過程。
權利要求肛腸四腔單囊引流管,其特征在于它由一個主引流管和兩個次引流管以及一個氣囊導管和氣囊組成,主引流管和兩個次引流管從氣囊中間穿過;主引流管長50cm,粗1.2cm,前端開口,并有2個側口;次引流管長30cm,粗0.3cm,前端有數個側孔;氣囊導管長35cm,粗0.1cm,頂端設有氣囊注氣閥,末端有自控充氣氣囊一個,氣囊長約5cm,充氣后可達直徑4 6cm。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公開了一種直腸手術用的腸道引流管,屬于醫療器械領域。它由一個主引流管和兩個次引流管以及一個氣囊導管和氣囊組成,主引流管和兩個次引流管從氣囊中間穿過;主引流管長50cm,粗1.2cm,前端開口,并有2個側口;次引流管長30cm,粗0.3cm,前端有數個側孔;氣囊導管長35cm,粗0.1cm,頂端設有氣囊注氣閥,末端有自控充氣氣囊一個,氣囊長約5cm,充氣后可達直徑4-6cm。本實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能夠充分引流糞便、保證吻合口低張力下愈合、減輕吻合口污染,大大降低吻合口瘺的發生。
文檔編號A61M1/00GK201701624SQ201020233760
公開日2011年1月12日 申請日期2010年6月23日 優先權日2010年6月23日
發明者劉選平, 和強, 張成峰, 王西增, 趙和慶 申請人:張成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