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一種治療帶狀皰疹的中藥制劑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一種治療帶狀皰疹的中藥制劑。
背景技術:
帶狀皰疹,由水痘-帶狀皰疹病毒所致的一種沿神經分布的群集皰疹和以神經痛為主要特征的病毒性皮膚病,四季均可發病,常見各種原因造成因機體免疫力下降,較正常人明顯易感,且病程遷延。主要表現典型的皮損為主,出現成簇而不融合的粟粒至黃豆大丘疹,丘疹繼而變為水皰,皰液澄清,皰壁緊張,圍以紅暈,疼痛難以忍受。病情嚴重者可融合大片,膿皰,破潰形成糜爛,使用消炎藥治療效果不佳。中醫治療本病,以扶正益氣養血、清熱解毒、滋陰涼血、收斂止痛為治則,臨床常根據不同癥型辨證施治。
發明內容
本發明所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是為了克服技術上的不足,提供一種療效好、療程短、 治愈率高,且無毒副作用的一種治療帶狀皰疹的中藥制劑。為實現以上目的,一種治療帶狀皰疹的中藥制劑其特征在于由下列重量的原料藥物配比的組份組成內服藥人參10 15g、黃芪8 10g、當歸4 6g、刺五加6 8g、 桅子8 10g、黃連4 6g、玄參8 10g、麥冬4 6g、牡丹皮8 10g、丹參6 8g、紫草 6 10g、白芷6 8g、雞血藤6 8g、三七花2 3g、甘草4 6g,水煎服。外用藥大黃 15g、紫草15g、白芷15g水煎液加冰片6g研粉放入攪勻,患處濕敷。本發明中藥配制簡單,成本底、藥源廣,使用方便,療效快,治愈率高,無任何副作用。本發明中人參、黃芪、當歸、雞血藤、刺五加具有益氣養血功效,現代醫藥研究表明,可增強網狀內皮系統的功能,協調免疫調節因子,增強機體的免疫功能,抵抗病毒的侵勢,改善癥狀。其中人參多年生草本,功能主治大補元氣,復脈固脫,補脾益肺,生津止渴,
安神益智。現代醫藥研究可提高機體的適應性.......黃芪味甘,性微溫。功能主治
具有補氣固表,利尿托毒,排膿,斂瘡生肌的功效。現代醫藥研究可增強機體免疫功能、保肝、利尿、抗應激,抗菌。當歸具有補血,活血,散瘀止痛的功效。可增強T淋巴細胞活性, 調節T淋巴細胞群的平衡,協調免疫調節因子之間的平衡,從而增強機體全身的免疫力,改善癥狀。刺五加味辛、微苦、性微溫。功能主治具有調節機體紊亂,使之趨于正常的功能。 有良好的抗疲勞作用,較人參顯著,并能明顯的提高耐缺氧能力。補中、益精、強意志、祛風濕、壯筋骨、活血去瘀、健胃利尿的功能。
桅子、黃連、大黃具有清熱解毒、生肌的功效。其中桅子具有瀉火除煩、清熱利濕、涼血解毒的功效。黃連味苦、性寒。功能主治清熱燥濕,瀉火解毒。大黃具有解毒、生肌的功效。
玄參、麥冬、牡丹皮具有滋陰涼血的功效。其中玄參味甘苦咸,性微寒。功能主治清熱涼血,瀉火解毒,滋陰。用于溫邪入營,熱病傷陰、舌絳煩渴、津傷便秘、癰腫瘡毒.......
麥冬功能主治養陰生津,潤肺清心。牡丹皮功能主治清熱涼血、活血散瘀。《本草綱目》 “滋陰降火,解斑毒,利咽喉,通小便血滯”。
白芷、丹參、雞血藤、紫草、三七花、甘草具有活血祛瘀、止痛、解毒、收斂的功效。其中白芷性溫,味辛。功能主治祛風濕,活血排膿,生肌止痛。用于頭痛、牙痛、鼻淵、腸風痔漏、赤白帶下、癰疽瘡瘍、皮膚瘙癢。丹參味苦,微寒。具有活血祛瘀止痛,涼血消癰,清心除煩,養血安神的功效,可促進組織的修復與再生。雞血藤味苦、甘,性溫,歸肝、腎經。功能主治 補血、活血、通絡。《飲片新參》去瘀血,生新血,流利經脈。紫草性寒,味甘、咸。具有涼血, 活血,解毒透疹、收斂功效,用于血熱毒盛、斑疹、瘡瘍。紫草對病毒、細菌等具有抑制作用。 三七花性涼味甘,有清熱、平肝、降壓的功效。甘草功能主治補脾益氣,清熱解毒,祛痰止咳,緩急止痛,調和諸藥。本發明遵循中醫的處方用藥原則,內服和外用結合提高療效,經過多年臨床應用驗證,能夠有效地治療帶狀皰疹,包括遷延性的帶狀皰疹患者,有效率為100%,治愈率 90%以上。
具體實施例方式下面結合實施病例對本發明作進一步描述實施例1 一種治療帶狀皰疹的中藥制劑,其特征在于由下列重量的原料藥物配比的組份組成內服藥人參10 15g、黃芪8 10g、當歸4 6g、刺五加6 8g、桅子8 10g、黃連4 6g、玄參8 10g、麥冬4 6g、牡丹皮8 10g、丹參6 8g、紫草6 10g、 白芷6 8g、雞血藤6 8g、三七花2 3g、甘草4 6g,水煎服。外用藥大黃15g、紫草 15g、白芷15g水煎液加冰片6g研粉放入攪勻,患處濕敷30分鐘。實施例2 —種治療帶狀皰疹的中藥制劑,由下列原料藥物配比的組份組成內服藥人參log、黃芪Sg、當歸4g、刺五加6g、桅子Sg、黃連4g、玄參Sg、麥冬4g、牡丹皮Sg、丹參6g、紫草6g、白芷6 Sg、雞血藤6g、三七花2g、甘草4g,水煎服。外用藥同實施例1。臨床療效總結一、一般資料本發明的中藥,多年來臨床上應用,治療病人上百例,特別對血熱毒盛型侵犯機體,靜滴抗生素無效或者免疫力低下的遷延性患者效果更佳。孕期、月經期婦女忌用。二、診斷標準常先有輕度的前驅癥狀,如發熱、乏力、全身不適、食欲不振、局部淋巴結腫痛以及患處皮膚灼熱、感覺過敏或神經痛等。典型的皮損為在炎癥基礎上出現成簇而不融合的粟粒至黃豆大丘疹,丘疹繼而變為水皰,皰液澄清,皰壁緊張,圍以紅暈,疼痛難以忍受。實驗室查到水痘一帶狀皰疹病毒陽性。三、服藥方法內服藥水煎服,每日1劑,早晚分服。外用藥每日1劑,濃煎50ml 患處濕敷,每次30分鐘。四、療效判斷標準痊愈皮損消失,無臨床癥狀;顯效皮損消退70%,輕度疼痛; 有效皮損消退30%,中度疼痛。無效皮損加重,重度疼痛。治愈癥狀消失,實驗室檢查皰疹病毒指標呈現陰性。好轉癥狀明顯好轉,血皰疹病毒顆粒減少。
五、治療效果經內服與外用結合治療該病,效果顯著,療效短,治愈率高,臨床癥狀消失快、血清免疫球蛋白IgG、IgA恢復正常,皰疹病毒指標呈現陰性,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經統計有效率100%,治愈率90%以上。禁忌月經期、孕期婦女。六、典型病例1、張XX,女。患肺癌化療后半年后,于2009年秋天就診,右側腰周圍皮膚可見簇而不融合的粟粒至黃豆大丘疹,疼痛劇烈,查水痘皰疹病毒指標呈現陽性,經用阿昔洛韋、消炎痛口服癥狀無明顯改善,經服用本中藥20劑,神經劇痛緩解并逐步消失;皮損消退,血查皰疹病毒指標呈現陰性,至今未再復發。2、李XX,48歲,女。1周天前,右側腰部皮膚出現丘疹繼而變為水皰,疼痛,吃雙氯芬酸鉀,效果不佳。實驗室查到水痘一帶狀皰疹病毒陽性。患者經服本發明中藥15齊IJ, 臨床癥狀完全消失,實驗室檢查正常,未再復發。3、周XX,女,52歲。患者主訴乳腺癌手術后化療、放療半年,半個月前,腰兩側皮膚丘疹、水皰,伴疼痛進行性加重,用偏方治療,效果不佳。查體腰周部分皰疹已結痂,有新生皰疹出現。患者要求的用本發明中醫20劑后,臨床癥狀完全消失,未再復發。
權利要求
1.本發明涉及一種治療帶狀皰疹的中藥制劑,其特征在于它是由下述配比的藥物內服藥人參10 15g、黃芪8 10g、當歸4 6g、刺五加6 8g、桅子8 10g、黃連4 6g、玄參8 10g、麥冬4 6g、牡丹皮8 10g、丹參6 8g、紫草6 10g、白芷6 8g、雞血藤6 Sg、三七花2 3g、甘草4 6g,水煎服。外用藥大黃15g、紫草15g、白芷15g,水煎液加冰片6g研粉放入攪勻,患處濕敷30分鐘。
全文摘要
本發明涉及一種治療帶狀皰疹的中藥,其特征在于它是由下述配比的藥物內服藥人參10~15g、黃芪8~10g、當歸4~6g、刺五加6~8g、梔子8~10g、黃連4~6g、玄參8~10g、麥冬4~6g、牡丹皮8~10g、丹參6~8g、紫草6~10g、白芷6~8g、雞血藤6~8g、三七花2~3g、甘草4~6g,水煎服。外用藥大黃15g、紫草15g、白芷15g水煎液加冰片6g研粉放入攪勻,患處濕敷。中醫治療本病,以扶正益氣養血、清熱解毒、滋陰涼血、收斂止痛為治則,臨床常根據不同癥型辨證施治,療效短,治愈率高,無毒副作用。孕期、月經期婦女忌用。
文檔編號A61P31/22GK102552673SQ201210028989
公開日2012年7月11日 申請日期2012年2月5日 優先權日2012年2月5日
發明者劉雪強, 衣翠紅 申請人:衣翠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