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一種治療風熱感冒的中藥組合物及其制備方法和應用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中藥制劑技術領域,具體涉及一種治療風熱感冒的中藥組合物和制法及應用。
背景技術:
感冒是受風邪所導致的外感時病,四季均可發生,且以春秋居多,是當今最為遍,發病率最高的一種疾病。輕者稱為傷風,重者稱 為重傷風或時行感冒,有較強的傳染性,常可引起廣泛的留心或諸多并發癥,對勞動生產和人民的健康帶來較大的影響。現代醫學認為感冒是由鼻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副流感病毒等引起的急性呼吸道疾病,主要癥狀為鼻塞、流涕、打噴嚏,體溫升高、頭痛、肌肉酸楚、咳嗽,并有可能引起繼發性細菌感染。西醫學都以抗過敏藥和解熱鎮痛藥緩解臨床癥狀。感冒是人體外感六淫,時行病毒所致的外感時病,四季均可發病,風為六淫之首,但在不同季節往往與其它當令之時氣相合而傷人,一般以風寒風熱兩者為多見,夏令暑濕之邪亦能雜感為病。風性輕狂多犯上焦,肺處胸中,主呼吸氣道為出入升降的通道,喉為其系,開竅于鼻,外合皮毛,職司衛外。故外邪從口鼻,皮毛入侵,肺衛藥首當其沖,很快出現衛表及上焦肺系癥狀。若屬風熱之邪,侵犯肌表,則肢體酸楚,邪熱犯肺,則肺失清肅,風熱為陽邪,故以發熱為主,微惡風寒,或有汗出而不暢。風熱上受,首先犯肺,鼻咽為肺之門戶,病邪侵犯,肺竅不利,故鼻塞,流涕,噴嚏,咽喉腫痛。肺失清肅,故咳嗽,痰少黃稠。肺熱灼津,故口渴欲飲。風熱上犯頭部,夾為濕邪,故頭昏頭痛。苔薄黃、脈浮數,均為風熱侵犯肺衛之癥。因感冒為邪在肺衛,辨證屬于表實,故治療應以解表去邪為原則,求其病邪性質,區別證候表現,分別施治。風熱感冒是風熱之邪犯表、肺氣失和所致。癥狀表現為發熱重、微惡風、頭脹痛、有汗、咽喉紅腫疼痛、咳嗽、痰粘或黃、鼻塞黃涕、口渴喜飲、舌尖邊紅、苔薄白微黃。風熱感冒多見于夏秋季,外感風熱所致。中醫認為,風熱感冒是感受風熱之邪所致的表證。感冒的治療,臨床主要從兩個途徑入手,一是殺死、抑制感冒病毒,當由于病毒的多變性,目前尚無對所有病毒均有效的廣譜抗病毒感冒藥;二是緩解臨床癥狀,大部分感冒藥都由此入手,多由抗過敏和解熱鎮痛藥組成復方。目前市場上治療感冒的藥品不少,有許多中藥復方也聲稱治療風熱感冒,但大多起效慢或沒有經過驗證,目前市場急需一種治療風熱感冒的中藥制劑。
發明內容
發明目的為了解決上述問題,本發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治療風熱感冒的中藥組合物。本發明的另一個目的在于提供一種治療風熱感冒的中藥組合物的制備方法和應用。技術方案本發明的目的是通過如下的方案實現的一種治療風熱感冒的中藥組合物,它所含的活性成分由下列重量份原料藥配比提取制備而成金銀花10-30份、山蘇木3-5份、葛根10-20份、鴨跖草5_15份、蒲公英10-20份、茯苓10-30份、大瓦葦10-30份和甘草10-20份。上述治療風熱感冒的中藥組合物,它所含的活性成分由下列重量份原料藥配比提取制備而成金銀花20份、山蘇木10份、葛根15份、鴨跖草10份、蒲公英15份、茯苓20份、大瓦葦20份和甘草15份。上述治療風熱感冒的中藥組合物,所述原料藥經提取后添加輔料,用常規的制劑方法制成口服液、片劑、膠囊或顆粒劑。上述治療風熱感冒的中藥組合物,所述輔料為糊精、乳糖、淀粉、蔗糖、葡萄糖、微晶纖維素、甘露糖、甲基纖維素、羥丙基纖維素、羧甲基纖維素、甜菊苷的一種或幾種。上述治療風熱感冒的中藥組合物的方法,制備步驟為取所述金銀花、山蘇木、葛 根、鴨跖草、蒲公英、茯苓、大瓦葦和甘草原料藥合并,加水煎煮兩次,合并煎液,濃縮至65°C時相對密度為I. 10-1. 20,加乙醇使含醇量的體積百分比達65-85%,攪拌,靜置,過濾,濾液減壓濃縮至65°C時相對密度為I. 20-1. 30并回收乙醇,得濃縮液,加輔料及水制備成口服液,或將濃縮液噴霧干燥,粉碎成干浸膏粉,加入輔料,制成顆粒劑、片劑或膠囊劑。上述治療風熱感冒的中藥組合物的制備方法,煎煮條件為第一次加水為藥材重量的8-12倍量,煎煮l_2h,第二次加水為藥材重量的6-10倍量,煎煮l_2h。上述治療風熱感冒的中藥組合物的制備方法,所述噴霧干燥條件為進風溫度為100-120°C,出風溫度為80-90°C,物料溫度為70_90°C,霧化壓力為O. 2-0. 4兆帕,噴霧速度為 5-lOml/s。上述治療風熱感冒的中藥組合物在制備治療風熱感冒藥物中的應用通過動物和臨床實驗研究發現,本發明的中藥組合物具有很好的治療風熱感冒作用。因此,本發明還提供了上述藥物組合物的用途,即上述治療風熱感冒的中藥組合物在制備治療風熱感冒藥物中的應用。有益效果I、從中醫理論看,風熱感冒是風熱之邪犯表、肺氣失和所致。癥狀表現為發熱重、微惡風、頭脹痛、有汗、咽喉紅腫疼痛、咳嗽、痰粘或黃、鼻塞黃涕、口渴喜飲、舌尖邊紅、苔薄白微黃。風熱感冒多見于夏秋季,外感風熱所致。中醫認為,風熱感冒是感受風熱之邪所致的表證,對風熱感冒則當以辛涼解表、疏風清熱為法。本方金銀花、山蘇木疏風解表、清熱解毒為君藥,葛根、鴨跖草、蒲公英為臣藥,加強主藥疏風透熱之功;茯苓、大瓦葦為佐藥,生津止渴利尿,以使邪熱下行從小便而出,甘草為使藥,調和諸藥,諸藥合用,共奏辛涼解表、疏風清熱之功,用于治療風熱感冒。2、本發明處方設計合理,配伍嚴謹。3、本發明組成為中藥材,無毒副作用,價格便宜。
具體實施例方式以下通過實施例形式,對本發明的上述內容再作進一步的詳細說明,但不應將此理解為本發明上述主題的范圍僅限于以下的實例,凡基于本發明上述內容所實現的技術均屬于本發明的范圍。I、結合具體實施方式
,對本發明進一步說明如下
按下表中所列重量配比稱取本發明所需原料,單位份
權利要求
1.一種治療風熱感冒的中藥組合物,其特征在于,它所含的活性成分由下列重量份原料藥配比提取制備而成金銀花10-30份、山蘇木3-5份、葛根10-20份、鴨跖草5_15份、蒲公英10-20份、茯苓10-30份、大瓦葦10-30份和甘草10-20份。
2.如權利要求I所述治療風熱感冒的中藥組合物,其特征在于,它所含的活性成分由下列重量份原料藥配比提取制備而成金銀花20份、山蘇木10份、葛根15份、鴨跖草10份、蒲公英15份、茯苓20份、大瓦葦20份和甘草15份。
3.如權利要求I所述治療風熱感冒的中藥組合物,其特征在于,所述原料藥經提取后添加輔料,用常規的制劑方法制成口服液、片劑、膠囊或顆粒劑。
4.如權利要求3所述治療風熱感冒的中藥組合物,其特征在于,所述輔料為糊精、乳糖、淀粉、蔗糖、葡萄糖、微晶纖維素、甘露糖、甲基纖維素、羥丙基纖維素、羧甲基纖維素、甜菊苷的一種或幾種。
5.一種制備如權利要求I所述治療風熱感冒的中藥組合物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制備步驟為取所述金銀花、山蘇木、葛根、鴨跖草、蒲公英、茯苓、大瓦葦和甘草原料藥合并,力口水煎煮兩次,合并煎液,濃縮至65°C時相對密度為I. 10-1. 20,加乙醇使含醇量的體積百分比達65-85%,攪拌,靜置,過濾,濾液減壓濃縮至65°C時相對密度為I. 20-1. 30并回收乙醇,得濃縮液,加輔料及水制備成口服液,或將濃縮液噴霧干燥,粉碎成干浸膏粉,加入輔料,制成顆粒劑、片劑或膠囊劑。
6.如權利要求5所述治療風熱感冒的中藥組合物的制備方法,其特征在于,煎煮條件為第一次加水為藥材重量的8-12倍量,煎煮l_2h,第二次加水為藥材重量的6-10倍量,煎煮l_2h。
7.如權利要求5所述治療風熱感冒的中藥組合物的制備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噴霧干燥條件為進風溫度為100-120°C,出風溫度為80-90°C,物料溫度為70_90°C,霧化壓力為O. 2-0. 4兆帕,噴霧速度為5-10ml/s。
8.如權利要求I所述治療風熱感冒的中藥組合物在制備治療風熱感冒藥物中的應用。
全文摘要
本發明提供一種治療風熱感冒的中藥組合物,通過辛涼解表、疏風清熱,達到治療風熱感冒之目的,為了達到這個目地,采用如下技術方案它所含的活性成分由下列重量份原料藥配比提取制備而成金銀花10-30份、山蘇木3-5份、葛根10-20份、鴨跖草5-15份、蒲公英10-20份、茯苓10-30份、大瓦葦10-30份和甘草10-20份,并采用了相應的制備方法,該中藥組合物具有治療風熱感冒的功效。
文檔編號A61P29/00GK102836203SQ20121034441
公開日2012年12月26日 申請日期2012年9月18日 優先權日2012年9月18日
發明者不公告發明人 申請人:南京正亮醫藥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