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用于治療面癱的中藥及制備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藥學技術領域,尤其涉及一種用于治療面癱的中藥。
背景技術:
面癱病目前是臨床常見病、多發病,面癱是以口、眼向一側歪斜為主要表現的病癥。可發生于任何年齡,多見于冬季和夏季。發病急速,以一側面部發病為多。手、足陽經均上頭面部,當病邪阻滯面部經絡,尤其是手陽明和足陽明經筋功能失調,可導致面癱的發生。面癱病相當于西醫學的周圍性面神經麻痹,現代醫學認為,面癱屬急性非化膿性病,是莖乳孔內發出的面神經感受病毒感染或臨近組織炎性病變損傷,從而使局部營養血 管痙攣而致神經缺血或水腫;其病理基礎是面部神經管不能隨發炎的面神經充血、水腫增粗的需要而相應擴張,造成相對狹窄,出現面神經受壓,表現為面部表情肌癱瘓。西藥治療面癱主要使用激素、神經營養藥等,但是其效果并不理想。面癱在中醫中稱為口眼斜,《靈樞經·經筋》篇云“足陽明之筋,......其
病......卒口僻,急者目不合,熱則筋縱,目不開,頰筋有寒,則急引頰移口,有熱則筋馳縱
緩,不勝收故僻”。由此可見,其病因多因正氣不足,脈絡空虛,外感風寒,風熱之邪,侵入陽明,少陽之脈,以致經氣阻滯經脈失養,筋肌馳緩不收而發病,面癱是由于風痰阻于頭面經絡,足陽明之脈夾口環唇,足太陽之脈起于目內眥,陽明內蓄痰濁,太陽外中于風,風痰阻于頭面經絡,則經遂不利,筋肉失養,不用而緩,無邪之處氣血尚能運行,相對而急,緩者為急者牽引,故口眼喁斜。基于上述中醫理論,本發明以活血通絡、祛風散寒、清熱解毒為治療原則,提供一種用于治療面癱的中藥。通常中藥治療面癱有外用和內用兩種,本發明提供的是一種外用中藥,采用外用藥物治療面癱,能使藥物直接滲透皮膚,藥效直達病灶,能促進側支循環建立,減輕局部炎性滲出和水腫,改善神經周圍微循環,具有促進局部血流,改善神經營養,加快神經修復及傳導作用,具有見效快、療程短、效果好、無痛,無副反應的優勢。
發明內容
本發明所要解決的技術問題在于,提供一種用于治療面癱的外用中藥,其在治療面癱方面具有見效快、療程短、效果好、無痛,無副反應的優勢。為了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本發明提供了一種用于治療面癱的中藥,其包括海螵蛸、西紅花、益母草、王不留行、鉤藤、烏梢蛇、葛根、荷葉、鵝不食草、防風、西洋參、制何首烏、全蝎、連錢草、忍冬藤、黃芩、佩蘭、白扁豆、白術、黃芪、旋覆花、化橘紅、冰片、白芷和虎杖。其中,所述中藥中各組分的重量份數比為海螵蛸19 29重量份、西紅花39 49重量份、益母草31 41重量份、王不留行26 36重量份、鉤藤75 85重量份、烏梢蛇21 31重量份、葛根47 57重量份、荷葉20 30重量份、鵝不食草26 36重量份、防風28 38重量份、西洋參44 54重量份、制何首烏23 33重量份、全蝎36 46重量份、連錢草23 33重量份、忍冬藤19 29重量份、黃芩29 39重量份、佩蘭14 24重量份、白扁豆25 35重量份、白術47 57重量份、黃芪52 62重量份、旋覆花13 23重量份、化橘紅19 29重量份、冰片8 18重量份、白芷30 40重量份和虎杖23 33重量份。其中,所述中藥中各組分的重量份數比可為海螵蛸24 29重量份、西紅花44 49重量份、益母草36 41重量份、王不留行31 36重量份、鉤藤80 85重量份、烏梢蛇26 31重量份、葛根52 57重量份、荷葉25 30重量份、鵝不食草31 36重量份、防風33 38重量份、西洋參49 54重量份、制何首烏28 33重量份、全蝎41 46重量份、連錢草23 28重量份、忍冬藤19 24重量份、黃芩29 34重量份、佩蘭14 19重 量份、白扁豆30 35重量份、白術52 57重量份、黃芪57 62重量份、旋覆花13 18重量份、化橘紅19 24重量份、冰片8 13重量份、白芷35 40重量份和虎杖23 28重量份。其中,所述中藥中各組分的重量份數比可為海螵蛸24重量份、西紅花44重量份、益母草36重量份、王不留行31重量份、鉤藤80重量份、烏梢蛇26重量份、葛根52重量份、荷葉25重量份、鵝不食草31重量份、防風33重量份、西洋參49重量份、制何首烏28重量份、全蝎41重量份、連錢草28重量份、忍冬藤24重量份、黃芩34重量份、佩蘭19重量份、白扁豆30重量份、白術52重量份、黃芪57重量份、旋覆花18重量份、化橘紅24重量份、冰片13重量份、白芷35重量份和虎杖28重量份。其中,所述中藥中包括膽南星和竹茹,所述膽南星在所述中藥中的重量份數為19 29重量份,所述竹苑在所述中藥中的重量份數為24 34重量份。其中,所述中藥中加入菊花,所述菊花在所述中藥中的重量份數為31 41重量份。其中,當本發明所述中藥的劑型為藥膏時,其包括1000 1200重量份基質和700 800重量份上述的中藥,所述基質包括硬脂酸、氫氧化鉀、甘油、尼泊金乙酯和蒸餾水,在所述基質中各組分的重量分數為硬脂酸130 160重量份、氫氧化鉀6 9重量份、甘油400 600重量份、尼泊金乙酯O. 5 I. 5重量份和蒸餾水750 850重量份。本發明還提供了上述中藥的制備方法,所述中藥的劑型為藥膏,其包括以下步驟第一步,中藥成分的制備,將所述中藥各組分按比例混合,粉碎成40目 60目的粉末,加入相對于混合物質量2 4倍的醇濃度為85 95%的乙醇,加熱回流I 3小時,提取,過濾獲得第一提取液,過濾獲得的藥渣再加入相對于所述藥渣質量I 2倍的醇濃度為85 95%的乙醇,加熱回流I 3小時,提取,過濾獲得第二提取液,將第一提取液和第二提取液合并,減壓濃縮除去乙醇溶劑,干燥,獲得干膏,粉碎成100目 200目的粉末;第二步,基質的制備,將所述基質中的硬脂酸加熱溶化,保持在溫度為70°C 80°C,另外,將氫氧化甲、甘油、尼泊金乙酯和蒸餾水按比例混合,加熱,保持溫度在70V 80°C,將前面的硬脂酸液體緩緩加入到該蒸餾水中,同時攪拌冷卻;第二步,將第一步獲得的中藥粉末加入到第二步獲得的基質中并不斷研磨至均勻,獲得藥膏。本發明還提供了上述中藥的制備方法,所述中藥的劑型為貼膜,其包括以下步驟第一步,中藥成分的制備,將所述中藥各組分按比例混合,粉碎成40目 60目的粉末,加入相對于混合物質量2 4倍的醇濃度為85 95%的乙醇,加熱回流I 3小時,提取,過濾獲得第一提取液,過濾獲得的藥渣再加入相對于所述藥渣質量I 2倍的醇濃度為85 95%的乙醇,加熱回流I 3小時,提取,過濾獲得第二提取液,將第一提取液和第二提取液合并,減壓濃縮除去乙醇溶劑,干燥,獲得干膏,粉碎成100目 200目的粉末;第二步,將第一步制備的粉末6. 5 7. 5重量份,聚乙烯醇2 3重量份,甘油O. 5 I重量份充分混合攪拌,至無小氣泡產生,靜置20 30分鐘,制的混合膏體;第三步,將第二步制備的混合膏體用制膜機均勻涂布制膜,常溫下干燥后成形,切割成小片狀,置于無紡布上按照兩邊固定的方式固定,在含藥面粘貼玻璃紙,獲得貼膜。本發明還提供了上述的中藥在制備治療面癱的藥物中的應用。本發明的有益效果本發明提供的中藥在治療面癱方面具有見效快、療程短、效果好、無痛,無副反應的優勢。
具體實施例方式本發明提供了一種用于治療面癱的中藥,其包括海螵蛸、西紅花、益母草、王不留行、鉤藤、烏梢蛇、葛根、荷葉、鵝不食草、防風、西洋參、制何首烏、全蝎、連錢草、忍冬藤、黃芩、佩蘭、白扁豆、白術、黃芪、旋覆花、化橘紅、冰片、白芷和虎杖。所述中藥中各組分的重量份數比為海螵蛸19 29重量份、西紅花39 49重量份、益母草31 41重量份、王不留行26 36重量份、鉤藤75 85重量份、烏梢蛇21 31重量份、葛根47 57重量份、荷葉20 30重量份、鵝不食草26 36重量份、防風28 38重量份、西洋參44 54重量份、制何首烏23 33重量份、全蝎36 46重量份、連錢草23 33重量份、忍冬藤19 29重量份、黃芩29 39重量份、佩蘭14 24重量份、白扁豆25 35重量份、白術47 57重量份、黃芪52 62重量份、旋覆花13 23重量份、化橘紅19 29重量份、冰片8 18重量份、白芷30 40重量份和虎杖23 33重量份。所述中藥中各組分的重量份數比可進一步優選為海螵蛸24 29重量份、西紅花44 49重量份、益母草36 41重量份、王不留行31 36重量份、鉤藤80 85重量份、烏梢蛇26 31重量份、葛根52 57重量份、荷葉25 30重量份、鵝不食草31 36重量份、防風33 38重量份、西洋參49 54重量份、制何首烏28 33重量份、全蝎41 46重量份、連錢草23 28重量份、忍冬藤19 24重量份、黃岑29 34重量份、佩蘭14 19重量份、白扁豆30 35重量份、白術52 57重量份、黃芪57 62重量份、旋覆花13 18重量份、化橘紅19 24重量份、冰片8 13重量份、白芷35 40重量份和虎杖23 28重量份。所述中藥中各組分的重量份數比也可進一步優選為海螵蛸24重量份、西紅花44重量份、益母草36重量份、王不留行31重量份、鉤藤80重量份、烏梢蛇26重量份、葛根52重量份、荷葉25重量份、鵝不食草31重量份、防風33重量份、西洋參49重量份、制何首烏28重量份、全蝎41重量份、連錢草28重量份、忍冬藤24重量份、黃芩34重量份、佩蘭19重量份、白扁豆30重量份、白術52重量份、黃芪57重量份、旋覆花18重量份、化橘紅24重量份、冰片13重量份、白芷35重量份和虎杖28重量份。對于痰熱嚴重的患者,可以在所述中藥中加入膽南星和竹茹,所述膽南星在所述中藥中的重量份數為19 29重量份,所述竹茹在所述中藥中的重量份數為24 34重量份,進一步優選為膽南星24 29重量份,竹茹29 34重量份,最邊一步優選為膽南星24重量份,竹茹29重量份。對于頭痛眩暈嚴重的患者,可以在所述中藥中加入菊花,所述菊花在所述藥中的重量份數為31 41重量份,進一步優選為35 41重量份,更進一步優選為35重量份。方中,海螵蛸、西紅花、益母草、王不留行活血通經、祛瘀止痛,配鉤藤、烏梢蛇、全蝎祛風止痙、通絡止痛,葛根、荷葉、鵝不食草、防風、白芷祛風發表、去痙止痛,西洋參、白扁 豆、白術、黃芪益氣健脾,制何首烏、連錢草、忍冬藤、黃芩、佩蘭、虎杖清熱解毒,旋覆花、化橘紅清熱化痰,冰片開竅醒神、散熱之痛,諸藥合用,瘀化通絡,風祛痰消,經脈通暢。本發明的中藥是以外敷的形式使用的,其劑型可以為藥膏、貼膜。當本發明所述中藥的劑型為藥膏時,其包括1000 1200重量份基質和700 800重量份上述的中藥,所述基質包括硬脂酸、氫氧化鉀、甘油、尼泊金乙酯和蒸餾水,在所述基質中各組分的重量分數為硬脂酸130 160重量份、氫氧化鉀6 9重量份、甘油400 600重量份、尼泊金乙酯O. 5 I. 5重量份和蒸餾水750 850重量份。本發明還提供了上述中藥的制備方法,所述中藥的劑型為藥膏,其包括以下步驟第一步,中藥成分的制備,將所述中藥各組分按比例混合,粉碎成40目 60目的粉末,加入相對于混合物質量2 4倍的醇濃度為85 95%的乙醇,加熱回流I 3小時,提取,過濾獲得第一提取液,過濾獲得的藥渣再加入相對于所述藥渣質量I 2倍的醇濃度為85 95%的乙醇,加熱回流I 3小時,提取,過濾獲得第二提取液,將第一提取液和第二提取液合并,減壓濃縮除去乙醇溶劑,干燥,獲得干膏,粉碎成100目 200目的粉末;第二步,基質的制備,將所述基質中的硬脂酸加熱溶化,保持在溫度為70°C 80°C,另外,將氫氧化甲、甘油、尼泊金乙酯和蒸餾水按比例混合,加熱,保持溫度在70V 80°C,將前面的硬脂酸液體緩緩加入到該蒸餾水中,同時攪拌冷卻;第二步,將第一步獲得的中藥粉末加入到第二步獲得的基質中并不斷研磨至均勻,獲得藥膏。本發明還提供了上述中藥的制備方法,所述中藥的劑型為貼膜,其包括以下步驟第一步,中藥成分的制備,將所述中藥各組分按比例混合,粉碎成40目 60目的粉末,加入相對于混合物質量2 4倍的醇濃度為85 95%的乙醇,加熱回流I 3小時,提取,過濾獲得第一提取液,過濾獲得的藥渣再加入相對于所述藥渣質量I 2倍的醇濃度為85 95%的乙醇,加熱回流I 3小時,提取,過濾獲得第二提取液,將第一提取液和第二提取液合并,減壓濃縮除去乙醇溶劑,干燥,獲得干膏,粉碎成100目 200目的粉末;第二步,將第一步制備的粉末6. 5 7. 5重量份,聚乙烯醇2 3重量份,甘油O. 5 I重量份充分混合攪拌,至無小氣泡產生,靜置20 30分鐘,制的混合膏體;
第三步,將第二步制備的混合膏體用制膜機均勻涂布制膜,常溫下干燥后成形,切割成小片狀,置于無紡布上按照兩邊固定的方式固定,在含藥面粘貼玻璃紙,獲得貼膜。本發明還提供了上述的中藥在制備治療面癱的藥物中的應用。以下采用實施例來詳細說明本發明的實施方式,借此對本發明如何應用技術手段來解決技術問題,并達成技術效果的實現過程能充分理解并據以實施。實施例I藥膏I將海螵蛾24g、西紅花44g、益母草36g、王不留行31g、鉤藤80g、烏梢蛇26g、葛根 52g、荷葉25g、鵝不食草31g、防風33g、西洋參49g、制何首烏28g、全蝎41g、連錢草28g、忍冬藤24g、黃芩34g、佩蘭19g、白扁豆30g、白術52g、黃芪57g、旋覆花18g、化橘紅24g、冰片13g、白芷35g和虎杖28g混合,粉碎成50目的粉末,加入2600g的醇濃度為95%的乙醇,力口熱回流3小時,提取,過濾獲得第一提取液,過濾獲得的藥渣再加入650g的醇濃度為95%的乙醇,加熱回流3小時,提取,過濾獲得第二提取液,將第一提取液和第二提取液合并,減壓濃縮除去乙醇溶劑,干燥,獲得干膏,粉碎成100目的粉末,將基質中的150g硬脂酸加熱溶化,保持在溫度為80°C,另外,將8g氫氧化甲、500g甘油、Ig尼泊金乙酯和800g蒸餾水混合,加熱,保持溫度在80°C,將前面的硬脂酸液體緩緩加入到該蒸餾水中,同時攪拌冷卻,獲得基質,將前面獲得320g加入到400g獲得的基質中并不斷研磨至均勻,獲得藥膏I。實施例2藥膏2將海螵蛸28g、西紅花47g、益母草40g、王不留行33g、鉤藤85g、烏梢蛇29g、葛根56g、荷葉28g、鵝不食草34g、防風36g、西洋參52g、制何首烏31g、全蝎45g、連錢草28g、忍冬藤24g、黃芩34g、佩蘭19g、白扁豆33g、白術56g、黃芪60g、旋覆花18g、化橘紅24g、冰片13g、白芷38g、虎杖28g、膽南星24g和竹茹29g混合,粉碎成50目的粉末,加入2800g的醇濃度為95 %的乙醇,加熱回流3小時,提取,過濾獲得第一提取液,過濾獲得的藥渣再加入650g的醇濃度為95%的乙醇,加熱回流3小時,提取,過濾獲得第二提取液,將第一提取液和第二提取液合并,減壓濃縮除去乙醇溶劑,干燥,獲得干膏,粉碎成100目的粉末,將基質中的150g硬脂酸加熱溶化,保持在溫度為80°C,另外,將8g氫氧化甲、500g甘油、Ig尼泊金乙酯和800g蒸餾水混合,加熱,保持溫度在80°C,將前面的硬脂酸液體緩緩加入到該蒸餾水中,同時攪拌冷卻,獲得基質,將前面獲得320g加入到400g獲得的基質中并不斷研磨至均勻,獲得藥膏2。實施例3貼膜I將海螵蛾24g、西紅花44g、益母草36g、王不留行31g、鉤藤80g、烏梢蛇26g、葛根52g、荷葉25g、鵝不食草31g、防風33g、西洋參49g、制何首烏28g、全蝎41g、連錢草28g、忍冬藤24g、黃芩34g、佩蘭19g、白扁豆30g、白術52g、黃芪57g、旋覆花18g、化橘紅24g、冰片13g、白芷35g和虎杖28g混合,粉碎成50目的粉末,加入2600g的醇濃度為95%的乙醇,力口熱回流3小時,提取,過濾獲得第一提取液,過濾獲得的藥渣再加入650g的醇濃度為95%的乙醇,加熱回流3小時,提取,過濾獲得第二提取液,將第一提取液和第二提取液合并,減壓濃縮除去乙醇溶劑,干燥,獲得干膏,粉碎成100目的粉末,將700g制備的粉末6. 5 7. 5重量份,200g聚乙烯醇,80g甘油重量份充分混合攪拌,至無小氣泡產生,靜置30分鐘,制的混合膏體,將混合膏體用制膜機均勻涂布制膜,常溫下干燥后成形,切割成小片狀,置于無紡布上按照兩邊固定的方式固定,在含藥面粘貼玻璃紙,獲得貼膜I。
實施例4貼膜2將海螵蛸28g、西紅花47g、益母草40g、王不留行33g、鉤藤85g、烏梢蛇29g、葛根56g、荷葉28g、鵝不食草34g、防風36g、西洋參52g、制何首烏31g、全蝎45g、連錢草28g、忍冬藤24g、黃芩34g、佩蘭19g、白扁豆33g、白術56g、黃芪60g、旋覆花18g、化橘紅24g、冰片13g、白芷38g、虎杖28g和菊花35g混合,粉碎成50目的粉末,加入2800g的醇濃度為95%的乙醇,加熱回流3小時,提取,過濾獲得第一提取液,過濾獲得的藥渣再加入650g的醇濃度為95%的乙醇,加熱回流3 小時,提取,過濾獲得第二提取液,將第一提取液和第二提取液合并,減壓濃縮除去乙醇溶劑,干燥,獲得干膏,粉碎成100目的粉末,將700g制備的粉末6. 5 7. 5重量份,200g聚乙烯醇,80g甘油重量份充分混合攪拌,至無小氣泡產生,靜置30分鐘,制的混合膏體,將混合膏體用制膜機均勻涂布制膜,常溫下干燥后成形,切割成小片狀,置于無紡布上按照兩邊固定的方式固定,在含藥面粘貼玻璃紙,獲得貼膜2。實施例5臨床資料一般資料全部186例均為我院神經內科患者,住院54例,門診132例,隨機分為2組。治療組102例,男68例,女34例;年齡19 27歲;平均(42. 8±13. 5)歲;病程I 8日,平均(4. 5±1.7)日。對照組84例,男52例,女32例;年齡18 69歲,平均(38. 6±17. I)歲;病程I. 5 7. 8目,平均(4. 1± I. 9)日。2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 >O. 05),具有可比性。納入標準所有病例均符合《神經病學》中面癱的診斷標準。臨床表現為患側面部表情肌癱瘓,額紋消失,眼裂不能閉合或閉合不全,鼻唇溝變淺,口角下垂,露齒時口角歪向健側,患側鼓腮、吹氣不能。部分患者還伴有患側舌前2/3味覺消失、聽覺過敏、乳突疼痛。并已排除其他疾病(包括吉蘭-巴雷綜合征、后顱窩腫瘤、神經萊姆病、糖尿病、創傷、腮腺疾病及中耳炎等)引發面癱的可能,除周圍性面癱外,無其他神經系統陽性體征。面肌功能臨床分級采用目前國際公認的HouS-Brackman(H-B)面神經功能分級評價標準,I級面部運動功能正常,沒有無力及聯帶運動;11級面部運動功能僅有輕度不對稱,可能有輕度的聯帶運動;ΙΠ級有明顯的不對稱及明顯的繼發性缺陷(即并發癥),但是額部有運動,額部運動的出現表示神經功能沒有完全變性;IV級明顯不對稱,沒有額部運動,面部無力伴有毀容性聯帶運動或集團性運動;ν級面部僅有輕微的運動,額部沒有運動,面部功能沒有恢復到出現繼發性缺陷級患側面部沒有任何的運動或肌張力消失。治療方法對照組聯合給予地塞米松磷酸鈉注射液(河南潤弘制藥股份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41020330) 10 20mg,每日I次靜脈滴注,連續注射18日;同時給予維生素BI注射液(石藥銀湖制藥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14020719) 100m g、維生素B12注射液(廣東南國藥業有限公司,國藥準字Η44022523)500μ8,每日I次肌肉注射,連續注射18日;阿昔洛韋片(湖南迪諾制藥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43020657)0. 2g,每日5次口服,連服21日。治療組
在治療過程中每日在地倉穴、四白穴、頰車穴、攢竹穴、陽白穴、風池穴、翳風穴、絲竹空穴、大椎穴、牽正穴、下關穴、合谷穴和太陽穴周圍涂抹實施例I制備的藥膏,每日涂抹5 7次,每次保持40分鐘 I小時,連續治療21日。還可以同時選擇上述穴位中的5-8個穴位進行針灸或按摩治療。療效標準采用H-B分級標準。痊愈達H-B I級,雙側額紋、鼻唇溝恢復對稱,閉眼正常,鼓腮時口角不漏氣,示齒無歪斜,面部表情正常;顯效達H-BII級,即雙側額紋與鼻 唇溝基本對稱,眼閉合欠實,示齒時見口角略不對稱,鼓腮時口角不漏氣;好轉由H-BIV VI級經治療后改善為III級以上;無效治療后仍停留在H-BIV級以上。觀察指標分別于門診就診或入院第2日和治療3周后檢查瞬目反射(bink reflex,BR):采用丹麥丹迪電子公司Keypoint肌電圖/誘發電位儀,患者仰臥,閉目放松,以表面電極記錄,記錄電極位于眼瞼下眼輪匝肌處,參考電極位于眼角外側,地線置于前額,刺激一側眶上神經,雙側眼輪匝肌記錄,電流強度為13 18mA,分析時間100ms,重復4 6次,每次刺激間隔5 10s,測量雙側R1、R2、R2'波的潛伏期,取其均值。統計學方法采用SPSS 11. O統計軟件包進行統計學分析,率的比較采用X2檢驗,計量資料用均數土標準差pc ± s )表示,采用t檢驗。P < O. 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結果2組療效比較,見表I。表I治療組和對照組療效比較
組別 η痊愈顯效好轉無效總有效率(% )
~治療組 102 62297496. 1%
對照組 84 2923171582. 1%表I可見,采用本發明的藥膏I對治療面癱具有顯著的提高。2組治療前后BR各波潛伏期比較,見表2。表2治療組和對照組BR各波潛伏期情況比較
權利要求
1.用于治療面癱的中藥,其特征在于,包括海螵蛸、西紅花、益母草、王不留行、鉤藤、烏梢蛇、葛根、荷葉、鵝不食草、防風、西洋參、制何首烏、全蝎、連錢草、忍冬藤、黃芩、佩蘭、白扁豆、白術、黃芪、旋覆花、化橘紅、冰片、白芷和虎杖。
2.如權利要求I所述的中藥,其特征在于所述中藥中各組分的重量份數比如下 海螵蛸19 29重量份、西紅花39 49重量份、益母草31 41重量份、王不留行26 36重量份、鉤藤75 85重量份、烏梢蛇21 31重量份、葛根47 57重量份、荷葉20 30重量份、鵝不食草26 36重量份、防風28 38重量份、西洋參44 54重量份、制何首烏23 33重量份、全蝎36 46重量份、連錢草23 33重量份、忍冬藤19 29重量份、黃芩29 39重量份、佩蘭14 24重量份、白扁豆25 35重量份、白術47 57重量份、黃芪52 62重量份、旋覆花13 23重量份、化橘紅19 29重量份、冰片8 18重量份、白芷30 40重量份和虎杖23 33重量份。
3.如權利要求I所述的中藥,其特征在于所述中藥中各組分的重量份數比如下 海螵蛸24 29重量份、西紅花44 49重量份、益母草36 41重量份、王不留行31 36重量份、鉤藤80 85重量份、烏梢蛇26 31重量份、葛根52 57重量份、荷葉25 30重量份、鵝不食草31 36重量份、防風33 38重量份、西洋參49 54重量份、制何首烏28 33重量份、全蝎41 46重量份、連錢草23 28重量份、忍冬藤19 24重量份、黃芩29 34重量份、佩蘭14 19重量份、白扁豆30 35重量份、白術52 57重量份、黃芪57 62重量份、旋覆花13 18重量份、化橘紅19 24重量份、冰片8 13重量份、白 Ε 35 40重量份和虎杖23 28重量份。
4.如權利要求I所述的中藥,其特征在于所述中藥中各組分的重量份數比如下海螵蛸24重量份、西紅花44重量份、益母草36重量份、王不留行31重量份、鉤藤80重量份、烏梢蛇26重量份、葛根52重量份、荷葉25重量份、鵝不食草31重量份、防風33重量份、西洋參49重量份、制何首烏28重量份、全蝎41重量份、連錢草28重量份、忍冬藤24重量份、黃芩34重量份、佩蘭19重量份、白扁豆30重量份、白術52重量份、黃芪57重量份、旋覆花18重量份、化橘紅24重量份、冰片13重量份、白芷35重量份和虎杖28重量份。
5.如權利要求I所述的中藥,其特征在于所述中藥中包括膽南星和竹茹,所述膽南星在所述中藥中的重量份數為19 29重量份,所述竹茹在所述中藥中的重量份數為24 34重量份。
6.如權利要求I所述的中藥,其特征在于所述中藥中加入菊花,所述菊花在所述中藥中的重量份數為31 41重量份。
7.如權利要求I所述的中藥,其特征在于當所述中藥的劑型為藥膏時,其包括1000 1200重量份基質和700 800重量份上述的中藥,所述基質包括硬脂酸、氫氧化鉀、甘油、尼泊金乙酯和蒸餾水,在所述基質中各組分的重量分數為硬脂酸130 160重量份、氫氧化鉀6 9重量份、甘油400 600重量份、尼泊金乙酯O. 5 I. 5重量份和蒸懼水750 850重量份。
8.權利要求I至7所述的中藥的制備方法,其特征在于當所述中藥的劑型為藥膏,其包括以下步驟, 第一步,中藥成分的制備,將所述中藥各組分按比例混合,粉碎成40目 60目的粉末,加入相對于混合物質量2 4倍的醇濃度為85 95%的乙醇,加熱回流I 3小時,提取,過濾獲得第一提取液,過濾獲得的藥渣再加入相對于所述藥渣質量I 2倍的醇濃度為85 95%的乙醇,加熱回流I 3小時,提取,過濾獲得第二提取液,將第一提取液和第二提取液合并,減壓濃縮除去乙醇溶劑,干燥,獲得干膏,粉碎成100目 200目的粉末;第二步,基質的制備,將所述基質中的硬脂酸加熱溶化,保持在溫度為70°C 80°C,另夕卜,將氫氧化甲、甘油、尼泊金乙酯和蒸餾水按比例混合,加熱,保持溫度在70°C 80°C,將前面的硬脂酸液體緩緩加入到該蒸餾水中,同時攪拌冷卻; 第二步,將第一步獲得的中藥粉末加入到第二步獲得的基質中并不斷研磨至均勻,獲得藥膏。
9.權利要求I至7所述的中藥的制備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中藥的劑型為貼膜,其包括以下步驟, 第一步,中藥成分的制備,將所述中藥各組分按比例混合,粉碎成40目 60目的粉末,加入相對于混合物質量2 4倍的醇濃度為85 95%的乙醇,加熱回流I 3小時,提取,過濾獲得第一提取液,過濾獲得的藥渣再加入相對于所述藥渣質量I 2倍的醇濃度為85 95%的乙醇,加熱回流I 3小時,提取,過濾獲得第二提取液,將第一提取液和第二提取液合并,減壓濃縮除去乙醇溶劑,干燥,獲得干膏,粉碎成100目 200目的粉末;第二步,將第一步制備的粉末6. 5 7. 5重量份,聚乙烯醇2 3重量份,甘油O. 5 I重量份充分混合攪拌,至無小氣泡產生,靜置20 30分鐘,制的混合膏體; 第三步,將第二步制備的混合膏體用制膜機均勻涂布制膜,常溫下干燥后成形,切割成小片狀,置于無紡布上按照兩邊固定的方式固定,在含藥面粘貼玻璃紙,獲得貼膜。
10.權利要求I至7所述的中藥在制備治療面癱的藥物中的應用。
全文摘要
本發明提供了一種用于治療面癱的中藥及制備方法,其中藥包括海螵蛸、西紅花、益母草、王不留行、鉤藤、烏梢蛇、葛根、荷葉、鵝不食草、防風、西洋參、制何首烏、全蝎、連錢草、忍冬藤、黃芩、佩蘭、白扁豆、白術、黃芪、旋覆花、化橘紅、冰片、白芷和虎杖。本發明提供的中藥在治療面癱方面具有見效快、療程短、效果好、無痛,無副反應的優勢。
文檔編號A61K35/64GK102846872SQ20121036149
公開日2013年1月2日 申請日期2012年9月14日 優先權日2012年9月14日
發明者畢延萍 申請人:畢延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