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乙肝藥的制作方法
乙肝藥技術領域是一種治療乙型肝炎的中藥制劑。
背景技術:
乙型肝炎,近代醫學名,系乙型肝炎病毒所致的一種感染病。乙型肝炎的病毒是乙型肝炎的病原體。目前已發現乙型肝炎病毒感染過程中至少有3種抗原。I、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能誘導機體產生相應的抗體(抗-HBs)。2、乙型肝炎核心抗原(HBsAg),存在于細胞核內,血循環中檢不出游離的(HBcAg),它的相應抗體(抗-HBc)。3、乙型肝炎e抗原(HBeAg),可作為體內有乙型肝炎復制和血清具有傳染性的一個重要指標,它的相應抗體(抗-HBe)人對乙型肝炎病毒均易感,在易感人群中,當免疫功能降低抗病力減弱時(正氣不足),容易感染。從中醫整體觀念來看,《內經》有“正氣存內,邪可不干”、“邪之所湊,其氣必虛,虛者補之,實者瀉之、客者除之”的論點和治則。發明內容根據《內經》“邪之所湊,其氣必虛”的論點乙型肝炎(以下簡稱乙肝)就是正氣不足(免疫功能低下)時感染乙型肝炎病毒所致。出現“正虛邪實的病理變化”及其一系列的軀體化癥狀如食欲不振、乏力、嘔吐、腹脹、腹瀉、肝區痛、低熱、小便黃等癥狀;一般情況較差,面色晦而黝黑,可有蜘蛛痣或肝掌,肝腫大而質較硬。脾亦可腫大;部分病者可出現關節炎、蕁麻疹、腎炎、潰瘍性結腸炎、慢性胃炎等肝外系損傷的癥狀;血清谷丙轉氨酶多持續或反復升高,常伴有絮濁試驗長期明顯異常,可有白蛋白減低,球蛋白增加,IgG常明顯增高,亦可見輕度出血傾向,如齒齦出血和紫癜。最后發展成肝硬化、肝癌。 本發明治療乙肝的中藥制劑是根據《內經》“正氣存內、邪不可干”,“邪之所湊、其氣必虛”,“虛者補之、實者瀉之、客者除之”或“見肝之病、當先實脾”的論點和治則進行配伍的,其原料是由沙參3份生地3份麥冬2份當歸2份枸杞2份川楝2份黨參3份黃芪3份虎杖3份板藍根3份青黛I份柴胡3份茯苓2份白術2份炙甘草2份半夏2份生姜I. 5份陳皮2份木香2份桂枝I份葛根2份藿香2份附片3份淫羊藿2份菟絲子L 5份鎖陽I. 5份玄參3份龜板3份田基黃3份垂盆草3份黃芩2份枳殼2份五味子2份按重量比組成,水煎即得。其中生地、沙參、麥冬、當歸、枸杞、五味子、滋陰養血生津以柔肝,川楝、柴胡、疏泄肝氣;黨參、白術、茯茶、炙甘草、陳皮、半夏、桂枝扶陽補氣溫中滌飲,枳殼以散胃腸氣滯,藿香、木香、葛根芳香化濁,以升陽行氣,引以生姜開胃調中,虎杖、板藍根、青黛、清熱解毒,可能有抑制或殺滅病毒的作用同時五味子、黃芪、柴胡、垂盆草、田基黃能降低轉氨酶,炙甘草、當歸、柴胡、黨參、黃芪、白術、五味子還能保護肝臟,防止肝糖元減少阻止脂肪在肝內蓄積,抑制纖維增生,增強網狀內皮系的吞噬功能,提高抗病能力,促進肝細胞新生;附片、淫羊藿、菟絲子、鎖陽、生地、麥冬、玄參、龜板、炙甘草促進體內抗體捉前生成。乙肝到目前為止,還沒有特效藥,大多數乙肝患者,經治療后HBsAg仍難以迅速轉陰,故病程易遷延易轉變,乙肝——肝硬化——肝癌。而用本發明的乙肝藥來治療乙肝,能使患者在短時間內肝功能恢復正常,HBsAg迅速轉陰,HBV-DNA降至正常范圍內。阻止乙肝轉變,最終使乙肝病人痊愈。
綜上所述,由上述原料藥物配伍組成的乙肝藥,具有滋陰疏肝、健脾和胃、理氣止痛、益氣解毒、促成抗體生成,保護肝臟的作用。本發明的中藥制劑能有效的的治療乙肝及其伴發的軀體化癥狀。多年來通過對無數患者進行的臨床實驗,其結果均取得了顯著的療效。現以100例患者有關臨床治療的情況,詳述如下I.病人概況選擇病史、病情、年齡、性別及原始治療方法等項目。2.病人來源門診患者。3.病人入組標準一律以國家醫院化驗檢查結果一乙肝為標準;性別、年齡不限,治療前停用各種中西藥物。4.服藥方法溫服,每日3次,早、中、晚飯前I個小時各服一次,3個月為I療程。5.療效評定(I)痊愈化驗檢查(肝功,2對半。HBV-DNA)完全正常,軀體化癥狀完全消失。(2)顯效化驗檢查(肝功,2對半。HBV-DNA)接近正常,軀體化癥狀顯著減輕。(3)有效化驗檢查(肝功,2對半。HBV-DNA)有所好轉,軀體化癥狀有所減輕。(4)無效化驗檢查(肝功,2對半。HBV-DNA)沒有好轉,軀體化癥狀沒有減輕。6.療效分析;(I)性別按入組標準,100例其中男性40例(40% );女性60例(60% )。(2)病程5個月-I年的30例一年以上的70例。(3)年齡組8-17歲20例,18-40歲60例,40以上20例。(4)療效有效率100%,痊愈95%以上,其中4%的患者沒有堅持服藥而未痊愈通過采用本發明的中藥制劑治療乙肝收到了卓越的療效。本組病例治療前,多數患者都經過中西醫藥治療均因療效不佳或病情更加惡化,而前來醫治的。在服用本發明的中藥制劑過程中,不得服用其它藥物。本發明的中藥制劑滋陰疏肝、健脾和胃、理氣止痛、益氣解毒、促成抗體生成,保護肝臟的作用。患者服后無任何毒副反應,且療效顯著。其治愈效達95%以上病例(1)患者張建明男27歲住長壽區太平鄉雷家溝。于1998年3月11日,來我處診治,經西醫化驗診斷為乙肝,經用本發明的中藥制劑治療服藥至4月I號患者去長壽中醫院化驗檢查肝功,2對半。HBV-DNA全部正常。(2)患者楊曉芹女30歲住長壽區黃角彎。于2004年7月24日,來我處診治,經西醫檢查診斷I、乙肝,2、胃及十二指腸球部潰瘍、3、噴門炎,4、慢性淺表性胃炎。5、不孕經用本發明中藥制劑治療3個月后,經胃鏡檢查胃及十二指腸一切病變痊愈,繼續服藥后乙肝也愈,并生下一女孩。7.具體實施方式
將原材料藥沙參30g生地30g麥冬20g當歸20g枸杞20g川楝20g黨參30g黃芪30g虎杖30g板藍根30g青黛IOg柴胡30g茯苓20g白術20g炎甘草20g半夏20g生姜15g陳皮20g木香20g桂枝IOg葛根20g藿香20g附片30g淫羊藿20g菟絲子15g鎖陽15g玄參30g龜板30g田基黃30g垂盆草30g黃芩20g枳殼20g五味子20g除青黛外,先將附片、龜板放入陶瓷罐內,加適量的水,加蓋,先用武火煎沸后,改為文火,其余的藥用冷水漫過藥面浸泡等附片先煎I小時后,將泡的藥和水倒入陶瓷罐內與附片同煎,煎沸后改為文火煎半小時倒出藥液,再加冷水入陶瓷罐內,煎法同前,將2次的藥液混合過濾調入青黛即成。共口服,2天服完,每日3次,早、中、晚飯前I個小時各服 一次。
權利要求
1.一種治療乙肝的中藥制劑,其特征在于原料藥由沙參3份生地3份麥冬2份當歸2份枸杞2份川楝2份黨參3份黃苗3份虎杖3份板藍根3份青黛I份柴胡3份茯苓2份白術2份炙甘草2份半夏2份生姜I. 5份陳皮2份木香2份桂枝I份葛根2份藿香2份附片3份淫羊藿2份菟絲子I. 5份鎖陽I. 5份玄參3份龜板3份田基黃3份垂盆草3份黃芩2份枳殼2份五味子2份按重量比組成上述原料藥除青黛外,水煎,去渣取液濾過調入青黛,即得。
2.根據權利要求I所述的一種治療乙肝的中藥制劑,其特征在于先將附片、龜板放入陶瓷罐內,加適量的水,加蓋,先用武火煎沸后,改為文火,其余的藥用冷水漫過藥面浸泡等附片先煎I小時后,將泡的藥和水倒入陶瓷罐內與附片同煎,煎沸后改為文火煎半小時倒出藥液,再加冷水入陶瓷罐內,煎法同前,將2次的藥液混合過濾調入青黛,即成。
全文摘要
乙肝是人體正氣不足,感染了乙肝病毒而成。本發明是一種治療乙肝的中藥制劑。是由原材料沙參3份 生地3份 麥冬2份 當歸2份 枸杞2份 川楝2份 黨參3份 黃芪3份 虎杖3份 板藍根3份 青黛1份 柴胡3份 茯苓2份 白術2份 炙甘草2份 半夏2份 生姜1.5份 陳皮2份 木香2份 桂枝1份 葛根2份 藿香2份 附片3份 淫羊藿2份 菟絲子1.5份 鎖陽1.5份 玄參3份 龜板3份 田基黃3份 垂盆草3份 黃芩2份 枳殼2份 五味子2份按重量比組成,水煎去渣濾過調入青黛即得。本發明具有增強人體正氣和抑制或殺滅乙肝病毒,起到扶正、祛邪、解毒的作用。用以治療乙肝能起到卓越的藥效。若能堅持治療完全可以達到治愈的目的。
文檔編號A61P31/20GK102861310SQ20121036240
公開日2013年1月9日 申請日期2012年9月17日 優先權日2012年9月17日
發明者喻可安 申請人:喻可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