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治療乳腺增生的中藥藥丸的制作方法
【專利摘要】本發明公開了一種治療乳腺增生的中藥藥丸,其有效成分由以下重量份的原料制成:大茴香35-65份、小茴香35-65份、丹參20-40份、牡蠣20-40份、蒲公英10-30份、金瓜10-30份、橘核10-30份、橘葉10-30份、炒川楝子10-30份、王不留行10-30份。本發明以天然的中藥材為原料,各味中藥藥效間具有協同作用,療效顯著,能有效治療乳腺增生疾病,本發明制成藥丸服用,服用方便,且對身體無毒副作用。
【專利說明】一種治療乳腺增生的中藥藥丸
【技術領域】
[0001] 本發明涉及一種治療乳腺增生的中藥藥丸,屬于中藥領域。
【背景技術】
[0002]乳腺增生是女性最常見的乳房疾病,其發病率占乳腺疾病的首位。近些年來該病發病率呈逐年上升的趨勢,年齡也越來越低齡化。在青春期或青年女性中,經前有乳房脹痛、有時疼痛會波及肩背部,經后乳房疼痛逐漸自行緩解,僅能觸到乳腺有些增厚,無明顯結節,這些是生理性改變,不是病,也不需要治療,屬于生理性的增生。乳腺增生癥是正常乳腺小葉生理性增生與復舊不全,乳腺正常結構出現紊亂,屬于病理性增生,它是既非炎癥又非腫瘤的一類病。多發于30-50歲女性,發病高峰為35-40歲
[0003]由于對乳腺增生發生的機理和病因尚無確切了解,目前治療上基本為對癥治療。部分病人發病后數月至1~2年后常可自行緩解,多不需治療。病理性的乳腺增生,需積極治療,尤其是囊性增生類型,由于存在癌變的可能,不能掉以輕心。臨床上常用的藥物多數是中成藥,具有活血化瘀、疏肝理氣、軟堅散結、調補氣血等作用。
【發明內容】
[0004]本發明目的是提供一種能夠治療乳腺增生的中藥藥丸,該藥丸以純天然中藥為原料,療效顯著且無毒副作用。
[0005]本發明的方案如下:一種治療乳腺增生的中藥藥丸,其有效成分由以下重量份的原料制成:大茴香35-65份、小茴香35-65份、丹參20-40份、牡蠣20-40份、蒲公英10-30份、金瓜10-30份、橘核10-30份、橘葉10-30份、炒川楝子10-30份、王不留行10-30份。
[0006]一種治療乳腺增生的中藥藥丸,其特優選方案的有效成分的由以下重量份的原料制成:大茴香40-60份、小茴香40-60份、丹參25-35份、牡蠣25-35份、蒲公英15-25份、金瓜15-25份、橘核15-25份、橘葉15-25份、炒川楝子15-25份、王不留行15-25份。
[0007]—種治療乳腺增生的中藥藥丸,其最佳方案的有效成分的由以下重量份的原料制成:大茴香48份、小茴香48份、丹參30份、牡販30份、蒲公英20份、金瓜20份、橘核20份、橘葉20份、炒川楝子20份、王不留行20份。
[0008]制備方法:稱取上述重量份原料,混合,烘干,粉碎成80-120目細粉,加入與藥粉重量比為1:1的煉蜜,混合均勻,制條,以5克/丸成丸,蜂蠟封存即可。
[0009]服用方法:口服,每日早晚各一次,每次一丸,用白開水送服。
[0010]各味中藥藥理作用:
[0011]大茴香:溫;辛;歸肝、腎、脾、胃經。溫陽散寒,理氣止痛。用于寒疝腹痛,腎虛腰痛,胃寒嘔吐,脘腹冷痛。
[0012]小茴香:味辛,性溫。入腎、膀胱、胃經。開胃進食,理氣散寒,有助陽道。主治:中焦有寒,食欲減退,惡心嘔吐,腹部冷痛;疝氣疼痛,睪丸腫痛;脾胃氣滯,脘腹脹滿作痛。
[0013]丹參:苦,微寒。入心、肝經。活血調經,祛瘀止痛,涼血消癰,清心除煩,養血安神。主治月經不調,經閉痛經,癥瘕積聚,胸腹刺痛,熱痹疼痛,瘡瘍腫痛,心煩不眠;肝脾腫大,心絞痛。
[0014]牡蠣:咸,微寒。歸肝、膽、腎經。平肝潛陽;重鎮安神;軟堅散結;收斂固澀。主治眩暈耳鳴;驚悸失眠;瘰疬癭瘤;癥瘕痞塊;自汗盜汗;遺精;崩漏;帶下。
[0015]蒲公英:甘,微苦,寒。清熱解毒,消腫散結。主治上呼吸道感染,眼結膜炎,流行性腮腺炎,高血糖,乳癰腫痛,胃炎,痢疾,肝炎,膽襄炎,急性闌尾炎,泌尿系感染,盆腔炎,癰癤疔瘡,咽炎,治急性乳腺炎,淋巴腺炎,瘰病,疔毒瘡腫,急性結膜炎,感冒發熱,急性扁桃體炎,急性支氣管炎、尿路感染。
[0016]金瓜:味甘、微苦,性平。能潤肺燥,下氣平喘。主治月經不調;關節酸痛;手腳痿縮;瘰疬。
[0017]橘核:苦,平。歸肝、腎經。理氣,止痛。治疝氣,睪丸腫痛,乳癰,腰痛,膀胱氣痛。
[0018]橘葉:苦,平。主治疏肝,行氣,化痰,消腫毒。治脅痛,乳癰,肺癰,咳嗽,胸膈痞滿,疝氣。
[0019]炒川楝子:苦,寒,有毒。入肝、胃、小腸經。主治除濕熱,清肝火,止痛,殺蟲。治熱厥心痛,脅痛,疝痛,蟲積腹痛。
[0020]王不留行:苦,平。歸肝,胃經。行血調經、消腫止痛、活血通乳、催生下乳、產后胸腺疏通。主治血瘀經閉,痛經,難產;產后乳汁不下,乳癰腫痛;熱淋,血淋,石淋。
[0021]本發明以天然的中藥材為原料,各味中藥藥效間具有協同作用,療效顯著,能有效治療乳腺增生病、乳房結塊、胸腋下脹痛。本發明制成藥丸服用,服用方便,且對身體無毒副作用。
[0022]下面結合臨床試驗數據來說明本發明的有益效果:
[0023]1、自2011年3月至2012年5月,本發明人應用本發明所制藥丸觀察治療100例乳腺增生患者,年齡最大者50歲,年齡最小者25歲,平均年齡39歲。
[0024]2、診斷標準:
[0025]A、乳房疼痛:常為脹痛或刺痛,可累及一側或兩側乳房,以一側偏重多見,疼痛嚴重者不可觸碰,甚至影響日常生活及工作。疼痛可向同側腋窩或肩背部放射;部分可表現為乳頭疼痛或癢。乳房疼痛常于月經前數天出現或加重,行經后疼痛明顯減輕或消失。
[0026]B、乳房腫塊:腫塊可發于單側或雙側乳房內,單個或多個,一般好發于乳房外上象限。表現為大小不一的片狀、結節狀、條索狀等,其中以片狀為多見。邊界不明顯,質地中等或稍硬,與周圍組織無粘連,常有觸痛。大部分乳房腫塊也有隨月經周期而變化的特點,月經前腫塊增大變硬,月經來潮后腫塊縮小變軟。
[0027]C、乳頭溢液:患者出現乳頭溢液,為自發溢液,多為淡黃色或淡乳白色,也有少者經擠壓乳頭可見溢出溢液。
[0028]3、治療方法:口服本發明的中藥藥丸,每日早晚二次,每次一丸,溫水送服,30天為一個療程,共服用三個療程。
[0029]4、療效標準:
[0030]治愈:癥狀及臨床體征消失,其他客觀檢查指標基本正常;
[0031]顯效:癥狀及臨床體征減輕,其他客觀檢查指標明顯改善;
[0032]無效:癥狀及 臨床體征無改善或加重,其他客觀檢查指標改善或加重。[0033]5、治療結果:對100例患者經過三個療程的治療觀察,85例患者取得治愈效果,10例串者顯效效果,5例患者治療無效,總有效率95%。
【具體實施方式】
[0034]為了更好的理解和實施本發明,下面結合具體實施例進一步說明本發明。
[0035]實施例1
[0036]稱取大茴香48份、小茴香48份、丹參30份、牡販30份、蒲公英20份、金瓜20份、橘核20份、橘葉20份、炒川楝子20份、王不留行20份;混合,烘干,粉碎成80-120目細粉,加入與藥粉重量比為1:1的煉蜜,混合均勻,制條,以5克/丸成丸,蜂蠟封存即可。
[0037]實施例2
[0038]稱取大茴香40份、小茴香40份、丹參25份、牡販30份、蒲公英20份、金瓜20份、橘核20份、橘葉28份、炒川楝子20份、王不留行20份;混合,烘干,粉碎成80-120目細粉,加入與藥粉重量比為1:1的煉蜜,混合均勻,制條,以5克/丸成丸,蜂蠟封存即可。
[0039]實施例3
[0040]稱取大茴香45份、小茴香45份、丹參25份、牡蠣22份、蒲公英20份、金瓜20份、橘核20份、橘葉28份、炒川楝子20份、王不留行20份;混合,烘干,粉碎成80-120目細粉,加入與藥粉重量比為1:1的煉蜜,混合均勻,制條,以5克/丸成丸,蜂蠟封存即可。
[0041]服用方法:口服,每日早晚各一次,每次一丸,用白開水送服。
[0042]典型病例1:李某,女,45歲,乳房內經檢查,有腫塊,常疼痛,服用本發明的中藥藥丸一個療程后,上述癥狀減緩,繼續服用一個療程后,癥狀完全消失。
[0043]典型病例2、王某,女,49歲,乳房經常疼痛,時常出現乳頭溢液,為自發溢液,多為淡黃色或淡乳白色,經醫院檢查為乳腺增生,服用本發明的中藥藥丸一個療程后,乳頭溢液明顯減少,乳房疼痛減緩,繼續服用二個療程后,上述癥狀完全消失,半年后回訪,病情無復發。
[0044]盡管上文對本發明的【具體實施方式】給予了詳細描述和說明,但是應該指明的是,我們可以依據本發明的構想對上述實施方式進行各種等效改變和修改,其所產生的功能作用仍未超出說明書所涵蓋的精神時,均應在本發明的保護范圍之內。
【權利要求】
1.一種治療乳腺增生的中藥藥丸,其特征是,其有效成分由以下重量份的原料制成:大茴香35-65份、小茴香35-65份、丹參20-40份、牡蠣20-40份、蒲公英10-30份、金瓜10-30份、橘核10-30份、橘葉10-30份、炒川楝子10-30份、王不留行10-30份。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治療乳腺增生的中藥藥丸,其特征是,其有效成分的由以下重量份的原料制成:大茴香40-60份、小茴香40-60份、丹參25-35份、牡蠣25-35份、蒲公英15-25份、金瓜15-25份、橘核15-25份、橘葉15-25份、炒川楝子15-25份、王不留行15-25份。
3.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治療乳腺增生的中藥藥丸,其特征是,其有效成分的由以下重量份的原料制成:大茴香48份、小茴香48份、丹參30份、牡販30份、蒲公英20份、金瓜20份、橘核20份、橘葉20份、炒川楝子20份、王不留行20份。
【文檔編號】A61P15/14GK103893328SQ201210571129
【公開日】2014年7月2日 申請日期:2012年12月26日 優先權日:2012年12月26日
【發明者】劉藥石 申請人:劉藥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