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一種溫膽藥物組合物及其制備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中醫藥領域,具體涉及一種溫膽藥物組合物及其制備方法。
背景技術:
今年以來,心血管疾病的發病率和死亡率均高于其它疾病。特別是冠心病,己成為危害人類健康的多發病、常見病。全世界每年有1200萬人死于心血管疾病。冠心病是臨床上最常見的心臟病,也是危害人類健康生一命的主要心血管病之一,在發達國家已成為人口死亡的主要原因,我國冠心病雖屬較低發病國家,但目前其發病、死亡率已呈現上升趨勢。心血管疾病對健康的嚴重危害,加之治療困難和醫療費用昂貴,給個人、家庭和社會帶來沉重的經濟和精神負擔。據全國疾病監測系統資料顯示,冠心病死亡率一直呈現上升趨勢,到2010年全國將有120萬人死于冠心病。我國冠心病每年新發75萬人,心血管病已成為我國城市居民的第位死因,其死亡率已高于口本、法國、瑞士、比利時等發達地區。中醫認為冠心病的發生是由于年老體衰,臟腑功能虛損,陰陽氣血失調,加之七情六淫的影響,導致氣滯血癖,胸陽不振,痰濁內生,使心脈痹阻而致病。心房纖顫是最常見的持續性心律失常,其發病率隨年齡增長而逐漸增高。房顫對人群死亡率、致殘率的影響非常顯著。房顫可引起心悸、頭暈、心絞痛甚至心力衰竭等不同的臨床癥狀,且心房顫引起的相關并發癥對人民群眾的生命健康構成了巨大的威脅,同時也消耗了大量的人力物力。房顫已成為21世紀新的心血管流行病。在中國房顫人數接近800萬,己成為一個嚴重威脅人民健康的疾病,我國的房顫患者絕對數量居世界首位,預示了房顫預防和治療任務的艱巨。目前,對于心血管疾病的治療,主要是糾正易患因素,調整生活方式及西藥治療。藥物治療主要包括硝酸酯類、鈣通道阻滯劑及血管緊張素轉換酶抑制劑等,這些藥物一般起效快,療效可靠,但反復使用則會產生耐藥性或產生不同程度的不良反應
發明內容
本發明提供了一種溫膽的銀花解毒藥物組合物及其制備方法。本發明提出的一種溫膽藥物組合物,包括半夏、紅花、茯苓、炙甘草、竹茹、枳實、生姜、大棗、黨參、韭白;由下述重量比例的中藥原料制成半夏5-20份、紅花5-30份、茯苓3-20份、炙甘草3-10份、竹茹5-20份、枳實5_20份、生姜5_20份、大棗1_5份、黨參10-50份、韭白5-20份。本發明中,所述的溫膽藥物組合物,由下述重量比例的中藥原料制成半夏10份、紅花15份、茯苓8份、炙甘草5份、竹茹10份、枳實10份、生姜10份、大棗3份、黨參30份、韭白9份。本發明中,所述的溫膽藥物組合物,是口服制劑。本發明中,所述的溫膽藥物組合物,一優選的口服制劑劑型為湯劑。本發明中,所述的溫膽藥物組合物的制備方法,所述的制備方法經過以下步驟,
(I)稱取所述重量比例的中藥原料,粉碎成粗粉,備用;(2)將步驟(I)中所得的中藥粗粉加5-10倍量水煎煮2次,第一次3小時,第二次2小時,合并煎液,濾過;既得。半夏塊莖含揮發油,內含主成分為3-乙酰氨基-5-甲基異惡唑、丁基乙烯基醚、3-甲基二十烷、十六碳烯二酸,還有2-氯丙烯酸甲酯、茴香腦、苯甲醛、1,5_戊二醇、2-甲基吡嗪、檸檬醒,1-辛烯、β -欖香烯、2-1^一烷酮、9-十七烷醇、棕櫚酸乙酯、戊醛肟等60多種成分。還含左旋麻黃堿、膽堿、β_谷留醇、胡蘿卜甙、尿黑酸、原兒茶醛、姜辣烯酮、黃芩甙、黃芩甙元、姜辣醇、12,13-環氧-9-羥基十九碳-7,10- 二烯酸及基衍生物等。紅花性味性溫,味辛。功能主治活血通徑、散瘀止痛。用于經閉、痛經、惡露不行、癥瘕痞塊、跌打損傷。古人常有於血在體內時,常加紅花一小把。紗布包煮開可用一天兩次泡腳,適用各種靜脈曲張,末梢神經炎,血液循環不好,腿腳麻木或青紫等淤血癥。含紅花醌甙、新紅花甙、紅花甙。紅花甙水解得葡萄糖和紅花素。亦含紅花黃色素。從色素中分離出紅色素和黃色素。紅花及其油中尚含棕櫚酸、肉豆蘧酸、月桂酸以及以棕櫚酸,硬脂酸、花生酸、油酸、亞油酸和亞麻酸等脂肪酸組成的甘油酸酯類。茯苓味甘、淡、性平,入藥具有利水滲濕、益脾和胃、寧心安神之功用。現代醫學研究茯苓能增強機體免疫功能,茯苓多糖有明顯的抗腫瘤及保肝臟作用。主治小便不利;水腫脹滿;痰飲咳逆;嘔吐;脾虛食少;泄瀉;心悸不安;失眠健忘;遺精白濁。茯苓菌核含多種成份三萜類茯苓酸、16 α -羥基齒孔酸、3 β -羥基-7. 9 (11)、24_羊毛甾三烯-21-酸、茯苓酸甲酯、16α-羥基齒孔酸甲酯、7,9 (11)-去氫茯苓酸甲酯、3 β,16α-二羥基_7,9 (11) ,24(31)-羊毛留三烯-21-酸甲酯、3-氫化松苓酸、齒孔酸、去氫齒孔酸、茯苓新酸、β香樹醇乙酸(β -羥基-16 α -乙酰氧基-7,9 (11),24-羊毛甾三烯_21_酸及7,9(11)去氫茯苓酸。炙甘草性味味甘,平。歸經歸心、肺、脾、胃經。功能與主治補脾和胃,益氣復脈。用于脾胃虛弱,倦怠乏力,心動悸,脈結代,可解附子毒。炙甘草臨床應用多為炙甘草湯,是以炙甘草為主要原料制成的湯。源于漢代張仲景《傷寒論》,原文曰“傷寒,脈結代,心動悸,炙甘草湯主之。”由炙甘草、生姜、桂枝、人參、生地、阿膠、麥冬、麻仁、大棗、清酒組成。綜合歷代醫家看法,認為炙甘草湯主要功效有1、補陰為主,如清·柯琴《傷寒來蘇集·傷寒附翼》指出本方以“生地為君`、麥冬為臣、炙甘草為佐,大劑以峻補真陰,開來學之滋陰一路也。”清·田宗漢《醫寄優陰論》也認為本方是“滋陰之祖方”。2、補血為主,如以清 唐容川為代表的一派醫家認為炙甘草湯是“補血之大劑”。3、氣血雙補,如以金·成無己《注解傷寒論》為代表,認為炙甘草湯的功效當為氣血雙補。“益虛補血氣而復脈”。4、陰陽并調,清代醫家尤在涇《傷寒貫珠集》指出炙甘草湯是“擴建中之制,為陰陽并調之法”。本方主治傷寒病后或重病恢復期陰血不足,血不榮心,虛羸少氣,心慌心悸,虛煩少眠,大便干澀,舌質略紅少苔,脈象結代不整。或肺痿久咳,吐涎沫稀痰,量多,咽燥而渴,或痰中帶血,心悸氣短,心中溫溫液液,失眠多汗,脈虛細而數,或偶見結代。竹茹性味性微寒,味甘。歸經肺、胃經。淡竹的竹茹含有對cAMP磷酸二酯酶抑制作用的成分2,5_ 二甲氧基-對-羥基苯甲醒,丁香醒,松柏醛。另含對苯二甲酸2’-羥乙基甲基酯。功效清熱止嘔,滌痰開郁。功效主治1.滌痰開郁①用于膽虛痰熱郁結、煩悶不寧、不得眠等證,可與枳實、茯苓、半夏、陳皮、甘草、生姜同用,如溫膽湯。②用于中風痰迷心鸞、舌強不能言,可與膽星、菖蒲、茯苓、半夏、橘紅、枳實、人參、甘草、生姜同用,如滌痰湯。2.清熱止嘔①用于濕熱嘔吐,可與黃連、半夏、陳皮同用,如黃連橘皮竹茹半夏湯。②用于胃虛熱所致的嘔吐或噦逆,可與橘皮、黨參、甘草、生姜、大棗同用。3.清熱除煩用于熱病后余熱未盡,心煩意亂,可用竹葉、石膏加竹茹、蘆根。枳實性味苦;辛;寒。歸經歸脾;胃;肝;心經。功能主治積滯內停;痞滿脹痛;大便秘結;瀉痢后重;結胸;胃下垂;子宮脫垂;脫肛。枳實果實含揮發油,主要成分為d-檸檬烯,并有枸櫞醛、d-芳樟醇和鄰氨基苯甲酸甲酯等。另含黃酮類,主要有酸橙素、苦橙甙、橙皮甙、新橙皮甙、柚皮甙、苦橙丁。另含辛弗林、苦橙酸、檸檬苦素、N-甲基酪胺和維生素A、B、C,枸櫞酸等。生姜指姜屬植物的塊根莖。性溫,其特有的“姜辣素”能刺激胃腸黏膜,使胃腸道充血,消化能力增強,能有效地治療吃寒涼食物過多而引起的腹脹、腹痛、腹瀉、嘔吐等。吃過生姜后,人會有身體發熱的感覺,這是因為它能使血管擴張,血液循環加快,促使身上的毛孔張開,這樣不但能把多余的熱帶走,同時還把體內的病菌、寒氣一同帶出。當身體吃了寒涼之物,受了雨淋或在空調房間里呆久后,吃生姜就能及時消除因肌體寒重造成的各種不適。性味辛、微溫,歸經歸肺脾胃經。功能發汗解表,溫中止嘔,溫肺止咳,解魚蟹毒,解藥毒。生姜含有辛辣和芳香成分。辛辣成分為一種芳香性揮發油脂中的"姜油酮"。其中主要為姜油萜、水茴香、樟腦萜、姜酚、桉葉油精、淀粉、粘液等。生姜為芳香性辛辣健胃藥,有溫暖、興奮·、發汗、止嘔、解毒、溫肺止咳等作用,特別對于魚蟹毒,半夏、天南星等藥物中毒有解毒作用。適用于外感風寒、頭痛、痰飲、咳嗽、胃寒嘔吐;在遭受冰雪、水濕、寒冷侵襲后,急以姜湯飲之,可增進血行,驅散寒邪。大棗又名紅棗,古稱美棗,含蛋白質很多,每百克棗中含120毫克左右。含糖量也很高,鮮棗為20% 30%,干棗可高達55% 80 %。每百克含脂肪20毫克左右。大棗最大的特點是維生素的含量極高,每百克鮮棗中維生素C為380毫克 600毫克,,比蘋果、桃等高一百倍左右,所含維生素P,比起公認含維生素P很多的檸檬來還高十倍以上。具有潤心肺、止咳、補五臟、治虛損、和百藥、除腸胃癖氣的功效。黨參性平,味甘、微酸。歸脾、肺經。功能主治補中益氣,健脾益肺。用于脾肺虛弱,氣短心悸,食少便溏,虛喘咳嗽,內熱消渴。黨參含多種糖類、酚類、留醇、揮發油、黃芩素葡萄糖甙、皂甙及微量生物堿,具有增強免疫力、擴張血管、降壓、改善微循環、增強造血功能等作用。此外對化療放療引起的白細胞下降有提升作用。中藥方劑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瑰寶,其臨床療效日益被世界所認可,是國家的一筆寶貴的財富。目前,許多國家投入了大量的人力、財力,應用現代科學技術對中藥方劑
進行研究和生產,為他們帶來了豐厚的利潤。而我國的中藥研究開發與日、韓、歐美相比已經有了一定的差距,尤其在高檔次的產品上我國更是幾乎空白,我國的中藥產業面臨嚴重挑戰。因此,我們只有大力開發現代中藥制劑新產品,提高制劑下藝水平和產品質量、加大對中藥方劑知識產權的專利保護力度,才能在激烈的國際競爭中立于不敗之地,維護我國和企業的中藥方劑的自主知識產權和利益。本發明是以現代中醫藥理論和中藥制劑生產的新工藝、新技術為依托開發研制的。本發明的優點是工藝簡單,配制使用方便,療效顯著,不易復發。以上諸藥調和,充分加強了補心氣、理氣化痰、振胸陽、治心氣虛癥冠心病之功效。使用方法水煎兩次分兩次服,每日一或二劑。
具體實施例方式以下結合實施例來說明本發明。實施例1。本發明中,所述的一種所述的溫膽藥物組合物的制備方法,包括如下步驟
(1)稱取原料藥半夏10g、紅花15g、獲茶8g、炎甘草5g、竹苑10g、積實10g、生姜10g、大棗3g、黨參30g、韭白9g,粉碎成粗粉,過篩,備用;
(2)將步驟(I)中所得的中藥粗粉加5倍量水煎煮2次,第一次3小時,第二次2小時,合并煎液,濾過;既得。實施例2。本發明中,所述的一種所述的溫膽藥物組合物的制備方法,包括如下步驟
(I)稱取原料藥半夏10g、紅花15g、獲茶8g、炎甘草5g、竹苑10g、積實10g、生姜10g、大棗3g、黨參30g、韭白9g,粉碎成粗粉,過篩,備用;(2)將步驟(I)中所得的中藥粗粉加10倍量水煎煮2次,第一次3小時,第二次2小時,合并煎液,濾過;既得。病例1:沈某,男,54歲,患冠心病5 年。2009年8月7日經本發明藥物治療,11月后痊愈,未復發。病例2 :李某,男,63歲,患心顫10年。2009年3月16日經本發明藥物治療,7月
后痊愈,未復發。以上所述,僅為本發明較佳的具體實施方式
,但本發明的保護范圍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術領域的技術人員在本發明披露的技術范圍內,根據本發明的技術方案及其發明構思加以等同替換或改變,都應涵蓋在本發明的保護范圍之內。
權利要求
1.一種溫膽藥物組合物,其特征在于包括半夏、紅花、茯苓、炙甘草、竹茹、枳實、生姜、大棗、黨參、韭白;由下述重量比例的中藥原料制成半夏5-20份、紅花5-30份、茯苓3-20份、炙甘草3-10份、竹茹5-20份、枳實5_20份、生姜5_20份、大棗1_5份、黨參10-50份、韭白5-20份。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溫膽藥物組合物,其特征在于由下述重量比例的中藥原料制成半夏10份、紅花15份、茯苓8份、炙甘草5份、竹茹10份、枳實10份、生姜10份、大棗3份、黨參30份、韭白9份。
3.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溫膽藥物組合物,其特征在于是口服制劑。
4.根據權利要求3所述的溫膽藥物組合物,其特征在于一優選的口服制劑劑型為湯劑。
5.根據權利要求4所述的溫膽藥物組合物的制備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制備方法經過以下步驟, (1)稱取所述重量比例的中藥原料,粉碎成粗粉,備用; (2)將步驟(I)中所得的中藥粗粉加5-10倍量水煎煮2次,第一次3小時,第二次2小時,合并煎液,濾過;既得。
全文摘要
本發明公開了一種溫膽藥物組合物,包括半夏、紅花、茯苓、炙甘草、竹茹、枳實、生姜、大棗、黨參、韭白。本發明是以現代中醫藥理論和中藥制劑生產的新工藝、新技術為依托開發研制的。本發明的優點是工藝簡單,配制使用方便,療效顯著,不易復發。以上諸藥調和,充分加強了補心氣、理氣化痰、振胸陽、治心氣虛癥冠心病之功效。
文檔編號A61P9/06GK103055292SQ20121059694
公開日2013年4月24日 申請日期2012年12月24日 優先權日2012年12月24日
發明者林南 申請人:林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