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治療痤瘡的中藥乳膏劑的制作方法
【專利摘要】一種治療痤瘡的中藥乳膏劑。該中藥乳膏劑由中藥活性成分和輔料制成,其中所述的中藥活性成分由桑白皮6-14份,桔梗3-7份,知母6-12份,甘草3-7份,黃連4-8份,連翹12-18份,黃柏6-14份,桂枝10-25份,金銀花6-14份,雞血藤10-30份,白花蛇舌草6-14份,苦參12-18份,夏枯草6-14份,蒲公英6-14份,石膏4-8份,馬齒莧4-8份,虎杖6-14份,薏苡仁6-14份,蟬蛻6-10份,白芷7-10份,珍珠粉6-12份等提取得到,輔料由甘油15-20份、吐溫808-12份、凡士林100-150份、單脂酸甘油酯15-20份、羊毛脂50-65份和硬脂醇115-130份組成,所述份為重量份。本品配制簡便、藥源廣、成本低,在痤瘡處局部施用后,達到顯著的治療效果。
【專利說明】一種治療座瘡的中藥乳霣劑
【技術領域】
[0001]本發明涉及一種中藥制劑,特別是涉及一種治療痤瘡的中藥乳膏劑。
【背景技術】
[0002]痤瘡是一種多因素的疾病,目前已知其發病與性激素水平、皮脂腺大量分泌、痤瘡丙酸桿菌增殖、毛囊皮脂腺導管角化異常和炎癥等因素有關。通常,痤瘡好發于青春期男性或女性,個別患者也可延長到30歲以上。雖然痤瘡是有自愈傾向的疾病,但是痤瘡本身以及痤瘡治療不及時引起的瘢痕會嚴重影響患者的生活質量,造成患者的精神壓力和經濟負擔,因此治療痤瘡的藥物是本領域的研究熱點。
[0003]在中醫上,痤瘡被稱為“粉刺”或“青春痘”。中醫認為,痤瘡多數是飲食不節,損傷脾胃,肺胃郁熱,上蒸顏面而致,其證多屬實證。且與患者心情有關,如果長期精神不舒,熱毒之邪乘虛而入,客于肌腠之間,或流竄于經絡,以致氣血脈絡受阻,瘀久化腐成膿而致膿瘡。是毛囊與皮脂腺的慢性炎癥性皮膚病。
[0004]目前,臨床上一般是采用內服抗生素藥物進行治療,以抗菌消炎為主,但有些含有四環霉素的藥物,長期服用藥物會加重肝、腎的負擔,對孕婦尤其有禁忌。因此,仍然需要尋找治療痤瘡的療效好、毒副作用小的藥物。
【發明內容】
[0005]為了克服現有技術的不足,本發明根據中醫理論,針對痤瘡的發病機理,以清熱解毒、涼血消腫為治則,進行辯證配伍組方,以達到標本兼治的目的,提供了一種配制方便、藥源廣、成本低、療效顯著、作用可靠、無副作用的治療痤瘡的中藥乳膏。
[0006]本發明解決其技術問題所采用的技術方案如下:
[0007] 一種治療痤瘡的中藥乳膏劑,其特征在于由中藥活性成分和輔料制成,其中所述的中藥活性成分由桑白皮6-14份,桔梗3-7份,知母6-12份,甘草3-7份,黃連4_8,連翹12-18份,黃柏6-14份,桂枝10-25份,金銀花6_14份,雞血藤10-30份,白花蛇舌草6_14份,苦參12-18份,夏枯草6-14份,蒲公英6-14份,石膏4-8份,馬齒莧4-8份,虎杖6-14份,薏苡仁6-14份,蟬蛻6-10份,白芷7-10份,珍珠粉6-12份等提取得到,輔料由甘油15-20份、吐溫808-12份、凡士林100-150份、單脂酸甘油酯15-20份、羊毛脂50-65份和硬脂醇115-130份組成,所述份為重量份。
[0008]本發明治療痤瘡的中藥乳膏劑通過以下方法制備:將上述的中藥原料藥研成40-60目的細粉,加入3-5倍體積的水,在70-80°C下提取1-2小時,過濾,將濾液以1500-3000轉/分離心,上層清葉濃縮至250-300毫升,加入甘油和吐溫80,制成水相備用;將凡士林、單脂酸甘油酯、羊毛脂和硬脂醇加熱至70-80°C熔化,制成油相備用;將水相緩慢加入到油相中,攪拌均勻,即得。
[0009]本發明的中藥乳膏劑是在傳統中醫理論和臨床經驗指導下,精選中藥組方,并通過優化的輔料和制備工藝。本發明中藥組合物中:桑白皮具有瀉肺平喘、利水消腫的功效;桔梗具有宣肺、排膿的功效;知母具有清熱、瀉火、除煩的功效;甘草具有清熱解毒的功效;黃連具有清熱燥濕、瀉火解毒的功效;連翹具有清熱解毒的功效;黃柏具有清熱、瀉火、燥濕、解毒的功效;桂枝具有散寒解表的功效;金銀花具有清解血毒的功效;雞血藤具有活血通絡的功效;白花蛇舌草具有清熱、利濕、解毒的功效;苦參具有清熱燥濕的功效;夏枯草具有清火、散結、消腫的功效;蒲公英具有消腫散結的功效;石膏具有清熱血活、收斂生肌的功效;馬齒莧具有清熱利濕、解毒消腫、消炎的功效;虎杖具有利濕、破瘀的功效;薏苡仁具有清熱排膿的功效;蟬蛻具有散風除熱的功效;白芷具有燥濕、消腫、止痛的功效;珍珠粉具有美白、控油、淡斑的功效。本發明中藥組合物中的藥物組分經辯證配伍,在作用上相輔相成,具有協同作用,共奏清熱涼血、解毒消瘡、益脾和胃、活血祛瘀之功效,對痤瘡達到標本兼治的目的。
[0010]本發明細合物的組分均采用天然的中藥原料,其配制簡便、藥源廣、成本低。其遵循中醫的處方用藥原則,經在痤瘡處局部施用后,達到顯著的治療效果。
【具體實施方式】
[0011]下面結合實施例對本發明做進一步說明。
[0012]實施例1[0013]一種治療痤瘡的中藥乳膏劑,處方如下:
[0014]中藥原料藥為桑白皮7克,桔梗3克,知母6克,甘草4克,黃連4,連翹12克,黃柏7克,桂枝11克,金銀花6克,雞血藤10克,白花蛇舌草7克,苦參12克,夏枯草6克,蒲公英7克,石膏4克,馬齒莧5克,虎杖6克,薏苡仁6克,蟬蛻6克,白£ 7克,珍珠粉8克;輔料為甘油15克、吐溫8010克、凡士林120克、單脂酸甘油酯15克、羊毛脂55克和硬脂醇120 克;
[0015]制備方法為:將上述的中藥原料藥研成40目的細粉,加入3倍體積的水,在70°C下提取1.5小時,過濾,將濾液以2000轉/分離心,上層清葉濃縮至250毫升,加入甘油和吐溫80,制成水相備用;將凡士林、單脂酸甘油酯、羊毛脂和硬脂醇加熱至70-80°C熔化,制成油相備用;將水相緩慢加入到油相中,攪拌均勻,即得。
[0016]實施例2
[0017]一種治療痤瘡的中藥乳膏劑,處方如下:
[0018]中藥原料藥為桑白皮10克,桔梗5克,知母8克,甘草5克,黃連6,連翹15克,黃柏8克,桂枝15克,金銀花8克,雞血藤20克,白花蛇舌草10克,苦參15克,夏枯草8克,蒲公英8克,石膏8克,馬齒莧6克,虎杖8克,薏苡仁8克,蟬蛻8克,白芷8克,珍珠粉8克;輔料為甘油18克、吐溫8010克、凡士林130克、單脂酸甘油酯18克、羊毛脂54克和硬脂醇122克;
[0019]制備方法為:將上述的中藥原料藥研成60目的細粉,加入4倍體積的水,在80°C下提取I小時,過濾,將濾液以1500轉/分離心,上層清葉濃縮至250毫升,加入甘油和吐溫80,制成水相備用;將凡士林、單脂酸甘油酯、羊毛脂和硬脂醇加熱至70-80°C熔化,制成油相備用;將水相緩慢加入到油相中,攪拌均勻,即得。
[0020]實施例3
[0021]一種治療痤瘡的中藥乳膏劑,處方如下:[0022]中藥原料藥為桑白皮14克,桔梗6克,知母10克,甘草6克,黃連7,連翹18克,黃柏13克,桂枝24克,金銀花12克,雞血藤20克,白花蛇舌草12克,苦參16克,夏枯草12克,蒲公英12克,石膏7克,馬齒莧7克,虎杖12克,薏苡仁12克,蟬蛻8克,白芷8克,珍珠粉10克;輔料為甘油20克、吐溫8010克、凡士林140克、單脂酸甘油酯20克、羊毛脂60克和硬脂醇120克;
[0023]制備方法為:將上述的中藥原料藥研成50目的細粉,加入5倍體積的水,在80°C下提取2小時,過濾,將濾液以2500轉/分離心,上層清葉濃縮至300毫升,加入甘油和吐溫80,制成水相備用;將凡士林、單脂酸甘油酯、羊毛脂和便脂醇加熱至70-80°C熔化,制成油相備用;將水相緩慢加入到油相中,攪拌均勻,即得。
[0024]試驗例I
[0025]一、試驗病例:
[0026]選擇200例受試者,選擇的標準是西醫診斷和中醫辯證標準,年齡在18-45之間、未在近二周內服用任何消炎藥和使用其它外用藥的痤瘡患者其中,女性126例,男性74例。采用隨機雙盲方法,將上述病例分成治療組和試驗組,分組結果見表1。
[0027]表1:試驗病例分組表
[0028]
【權利要求】
1.一種治療痤瘡的中藥乳膏劑,其特征在于由中藥活性成分和輔料制成,其中所述的中藥活性成分由桑白皮6-14份,桔梗3-7份,知母6-12份,甘草3-7份,黃連4_8份,連翹12-18份,黃柏6-14份,桂枝10-25份,金銀花6_14份,雞血藤10-30份,白花蛇舌草6_14份,苦參12-18份,夏枯草6-14份,蒲公英6-14份,石膏4-8份,馬齒莧4-8份,虎杖6-14份,薏苡仁6-14份,蟬蛻6-10份,白芷7-10份,珍珠粉6-12份等提取得到,輔料由甘油15-20份、吐溫808-12份、凡士林100-150份、單脂酸甘油酯15-20份、羊毛脂50-65份和硬脂醇115-130份組成,所述份為重量份。
2.如權利要求1所述治療痤瘡的中藥乳膏劑的制備方法,其步騾為:將中藥原料藥研成40-60目的細粉,加入3-5倍體積的水,在70-80°C下提取1_2小時,過濾,將濾液以1500-3000轉/分離心,上層清葉濃縮至250-300毫升,加入甘油和吐溫80,制成水相備用;將凡士林、單脂酸甘油酯、羊毛脂和硬脂醇加熱至70-80°C熔化,制成油相備用;將水相緩慢加入到油相中,攪拌均`勻,即得。
【文檔編號】A61K9/06GK103520566SQ201310445295
【公開日】2014年1月22日 申請日期:2013年9月24日 優先權日:2013年9月24日
【發明者】朱可奇, 巫軍, 張佳佳, 王忠華, 朱一瑋 申請人:巫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