脛骨平臺后外側接骨板的制作方法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脛骨平臺后外側接骨板,屬于醫療器械領域,主要用于伴有后外側骨折塌陷的脛骨平臺高能量損傷.脛骨平臺后外側接骨板由脛骨平臺后外側接骨板(1)、Φ3.5鎖定螺釘(2)、Φ3.5球頭釘(3)組成,手術操作過程中,行后外側手術切口,保護重要血管神經,顯露骨折,關節復位,清理手術部位,確定手術中所需脛骨平臺后外側接骨板及螺釘的規格和數量,實施手術,植入脛骨平臺后外側接骨板(1)、Φ3.5鎖定螺釘(2)、Φ3.5球頭釘(3),固定到手術要求位置,實現手術目的。
【專利說明】脛骨平臺后外側接骨板
【技術領域】
[0001]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脛骨平臺后外側接骨板,屬于醫療器械領域,適用于脛骨平臺復雜性骨折。
【背景技術】
[0002]脛骨平臺骨折是指發生在脛骨結節以上包括脛骨髁的骨折,它占所有骨折的4.83%。由于與運動及交通事故的高度相關性,脛骨平臺骨折的發生率逐年升高。截止目前,國內外脛骨平臺骨折的植入物中脛骨近端前外側接骨板和內側接骨板的組合仍是治療脛骨平臺骨折的標準組合配置,后內側接骨板僅有一款由AO公司剛剛在近期投入國內,但是伴隨高能量損傷的日益增多,伴有脛骨平臺后側骨折、塌陷的病例越來越多,尤以后外側為主,而國內外均無專業成熟的治療方案,在這種情況下,解放軍總醫院第一附屬醫院(原304醫院)的王曉寧主任與我公司合作,開發出了“脛骨平臺后外側接骨板”產品。
[0003]到目前為止,對伴有脛骨平臺后外側關節面塌陷的病例,由于多數醫師對于后外側手術入路的不熟悉和缺乏與之相匹配的固定器材,臨床上基本采用前外側間接復位后,輔以前外側接骨板由前到后的間接固定。以上治療方案操作簡單,卻有著明顯缺陷:一是間接復位在實際操作中無法以任何客觀形式(直視或術中透視)證實;二是即便可以部分復位,由于前到后的螺釘植入無法起到防滑和支撐后方骨折塊的作用,術后屈膝鍛煉時一定會造成迅速的復位丟失,導致關節失穩,長期疼痛。近年來陸續大宗臨床病例的長期隨訪報告顯示:對此類型骨折,傳統復位固定方法在術后CT評估、康復期疼痛評估和遠期創傷性關節炎的發生率三個方面顯示出令人沮喪的結果。隨著上海六院羅從風提出的脛骨平臺“三柱理論”為國際學術屆迅速推崇并認可,創傷骨科領域對脛骨平臺后外側關節面的處理逐漸被提到一個新的高度。王曉寧主任臨床手術過程中已多次采用自行設計的手術切口并使用橈骨遠端T型接骨板處理脛骨平臺后外側柱的骨折塊,臨床效果明顯改善。但是,由于解剖形態差異較大,設計理念不同,術中需要將T型接骨板反復塑形、截斷、修整、打磨。延誤了手術時間,降低了接骨板強度,容易造成鎖定孔形變。所以我們根據脛骨平臺后外側的特有解剖結構設計了此款產品,以適應此類患者的治療。
【發明內容】
[0004]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種具有創傷小、治療效果明顯、結構新穎的脛骨平臺后外側接骨板。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如下:
[0005]脛骨平臺后外側接骨板由脛骨平臺后外側接骨板(I)、Φ3.5鎖定螺釘(2)、Φ3.5球頭釘⑶組成,其特征在于:脛骨平臺后外側接骨板⑴厚度為1.6mm,頭部寬度為
17.3mm,總體長度為60mm,分左右,頭部有三個Φ3.5鎖定螺釘孔呈倒品字型分布,上兩個鎖定螺釘孔與關節面均向下成角3°,內側孔與矢狀面平行,外側孔與矢狀面呈外展15°,下方一個鎖定孔與關節面和矢狀面均平行,三個Φ3.5鎖定螺釘孔的下方,是4.2X8.5長槽孔,以實現打入Φ3.5球頭釘(3)壓緊關節面塌陷碎片并能上下微量距離調整到合適位置,所有螺釘孔要求均可植入Φ3.5球頭釘(3)。
[0006]本實用新型的Φ3.5鎖定螺釘(2)的特點為釘頭有20°錐螺紋,釘體通體螺紋;Φ3.5球頭釘(3)為釘頭球面,釘體通體螺紋。
[0007]通過術前影像學檢查,患者采用側臥位或漂浮體位,行后外側弧形切口,保護腓總神經,切斷部分比目魚肌起點,游離并重點保護內側脛后動靜脈和關節面下5cm處的脛前動脈返支,此時可骨膜下清晰顯露后外側骨塊和關節面,直視下復位骨折,植入脛骨平臺后外側專用接骨板并以術中透視證實放置位置,關閉切口,完成手術。由于可以達到直接的堅強支撐、防滑固定,術后次日患者即可進行屈膝至90度的主被動康復訓練,大大減輕了疼痛,縮短了恢復時間。
[0008]以往手術,由于沒有專業治療脛骨平臺后外側伴隨關節面塌陷病例的接骨板,力口之多數臨床醫師對于后外側手術入路的不熟悉,臨床上基本采用前外側間接復位后,輔以前外側接骨板由前到后的間接固定。此方案存在復位不確實,固定不牢固,復位丟失快,疼痛明顯,遠期并發癥多等明顯缺陷。
[0009]本實用新型的脛骨平臺后外側接骨板,針對性改善了上述病例中無專用接骨板植入,而以前外側接骨板勉強間接配合使用造成的臨床近、遠期不良結果;此脛骨平臺后外側接骨板采用鈦材制造,生物相容性好,不排異,有利術后恢復。
[0010]本實用新型采用新穎的設計結構,操作簡單、實用,加工成本低,適宜于骨科臨床推廣應用。
【專利附圖】
【附圖說明】
[0011]圖1為本實用新型的結構示意圖。
[0012]圖2為本實用新型的脛骨平臺后外側接骨板(I)的結構圖。
[0013]圖3為本實用新型的Φ3.5鎖定螺釘(2)的結構圖。
[0014]圖4為本實用新型的Φ3.5球頭釘(3)的結構圖。
【具體實施方式】
[0015]下面結合附圖對本實用新型作進一步說明。
[0016]脛骨平臺后外側接骨板由脛骨平臺后外側接骨板(I)、Φ3.5鎖定螺釘(2)、Φ3.5球頭釘(3)組成,手術操作過程中,行后外側手術切口,保護重要血管神經,顯露骨折,關節復位,清理手術部位,確定手術中所需脛骨平臺后外側接骨板及螺釘的規格和數量,實施手術,植入脛骨平臺后外側接骨板(I)、Φ3.5鎖定螺釘(2)、Φ3.5球頭釘(3),固定到手術要求位置,實現手術目的。
【權利要求】
1.胚骨平臺后外側接骨板由胚骨平臺后外側接骨板(I)、Φ3.5鎖定螺釘(2)、Φ3.5球頭釘(3)組成,其特征在于:脛骨平臺后外側接骨板(I)厚度為1.6mm,頭部寬度為17.3mm,總體長度為60mm,分左右,頭部有三個Φ3.5鎖定螺釘孔呈倒品字型分布,上兩個鎖定螺釘孔與關節面均向下成角3°,內側孔與矢狀面平行,外側孔與矢狀面呈外展15°,下方一個鎖定孔與關節面和矢狀面均平行,三個Φ 3.5鎖定螺釘孔的下方,是4.2X8.5長槽孔,以實現打入Φ3.5球頭釘壓緊關節面塌陷碎片并能上下微量距離調整到合適位置,所有螺釘孔要求均可植入Φ 3.5球頭釘。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脛骨平臺后外側接骨板,其特征在于:Φ3.5鎖定螺釘(2)的特點為釘頭有20°錐螺紋,釘體通體螺紋;Φ3.5球頭釘(3)為釘頭球面,釘體通體螺紋。
【文檔編號】A61B17/80GK203493721SQ201320545512
【公開日】2014年3月26日 申請日期:2013年9月4日 優先權日:2013年9月4日
【發明者】王曉寧, 仝樹信, 張曉勇, 李文武 申請人:王曉寧, 北京市富樂科技開發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