射頻微針治療儀的制作方法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公開了一種射頻微針治療儀,在手柄(3)內設置微針發射器(4),該微針發射器(4)的前端安裝驅動桿(5),所述驅動桿(5)由微針發射器(4)內的磁力泵驅動,控制磁力泵復位的復位電磁鐵(6)安裝于微針發射器(4)的后方;在所述驅動桿(5)的前方設有帶陣列微針的治療針頭(7)。本實用新型深入皮下發射射頻,保證了靶組織的作用效果,確保了只有針尖能夠發射射頻能量,很好地保護了表皮層,改善了皮膚對于射頻電磁波無選擇性的不利因素,不僅對表皮進行了很好的保護,而且治療的效果良好;本實用新型既可用于皮膚緊致,疤痕去除等面部年輕化應用,還可以用于痤瘡治療,腋部多汗癥治療,并具有能促進藥物吸收等功能。
【專利說明】射頻微針治療儀
【技術領域】
[0001]本實用新型屬于射頻皮膚美容設備【技術領域】,具體地說,特別涉及一種射頻微針治療儀。
【背景技術】
[0002]射頻美容儀是常見的美容儀器,主要通過高頻、高功率射頻場作用下,使皮膚及皮下組織中的極性水分子產生高速旋轉震動,從而使組織快速加熱,溫度的升高促進皮下脂肪的分解代謝,刺激膠原蛋白及彈性纖維的增生重組,達到收緊皮膚,微剝煥膚,塑形體的作用。
[0003]由于射頻電磁波的緊膚治療機理為對于皮下膠原層的溫度上升到60_70°C并維持一小段時間,通過膠原蛋白的收縮來達到緊膚的目的;不同的皮膚組織對于射頻電磁波并沒有選擇性,能量由表皮傳遞到真皮層,而治療的靶位為真皮層的膠原組織;治療后會出現表皮皮損,潮紅,發炎,恢復期長等各種不利癥狀。
[0004]目前,市場上射頻儀器還存在額定負載下總諧波功率偏差大、缺少功率阻抗匹配反饋、人體溫度檢測保護等不足,并且輸出電磁波在傳輸過程中存在衰減,使輸出功率不穩定,從而達不到理想的治療效果。
實用新型內容
[0005]本實用新型所要解決的技術問題在于提供一種能有效保護皮膚表皮層的射頻微針治療儀。
[0006]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如下:一種射頻微針治療儀,包括內含射頻電源的主機
(I)、電纜(2)和治療手柄(3),主機(I)通過電纜(2)與治療手柄(3)相連接,在所述手柄
(3)內設置微針發射器(4),該微針發射器(4)的前端安裝驅動桿(5),所述驅動桿(5)由微針發射器(4)內的磁力泵驅動,控制磁力泵復位的復位電磁鐵(6)安裝于微針發射器(4)的后方;在所述驅動桿(5)的前方設有治療針頭(7),該治療針頭(7)包括殼體(71)、底板
(72),微針(73)和彈簧(74),所述殼體(71)固定于治療手柄(3)前端的敞口內,在殼體(71)內裝有底板(72),該底板(72)能夠由驅動桿(5)推動向前移動,在所述底板(72)的前板面上按矩陣分布有微針(73),微針(73)與底板(72)相垂直,并在底板(72)的前方設有能夠使底板(72)向后復位的彈簧(74)。
[0007]本實用新型專利采用陣列微針方式作為射頻電極,通過微針發射器內的磁力泵帶動驅動桿,使驅動桿向前運動,并推動治療針頭內的底板向前移動,把微針瞬間打入真皮層或脂肪層,如皮下2mm,然后發射射頻,進行射頻治療;治療完成后,復位電磁鐵使磁力泵復位,并帶動驅動桿向后移動歸位,驅動桿作用在底板上的壓力消失,在彈簧回彈力的作用下,底板及微針向后復位。
[0008]本實用新型深入皮下發射射頻,保證了靶組織的作用效果,同時,本實用新型改善了皮膚對于射頻電磁波無選擇性的不利因素,采用點陣微針方式,侵入真皮層發射射頻,對表皮進行了很好的保護。本實用新型可廣泛用于皮膚或美容治療,具體的有:皺紋,皮膚松弛,瘢痕,疤痕,多汗癥;作用靶組織可以為真皮層,也可以為皮下脂肪層,也可以為汗腺組織。
[0009]由于皮膚組織為軟組織,針刺入過程中存在困難,治療過程中需要平坦壓迫皮膚組織,通過瞬間發射刺入皮下,微針移動速度需要足夠快來避免因皮膚組織是軟組織造成的穿透障礙,同時,速度越快,治療過程中的疼痛感越低。因此,微針的移動速度需要達到10Omm/s,甚至 1000mm/s。
[0010]治療針頭通過可拆卸方式安裝,可以拆下進行消毒,以便于患者二次使用,且具有一定的使用次數,為耗材。
[0011]所述主機(I)內射頻電源的輸出頻率為0.3MHZ-100MHZ,該射頻電源為連續輸出或者脈沖輸出或者連續與脈沖共同輸出三種方式。射頻的治療方式有兩種,第一種為脈沖方式治療,第二種為連續方式治療。而連續治療方式的時間一般需要Ι-lOs,同過對皮膚組織的緩慢加熱來實現治療的目的,靶區域的溫度通常會控制在40-50°C,既能具有較好的療效,又不損壞周圍組織。脈沖方式一般在0.1-0.5s內完成治療,由于治療時間短,皮膚的耐受溫度會高一些,通常靶區域的溫度60-70°C具有較好的刺激膠原蛋白新生和緊縮纖維組織療效,若超過75°C,治療區域皮膚組織會存在壞死。兩種治療方式的治療時間存在差異,同時靶組織區域溫度存在顯著差異。
[0012]射頻治療可分為單極手柄和雙極手柄。雙極手柄在治療靶組織區域形成電流回路,單極手柄在治療過程中,身體需要另外貼負極板來形成電流回路。
[0013]雙極治療手柄中,微針的單極雙極排列方式有多種,總的正極數量和負極數量基本一致,以保證各電極處能量分布均勻。電流在正極和負極之間形成回路,若具有兩個正極,一個負極,則負極所承載的能量為正極的兩倍,同時微針規格一致,則負極能量密度顯著為正極的2倍,會造成治療過度。
[0014]本實用新型還具有自動阻抗匹配功能:主機輸出的電磁波經電纜傳輸到射頻治療頭的正電極,經負電極形成回路,系統在短時間內檢測皮膚阻抗,對應計算出所需功率密度,再次輸出所需功率密度。采用阻抗匹配技術,確保不同人,不同部位均能接受到設定的輸出劑量。同時控制界面對治療溫度設置警戒溫度,如脈沖模式輸出,設置治療劑量為
0.1J,設置治療警戒溫度為75°c,若治療劑量才輸出0.05J時,治療溫度就打到75°C,則設備停止發射射頻能量。
[0015]在其中一根微針(73)上裝有溫度傳感器,用于進行溫度反饋,以確保治療過程中皮膚組織的安全。若溫度傳感器反饋監測溫度超過設定的警戒溫度時,進行強制性停止射頻能量發射。根據射頻治療方式不同,系統設定的報警控制溫度有所差異,在連續模式中,設定報警溫度控制為45-50°C,具體的可能為50°C ;在脈沖模式中,設定警戒溫度控制為70-75 °C,具體的可能為75 °C。
[0016]微針主體材質為醫用不銹鋼,除設有溫度傳感器的那根微針以外,其余微針(73)的底材上鍍有含金介質膜,這樣很好的控制了金屬受熱后的阻抗改變,利于設定劑量的穩定輸出,金的電阻溫度系數僅僅為不銹鋼的電阻溫度系數的56%。
[0017]由于微針刺入皮膚再發射射頻,針身與皮膚會有接觸,且穿透深度不一致,針身和皮膚的接觸點不一致,為了避免射頻發射過程中對表皮造成灼傷,因此,所述微針(73)的表面包覆有絕緣層,微針(7)的針尖有0.1-1mm裸露在絕緣層外。
[0018]為了保證皮膚各處的治療效果,微針需要刺入靶組織,如治療痤瘡的皮脂腺,治療腋部多汗癥的汗腺,治療皮膚疤痕的真皮組織,治療橘皮組織的脂肪上層等,本實用新型所述微針(73)的長度為4-10mm ;針的粗細決定了皮損的嚴重程度,針越細,皮損越輕,同時輻射范圍也越小,本實用新型設定微針的直徑為0.1-0.3mm,更優的可能為0.2mm。
[0019]作為優選,所述微針(73)的針尖為圓錐狀,且針尖的頂端直徑小于0.03mm。
[0020]在所述治療手柄(3)前端的壁上裝有限制底板(72)行程的限位開關(8),該限位開關(8)伸入治療針頭(7)的殼體(71)內。本實用新型設計微針的有效使用長度為0.5-5mm,即刺入表皮下的深度,通過限位開關來控制,以滿足不同的治療需要。
[0021]有益效果:本實用新型深入皮下發射射頻,保證了靶組織的作用效果,確保了只有針尖能夠發射射頻能量,很好地保護了表皮層,改善了皮膚對于射頻電磁波無選擇性的不利因素,不僅對表皮進行了很好的保護,而且治療的效果良好;本實用新型既可用于皮膚緊致,疤痕去除等面部年輕化應用,還可以用于痤瘡治療,腋部多汗癥治療,并具有能促進藥物吸收等功能。
【專利附圖】
【附圖說明】
[0022]圖1為本實用新型的結構示意圖。
[0023]圖2為治療手柄的內部結構圖。
【具體實施方式】
[0024]下面結合附圖和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作進一步說明:
[0025]如圖1、圖2所示,在主機I內設有射頻電源以及與射頻電源相連接的控制電路,該射頻電源的輸出頻率為0.3MHz-100MHz,且射頻電源為連續輸出電源或者脈沖輸出電源或者連續與脈沖共同輸出電源。所述主機I的頂部通過電纜2與治療手柄3的尾部相連接,治療手柄3前端敞口后端封閉,在手柄3內設置微針發射器4,該微針發射器4的前端安裝驅動桿5,所述驅動桿5由微針發射器4內的磁力泵驅動,磁力泵驅使驅動桿5的移動速度大于100mm/s。控制磁力泵復位的復位電磁鐵6安裝于微針發射器4的后方,該復位電磁鐵6位于手柄3內,復位電磁鐵6和微針發射器4均通過導線與主機I內的控制電路連接,復位電磁鐵6控制磁力泵的方式與現有技術相同,在此不作贅述。
[0026]如圖1、圖2所示,在驅動桿5的前方設有治療針頭7,該治療針頭7位于手柄3前端的敞口內,并由殼體71、底板72、微針73和彈簧74等構成,所述殼體71前端敞口,并通過可拆卸方式固定于治療手柄3內,在殼體71內裝有底板72,該底板72與殼體71滑動配合,底板72能夠由驅動桿5推動向前移動。在所述底板72的前方設有能夠使底板72向后復位的彈簧74,該彈簧74左右對稱設置。所述底板72的前板面上按矩陣分布有微針73,微針73通過控制電路與主機內的射頻電源連接,微針73具體的可能為IOxlO共計100顆針,可能為7x7共計49顆針,也有可能為10x5共計50顆針。微針73數量及排列方式根據實際需要確定,且各微針73均與底板72相垂直。
[0027]如圖2所示,微針73的主體材質為醫用不銹鋼,在其中一根微針73上裝有溫度傳感器,用于進行溫度反饋,以確保治療過程中皮膚組織的安全。其余微針73的底材上鍍有含金介質膜,很好的控制了金屬受熱后的阻抗改變,利于設定劑量的穩定輸出。所述微針73的表面包覆有絕緣層,微針73的針尖有0.1-1mm裸露在絕緣層外。微針73通過絕緣層與皮膚接觸,能夠避免射頻發射過程中對表皮造成灼傷。所述微針73的長度為4-10mm,直徑為0.1-0.3mm。微針73的針尖為圓錐狀,且針尖的頂端直徑小于0.03mm。在所述治療手柄3前端的壁上裝有限制底板72行程的限位開關8,該限位開關8伸入治療針頭7的殼體71內,限位開關8能在前后方向移動,限位開關8控制微針73的有效使用長度為0.5-5_,即刺入表皮下的深度。
[0028]治療手柄3可以為雙極治療手柄,微針陣列中部分微針作為正極,部分微針作為負極,總的正極微針和負極微針數量大概一致。
[0029]治療手柄3還可以為單極治療手柄,微針陣列中所有的微針作為正極,需要和負極板9 一起來進行治療,負極板9通過導線與主機I內的控制電路連接。
[0030]本實用新型的工作原理如下:
[0031]1、涂抹表皮麻醉;
[0032]2、在設備控制器上設置治療劑量及溫度控制,如治療劑量0.1J,溫度控制為70 0C ;
[0033]3、在治療手柄3上通過限位開關8設置治療深度,如深層祛皺設置治療深度如
1.5mm ;
[0034]4、控制微針發射器4,使磁力泵帶動驅動桿5向前運動,并推動治療針頭7內的底板71向前移動,把微針73瞬間刺入皮膚(過程時間約為0.01s),發射射頻能量(過程時間根據脈沖射頻和連續射頻模式來決定),然后復位電磁鐵6控制磁力泵復位,使驅動桿5向后回到初始位置,同時,在彈簧74回彈力的作用下,底板71連同微針73向后復位;
[0035]5、換一個靶位,重復第4步驟。
【權利要求】
1.一種射頻微針治療儀,包括內含射頻電源的主機(I)、電纜(2)和治療手柄(3),主機(I)通過電纜(2 )與治療手柄(3 )相連接,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手柄(3 )內設置微針發射器(4),該微針發射器(4)的前端安裝驅動桿(5),所述驅動桿(5)由微針發射器(4)內的磁力泵驅動,控制磁力泵復位的復位電磁鐵(6)安裝于微針發射器(4)的后方;在所述驅動桿(5)的前方設有治療針頭(7),該治療針頭(7)包括殼體(71)、底板(72)、微針(73)和彈簧(74),所述殼體(71)固定于治療手柄(3)前端的敞口內,在殼體(71)內裝有底板(72),該底板(72)能夠由驅動桿(5)推動向前移動,在所述底板(72)的前板面上按矩陣分布有微針(73),微針(73)與底板(72)相垂直,并在底板(72)的前方設有能夠使底板(72)向后復位的彈黃(74)。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射頻微針治療儀,其特征在于:所述主機(I)內射頻電源的輸出頻率為0.3MHz-100MHz,該射頻電源為連續輸出或者脈沖輸出或者連續與脈沖共同輸出三種方式。
3.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射頻微針治療儀,其特征在于:在其中一根微針(73)上裝有溫度傳感器,其余微針(73)的底材上鍍有含金介質膜。
4.根據權利要求3所述的射頻微針治療儀,其特征在于:所述微針(73)的表面包覆有絕緣層,微針(7)的針尖有0.1-1mm裸露在絕緣層外。
5.根據權利要求1或3或4所述的射頻微針治療儀,其特征在于:所述微針(73)的長度為 4-10mm,直徑為 0.1-0.3_。
6.根據權利要求1或3或4所述的射頻微針治療儀,其特征在于:所述微針(73)的針尖為圓錐狀,且針尖的頂端直徑小于0.03mm。
7.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射頻微針治療儀,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治療手柄(3)前端的壁上裝有限制底板(72)行程的限位開關(8),該限位開關(8)伸入治療針頭(7)的殼體(71)內。
【文檔編號】A61N5/00GK203677738SQ201320868420
【公開日】2014年7月2日 申請日期:2013年12月26日 優先權日:2013年12月26日
【發明者】雷曉兵 申請人:重慶德馬光電技術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