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流產旋刮器的制造方法
【技術領域】
[0001]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醫療器械,具體涉及一種流產旋刮器。
【背景技術】
[0002]人工流產可分為手術流產和藥物流產兩種方法。傳統的手術流產的方法有負壓吸引人工流產術、鉗刮人工流產術等等。但是均存在較大的副作用,如術時的疼痛、子宮穿孔、腹腔內臟損傷、漏吸等,嚴重傷害了婦女的身心健康。
[0003]現有技術已經已經開始存在旋動式人工流產器,至少包括一深入患者子宮內的軟環和便于醫生手持的導桿,但是現有技術的旋動式人工流產器仍然存在以下問題:一、軟環的大小不可調,由于各個患者的體況不同,其子宮大小以及宮內發育情況不盡相同,因此需要對軟環的大小進行調節,從而能夠適應不同的患者,使其能夠與宮腔的表面盡可能的多接觸、貼合;二、現有技術的旋動式人工流產器通過醫生轉動導桿來實現旋轉,在旋轉過程中所述導桿受力也會產生徑向擺動甚至傾斜,使所述軟環偏離宮腔中心,導致攪動效果明顯變差。
【實用新型內容】
[0004]為了解決現有技術存在的問題,提供一種流產旋刮器,能夠調節旋刮環的可用長度從而適用于不同的患者;還可以通過旋轉套環來輔助轉動,避免手持桿的徑向擺動以及傾斜擺動。
[0005]本實用新型解決其技術問題所采用的技術方案:
[0006]—種流產旋刮器,包括手持桿、旋刮環、旋轉套環;
[0007]所述手持桿包括桿本體、可拆卸的連接在所述桿本體后方的扭桿,所述桿本體后方設有螺孔,所述扭桿前方設有與所述螺孔配合的螺桿,所述螺桿螺接在所述螺孔內;
[0008]所述旋刮環包括彎折成橢圓狀的旋刮線、用于鎖止所述旋刮線末端的線扣、等間距分布在所述旋刮線內側面的刺頭,所述旋刮線始端固定在所述桿本體前方一側,所述旋刮線末端外壁上成型有一列呈環狀的棘齒,所述線扣設在所述桿本體前方與旋刮線始端相對的一側,所述線扣上至少設有一用于插設旋刮線末端的通孔、設在通孔一側的撓性卡板,所述撓性卡板內側面成型有齒條,所述齒條與所述棘齒相配合從而鎖止所述旋刮線的末端;
[0009]所述旋轉套環內設有用于容設所述桿本體的滑道,所述滑道套設在所述桿本體上,所述滑道內壁對稱式的設有兩列球冠槽,每只球冠槽內均設可轉動的設有一只滾珠。
[0010]進一步的,所述旋轉套環一側設有一列弧形凹陷。
[0011 ]進一步的,所述弧形凹陷共設有四只。
[0012]進一步的,所述刺頭包括連接桿、設在連接桿末端的球頭。
[0013]進一步的,所述球頭的外球面均勻分布有尖刺。
[0014]本實用新型的有益效果:
[0015]使用前,將所述撓性卡板向外掰動,使所述齒條與所述棘齒分開,拉動所述旋刮線從而調節其被線扣鎖住的長度,從而調節所述旋刮線的可用長度,使所述旋刮線能夠恰好與宮腔內壁貼合。
[0016]使用時,醫生手持所述手持桿后端,然后將所述旋刮環探入患者的宮腔內,當深入到合適位置處后,開始旋刮操作;醫生需一只手握住所述旋轉套環,另一只手直接轉動所述桿本體或所述扭桿,最終帶動所述旋刮環轉動,所述旋轉套環能夠限制所述手持桿的徑向擺動以及傾斜擺動,使所述旋刮環始終在宮腔中保持穩定的旋轉姿態,避免其位置偏移造成一側刮擦力過大而另一側刮擦力不足的情況。
[0017]進一步的,本實用新型的手持桿和旋刮環均為一次性醫療用品,避免交叉感染,所述旋轉套環可以拆下并反復使用,拆裝所述扭桿從而拆裝所述旋轉套環3。
[0018]本實用新型能夠調節旋刮環的可用長度從而適用于不同的患者,還可以通過旋轉套環來輔助轉動,避免手持桿的徑向擺動以及傾斜擺動。
【附圖說明】
[0019]下面結合附圖和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進一步說明;
[0020]圖1是本實用新型的一種實施例的剖視圖。
[0021]圖2是圖1中A部放大示意圖。
[0022]圖中:1.手持桿,11.桿本體,IIa.螺孔,12.扭桿,12a.螺桿,2.旋刮環,21.旋刮線,21a.棘齒,22.線扣,22a.通孔,22b.撓性卡板,22c.齒條,23.刺頭,23a.連接桿,23b.球頭,
3.旋轉套環,31.滑道,32.滾珠,33.弧形凹陷。
【具體實施方式】
[0023]現在結合附圖對本實用新型作進一步詳細的說明。這些附圖均為簡化的示意圖,僅以示意方式說明本實用新型的基本結構,因此其僅顯示與本實用新型有關的構成。
[0024]—種流產旋刮器,包括手持桿1、旋刮環2、旋轉套環3;
[0025]所述手持桿I包括桿本體11、可拆卸的連接在所述桿本體11后方的扭桿12,所述桿本體11后方設有螺孔11a,所述扭桿12前方設有與所述螺孔Ila配合的螺桿12a,所述螺桿12a螺接在所述螺孔11 a內;
[0026]所述旋刮環2包括彎折成橢圓狀的旋刮線21、用于鎖止所述旋刮線21末端的線扣22、等間距分布在所述旋刮線21內側面的刺頭23,所述旋刮線21始端固定在所述桿本體11前方一側,所述旋刮線21末端外壁上成型有一列呈環狀的棘齒21a,所述線扣22設在所述桿本體11前方與旋刮線21始端相對的一側,所述線扣22上至少設有一用于插設旋刮線21末端的通孔22a、設在通孔22a—側的撓性卡板22b,所述撓性卡板22b內側面成型有齒條22c,所述齒條22c與所述棘齒21a相配合從而鎖止所述旋刮線21的末端;
[0027]所述旋轉套環3內設有用于容設所述桿本體11的滑道31,所述滑道31套設在所述桿本體11上,所述滑道31內壁對稱式的設有兩列球冠槽,每只球冠槽內均設可轉動的設有一只滾珠32。
[0028]進一步的,所述旋轉套環3—側設有一列弧形凹陷33。
[0029]進一步的,所述弧形凹陷33共設有四只。
[0030]進一步的,所述刺頭23包括連接桿23a、設在連接桿23a末端的球頭23b。
[0031 ]進一步的,所述球頭23b的外球面均勻分布有尖刺。
[0032]具體使用方法:
[0033]使用前,將所述撓性卡板22b向外掰動,使所述齒條22c與所述棘齒21a分開,拉動所述旋刮線21從而調節其被線扣22鎖住的長度,從而調節所述旋刮線21的可用長度,使所述旋刮線21能夠恰好與宮腔內壁貼合。
[0034]使用時,醫生手持所述手持桿I后端,然后將所述旋刮環2探入患者的宮腔內,當深入到合適位置處后,開始旋刮操作;醫生需一只手握住所述旋轉套環3,另一只手直接轉動所述桿本體11或所述扭桿12,最終帶動所述旋刮環2轉動,所述旋轉套環3能夠限制所述手持桿I的徑向擺動以及傾斜擺動,使所述旋刮環2始終在宮腔中保持穩定的旋轉姿態,避免其位置偏移造成一側刮擦力過大而另一側刮擦力不足的情況。
[0035]進一步的,本實用新型的手持桿I和旋刮環2均為一次性醫療用品,避免交叉感染,所述旋轉套環3可以拆下并反復使用,拆裝所述扭桿12從而拆裝所述旋轉套環3。
[0036]本實用新型能夠調節旋刮環2的可用長度從而適用于不同的患者,還可以通過旋轉套環3來輔助轉動,避免手持桿I的徑向擺動以及傾斜擺動。
[0037]以上述依據本實用新型的理想實施例為啟示,通過上述的說明內容,相關工作人員完全可以在不偏離本項實用新型技術思想的范圍內,進行多樣的變更以及修改。本項實用新型的技術性范圍并不局限于說明書上的內容,必須要根據權利要求范圍來確定其技術性范圍。
【主權項】
1.一種流產旋刮器,其特征在于:包括手持桿(I)、旋刮環(2)、旋轉套環(3); 所述手持桿(I)包括桿本體(I I)、可拆卸的連接在所述桿本體(11)后方的扭桿(12),所述桿本體(11)后方設有螺孔(11a),所述扭桿(12)前方設有與所述螺孔(Ila)配合的螺桿(12a),所述螺桿(12a)螺接在所述螺孔(Ila)內; 所述旋刮環(2)包括彎折成橢圓狀的旋刮線(21)、用于鎖止所述旋刮線(21)末端的線扣(22)、等間距分布在所述旋刮線(21)內側面的刺頭(23),所述旋刮線(21)始端固定在所述桿本體(11)前方一側,所述旋刮線(21)末端外壁上成型有一列呈環狀的棘齒(21a),所述線扣(22)設在所述桿本體(11)前方與旋刮線(21)始端相對的一側,所述線扣(22)上至少設有一用于插設旋刮線(21)末端的通孔(22a)、設在通孔(22a) —側的撓性卡板(22b),所述撓性卡板(22b)內側面成型有齒條(22c),所述齒條(22c)與所述棘齒(21a)相配合從而鎖止所述旋刮線(21)的末端; 所述旋轉套環(3)內設有用于容設所述桿本體(11)的滑道(31),所述滑道(31)套設在所述桿本體(11)上,所述滑道(31)內壁對稱式的設有兩列球冠槽,每只球冠槽內均設可轉動的設有一只滾珠(32)。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流產旋刮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旋轉套環(3)—側設有一列弧形凹陷(33)。3.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一種流產旋刮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弧形凹陷(33)共設有四只。4.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流產旋刮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刺頭(23)包括連接桿(23a),設在連接桿(23a)末端的球頭(23b)。5.根據權利要求4所述的一種流產旋刮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球頭(23b)的外球面均勻分布有尖刺。
【專利摘要】本事用新型涉及一種流產旋刮器,包括手持桿、旋刮環、旋轉套環;所述手持桿包括桿本體、扭桿;所述旋刮環包括旋刮線、線扣、刺頭,所述旋刮線始端固定在所述桿本體前方一側,所述旋刮線末端外壁上成型有一列呈環狀的棘齒,所述線扣設在所述桿本體前方與旋刮線始端相對的一側,所述線扣上至少設有一用于插設旋刮線末端的通孔、設在通孔一側的撓性卡板,所述撓性卡板內側面成型有齒條,所述齒條與所述棘齒相配合從而鎖止所述旋刮線的末端;所述旋轉套環內設有滑道,所述滑道套設在所述桿本體上,所述滑道內壁對稱式的設有兩列球冠槽,每只球冠槽內均設可轉動的設有一只滾珠;本實用新型能夠調節旋刮環的可用長度,還可以通過旋轉套環來輔助轉動。
【IPC分類】A61B17/42
【公開號】CN205386177
【申請號】CN201620184406
【發明人】金美玉
【申請人】金美玉
【公開日】2016年7月20日
【申請日】2016年3月1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