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sting id="vjp15"></listing><menuitem id="vjp15"></menuitem><var id="vjp15"></var><cite id="vjp15"></cite>
<var id="vjp15"></var><cite id="vjp15"><video id="vjp15"><menuitem id="vjp15"></menuitem></video></cite>
<cite id="vjp15"></cite>
<var id="vjp15"><strike id="vjp15"><listing id="vjp15"></listing></strike></var>
<var id="vjp15"><strike id="vjp15"><listing id="vjp15"></listing></strike></var>
<menuitem id="vjp15"><strike id="vjp15"></strike></menuitem>
<cite id="vjp15"></cite>
<var id="vjp15"><strike id="vjp15"></strike></var>
<var id="vjp15"></var>
<var id="vjp15"></var>
<var id="vjp15"><video id="vjp15"><thead id="vjp15"></thead></video></var>
<menuitem id="vjp15"></menuitem><cite id="vjp15"><video id="vjp15"></video></cite>
<var id="vjp15"></var><cite id="vjp15"><video id="vjp15"><thead id="vjp15"></thead></video></cite>
<var id="vjp15"></var>
<var id="vjp15"></var>
<menuitem id="vjp15"><span id="vjp15"><thead id="vjp15"></thead></span></menuitem>
<cite id="vjp15"><video id="vjp15"></video></cite>
<menuitem id="vjp15"></menuitem>

人工骨的制作方法

文檔序號:9531500閱讀:962來源:國知局
人工骨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0001]本發明屬于骨科領域,尤其涉及一種具有連接和固定斷骨功能的人工骨。
【背景技術】
[0002]我國每年有數百萬例因創傷引起的骨不連、骨缺損的處理,骨腫瘤的保肢治療,以及一些重建手術患者需要使用植骨材料。目前常用的骨修復材料包括自體骨和金屬假體。自體骨增加了患者的創傷和痛苦;金屬假體存在松動、斷裂等問題。因此,人工骨替代材料移植修復骨缺損成為醫學重點。
[0003]人工骨(Artificial Bone)是指可以替代人體骨或者修復骨組織缺損的人工生物材料。主要有高分子合成材料,如聚甲基丙烯酸甲酯、高密度聚乙烯、聚砜、聚左旋乳酸、乙醇酸共聚物、液晶自增強聚乳酸、自增強聚乙醇酸等,無機材料,如羥基磷灰石、氧化鋁生物陶瓷等,可以替代人體頭蓋骨、肩、臂、指、肥肉關節等,其加工容易,價廉物美,在體內老化與腐蝕性小,但存在耐磨性差的問題,同時人工骨與生物體愈合承受過重外力時又會發生骨吸收現象,從而造成人體骨的脫離,因此人工骨不適合作為脛骨和股骨的替代材料,。

【發明內容】

[0004]有鑒于此,本發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種人工骨,該人工骨適合以解決現有人工骨不耐磨、易與人體骨脫離的技術問題。
[0005]本發明通過以下技術手段解決上述技術問題:
本發明的人工骨,包括柱形的人工骨本體,所述人工骨本體的兩端面上分別設置有一個柱形的第一凹槽,所述第一凹槽的底部開設有一個連通兩端面第一凹槽的第一通孔。
[0006]進一步,所述人工骨本體的外側壁上沿人工骨本體的長度方向固定連接有鋼板,所述第一凹槽的槽壁上設置有第二通孔,所述第二通孔開通在鋼板和與鋼板緊貼的槽壁上,所述第二通孔貫通所述鋼板。
[0007]進一步,所述第一凹槽的槽壁上還設置有多個貫通槽壁的第三通孔。
[0008]進一步,所述人工骨本體主要以膠原羥基磷灰石或PLA/ PGA復合材料制成。
[0009]進一步,所述鋼板的兩端分別從人工骨本體的兩端面各自向外伸出一段距離形成固定部。
[0010]進一步,所述固定部上設置有加壓螺紋孔。
[0011]進一步,所述鋼板的板面上設置有凸起,所述人工骨本體的外側壁上設置有能夠與所述凸起相配適的第二凹槽。
[0012]進一步,所述第一凹槽的槽壁厚度小于3.5mm。
[0013]進一步,所述第三通孔的孔徑為l_6mm。
[0014]本發明的有益效果:本發明的人工骨,包括柱形的人工骨本體,所述人工骨本體的兩端面上分別設置有一個柱形的第一凹槽,所述第一凹槽的底部開設有一個連通兩端面第一凹槽的第一通孔,所述第一凹槽的槽壁上設置有用于與骨釘螺紋配合的第二通孔。本發明通過改變現有人工骨本體的結構,使其在替換骨折處缺失的股骨和脛骨時能夠避免自體骨與人工骨骨面之間的摩擦和錯位,從而避免因摩擦引起骨吸收現象的發生。
【附圖說明】
[0015]下面結合附圖和實施例對本發明作進一步描述。
[0016]圖1為本發明人工骨的正面結構示意圖;
圖2為圖1中A-A所示方向剖面結構示意圖;
圖3為本發明人工骨的立體結構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0017]以下將結合附圖對本發明進行詳細說明:
如圖1-3所示,本實施例中的人工骨,包括柱形的人工骨本體1,具體地,所述人工骨本體1主要以膠原羥基磷灰石制成,膠原羥基磷灰石具有可吸收的特點,所述人工骨本體的兩端面la上分別設置有一個柱形的第一凹槽2,所述第一凹槽的底部開設有一個連通兩端面第一凹槽的第一通孔3,第一通孔3形成髓腔,所述第一凹槽2的槽壁2a上設置有第二通孔4,所述第二通孔4用于插入骨釘,所述第一凹槽2的槽壁2a厚度為2mm。通過在人工骨本體的兩端面la上分別設置有一個柱形的第一凹槽2,使得患者股骨或脛骨的骨折端得以插入到第一凹槽2中固定,進而防止骨折端與人工骨端面之間的移動,從而避免因摩擦引起骨吸收現象的發生。另外,第一凹槽2與骨折端的重合可以加速原始骨痂的形成和誘導新骨的形成。
[0018]進一步,所述人工骨本體1的外側壁上沿人工骨本體的長度方向固定連接有鋼板5,所述第二通孔4開通在鋼板和與鋼板緊貼的槽壁2a上,所述鋼板5的兩端分別從人工骨本體的兩端面la各自向外伸出一段距離形成固定部5a,所述固定部5a上設置有加壓螺紋孔5b。通過鋼板剛性支撐作用,可顯著分擔人工骨的受力,從而徹底解決因摩擦和承重導致骨吸收現象發生的問題。
[0019]作為上述技術方案的進一步改進,所述第一凹槽2的槽壁2a上還設置有多個貫通槽壁的第三通孔6,所述第三通孔6的孔徑為4mm。在槽壁上開設通孔可促進插入第一凹槽內的骨折端面營養的吸收,從而進一步加速自體骨對人工骨的融合和吸收,加速新骨的形成速度。
[0020]作為上述技術方案的進一步改進,所述鋼板5的板面上設置有凸起7,所述人工骨本體1的外側壁上設置有能夠與所述凸起7相配適的第二凹槽。通過凸起與第二凹槽的配合,可限制鋼板與人工骨本體1之間的位移,增強結構的穩定性。
[0021]最后說明的是,以上實施例僅用以說明本發明的技術方案而非限制,盡管參照較佳實施例對本發明進行了詳細說明,本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應當理解,可以對本發明的技術方案進行修改或者等同替換,而不脫離本發明技術方案的宗旨和范圍,其均應涵蓋在本發明的權利要求范圍當中。
【主權項】
1.人工骨,其特征在于:包括柱形的人工骨本體(1),所述人工骨本體的兩端面(la)上分別設置有一個柱形的第一凹槽(2),所述第一凹槽的底部開設有一個連通兩端面第一凹槽的第一通孔(3)。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人工骨,其特征在于:所述人工骨本體(1)的外側壁上沿人工骨本體的長度方向固定連接有鋼板(5),所述第一凹槽(2)的槽壁(2a)上設置有第二通孔(4),所述第二通孔(4)開通在鋼板和與鋼板緊貼的槽壁(2a)上,所述第二通孔(4)貫通所述鋼板。3.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人工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凹槽(2)的槽壁(2a)上還設置有多個貫通槽壁的第三通孔(6)。4.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人工骨,其特征在于:所述人工骨本體(1)主要以膠原羥基磷灰石或PLA/ PGA復合材料制成。5.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人工骨,其特征在于:所述鋼板(5)的兩端分別從人工骨本體的兩端面(la)各自向外伸出一段距離形成固定部(5a)。6.根據權利要求5所述的人工骨,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部(5a)上設置有加壓螺紋孔(5b)07.根據權利要求6所述的人工骨,其特征在于:所述鋼板(5)的板面上設置有凸起(7),所述人工骨本體(1)的外側壁上設置有能夠與所述凸起(7)相配適的第二凹槽。8.根據權利要求3所述的人工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凹槽(2)的槽壁(2a)厚度小于 3.5mmο9.根據權利要求7所述的人工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通孔(6)的孔徑為l-6mm。
【專利摘要】本發明公開了人工骨,包括柱形的人工骨本體,所述人工骨本體的兩端面上分別設置有一個柱形的第一凹槽,所述第一凹槽的底部開設有一個連通兩端面第一凹槽的第一通孔,所述第一凹槽的槽壁上設置有用于與骨釘螺紋配合的第二通孔。本發明通過改變現有人工骨本體的結構,使其在替換骨折處缺失的股骨和脛骨時能夠避免自體骨與人工骨骨面之間的摩擦和錯位,從而避免因摩擦引起骨吸收現象的發生。
【IPC分類】A61F2/28
【公開號】CN105287053
【申請號】CN201510718995
【發明人】欒富鈞
【申請人】重慶醫科大學附屬永川醫院
【公開日】2016年2月3日
【申請日】2015年10月30日
網友詢問留言 已有0條留言
  •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精彩留言會獲得點贊!
1
韩国伦理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