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新型外周血管介入交換鞘的制作方法
【專利摘要】本發明的新型外周血管介入交換鞘,相比于傳統導管鞘,在鞘管遠端設計了一個小球囊,在球囊擴張后固定穿刺血管內,通過調整導管鞘的位置,可同時治療髂股動脈近遠端兩個方向的病變,減少患者的穿刺次數,提高治療效果;與雙腔導管鞘相比,三腔導管鞘,增加了一個功能腔,可以向近端或遠端同時進入兩套介入醫療器具。
【專利說明】
一種新型外周血管介入交換鞘
技術領域
[0001]本發明涉及一種介入治療用具,尤其涉及一種用于腔內血管疾病介入治療的導管交換鞘。
【背景技術】
[0002]目前在心血管疾病的治療中,介入治療因為出血少、創傷小、并發癥少、安全可靠、術后恢復快等優點,已被廣泛應用。介入治療往往需要經常性地、不斷地將治療用液體或醫療器具運送至患者體內,導管鞘是用于向患者體腔或血管內插入各類醫療器具的通道,在患者血管上穿刺一個相對較小的穿刺孔,將導管鞘介入其中,醫生可以通過介入的導管鞘留在體外的一端將治療用的液體或醫療器具運至血管內需要的地方,而且通過導管鞘還可以反復地取到病人的樣本用于化驗,也可以通過導管鞘進行手術探查。
[0003]絕大多數腔內血管介入手術的入路是以股動脈為穿刺動脈,成功穿刺股動脈后退出穿刺針,于塑料套管內置小導絲,在小導絲引導下跟進導管鞘,并退出擴張器后將鞘管留置于血管內,這是介入手術的必需步驟和首要步驟。但是市場上現有的導管鞘均只有一個入口和一個出口,這限制了一個穿刺部位只能治療一個方向的血管病變,這在臨床上不僅使得大部分血管病患者不得不接受兩次甚至多次介入手術,而且也使得治療效果大打折扣;同時,對于股動脈順行穿刺患者,導絲極易進入股深動脈,使得操作者不得不多次穿刺才能將導絲置入股淺動脈,增加了損傷穿刺動脈的概率,明顯增加穿刺點相關并發癥的發生,如假性動脈瘤、動靜脈瘺等。
【發明內容】
[0004]本發明的新型外周血管介入交換鞘,相比于傳統導管鞘,在鞘管遠端設計了一個小球囊,在球囊擴張后固定穿刺血管內,通過調整導管鞘的位置,可同時治療髂股動脈近遠端兩個方向的病變,減少患者的穿刺次數,提高治療效果;與雙腔導管鞘相比,三腔導管鞘,增加了一個功能腔,可以向近端或遠端同時進入兩套介入醫療器具。
[0005]本發明的新型外周血管介入交換鞘,由鞘管、球囊和導管座組成,其特征在于,所述鞘管為三腔結構或雙腔結構,管身由遠到近依次為遠端部分和近端部分。
[0006]本發明上述的新型外周血管介入交換鞘,所述三腔結構為一個球囊腔和兩個功能腔,所述雙腔結構為一個球囊腔和一個功能腔。
[0007]本發明上述的新型外周血管介入交換鞘,所述功能腔均可通過導絲鞘或其它介入器械,其出口位于交換鞘遠端。
[0008]本發明上述的新型外周血管介入交換鞘,所述球囊位于鞘管遠端,為球形或橢球形,球囊為中空結構,通過球囊腔注入生理鹽水或造影劑,擴張后的球囊將錨定在鞘管遠端;球囊材質為聚氨酯、乳膠、硅膠或合成橡膠等順應性高分子材料。
[0009]本發明上述的新型外周血管介入交換鞘,所述鞘管長度為10?100cm,優選為10?20cm,最優選為15cm。
[0010]本發明上述的新型外周血管介入交換鞘,所述鞘管為圓管,外徑0.5mm?7.5mm,其材質為聚氨酯、硅膠或聚酰胺等熱塑性彈性材料。
[0011]本發明上述的新型外周血管介入交換鞘,所述導管座分別與球囊腔和功能腔相連,其材質為聚碳酸酯,聚氨酯,聚酰胺,丙烯腈-丁二烯-苯乙烯或聚丙烯等高分子材料;導管座均設有防漏設計。
[0012]雙向導管交換鞘的技術效果及優點主要表現為:
[0013]首先,病變患肢股動脈逆行穿刺,先治療股動脈近端及其以上病變,再治療其遠端病變,即一次性同時治療股動脈近遠端兩個方向的病變,減少患者的穿刺次數,提高治療效果O
[0014]其次,對于需要順行穿刺治療的患者(如胭動脈及膝下三只動脈病變),由于逆行穿刺成功率遠較順行穿刺高,且并發癥的發生率較順行穿刺低,因此可以采用逆行穿刺,擴張小球囊固定交換鞘后,調整導管鞘位置進而治療股動脈遠端病變,避免了順行穿刺;實際應用結果證明,本發明可以顯著提高穿刺技術成功率和降低臨床并發癥。
【附圖說明】
[0015]圖1為本外周血管介入交換鞘其中實例的結構示意圖,其中:
[0016]圖1A為雙腔結構交換鞘;
[0017]圖1B為三腔結構交換鞘;
[0018]圖2為使用本外周血管介入交換鞘介入流程圖,其中:
[0019]圖2A為插入交換鞘至股動脈近端;
[0020]圖2B為固定本導管鞘;
[0021]圖2C為固定本導管鞘;
圖2D調整導管鞘至股動脈遠端;
[0022]圖3三腔外周血管介入交換鞘應用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0023]本發明提供了一種外周血管介入交換鞘,鞘管包括球囊腔和功能腔,功能腔出口位于鞘管遠端。
[0024]參照附圖,下面通過具體實例對本外周血管介入交換鞘發明的新型外周血管介入交換鞘進行具體描述和介紹,以使更好的理解本發明,但下述實例并不限制本發明范圍。
[0025]參照圖1A,本實例中,鞘管01內包括球囊腔02和功能腔03,球囊04位于導管遠端,導管座05和06位于鞘管近端,其中導管座05用于充盈球囊,導管座06用于導絲或其他介入器械的進入,導管座均具有防漏功能。
[0026]參照圖1B,本實例中,鞘管07內包括球囊腔02和功能腔03和08,球囊04位于導管遠端,導管座05、06和09位于鞘管近端,其中導管座05用于充盈球囊,導管座06和09用于導絲或其他介入器械的進入,導管座均具有防漏功能。
[0027]參照圖2,以上述實例制備的含一個功能腔的外周血管介入交換鞘為例,本外周血管介入交換鞘使用方法如下:
[0028]步驟I,常規逆行穿刺股動脈
[0029]參照圖2A,近似垂直穿刺血管10,退出穿刺針,塑料套管內置導絲11至穿刺血管10的近端,
[0030]步驟2,參照圖2B,在導絲11引導下跟進外周血管介入交換鞘01,并退出擴張器后將鞘管留置于血管內10,隨后治療血管近端病變。
[0031]步驟3,參照圖2C,治療結束后將球囊04充盈固定后留置于血管10內,將導絲11從功能腔撤出。
[0032]步驟4,參照圖2D,調整外周血管介入交換鞘尖端位置至血管10的遠端。
[0033]步驟5,回撤外周血管介入交換鞘
[0034]從功能腔03置入普通導管鞘并進行血管遠端病變的治療,治療結束后排空球囊04后撤出外周血管介入交換鞘。
[0035]參照圖3,本實例中,通過三腔外周血管介入交換鞘07,可在多血管交匯位置12進行兩個介入器械13和14的操作,如支架的釋放和擴張。
[0036]雖然,上述實例中僅描述了含有一個和兩個功能腔的外周血管介入交換鞘,但是通過上述實例的描述,本領域技術人員能夠理解的是,在用于多根血管的相交匯的位置,本外周血管介入交換鞘發明的新型外周血管介入交換鞘可根據相交匯的血管數量設置多個功能腔,以滿足手術需要。
[0037]而且根據本發明上述實例的描述,本領域技術人員也能夠理解的是,本外周血管介入交換鞘可以只設有一個功能腔,該功能腔連接多個出口(如兩個),通過同一個功能腔將導絲置入不同的導絲出口。
[0038]另外,本外周血管介入交換鞘發明的新型外周血管介入交換鞘的鞘管長度并不受限制,但較佳長度為10?100cm,更加長度為10?20cm,最佳長度為15cm。
[0039]以上對本發明的具體實例進行了詳細描述,但其只作為范例,本發明并不限制于以上描述的具體實例。對于本領域技術人員而言,任何對該實用進行的等同修改和替代也都在本發明的范疇之中。因此,在不脫離本發明的精神和范圍下所作的均等變換和修改,都應涵蓋在本發明的范圍內。
【主權項】
1.一種新型外周血管介入交換鞘,由鞘管、球囊和導管座組成,其特征在于,所述鞘管為三腔結構或雙腔結構,管身由遠到近依次為遠端部分和近端部分。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新型外周血管介入交換鞘,其特征在于,所述三腔結構為一個球囊腔和兩個功能腔,所述雙腔結構為一個球囊腔和一個功能腔。3.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新型外周血管介入交換鞘,其特征在于,所述功能腔可通過導絲鞘或其介入器械,其出口位于交換鞘遠端。4.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新型外周血管介入交換鞘,其特征在于,所述球囊位于鞘管遠端,為球形或橢球形,球囊材質為聚氨酯、乳膠、硅膠或合成橡膠。5.根據權利要求4所述的新型外周血管介入交換鞘,其特征在于,所述球囊為中空結構,通過球囊腔注入生理鹽水,擴張后的球囊將錨定在鞘管遠端。6.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新型外周血管介入交換鞘,其特征在于,所述鞘管長度為10-20cm。7.根據權利要求6所述的新型外周血管介入交換鞘,其特征在于,所述鞘管長度為15cm08.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新型外周血管介入交換鞘,其特征在于,所述鞘管為圓管,夕卜徑0.5mm?7.5mm,其材質為聚氨酯、娃膠或聚酰胺類熱塑性彈性材料。9.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新型外周血管介入交換鞘,其特征在于,所述導管座分別與球囊腔和功能腔相連,其材質為聚碳酸酯,聚氨酯,聚酰胺,丙烯腈-丁二烯-苯乙烯等。10.根據權利要求9所述的新型外周血管介入交換鞘,其特征在于,所述導管座均設有防漏設計。
【文檔編號】A61M25/10GK105833413SQ201610123702
【公開日】2016年8月10日
【申請日】2016年3月4日
【發明人】葉開創, 陸信武, 葛泉波, 張忠民
【申請人】上海沐春投資管理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