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乳腺術后可調節壓力型止血捆綁裝置的制造方法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公開了一種乳腺術后可調節壓力型止血捆綁裝置,包括綁帶、第一魔術貼、第二魔術貼、壓袋、進氣管、氣囊、單向閥、壓力表,該乳腺術后可調節壓力型止血捆綁裝置,首先將壓袋放置于患者胸口的正前方,再將綁帶處的第一魔術貼和第二魔術貼綁與患者后背,需要止血擠壓時,先關閉調節閥,手握氣囊并擠壓氣囊,產生的氣壓通過進氣管排入壓袋內,使壓袋膨脹,膨脹后的壓袋對患者胸口進行擠壓,當壓力表的數值大于安全值時,打開調節閥,壓袋內的氣壓由出氣管排出,直至壓力表的數值達到安全值再關閉調節閥即可,該乳腺術后可調節壓力型止血捆綁裝置,提高了患者康復進度,且根據實際治療情況,該裝置可對患者整體胸部或任意左右單側進行治療。
【專利說明】
一種乳腺術后可調節壓力型止血捆綁裝置
技術領域
[0001]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捆綁裝置,尤其涉及一種乳腺術后可調節壓力型止血捆綁裝置。
【背景技術】
[0002]目前,乳腺癌術后患者一般止血方式有兩種,第一種是壓砂袋止血,第二種是彈力繃帶加壓包扎止血,以上兩種止血方式的缺點在于,當患者傷口處所受的壓力不均勻或壓力較小時,患者體內的淤血擠壓不干凈,促使引流管留置患者體內時間較長,容易對患者造成逆流感染,若壓力較大,易使患者治療不舒適,對患者的皮瓣造成傷害,鑒于以上缺陷,實有必要設計一種乳腺術后可調節壓力型止血捆綁裝置。
【實用新型內容】
[0003]本實用新型所要解決的技術問題在于:提供一種乳腺術后可調節壓力型止血捆綁裝置,來解決目前乳腺術后止血方式對患者造成傷害,不利于患者傷口愈合,降低了醫護人員工作效率的問題。
[0004]為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是:一種乳腺術后可調節壓力型止血捆綁裝置,包括綁帶、第一魔術貼、第二魔術貼、壓袋、進氣管、氣囊、單向閥、壓力表,所述的第一魔術貼位于綁帶前端左側,所述的第一魔術貼與綁帶縫合相連,所述的第二魔術貼位于綁帶背部右側,所述的第二魔術貼與綁帶縫合相連,所述的壓袋位于綁帶前端,所述的壓袋與綁帶縫合相連,所述的進氣管位于綁帶背部,所述的進氣管分別貫穿綁帶和壓袋,所述的進氣管與壓袋膠水相連,所述的氣囊位于進氣管外壁,所述的氣囊與進氣管膠水相連,所述的單向閥位于進氣管右側,所述的單向閥與進氣管螺紋相連,所述的壓力表位于進氣管外壁,所述的壓力表與進氣管螺紋相連。
[0005]進一步,所述的進氣管外壁還設有密封圈,所述的密封圈與綁帶膠水相連。
[0006]進一步,所述的進氣管底部還設有出氣管,所述的出氣管與進氣管膠水相連。
[0007]進一步,所述的所述的出氣管外壁還設有調節閥,所述的調節閥與出氣管螺紋相連。
[0008]進一步,所述的氣囊內部還設有彈簧,所述的彈簧與氣囊膠水相連。
[0009]進一步,所述的壓袋前端還設有保護墊,所述的保護墊與壓袋膠水相連。
[0010]與現有技術相比,該乳腺術后可調節壓力型止血捆綁裝置,使用時,醫護人員首先將壓袋放置于患者胸口的正前方,使壓袋與患者的胸口相貼合,所述的壓袋為空心袋,再將綁帶處的第一魔術貼和第二魔術貼綁與患者后背,根據患者胸圍大小,可調節第一魔術貼和第二魔術貼相對位置,在第一魔術貼和第二魔術貼的作用下,使得壓袋與患者胸口貼合牢固,當醫護人員為患者傷口進行擠壓時,先關閉調節閥,醫護人員再手握氣囊,并不斷的擠壓氣囊,在擠壓氣囊的作用下,產生的氣壓通過進氣管排入壓袋內,壓袋在氣壓的作用下逐漸膨脹,由于綁帶與患者身體連接牢固,故膨脹的壓袋只會向患者胸口方向擴張,且壓袋與患者胸口相貼合,使得膨脹后的壓袋可均勻對患者胸口進行擠壓,根據止血的實際情況,當壓袋膨脹時,可觀察壓力表所顯示的數值,當壓力表數值達到所需要的安全值時,醫護人員手放氣囊,停止壓袋膨脹即可,當壓袋內的氣壓過高時,即壓力表的數值大于所設定的安全值時,此時醫護人員打開調節閥,使得壓袋內的氣壓由出氣管排出,直至壓力表的數值達到安全值再關閉調節閥即可,該乳腺術后可調節壓力型止血捆綁裝置,結構巧妙,功能強大,操作簡單,醫護人員可使用該裝置對患者傷口處進行壓力調節,提高了患者康復進度,同時也提高了醫護人員的工作效率,降低了醫護人員的勞動強度,且根據實際治療情況,該裝置可對患者整體胸部或任意左右單側進行治療,同時,單向閥是為了防止進氣管的氣壓回流,確保了壓袋內氣壓的穩定性,密封圈是為了防止進氣管與綁帶的連接處出現漏氣現象,確保了壓袋內氣壓的穩定性,彈簧是為了使氣囊快速復位,保護墊是為了使壓袋與患者胸口軟接觸,對患者胸口起到保護作用。
【附圖說明】
[0011]圖1是乳腺術后可調節壓力型止血捆綁裝置的局部主視圖
[0012]圖2是乳腺術后可調節壓力型止血捆綁裝置的局部后視圖
[0013]圖3是氣囊的內部結構主視剖視圖
[0014]綁帶I 第一魔術貼 2
[0015]第二魔術貼 3 壓袋4
[0016]進氣管5 氣囊6
[0017]單向閥7 壓力表8
[0018]保護墊401 密封圈501
[0019]出氣管502 調節閥503
[0020]彈簧601
[0021 ]如下【具體實施方式】將結合上述附圖進一步說明。
【具體實施方式】
[0022]在下文中,闡述了多種特定細節,以便提供對構成所描述實施例基礎的概念的透徹理解。然而,對本領域的技術人員來說,很顯然所描述的實施例可以在沒有這些特定細節中的一些或者全部的情況下來實踐。在其他情況下,沒有具體描述眾所周知的處理步驟。
[0023]如圖1、圖2、圖3所示,一種乳腺術后可調節壓力型止血捆綁裝置,包括綁帶1、第一魔術貼2、第二魔術貼3、壓袋4、進氣管5、氣囊6、單向閥7、壓力表8,所述的第一魔術貼2位于綁帶I前端左側,所述的第一魔術貼2與綁帶I縫合相連,所述的第二魔術貼3位于綁帶I背部右側,所述的第二魔術貼3與綁帶I縫合相連,所述的壓袋4位于綁帶I前端,所述的壓袋4與綁帶I縫合相連,所述的進氣管5位于綁帶I背部,所述的進氣管5分別貫穿綁帶I和壓袋4,所述的進氣管5與壓袋4膠水相連,所述的氣囊6位于進氣管5外壁,所述的氣囊6與進氣管5膠水相連,所述的單向閥7位于進氣管5右側,所述的單向閥7與進氣管5螺紋相連,所述的壓力表8位于進氣管5外壁,所述的壓力表8與進氣管5螺紋相連,所述的進氣管5外壁還設有密封圈501,所述的密封圈501與綁帶I膠水相連,所述的進氣管5底部還設有出氣管502,所述的出氣管502與進氣管5膠水相連,所述的出氣管502外壁還設有調節閥503,所述的調節閥503與出氣管502螺紋相連,所述的氣囊6內部還設有彈簧601,所述的彈簧601與氣囊6膠水相連,所述的壓袋4前端還設有保護墊401,所述的保護墊401與壓袋4膠水相連。
[0024]該乳腺術后可調節壓力型止血捆綁裝置,使用時,醫護人員首先將壓袋4放置于患者胸口的正前方,使壓袋4與患者的胸口相貼合,所述的壓袋4為空心袋,再將綁帶I處的第一魔術貼2和第二魔術貼3綁與患者后背,根據患者胸圍大小,可調節第一魔術貼2和第二魔術貼3相對位置,在第一魔術貼2和第二魔術貼3的作用下,使得壓袋4與患者胸口貼合牢固,當醫護人員為患者傷口進行擠壓時,先關閉調節閥503,醫護人員再手握氣囊6,并不斷的擠壓氣囊6,在擠壓氣囊6的作用下,產生的氣壓通過進氣管5排入壓袋4內,壓袋4在氣壓的作用下逐漸膨脹,由于綁帶I與患者身體連接牢固,故膨脹的壓袋4只會向患者胸口方向擴張,且壓袋4與患者胸口相貼合,使得膨脹后的壓袋4可均勻對患者胸口進行擠壓,根據止血的實際情況,當壓袋4膨脹時,可觀察壓力表8所顯示的數值,當壓力表8數值達到所需要的安全值時,醫護人員手放氣囊6,停止壓袋4膨脹即可,當壓袋4內的氣壓過高時,即壓力表8的數值大于所設定的安全值時,此時醫護人員打開調節閥503,使得壓袋4內的氣壓由出氣管502排出,直至壓力表8的數值達到安全值再關閉調節閥503即可,同時,單向閥7是為了防止進氣管5的氣壓回流,確保了壓袋4內氣壓的穩定性,密封圈501是為了防止進氣管5與綁帶I的連接處出現漏氣現象,確保了壓袋內氣壓的穩定性,彈簧601是為了使氣囊6快速復位,保護墊401是為了使壓袋4與患者胸口軟接觸,對患者胸口起到保護作用。
[0025]本實用新型不局限于上述具體的實施方式,本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從上述構思出發,不經過創造性的勞動,所做出的種種變換,均落在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之內。
【主權項】
1.一種乳腺術后可調節壓力型止血捆綁裝置,其特征在于包括綁帶、第一魔術貼、第二魔術貼、壓袋、進氣管、氣囊、單向閥、壓力表,所述的第一魔術貼位于綁帶前端左側,所述的第一魔術貼與綁帶縫合相連,所述的第二魔術貼位于綁帶背部右側,所述的第二魔術貼與綁帶縫合相連,所述的壓袋位于綁帶前端,所述的壓袋與綁帶縫合相連,所述的進氣管位于綁帶背部,所述的進氣管分別貫穿綁帶和壓袋,所述的進氣管與壓袋膠水相連,所述的氣囊位于進氣管外壁,所述的氣囊與進氣管膠水相連,所述的單向閥位于進氣管右側,所述的單向閥與進氣管螺紋相連,所述的壓力表位于進氣管外壁,所述的壓力表與進氣管螺紋相連。2.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乳腺術后可調節壓力型止血捆綁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進氣管外壁還設有密封圈,所述的密封圈與綁帶膠水相連。3.如權利要求2所述的一種乳腺術后可調節壓力型止血捆綁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進氣管底部還設有出氣管,所述的出氣管與進氣管膠水相連。4.如權利要求3所述的一種乳腺術后可調節壓力型止血捆綁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所述的出氣管外壁還設有調節閥,所述的調節閥與出氣管螺紋相連。5.如權利要求4所述的一種乳腺術后可調節壓力型止血捆綁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氣囊內部還設有彈簧,所述的彈簧與氣囊膠水相連。6.如權利要求5所述的一種乳腺術后可調節壓力型止血捆綁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壓袋前端還設有保護墊,所述的保護墊與壓袋膠水相連。
【文檔編號】A61B17/135GK205411251SQ201620171064
【公開日】2016年8月3日
【申請日】2016年3月7日
【發明人】王靜, 郭萍利, 張怡
【申請人】西安交通大學第附屬醫院, 西安交通大學第一附屬醫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