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可直視置入的兩節段輸尿管軟鏡鞘管的制作方法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屬于醫療器械領域,具體涉及一種可直視置入的兩節段輸尿管軟鏡鞘管。本實用新型包括鞘管體,所述的鞘管體包括前段鞘管和后段鞘管,所述的前段鞘管長度大于后段鞘管,所述的前段鞘管和后段鞘管套接配合。本實用新型在結構上將鞘管采用兩節段設計,將工作長度可變的鞘管體作為獨立部件與輸尿管硬鏡及封堵塞子配合,實現輸尿管軟鏡鞘管在輸尿管硬鏡直視下置入,降低鞘管置入難度,提高手術安全性及一期手術成功率,因此有可能使輸尿管硬鏡直視下置入輸尿管軟鏡鞘管成為主流的革命性的方法。
【專利說明】
一種可直視置入的兩節段輸尿管軟鏡鞘管
技術領域
[0001]本實用新型屬于醫療器械領域,具體涉及一種可直視置入的兩節段輸尿管軟鏡鞘管。
【背景技術】
[0002]目前,輸尿管軟鏡鞘管(亦稱輸尿管軟鏡輸送鞘)廣泛運用于輸尿管軟鏡鈥激光碎石術治療輸尿管上段結石和腎結石,是輸尿管軟鏡鈥激光碎石術中最重要的輔助器械之一 ο雖然輸尿管軟鏡鞘生產廠家眾多,由于其設計缺陷,只能采用盲視置入法,給臨床工作帶來諸多不便。經驗表明內鏡直視下完成輸尿管軟鏡鞘管置入,無疑更安全、成功率更高。目前所有該類產品工作長度不可變(男用型450mm,女用型350mm),輸尿管硬鏡工作長度為430mm,兩者不能配合使用、不能達到直視下置入的要求;均需術中順斑馬導絲憑術者手感和經驗盲視下置入或X光透視下置入,這樣可能導致意外損傷或輻射;也會因盲視置入困難而放棄一期手術碎石治療而延長治療周期、增加治療成本。
【實用新型內容】
[0003]為了彌補現有技術的不足,本實用新型旨在提供一種鞘管工作長度可變、能夠與現有輸尿管硬鏡配合、實現內鏡直視下置入的輸尿管軟鏡鞘管的技術方案。
[0004]所述的一種可直視置入的兩節段輸尿管軟鏡鞘管,包括鞘管體,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鞘管體包括前段鞘管和后段鞘管,所述的前段鞘管長度大于后段鞘管,所述的前段鞘管和后段鞘管套接配合。
[0005]所述的一種可直視置入的兩節段輸尿管軟鏡鞘管,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鞘管體中配合設置能夠消除輸尿管硬鏡與前段鞘管頭端空隙的封堵塞子。
[0006]所述的一種可直視置入的兩節段輸尿管軟鏡鞘管,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前段鞘管套接在后段鞘管內,并且前段鞘管能夠在后段鞘管內伸縮。
[0007]所述的一種可直視置入的兩節段輸尿管軟鏡鞘管,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前段鞘管靠近后段鞘管的一端與后段鞘管內壁卡接配合。
[0008]所述的一種可直視置入的兩節段輸尿管軟鏡鞘管,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后段鞘管靠近前段鞘管一端的管壁上對稱設置兩個向內腔凹陷的橫向凹跡,所述的后段鞘管中部設置一個向內腔凹陷的縱向凹跡。
[0009]所述的一種可直視置入的兩節段輸尿管軟鏡鞘管,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前段鞘管和后段鞘管的管壁均包括內壁層和外壁層,所述的內壁層和外壁層之間設有螺旋狀纖細鋼絲,所述的內壁層和外壁層表面均設有親水涂層。
[0010]本實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本實用新型在結構上將鞘管采用兩節段設計,將工作長度可變的鞘管體作為獨立部件與輸尿管硬鏡及封堵塞子配合,實現輸尿管軟鏡鞘管在輸尿管硬鏡直視下置入,降低鞘管置入難度,提高手術安全性及一期手術成功率,因此有可能使輸尿管硬鏡直視下置入輸尿管軟鏡鞘管成為主流的革命性的方法。
【附圖說明】
[0011]圖1為本實用新型鞘管體的結構示意圖;
[0012]圖2為本實用新型鞘管體的前段鞘管的結構示意圖;
[0013]圖3為本實用新型封堵塞子的結構示意圖。
[0014]圖中:1-鞘管體;2-封堵塞子;101-前段鞘管;102-后段鞘管;1011-喇叭口狀結構;1021-橫向凹跡;1022-縱向凹跡。
【具體實施方式】
[0015]以下結合說明書附圖來進一步說明本實用新型。
[0016]—種可直視置入的兩節段輸尿管軟鏡鞘管包括鞘管體I,鞘管體I包括套接配合的前段鞘管101和后段鞘管102,具體是前段鞘管101套接在后段鞘管102內,并且前段鞘管101能夠在后段鞘管102內伸縮。前段鞘管101和后段鞘管102套接的同時,前段鞘管101靠近后段鞘管102的一端與后段鞘管102內壁卡接配合,使兩者相對固定。卡接配合的機構可以采用多種,如將前段鞘管101靠近后段鞘管102的一端設置成喇叭口狀結構1011等等。為了防止前段鞘管101靠近后段鞘管102在工作時的移動,后段鞘管102靠近前段鞘管101—端的管壁上對稱設置兩個向內腔凹陷的橫向凹跡1021,所述的后段鞘管102中部設置一個向內腔凹陷的縱向凹跡1022。為了配合輸尿管硬鏡的使用,鞘管體I中配合設置能夠消除輸尿管硬鏡與前段鞘管101頭端空隙的封堵塞子2。
[0017]輸尿管軟鏡鞘管根據管徑不同分為F12/F10、F14/F12、F16/F14,最常用的型號為F14/F12。本實用新型為男女通用型。為了能夠使本領域技術人員更能明白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本實用新型以F14/F12-450mm型為例說明本實用新型具體實施方案。
[0018]如圖1至圖3所示,本實用新型鞘管體I由前段鞘管101和后段鞘管102構成,鞘管體I大體呈圓管狀,鞘管體I外表設置以厘長為單位刻度標識。前段鞘管101的長度為420mm,前段鞘管101主體內外周徑分別為12mm和14mm,前段鞘管101尾端為喇叭□狀結構1011,長約10mm,喇機口狀結構1011外周徑為15_。后段鞘管102的長度為40mm,其主體內外周徑分別為15.5mm和17.5mm,后段鞘管102頭端內外周徑分別為14.5mm和16.5mm,長約10mm。后段鞘管102尾端開口內周徑15.5mm。后段鞘管102頭端距其頭端開口 Ilmm處管壁對稱設置兩個向內腔突出的橫向凹跡1021,后段鞘管102中部設置一個向內腔突出的縱向凹跡1022,縱向凹跡長15mm。當前段鞘管101套入后段鞘管102并處于完全伸直狀態時,前段鞘管101的喇叭口狀結構1011能夠與橫向凹跡1021卡接配合,橫向凹跡1021和縱向凹跡1022可阻擋手術操作時前段鞘管101向后段鞘管102內意外收縮。
[0019]前段鞘管101和后段鞘管102套接配合后,鞘管體I完全收縮狀態時的工作長度為420mm,此時后段鞘管102和前段鞘管101完全重疊;鞘管體I完全伸出狀態時,減去與前段鞘管101尾端銜接配合的鞘管長度1mm,其工作長度為450_。
[0020]前段鞘管101和后段鞘管102的管壁包括內壁層和外壁層,其內壁層和外壁層之間螺旋狀設置纖細鋼絲以加強內腔穩固性。前段鞘管101和后段鞘管102的內壁層和外壁層表面設置親水涂層,以減少手術操作過程中鞘管壁與輸尿管內壁的摩擦力。
[0021]本實用新型還獨立設置封堵塞子2。封堵塞子2呈圓錐管狀,長15mm,外壁表面設置親水涂層;封堵塞子2套入F7.5/F8.0輸尿管硬鏡頭端后,自鞘管體I (收縮狀態)內腔套入,調整封堵塞子2在F7.5/F8.0輸尿管硬鏡頭端位置,可封閉鞘管體1(前段鞘管101)頭端內腔與F7.5/F8.0輸尿管硬鏡之間的空隙,為內鏡下直視置入提供便利。
[0022]本實用新型各部件可選用相應不同硬度的醫用塑料制造。
[0023]本實用新型直視置入的使用方法:
[0024]麻醉成功后,取截石位。若為男性患者,單獨使用鞘管體I,將鞘管體I調整至完全收縮狀態;將封堵塞子2自輸尿管硬鏡頭端插入約15mm,再將輸尿管硬鏡自鞘管體I內腔置入,并調整好封堵塞子2的位置,此時輸尿管硬鏡的頭端露出鞘管體I內腔約10mm,將輸尿管硬鏡連同鞘管體I一起直視下自尿道入膀胱,在斑馬導絲引導下,將鞘管體I連同輸尿管硬鏡直視下置入腎盂。保留鞘管體I及導絲,將輸尿管硬鏡連同封堵塞子2緩慢退出;將處于完全收縮狀態的鞘管體I拉伸至完全伸直狀態;自先置入的鞘管體I內腔置入輸尿管軟鏡,完成鈥激光碎石。女性患者手術方法與男性患者基本相同,所不同的是手術過程中,鞘管體I始終處于完全收縮狀態。
[0025]最后說明的是以上實施例僅用以說明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而非限制,盡管參照較佳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進行了詳細說明,本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應當理解,可以對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進行修改或者等同替換,而不脫離本實用新型技術方案的宗旨和范圍,其均應涵蓋在本實用新型的權利要求范圍當中。
【主權項】
1.一種可直視置入的兩節段輸尿管軟鏡鞘管,包括鞘管體(I),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鞘管體(I)包括前段鞘管(101)和后段鞘管(102),所述的前段鞘管(101)長度大于后段鞘管(102),所述的前段鞘管(101)和后段鞘管(102)套接配合。2.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可直視置入的兩節段輸尿管軟鏡鞘管,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鞘管體(I)中配合設置能夠消除輸尿管硬鏡與前段鞘管(101)頭端空隙的封堵塞子(2)。3.如權利要求1或2所述的一種可直視置入的兩節段輸尿管軟鏡鞘管,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前段鞘管(101)套接在后段鞘管(102)內,并且前段鞘管(101)能夠在后段鞘管(102)內伸縮。4.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可直視置入的兩節段輸尿管軟鏡鞘管,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前段鞘管(101)靠近后段鞘管(102)的一端與后段鞘管(102)內壁卡接配合。5.如權利要求1或4所述的一種可直視置入的兩節段輸尿管軟鏡鞘管,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后段鞘管(102)靠近前段鞘管(101)—端的管壁上對稱設置兩個向內腔凹陷的橫向凹跡(1021),所述的后段鞘管(102)中部設置一個向內腔凹陷的縱向凹跡(1022)。6.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可直視置入的兩節段輸尿管軟鏡鞘管,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前段鞘管(101)和后段鞘管(102)的管壁均包括內壁層和外壁層,所述的內壁層和外壁層之間設有螺旋狀纖細鋼絲,所述的內壁層和外壁層表面均設有親水涂層。
【文檔編號】A61B1/00GK205612448SQ201620242763
【公開日】2016年10月5日
【申請日】2016年3月28日
【發明人】蔣祥新
【申請人】蔣祥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