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上下同步迫緊輸送式洗凈機的結構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機械類,特別涉及一種上下同步迫緊輸送式洗凈機的結構,尤指
一種藉由上下迫緊清洗部品以防止因水壓而飄浮,且以上部環圈接觸清洗部品上部面,下 部環圈接觸清洗部品下部面,將其進行洗凈輸送的上下同步迫緊輸送式洗凈機的結構。
背景技術:
清洗零件類別需要一專業洗凈配套流程,而一般已有洗凈機系采用滾筒輸送方式 進行,如附圖l所示,為已有清洗部品洗凈機的剖視圖,由附圖中可清楚看出,該洗凈機系 由數個滾筒10橫向排列而成,而該等滾筒10系由滾輪驅動組帶動,該等滾筒10上系可供 承載清洗部品101,當欲洗凈清洗部品101時,該等滾筒10通過滾輪驅動組帶動而產生轉 動,此時使用者可將清洗部品101置于該等滾筒10上,通過該等滾筒10的轉動,可將該清 洗部品101往一方向位移運送,使該清洗部品101完成一洗凈配套流程。 然而上述已有洗凈機于使用時,存在下列問題與缺失尚待改進 已有的運送過程系直接采用滾筒10滾輪方式將欲清洗的清洗部品101位移輸送 至整套洗凈流程,而該清洗部品101于該滾筒10上移動時,該滾輪驅動組帶動該等滾筒10, 使該等滾筒10開始向同一方向轉動,而置于該等滾筒10上的清洗部品101則藉由該滾筒 10的轉動而于滾筒10上進行摩擦位移(直接由滾筒10推移清洗部品101),由整套洗凈流 程下來,清洗部品101必定因摩擦而磨損,俗稱面對面的位移,亦無法完整保護該清洗部品 101。
實用新型內容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上下同步迫緊輸送式洗凈機的結構,藉由上下迫
緊清洗部品以防止因水壓而飄浮,且以上部環圈接觸清洗部品上部面,下部環圈接觸清洗 部品下部面(線對面方式)將其進行洗凈輸送,達到輸送過程因環圈承載清洗部品輸送,故 不會對清洗部品表面產生刮傷問題,并且于洗凈過程中可有效且獨立循環各個洗凈容室所 溢出多于的液體的上下同步迫緊輸送式洗凈機的結構。 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是該洗凈機系包括有數個穿設于洗凈機內壁且上下并排 的軸承組,該等軸承組系藉由至少一驅動組將其連結,使其進行轉動,該驅動組可為減速齒 輪馬達或其它具有帶動功能的馬達。而該等軸承組系分別包含有一設有數個溝槽的傳動 軸、分別設于該傳動軸兩端內壁外側且用于固定的聯座軸承、分別設于該傳動軸兩端內壁 內側且用于防水的止水軸封,于上述傳動軸的溝槽間系設有數個交錯設置且表面系高于該 傳動軸的表面的環圈,該上部環圈接觸清洗部品上部面,下部環圈接觸清洗部品下部面,以 達線對面運送目的及藉由上下迫緊清洗部品以防止因水壓而飄浮的目的,且于該等軸承組 上系設有至少一洗凈容室,該等洗凈容室之間系設有一可供去除前一洗凈容室所殘留的液 體的清洗裝置,該清洗裝置系包括有至少一灑水系統、一供承置由灑水系統所灑出的液體 的承置體及供排放該液體且與該承置體相接合的排水管,當欲清洗該清洗部品時,該清洗部品可置放于該環圈上,而藉由該驅動組帶動該等傳動軸進行轉動,而轉動的同時該等環 圈則被該等傳動軸的轉動而帶動往一方向轉動循環,因此,置于該等環圈上的清洗部品則 因此被帶動(線對面靜止承置于該環圈上),并且因止水軸封的設計,可有效防止液體流 出該內壁外,再者,經由該洗凈容室的清洗部品則藉由該清洗裝置的灑水系統進行灑水,將 前一洗凈容室所殘留的液體去除,而去除后的液體則由承置體承接后通過該排水管進行排 泄;該洗凈容室內還設有超音波洗凈裝置。藉由上述技術,可針對原有洗凈機所存在的已有 的運送過程系直接采用滾筒滾輪方式將欲清洗的清洗部品位移輸送至整套洗凈流程,而該 清洗部品于該滾筒上移動時,該滾輪驅動組帶動該等滾筒,使該等滾筒開始向同一方向轉 動,而置于該等滾筒上的清洗部品則藉由該滾筒的轉動而于滾筒上進行摩擦位移(直接由 滾筒推移清洗部品),由整套洗凈流程下來,清洗部品必定因摩擦而磨損,俗稱面對面的位 移,亦無法使保護該清洗部品的問題加以突破,達到藉由上下并排同步的軸承組及環圈的 設計,于輸送過程因環圈承載清洗部品輸送,故不會對清洗部品表面產生刮傷問題,且通過 該清洗裝置可有效清除該清洗部品于前一洗凈容室所殘留的液體的實用進步性。其中該等 環圈之間系還設有可供抵持該等環圈,以防止該等環圈變形的支撐板,該支撐板于兩端系 設有緩沖部。 該洗凈容室兩側系分別設有數個溢水孔,于該等溢水孔外側系分別向外延伸設有 一可供承置由該溢水孔所溢出液體的蓄水盆,該蓄水盆系接設有一可用于導流該液體的導 流管,而由該導流管所流出的液體系由一蓄水池所承置,該蓄水池系通過一泵浦,將該些液 體抽回至該洗凈容室內進行循環清洗,當該洗凈容室內充滿清潔用液體時,多于的液體可 藉由該溢水孔溢出而流入該蓄水盆,再經由該導流管導入該蓄水池,而通過泵浦將其抽回 該洗凈容室進行重復循環清洗,達到廢水資源回收再利用的效能,并且可有效節省成本及 資源的實用進步性。 該洗凈容室系設有超聲波洗凈裝置,還接設有熱產生器,該熱產生器系可連接有 高壓鼓風機。 本實用新型的優點在于藉由上下并排的軸承組及環圈的設計,于輸送過程因環 圈承載清洗部品輸送,故不會對清洗部品表面產生刮傷問題(線對面輸送),且通過該清洗 裝置可有效清除該清洗部品于前一洗凈容室所殘留的液體,再者,藉由洗凈容室的廢水循 環設計,使其同時達到廢水資源回收再利用的效能,并且可有效節省成本及資源。
[0010]圖l為已有洗凈機的剖視圖。圖2為本實用新型軸承組的俯視圖。圖3為本實用新型清洗裝置的局部示意圖。圖4為本實用新型洗凈裝置的剖視圖。圖5為本實用新型清洗部品于軸承組上移動的動作示意圖一。圖6為本實用新型清洗部品于軸承組上移動的動作示意圖二。圖7為本實用新型清洗部品經過清洗裝置的動作示意圖。圖8為本實用新型較佳實施例的實施流程示意圖。圖9為本實用新型另一較佳實施例的實施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如附圖2至附圖4所示,為本實用新型軸承組的俯視圖、清洗裝置的局部示意圖及 洗凈裝置的剖視圖,由圖中可清楚看出本實用新型洗凈機系包括 數個穿設于洗凈機內壁12且上下并排的軸承組ll,該等軸承組11系藉由至少一 驅動組13將其連結,使其進行轉動,而該等軸承組11系分別包含一設有數個溝槽112的傳 動軸111、分別設于該傳動軸lll兩端內壁12外側且用于固定的聯座軸承113、分別設于該 傳動軸111兩端內壁12內側且用于防水的止水軸封114 ;數個交錯設于該等傳動軸111的 溝槽112間且表面系高于該傳動軸111的表面的環圈115 ;至少一設于該等軸承組11上的 洗凈容室20,該洗凈容室20內系進一步設有超音波洗凈裝置21,于該等洗凈容室20之間 系設有一可供去除前一洗凈容室20所殘留的液體的清洗裝置22,而該清洗裝置22系包括 有至少一灑水系統221、一供承置由灑水系統221所灑出的液體的承置體222及供排放該液 體且與該承置體222相接合的排水管223。 再者,該洗凈容室20兩側系分別設有數個溢水孔201,于該等溢水孔201外側系分 別向外延伸設有一可供承置由該溢水孔201所溢出液體的蓄水盆202,該蓄水盆202系接設 有一可用于導流該液體的導流管203,而由該導流管203所流出的液體系由一蓄水池204所 承置,該蓄水池204系通過一泵浦205,將該些液體抽回至該洗凈容室20內進行循環清洗。 藉由上述的結構、組成設計,就本實用新型的使用情形說明如下,如附圖5附圖7 所示,系為清洗部品于軸承組上移動的動作示意圖一、二及清洗部品經過清洗裝置的動作 示意圖,由附圖中可清楚看出,該等穿設于該洗凈機內壁12且上下并排的軸承組11系藉由 至少一驅動組13將其帶動(該驅動組13可為減速齒輪馬達或其它具有帶動功能的馬達), 而該軸承組11主要系由交錯套設有數個環圈115的傳動軸111所構成,并且該傳動軸111 兩端分別以止水軸封114做為防止液體40漏出內壁12外功能,以及,可用于固定該傳動軸 111以防止于轉動時脫離位移的聯座軸承113,當清洗部品30置于該傳動軸111上時,藉由 該驅動組13而帶動該等傳動軸111 (上、下傳動軸111分別獨立連接不同驅動組13),且因 環圈115系相互彼此交錯設于傳動軸111上,使清洗部品30得以于該等環圈115上進行往 一方向移動,并且上、下不同組的傳動軸111以同步迫緊抵持該清洗部品30以防止因水壓 而飄浮,使該清洗部品30以平穩順暢的方式往一方向移動,再者,同時該環圈115表面系高 于該傳動軸111的表面,因此清洗部品30置于該環圈115上不會與該傳動軸111相接觸, 而于清洗過程中,位于傳動軸111兩端的止水軸封114系可有效抵擋清洗用液體流出內壁 12外造成污染。 再者,該洗凈容室20內系通過有數個軸承組11,且兩側系分別設有數個可供液體 40流出的溢水孔201 ,且該溢水孔201外側系分別向外延伸設有一可供承置由該溢水孔201 所溢出液體40的蓄水盆202,該蓄水盆202系接設有一可用于導流該液體40的導流管203, 而由該導流管203所流出的液體40系由一蓄水池204所承置,該蓄水池204系通過一泵浦 205,將該些液體40抽回至該洗凈容室20內進行循環清洗,而于下一個洗凈容室20之間系 設有一可供去除前一洗凈容室20所殘留的液體40的清洗裝置22,當清洗部品30藉由該 等軸承組11輸送至充滿洗凈液體40的洗凈容室20時,亦可藉由洗凈裝置21 (進一步可為 超音波洗凈裝置21)清洗該清洗部品30,且洗凈容室20內的液體40必定充滿于內,因此,該些液體40即通過該溢水孔201溢流出于蓄水盆202上,再藉由該導流管203流入蓄水池 204而通過泵浦205抽回至該洗凈容室20內進行循環清洗,而后,清洗部品30通過洗凈容 室20必定殘留有前一洗凈容室20的液體,因此,再藉由該清洗裝置22的灑水系統221進 行灑水洗凈該清洗部品30上所殘留的液體40,使該清洗部品30于進入下一洗凈容室20時 不會因清洗部品30上所殘留的液體40而與其混合造成污染,而于灑水系統221所噴灑出 的液體40則由該承置體222所承接,再由該排水管223將其排出于外。 如附圖8所示,為本實用新型較佳實施例的實施流程示意圖,由附圖中可清楚看 出,該等軸承組lla上系分別進一步設有第一洗凈容室50、第二洗凈容室51、第三洗凈容室 52、第四洗凈容室53及第五洗凈容室54,該第一洗凈容室50內系設有超音波清洗劑脫脂 洗凈裝置21a,該第一洗凈容室50與該第二洗凈容室51之間系設有清洗裝置22a,而該第 二洗凈容室51內于上、下部系分別設有超音波清水洗凈裝置511,于第三洗凈容室52內于 上、下部系分別設有清水噴灑式洗凈裝置521,該第四洗凈容室53內系設有風刀裝置531, 最后于該第五洗凈容室54的上、下部系分別設有出風裝置541,該出風裝置541系接設有熱 產生器542,該熱產生器542系可連接有高壓鼓風機543,當清洗部品30a進入該第一洗凈 容室50時,通過超音波清洗劑脫脂洗凈裝置21a將清洗部品30a有效洗凈塵污,而再輸送 至清洗裝置22a進行對清洗部品30a上部及下部淋洗,將第一洗凈容室50的清洗劑去除, 以防止污染第二洗凈容室51的水質,而該清洗部品30a再進入第二洗凈容室51針對清洗 部品30a上部及底部藉由超音波清水洗凈裝置511進行清水潤洗,而后進入第三洗凈容室 52,該第三洗凈容室52對該清洗部品30a利用洗凈裝置521做最后清水噴灑式洗凈,的后 再進入第四洗凈容室53通過風刀裝置531將部分多于水份吹凈去除,最后通過第五洗凈容 室54的熱產生器542所帶來的高溫將其烘干,即完成整套洗凈過程,再者,如附圖9所示, 系為本實用新型較佳實施例的實施示意圖,該第三洗凈容室52及該第四洗凈容室53內于 上、下軸承組lla的環圈115a之間系進一步增設有可供抵持該等環圈115a以防止該等環 圈115a因長期水壓沖擊或強風沖擊而導致變形的支撐板60,其中該支撐板60兩端系設有 緩沖部61,該緩沖部61可減低該環圈115a于該支撐板60上的摩擦力,使該等環圈115a不 因此受損,再者,該支撐板60系分別與該容室的上、下部固定,使該支撐板60得以長期于水 壓沖擊或強風沖擊下穩固不脫落。
權利要求一種上下同步迫緊輸送式洗凈機的結構,其特征在于,該洗凈機系包括有數個穿設于洗凈機內壁且上下并排的軸承組,該等軸承組系藉由至少一驅動組將其連結,使其進行轉動,而該等軸承組系分別包含有一設有數個溝槽的傳動軸、分別設于該傳動軸兩端內壁外側且用于固定的聯座軸承、分別設于該傳動軸兩端內壁內側且用于防水的止水軸封;數個交錯設于該等傳動軸的溝槽間且表面系高于該傳動軸的表面的環圈;至少一設于該等軸承組上的洗凈容室,于該等洗凈容室之間系設有一可供去除前一洗凈容室所殘留的液體的清洗裝置。
2. 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上下同步迫緊輸送式洗凈機的結構,其中該清洗裝置系包括 有至少一灑水系統、一供承置由灑水系統所灑出的液體的承置體及供排放該液體且與該承 置體相接合的排水管。
3. 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上下同步迫緊輸送式洗凈機的結構,其中該洗凈容室內系還 設有超音波洗凈裝置。
4. 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上下同步迫緊輸送式洗凈機的結構,其中該洗凈容室兩側系 分別設有數個溢水孔,于該等溢水孔外側系分別向外延伸設有一可供承置由該溢水孔所溢 出液體的蓄水盆,該蓄水盆系接設有一可用于導流該液體的導流管,而由該導流管所流出 的液體系由一蓄水池所承置,該蓄水池系通過一泵浦,將該些液體抽回至該洗凈容室內進 行循環清洗。
5. 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上下同步迫緊輸送式洗凈機的結構,其中該洗凈容室系接設 有熱產生器,該熱產生器系可連接有高壓鼓風機。
6. 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上下同步迫緊輸送式洗凈機的結構,其中該驅動組可為減速 齒輪馬達或其它具有帶動功能的馬達。
7. 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上下同步迫緊輸送式洗凈機的結構,其中該等環圈之間系進 一步設有可供抵持該等環圈,以防止該等環圈變形的支撐板,該支撐板于兩端系設有緩沖 部。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為有關一種上下同步迫緊輸送式洗凈機的結構,屬于機械類。該洗凈機系包括有數個穿設于洗凈機內壁且上下并排的軸承組,該等軸承組主要具有一設有數個溝槽的傳動軸,于該等傳動軸的溝槽間系設有數個交錯設置的環圈,且該環圈表面系高于該傳動軸表面,以及,至少一設于該等軸承組上的洗凈容室,于該等洗凈容室之間系設有一可供去除前一洗凈容室所殘留的液體的清洗裝置,當清洗部品置于該環圈上時,亦由上部環圈接觸清洗部品上部面,下部環圈接觸清洗部品下部面(線對面方式)將其輸送至完成該清洗過程,達到輸送過程因環圈承載清洗部品輸送,故不會對清洗部品表面產生刮傷問題,且通過該清洗裝置可有效清除該清洗部品于前一洗凈容室所殘留的液體。
文檔編號B08B3/00GK201493279SQ20092017023
公開日2010年6月2日 申請日期2009年8月5日 優先權日2009年8月5日
發明者王培裕 申請人:弘敬企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