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自動掃把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掃把,具體涉及一種自動掃把。
背景技術:
目前,一種現有技術的電動、手動兩用無塵掃把由收集箱,刷滾、前滾動軸、后滾動 輪、電機倉,收集箱腔口、阻流板、積塵倉、倉門,手把柄,電機和傳動變速齒輪;手動離合器, 變速箱蓋變速箱組成;刷滾既可由電機驅動,又 可用手臂驅動,兩用功能用離合方式控制。 該現有技術的電動、手動兩用無塵掃把結構復雜,體積大,使用不便。另一種現有技術的多用途的塑料掃把是由條形海棉、壓條板、塑料架、萬向球、把 柄組成,條形海模通過壓條板鑲鉗在塑料架上。這種現有技術的多用途的塑料掃把的缺點是1、這種現有技術的多用途的塑料掃把需要人為控制掃把的移動方向,不能自動掃 地。2、這種現有技術的多用途的塑料掃把由于使用條形海綿,易磨損,不耐用。 發明內容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種自動掃把,它能利用馬達控制掃把的移動方向,省 去了人力掃地的麻煩。本實用新型自動掃把的目的是通過以下技術方案實現的一種自動掃把,包括由 手柄和帚頭構成的掃把;還包括控制電路。所述的控制電路設置在掃把的手柄內。所述的控制電路包括電池、馬達及開關。所述的電池的正極與馬達的正極連接,所述的馬達的負極與開關的一端連接,所 述的開關的另一端與電池的負極連接。上述的自動掃把,其中,所述的開關是按鈕開關。上述的自動掃把,其中,所述的開關的按鈕裸露在掃把的手柄的外。上述的自動掃把,其中,還包括一轉動軸,所述的轉動軸的一端與馬達固定連接, 轉動軸的另一端與帚頭固定連接。上述的自動掃把,其中,所述的電池是三節串聯的5號電池。本實用新型自動掃把由于采用了上述方案,使之與現有技術相比,具有以下的優 點和積極效果1、本實用新型自動掃把由于設有馬達,能控制帚頭的轉向,省去了人力掃地的麻 煩。2、本實用新型自動掃把由于采用干電池供電,使用安全,能耗低。3、本實用新型自動掃把結構簡單,易操作,成本低,易于普及應用。以下,將通過具體的實施例做進一步的說明,然而實施例僅是本實用新型自動掃把可選實施方式的舉例,其所公開的特征僅用于說明及闡述本實用新型自動掃把的技術方 案,并不用于限定本實用新型自動掃把的保護范圍。
圖1是本實用新型自動掃 把的剖視圖。圖2是本實用新型自動掃把的控制電路的電路原理圖。
具體實施方式
根據本實用新型自動掃把的權利要求和發明內容所公開的內容,本實用新型自動 掃把的技術方案具體如下所述。請參見附圖1所示,自動掃把包括由手柄11和帚頭12構成的掃把1及控制電路 2 ;控制電路2設置在掃把1的手柄內,開關23的按鈕裸露在掃把1的手柄11的外,還包括 一轉動軸3,轉動軸3的一端與馬達22固定連接,轉動軸3的另一端與帚頭12固定連接,電 池21采用三節串聯的5號電池為控制電路2供電。請參見附圖2所示,控制電路2包括電池21、馬達22及開關23,電池21的正極與 馬達22的正極連接,馬達22的負極與開關23的一端連接,開關23的另一端與電池21的 負極連接,開關23可采用按鈕開關,馬達22采用小型馬達,以便控制電路2能設置在掃把 1的手柄11內。本實用新型自動掃把的使用方法是,將控制電路2設置在掃把1的手柄11內,開 關23的按鈕裸露在手柄11外,使用時,按下開關23即可接通控制電路2,馬達22轉動,帶 動帚頭12轉動,起到清潔打掃的作用。綜上所述,本實用新型自動掃把由于設有馬達,能控制帚頭的轉向,省去了人力掃 地的麻煩;本實用新型由于采用干電池供電,使用安全,能耗低;本實用新型結構簡單,易 操作,成本低,易于普及應用。上述內容為本實用新型啟動掃把的具體實施例的例舉,對于其中未詳盡描述的設 備和結構,應當理解為采取本領域已有的通用設備及通用方法來予以實施。
權利要求一種自動掃把,包括由手柄和帚頭構成的掃把;其特征在于還包括控制電路;所述的控制電路設置在掃把的手柄內;所述的控制電路包括電池、馬達及開關;所述的電池的正極與馬達的正極連接,所述的馬達的負極與開關的一端連接,所述的開關的另一端與電池的負極連接。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自動掃把,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開關是按鈕開關。
3.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自動掃把,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開關的按鈕裸露在掃把的手 柄的外。
4.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自動掃把,其特征在于還包括一轉動軸,所述的轉動軸的一 端與馬達固定連接,轉動軸的另一端與帚頭固定連接。
5.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自動掃把,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電池是三節串聯的5號電池。
專利摘要一種自動掃把,包括由手柄和帚頭構成的掃把;還包括控制電路;控制電路設置在掃把的手柄內,控制電路包括電池、馬達及開關,電池的正極與馬達的正極連接,馬達的負極與開關的一端連接,開關的另一端與電池的負極連接。本實用新型自動掃把由于設有馬達,能控制帚頭的轉向,省去了人力掃地的麻煩;本實用新型由于采用干電池供電,使用安全,能耗低;本實用新型結構簡單,易操作,成本低,易于普及應用。
文檔編號A47L11/24GK201564423SQ20092021206
公開日2010年9月1日 申請日期2009年11月10日 優先權日2009年11月10日
發明者李蕾, 鄭俊偉 申請人:上海市黃浦區新凌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