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可控流的兩用工藝壺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工藝壺,尤其是一種兩用工藝壺。
背景技術:
目前,通常使用的壺都只有一個壺腔,因此一個壺只能裝一種飲品(酒、茶等),如果想要裝兩種飲品,就必須采用兩個壺,使用時造成了不便,難以滿足人們的多種需要。因此就需要制作出可以裝入兩種飲品的壺,中國專利公開的申請號為200720200067. 5的專利申請文件,它可以采用將一個酒壺制作出兩個腔體來分別裝入不同的兩種酒,但是由于在使用時,將酒倒出酒壺的時候,酒壺處于傾斜狀態,在傾斜時位置較高的腔體中的酒會流到另一個腔體中使兩種酒被混合,給使用者帶來了麻煩。因此申請人設計了一種可控流的兩用酒壺,但是這種酒壺采用了兩個壺嘴的結構,這樣的結構不方便制作,而且增加了生產的成本,其外觀效果也并不理想。
發明內容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種可控流的兩用工藝壺,它可以將兩種不同的飲品裝入一個壺中,并能避免在使用時酒壺內兩個腔體之間的飲品混合,而且結構簡單,外觀理想,以克服現有技術的不足。本實用新型是這樣實現的可控流的兩用工藝壺,包括壺體、壺蓋、壺嘴、提手,在壺體及壺嘴內設有隔板,在壺體及壺嘴內設有隔板;隔板將壺體及壺嘴的內腔分隔為左腔體及右腔體;在隔板的頂部設有蓋板;提手的內部為兩個相互隔絕的空心腔體,在提手的頂部設有分別與空心腔體連通的兩個氣孔,提手的兩個空心腔體分別與左腔體及右腔體連
ο提手的最高位置與蓋板頂部到壺體底部的垂直高度相同。這樣是為了保證氣孔比倒出酒的壺嘴位置高,保證即使在裝滿酒的情況下,酒不會從氣孔中溢出。在蓋板上設有兩個通孔,通孔分別于左腔體及右腔體連通,在通孔中設有對應的孑L塞。由于采用了上述技術方案,與現有技術相比,本實用新型采用隔板將壺體及壺嘴分隔為兩個腔體,并將這兩個腔體用蓋板隔絕,避免兩種飲品產生混合;并在壺的提手制作為能將空氣引入腔體的空心結構,通過控制氣孔的開閉來選擇性的將壺內的飲品倒出。本實用新型的結構簡單,外觀效果好,使用方便。
附圖1為本實用新型的結構示意圖;附圖2為附圖1的A-A剖視圖。
具體實施方式
[0010]本實用新型的實施例可控流的兩用工藝壺的結構如圖1所示,包括壺體1、壺蓋 2、壺嘴3、提手4,在壺體1及壺嘴3內設有隔板3,隔板3將壺體1及壺嘴3的內腔分隔為左腔體5及右腔體6 ;在隔板3的頂部設有蓋板7,提手4的最高位置與蓋板7頂部到壺體 1底部的垂直高度相同,在蓋板7上設有兩個通孔9,通孔9分別于左腔體5及右腔體6連通,在通孔9中設有對應的孔塞10 ;提手4的內部為兩個相互隔絕的空心腔體,在提手4的頂部設有分別與空心腔體連通的兩個氣孔8,提手4的兩個空心腔體分別與左腔體5及右腔體6連通。在使用時,將兩種不同的飲品從通孔9分別加入到壺體1的左腔體5及右腔體6 中,然后用孔塞10將蓋板7的通孔8封住,使左腔體5及右腔體6相互隔絕;這樣就可以在使用時保證兩個腔體之間的飲品不會相互混合。使用中,用手指按住與左腔體5或右腔體 6連通的氣孔8,由于蓋板7將左腔體5及右腔體6的上端進行了密封,因此在倒酒的同時, 只要按住對應的氣孔8,就不會有空氣進入左腔體5或右腔體6中,這樣就選擇性的倒出左腔體5或右腔體6中的飲品,實現了從同一個壺嘴中倒出兩種不同的飲品的神秘感。而且本實用新型在外觀上與常規的酒壺相似,制作方便,成本低廉。
權利要求1.一種可控流的兩用工藝壺,包括壺體(1)、壺蓋(2)、壺嘴(3)、提手(4),其特征在于 在壺體(1)及壺嘴(3)內設有隔板(3);隔板(3)將壺體(1)及壺嘴(3)的內腔分隔為左腔體(5)及右腔體(6);在隔板(3)的頂部設有蓋板(7);提手(4)的內部為兩個相互隔絕的空心腔體,在提手(4)的頂部設有分別與空心腔體連通的兩個氣孔(8),提手(4)的兩個空心腔體分別與左腔體(5 )及右腔體(6 )連通。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可控流的兩用工藝壺,其特征在于提手(4)的最高位置與蓋板(7)頂部到壺體(1)底部的垂直高度相同。
3.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可控流的兩用工藝壺,其特征在于在蓋板(7)上設有兩個通孔(9),通孔(9)分別于左腔體(5)及右腔體(6)連通,在通孔(9)中設有對應的孔塞(10)。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公開了一種可控流的兩用工藝壺,包括壺體、壺蓋、壺嘴、提手,在壺體及壺嘴內設有隔板,在壺體及壺嘴內設有隔板;隔板將壺體及壺嘴的內腔分隔為左腔體及右腔體;在隔板的頂部設有蓋板;提手的內部為兩個相互隔絕的空心腔體,在提手的頂部設有分別與空心腔體連通的兩個氣孔,提手的兩個空心腔體分別與左腔體及右腔體連通。本實用新型采用隔板將壺體及壺嘴分隔為兩個腔體,并將這兩個腔體用蓋板隔絕,避免兩種飲品產生混合;并在壺的提手制作為能將空氣引入腔體的空心結構,通過控制氣孔的開閉來選擇性的將壺內的飲品倒出。本實用新型的結構簡單,外觀效果好,使用方便。
文檔編號A47G19/14GK202234413SQ201120334579
公開日2012年5月30日 申請日期2011年9月7日 優先權日2011年9月7日
發明者賀敏倫 申請人:賀敏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