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一種清除狹窄凹槽中的雜物的撮箕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撮箕,具體涉及一種清除狹窄凹槽中的雜物的撮箕。
背景技術:
現有的撮箕一般比較大,能夠收集地面上的垃圾。但是,窗戶滑軌上狹窄的凹槽內的雜物卻沒有合適的工具能夠收集,這些雜物包括粉狀灰塵、直徑為l_4mm左右的顆粒狀堅硬物體等。粉狀灰塵可以用濕抹布來清除,但是速度很慢,因為抹布不容易進入狹窄的凹槽中;更麻煩的是直徑為l_4mm左右的顆粒狀堅硬物體不能被抹布吸附起來,也沒有合適的工具將它們挑出來,并且人們住房的窗戶比較多、窗戶的滑軌比較長,人們清除這些顆粒狀堅硬物體是很費時間和精力的。另外,其他地方也有狹窄的凹槽需要清除雜物。
實用新型內容本實用新型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是提供一種清除狹窄凹槽中的雜物的撮箕,以填補市場空白。 本實用新型采用的技術方案是:所述一種清除狹窄凹槽中的雜物的撮箕的特征是:設置主撮箕和副撮箕;所述主撮箕由一塊主底板、兩塊主側板和一塊主端板連接成整體,所述主端板上安裝豎直的長柄,所述長柄的下部與主端板連接;所述副撮箕由一塊副底板、兩塊副側板和一塊副端板連接成整體,所述副端板安裝在長柄的上部;所述主撮箕位于長柄的左方且主底板的底面朝下,所述副撮箕位于長柄的右方且副底板的底面朝上,所述主底板的寬度大于副底板的寬度。作為對本技術方案的進一步優選,所述主底板的寬度為7_12mm,所述副底板的寬度為3_5mm。有益效果:這種撮箕小巧,適合用來清除狹窄凹槽中的雜物;并且它具有一大一小兩個撮箕,因此使用靈活、適應能力強;當使用主撮箕時,副撮箕可以當手柄使用。
圖1為一種清除狹窄凹槽中的雜物的撮箕的主視圖;圖2為一種清除狹窄凹槽中的雜物的撮箕的左視圖;圖3為一種清除狹窄凹槽中的雜物的撮箕的俯視圖。圖中:1、副端板;2、副底板;3、副側板;4、長柄;5、主底板;6、主側板;7、主端板。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結合圖1至圖3,對本實用新型作進一步說明:一種清除狹窄凹槽中的雜物的撮箕,其特征是:設置主撮箕和副撮箕;所述主撮箕由一塊主底板5、兩塊主側板6和一塊主端板7連接成整體,所述主端板7上安裝豎直的長柄4,所述長柄4的下部與主端板7連接;所述副撮箕由一塊副底板2、兩塊副側板3和一塊副端板I連接成整體,所述副端板I安裝在長柄4的上部;所述主撮箕位于長柄4的左方且主底板5的底面朝下,所述副撮箕位于長柄4的右方且副底板2的底面朝上,所述主底板5的寬度大于副底板2的寬度。所述主底板5的寬度為7-12臟,所述副底板2的寬度為3_5mm。主底板5的寬度是指圖2中主底板5從左至右的尺寸,副底板2的寬度是指圖2中副底板2從左至右的尺寸。使用撮箕清理地板上的垃圾的時候,與地板接觸的面即為底面。因此本申請中所述主底板5的底面是指用主撮箕清除凹槽中的雜物時主底板5與所清理的面相接觸的面,所述副底板2的底面是指用副撮箕清除凹槽中的雜物時副底板2與所清理的面相接觸的面。這種撮箕的長柄4可以用l_2mm厚的不銹鋼板制造,其他各部分可以用0.2-0.7mm厚的不銹鋼板制造。由于它具有一大一小兩個撮箕,因此使用靈活、適應能力強。當使用主撮箕時,副撮箕可以當手柄使用。圖中,長柄4是梯形板,并且與主端板7和副端板I連接成整體,生產的時候,可以將長柄4 、主端板7和副端板I作一個整體來下料。
權利要求1.一種清除狹窄凹槽中的雜物的撮箕,其特征是:設置主撮箕和副撮箕;所述主撮箕由一塊主底板(5)、兩塊主側板(6)和一塊主端板(7)連接成整體,所述主端板(7)上安裝豎直的長柄(4),所述長柄(4)的下部與主端板(7)連接;所述副撮箕由一塊副底板(2)、兩塊副側板(3)和一塊副端板(I)連接成整體,所述副端板(I)安裝在長柄(4)的上部;所述主撮箕位于長柄(4)的左方且主底板(5)的底面朝下,所述副撮箕位于長柄(4)的右方且副底板(2)的底面朝上,所述主底板(5)的寬度大于副底板(2)的寬度。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一種清除狹窄凹槽中的雜物的撮箕,其特征是:所述主底板(5)的寬度為7-12mm, 所述副底板⑵的寬度為3_5mm。
專利摘要一種清除狹窄凹槽中的雜物的撮箕,其特征是主撮箕由一塊主底板(5)、兩塊主側板(6)和一塊主端板(7)連接成整體,主端板(7)上安裝豎直的長柄(4);副撮箕由一塊副底板(2)、兩塊副側板(3)和一塊副端板(1)連接成整體,副端板(1)安裝在長柄(4)的上部;主撮箕位于長柄(4)的左方且主底板(5)的底面朝下,副撮箕位于長柄(4)的右方且副底板(2)的底面朝上,主底板(5)的寬度大于副底板(2)的寬度;主底板(5)的寬度為7-12mm,副底板(2)的寬度為3-5mm。這種撮箕小巧,適合用來清除狹窄凹槽中的雜物;它具有一大一小兩個撮箕,使用靈活、適應能力強;當使用主撮箕時,副撮箕可以當手柄使用。
文檔編號A47L13/52GK203138407SQ20132012552
公開日2013年8月21日 申請日期2013年3月19日 優先權日2013年3月19日
發明者王旻曦 申請人:王旻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