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快速降壓電壓力鍋的制作方法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公開了一種快速降壓電壓力鍋,包括鍋蓋、鍋體,鍋體內設有內鍋,鍋蓋安裝在鍋體上,鍋蓋包括上蓋和內蓋,內蓋安裝在上蓋下方,內蓋和內鍋形成烹飪腔體,其特征在于,內蓋安裝有冷卻盤,冷卻盤與內蓋形成儲水腔,所述儲水腔連通有進水口和出水口。從而,本實用新型的電壓力鍋冷卻效果好,烹飪完成后可以實現快速降壓。
【專利說明】一種快速降壓電壓力鍋
【技術領域】
[0001]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電壓力鍋,尤其是一種能夠實現快速降壓的電壓力鍋。
【背景技術】
[0002]目前電壓力鍋具有烹飪快速,烹飪溫度高,食物口感好等眾多優點已成為我們廚房中必不可少的烹飪器具,但是現在困擾整個行業的問題是電壓力鍋烹飪工作結束后,因鍋內有高壓,用戶不能馬上打開鍋蓋,而必須拔開限壓閥排氣降壓,或者讓鍋內食物自然冷卻,等鍋內壓力降低后才能開蓋取出食物,使用起來不夠方便快捷。另外,在用戶拔開限壓閥排氣降壓的過程中,如果鍋內烹飪的是流體食物,則鍋內的流體食物容易被高壓氣體從排氣口處噴出,給用戶帶來危險,同時也會污染鍋體外表面和環境。
實用新型內容
[0003]本實用新型所要解決的技術問題在于克服現有技術的不足而提供一種冷卻效果好、性能穩定、安全可靠、開蓋方便快捷的能快速降壓的電壓力鍋。
[0004]為了達到上述目的,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如下:
[0005]一種快速降壓電壓力鍋,包括鍋蓋、鍋體,鍋體內設有內鍋,鍋蓋安裝在鍋體上,鍋蓋包括上蓋和內蓋,內蓋安裝在上蓋下方,內蓋和內鍋形成烹飪腔體,其特征在于,內蓋安裝有冷卻盤,冷卻盤與內蓋形成儲水腔,所述儲水腔連通有進水口和出水口。
[0006]在本實用新型一實施例中,所述冷卻盤安裝在內蓋背向內鍋的表面,所述冷卻盤包括第一進水部、第一出水部和第一冷卻部,所述第一冷卻部位于所述第一進水部和第一出水部之間,所述進水口位于所述第一進水部上,所述出水口位于所述第一出水部上,所述第一進水部的底面要高于所述第一冷卻部的底面。
[0007]在本實用新型一實施例中,所述第一進水部為冷卻盤向背向內鍋方向形成的凸臺。
[0008]在本實用新型一實施例中,所述第一出水部的底面要高于所述第一冷卻部的底面。
[0009]在本實用新型一實施例中,所述第一進水部的底面與所述第一出水部的底面位于同一水平高度。
[0010]在本實用新型一實施例中,所述第一出水部為冷卻盤向背向內鍋方向形成的凸臺。
[0011]在本實用新型一實施例中,所述上蓋對應所述第一進水部的區域設有開口,所述第一進水部位于所述開口中。
[0012]在本實用新型一實施例中,所述第一進水部底面高于所述冷卻部底面2-10mm。
[0013]在本實用新型一實施例中,所述冷卻盤安裝在內蓋背向內鍋的表面,所述內蓋對應冷卻盤的區域向內鍋方向凹陷。
[0014]在本實用新型一實施例中,所述冷卻盤安裝在內蓋面向內鍋的表面,所述內蓋包括第二進水部、第二出水部和第二冷卻部,所述第二冷卻部位于所述第二進水部和第二出水部之間,所述進水口位于所述第二進水部上,所述出水口位于所述第二出水部上,所述第二進水部的底面要高于所述第二冷卻部的底面。
[0015]本實用新型達到的有益效果如下:[0016]1、由于內蓋和內鍋形成烹飪腔體,內蓋安裝有冷卻盤,冷卻盤與內蓋形成儲水腔,儲水腔連接有進水口和出水口,從而儲水腔中的水直接與內蓋或者冷卻盤進行熱交換,而內蓋或冷卻盤與烹飪腔體接觸,從而熱交換效率高,可實現烹飪腔體的快速降壓和降溫。
[0017]2、冷卻盤安裝在內蓋背向內鍋的表面,冷卻盤第一進水部的底面高于冷卻盤第一冷卻部的高度,從而可以促使第一冷卻部對應的儲水腔中的冷卻水流動循環,從而提高了冷卻效率。
[0018]3、由于第一出水部的底面要高于所述第一冷卻部的底面,從而所述第一冷卻部對應的儲水腔中的冷卻水更容易流通更換;而且,所述第一出水部的底面與所述第一進水部的底面位于同一高度,從而可以方便所述冷卻盤的安裝。
[0019]4、由于所述內蓋對應冷卻盤的區域向內蓋方向凹陷,或者所述上蓋對應所述第一進水部的區域設置開口,從而可防止所述內蓋與所述上蓋之間的空間不足的問題。
【專利附圖】
【附圖說明】
[0020]為了更清楚地說明本實用新型實施例或現有技術中的技術方案,下面將對實施例所需要使用的附圖作簡單地介紹,顯而易見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圖僅僅是本實用新型的一些實施例,對于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來講,在不付出創造性勞動的前提下,還可以根據這些附圖獲得其他的附圖。
[0021]圖1為本實用新型第一實施例電壓力鍋鍋蓋的剖面圖;
[0022]圖2為本實用新型第一實施例內蓋的立體圖;
[0023]圖3為本實用新型第一實施例內蓋的剖面圖;
[0024]圖4為本實用新型第一實施冷卻盤的立體圖;
[0025]圖5為為本實用新型第二實施例電壓力鍋鍋蓋的剖面圖;
[0026]附圖標記:
[0027]3:鍋蓋;31:上蓋;
[0028]32:內蓋;32a:第二進水部;
[0029]32b:第二冷卻部;32c:第二出水部;
[0030]33:冷卻盤;331:進水口 ;
[0031]332:出水口 ;33a:第一進水部;
[0032]33b:第一冷卻部;33c:第一出水部;
[0033]34:儲水腔;35:第一密封圈。
【具體實施方式】
[0034]下面下面將結合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中的附圖,對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中的技術方案進行清楚、完整地描述,顯然,所描述的實施例僅僅是本實用新型一部分實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實施例。基于本實用新型中的實施例,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在沒有作出創造性勞動前提下所獲得的所有其他實施例,都屬于本實用新型保護的范圍。
[0035]第一實施例
[0036]請參見圖1到圖4,本實用新型提供了一種快速降壓的電壓力鍋,包括鍋體和鍋蓋3,鍋體I內設有內鍋,鍋蓋3安裝在鍋體上,鍋蓋3包括上蓋31和內蓋32,內蓋32安裝在上蓋31下方,內蓋32和內鍋密封形成烹飪腔體,內鍋中放置食物用于進行烹飪。
[0037]在本實施例中,所述內蓋32安裝有冷卻盤33,冷卻盤33用拉伸工藝形成,冷卻盤33與內蓋32形成儲水腔34,所述儲水腔34連通進水口 331和出水口 332。鍋體內還設有水箱和水泵,進水口 331和出水口 332通過水管與水箱、水泵相連形成水路循環。當電壓力鍋烹飪工作結束后,打開鍋蓋3時,可手動或者自動啟動水泵工作,水泵將水箱中的冷卻水抽出,經由水管、進水口 331進入儲水腔34,由于內蓋32與烹飪腔體直接接觸,從而儲水腔34中的水與內蓋32或冷卻盤33進行熱交換,將內蓋32或冷卻盤33的熱量帶走,經由出水口 332、水管排出儲水腔34完成一個熱交換循環過程。由于內蓋32或者冷卻盤33與烹飪腔體直接接觸,從而熱交換效率高,從而可以實現烹飪腔體的快速降壓和降溫。
[0038]在實際應用上述水冷冷卻方式發明人發現,以冷卻盤33安裝在內蓋32上表面為例進行說明,冷卻盤33 —端設有進水口 331,冷卻盤33另一端設有出水口 332,由于儲水腔34對應的冷卻盤33區域的底面均處于同一高度,即冷卻盤33的下表面處于同一高度,且儲水腔34的高度有限,冷卻水經由水管從進水口 331進入儲水腔34,由于從進水口 331進入的冷卻水存在一定的動力,從而導致冷卻水經由進水口 331和出水口 332的連線附近的儲水腔34區域到達出水口 332,或者即使有些冷卻水到達進水口 331和出水口 332連線附近之外的儲水腔34區域,該部分區域的冷卻水一般也不會流動或者流動較少,從而導致只有進水口 331和出水口 332連線附近的儲水腔34區域冷卻水提供較好的散熱效果,而儲水腔34其他區域的冷卻水因為沒有流動或者流動較少,或者沒流動到儲水腔34的其他區域中,散熱效果不明顯,從而導致電壓力鍋整體冷卻效果還是不佳。發明人針對此問題進一步進行了改進,以求達到更好的冷卻效果,發明人改進后的方案詳述如下。
[0039]為了充分利用儲水腔34中的冷卻水,請繼續參見圖2-4,在本實施例中,冷卻盤33安裝在內蓋32背向內鍋的表面,即冷卻盤33安裝在內蓋32上表面,冷卻盤33包括第一進水部33a、第一冷卻部33b和第一出水部33c,第一冷卻部33b位于第一進水部33a和第一出水部33c之間,進水口 331位于第一進水部33a上,出水口 332位于第一出水部33c上,第一進水部33a的底面高于所述第一冷卻部33b的底面,在本實施例中,所述第一進水部33a、第一冷卻部33b的底面是指冷卻盤33與儲水腔34接觸的表面,也即第一進水部33a、第一冷卻部33b的底面是指與冷卻水接觸的那個表面。從而,當冷卻水從進水口 331進入后,流入第一進水部33a與內蓋32之間的儲水腔34內,在本實施例中,由于第一進水部33a底面要高于第一冷卻部33b的底面,從而,冷卻水經由進水口 331進入第一進水部33a對應的儲水腔34內并進行緩沖,進入第一進水部33a對應儲水腔34的冷卻水會流向第一冷卻部33b對應的儲水腔34內,并填滿第一冷卻部33b對應的儲水腔34,此時第一進水部33a對應的儲水腔34中的液面與第一冷卻部33b對應的儲水腔34中的液面位于同一高度,在冷卻水繼續流入第一進水部33a后,第一進水部33a對應的儲水腔34的液面繼續升高,此時第一進水部33a對應儲水腔34中的冷卻水迫使第一冷卻部33b對應儲水腔34中的水從出水口332流出來,從而,第一冷卻部33b對應儲水腔34中的水全部得到了循環,不會像前面提到的只有位于進水口 331和出水口 332連線附近的水流動循環,從而提高了冷卻效率。
[0040]在本實施例中,所述冷卻盤33可以為圓形、扇形、環形等形狀,冷卻盤33為鋁板,所述第一進水部33a為冷卻盤33向背向內鍋2方向形成的凸臺,從而所述第一進水部33a上表面的高度高于所述第一冷卻部33b上表面的高度,所述凸臺為圓形、扇形等形狀,所述凸臺上設有進水口 331,在本實施例中,所述第一進水部33a對應的儲水腔34高度大于所述第一冷卻部33b對應的儲水腔34高度。但本實用新型不限于此,在本實用新型的其他實施例中,所述第一進水部對應的儲水腔高度還可以不大于所述第一冷卻部對應的儲水腔高度,只要所述第一進水部的底面高于所述第一冷卻部的底面就可以。
[0041]較佳的,在本實施例中,所述第一進水部33a的底面高于所述第一冷卻部33b的底面2-10mm,當第一進水部33a的底面高于所述第一冷卻部33b的底面小于2mm時,此時由于第一進水部33a底面與第一冷卻部33b底面的高度相差比較小,可能導致第一冷卻部33b對應的儲水腔34中的水流通更換不完全,導致水冷的散熱效果不能充分發揮;當第一進水部33a的底面高于所述第一冷卻部33b的底面大于IOmm時,會導致凸臺的高度過高,而內蓋32與上蓋31的間距有限,從而導致安裝了冷卻盤33的內蓋32可以能裝不到上蓋31上去,從而造成了安裝的困擾。
[0042]在本實施例中,為了更好的使第一冷卻部33b對應的儲水腔34中的水流通更換,更好的提高冷卻效率,所述第一出水部33c的底面也高于所述第一冷卻部33b的底面,從而所述第一出水部33c與所述第一進水部33a形成連通器,從而使第一冷卻部33b對應的儲水腔34中的水更容易流通更換,較佳的,考量冷卻盤33安裝和制造方面的方便,所述第一出水部33c和第一進水部33a底面的高度相同,且第一出水部33c也為冷卻盤33向背向內鍋2方向形成的凸臺,第一出水部33c與第一進水部33a的形狀相同,從而,當將冷卻盤33安裝到內蓋32上時,安裝人員不需要分辨第一進水部33a和第一出水部33c,從而方便了冷卻盤33的安裝。
[0043]在本實施例中,為了防止冷卻水從儲水腔34中流出來到內蓋32上,所述冷卻盤33與所述內蓋32的安裝處設有第一密封圈35,并且冷卻盤33與內蓋32通過膠固定粘結起來,當然,本實施例還可以通過其他方式將冷卻盤33與內蓋32進行固定連接。
[0044]在本實施例中,所述進水口 331和出水口 332為冷卻盤33上凸形成的中空管,中空管與儲水腔34連通,中空管的材料與冷卻盤33的材料相同,對應的,所述上蓋31上設有通孔,所述進水口 331和出水口 332穿過上蓋31的通孔與水管密封連接,例如,在本實施例中,所述水管緊固套接在所述進水口 331或者出水口 332上,水管與鍋體內的水箱、水泵相連。
[0045]一般說來,內蓋32會連接安裝桿(圖中未顯示),安裝桿內設有測溫元件,內蓋32通過安裝桿安裝到上蓋31上,在本實施例中,所述安裝桿穿過內蓋32、儲水腔34、冷卻盤33將內蓋32固定在上蓋31上,為了防止水從安裝桿處流出來,本實施例安裝桿與內蓋32的交接處設有第二密封圈,安裝桿與冷卻盤33的交接處設有第三密封圈。當然,本實用新型不限于此,在本實用新型的其他實施例中,所述安裝桿還可以位于所述冷卻盤33之外的區域。在本實施例中,所述內蓋32通過安裝桿固定連接到上蓋31上,所述水管與進水口 331和出水口 332套接連接。在本實用新型的其他實施例中,所述內蓋還可以可拆卸安裝到上蓋上,所述水管與進水口和出水口可拆卸連接。[0046]在本實施例中,當冷卻盤33安裝在內蓋32上表面時,由于內蓋32與上蓋31之間的空間有限,而儲水腔34必然需要有一定的腔體高度,特別是本實施例中第一進水部33a為凸臺的設計,從而導致內蓋32與上蓋31之間的空間可能容不下冷卻盤33,針對此問題,本實用新型的發明人提出所述上蓋31對應所述第一進水部33a的區域設有開口,所述第一進水部33a位于所述上蓋31開口中。當然,在本實用新型的其他實施例中,當所述上蓋31的強度足夠的時候,所述上蓋31還可以對應所述冷卻盤33的區域設計開口,所述冷卻盤33整體位于所述上蓋31開口中。從而不會出現冷卻盤33容置不下來的問題。另外,本實用新型不限于在上蓋上設置開口,在本實用新型的其他實施例中,內蓋對應冷卻盤的區域向內鍋方向凹陷也能解決空間不夠的問題,具體而言,冷卻盤安裝在內蓋上表面上,內蓋對應冷卻盤的區域向內蓋方向凹陷,從而,由于內蓋向下凹陷,從而冷卻盤的高度可以降低,從而可以解決內蓋與上蓋之間空間不足的問題。另外,在本實用新型的其他實施例中,還可以將上蓋開口和內蓋凹陷兩者結合起來。
[0047]第二實施例
[0048]圖5為本實用新型第二實施例內蓋的剖面圖,圖5的結構與圖1的結構相似,因此相同的元件符號代表相同的元件,本實施例與第一實施例的主要不同點為冷卻盤位于所述內蓋的下表面。
[0049]請參見圖5,在本實施例中,所述冷卻盤33位于所述內蓋32靠近所述內鍋的表面,即所述冷卻盤33位于所述內蓋32的下表面,冷卻盤33與內蓋32之間通過第一密封圈35密封,所述冷卻盤33與所述內蓋32形成儲水腔34,所述內蓋32對應所述冷卻盤33的區域包括第二進水部32a、第二冷卻部32b和第二出水部32c,所述第二冷卻部32b位于所述第二進水部32a和所述第二出水部32c之間,第二進水部32a上設有進水口 331,第二出水部32c上設有出水口 332,第二進水部32a的底面高于第二冷卻部32b的底面,第二進水部32a為內鍋32向背向內鍋方向形成的凸臺。較佳的,所述第二出水部32c的底面高于所述第二冷卻部32b的底面,第二出水部32c為內鍋32向背向內鍋方向形成的凸臺。所述安裝桿穿過冷卻盤33、儲水腔34和內蓋32將三者安裝到上蓋31上。
[0050]以上所述,僅為本實用新型的【具體實施方式】,但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術領域】的技術人員在本實用新型揭露的技術范圍內,可輕易想到的變化或替換,都應涵蓋在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之內。因此,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應以權利要求的保護范圍為準。
【權利要求】
1.一種快速降壓電壓力鍋,包括鍋蓋、鍋體,鍋體內設有內鍋,鍋蓋安裝在鍋體上,鍋蓋包括上蓋和內蓋,內蓋安裝在上蓋下方,內蓋和內鍋形成烹飪腔體,其特征在于,內蓋安裝有冷卻盤,冷卻盤與內蓋形成儲水腔,所述儲水腔連通有進水口和出水口。
2.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快速降壓電壓力鍋,其特征在于:所述冷卻盤安裝在內蓋背向內鍋的表面,所述冷卻盤包括第一進水部、第一出水部和第一冷卻部,所述第一冷卻部位于所述第一進水部和第一出水部之間,所述進水口位于所述第一進水部上,所述出水口位于所述第一出水部上,所述第一進水部的底面要高于所述第一冷卻部的底面。
3.如權利要求2所述的快速降壓電壓力鍋,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進水部為冷卻盤向背向內鍋方向形成的凸臺。
4.如權利要求2所述的快速降壓電壓力鍋,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出水部的底面要高于所述第一冷卻部的底面。
5.如權利要求4所述的快速降壓電壓力鍋,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進水部的底面與所述第一出水部的底面位于同一水平高度。
6.如權利要求4所述的快速泄壓電壓力鍋,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出水部為冷卻盤向背向內鍋方向形成的凸臺。
7.如權利要求3所述的快速降壓電壓力鍋,其特征在于:所述上蓋對應所述第一進水部的區域設有開口,所述第一進水部位于所述開口中。
8.如權利要求2所述的快速降壓的電壓力鍋,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進水部底面高于所述冷卻部底面2-10mm。
9.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快速降壓的電壓力鍋,其特征在于:所述冷卻盤安裝在內蓋背向內鍋的表面,所述內蓋對應冷卻盤的區域向內鍋方向凹陷。
10.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快速降壓的電壓力鍋,其特征在于:所述冷卻盤安裝在內蓋面向內鍋的表面,所述內蓋包括第二進水部、第二出水部和第二冷卻部,所述第二冷卻部位于所述第二進水部和第二出水部之間,所述進水口位于所述第二進水部上,所述出水口位于所述第二出水部上,所述第二進水部的底面要高于所述第二冷卻部的底面。
【文檔編號】A47J27/08GK203493395SQ201320470686
【公開日】2014年3月26日 申請日期:2013年8月2日 優先權日:2013年8月2日
【發明者】朱澤春, 曹峰, 郭玉波, 于凌振 申請人:九陽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