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無線充電qi標準的保溫系統的制作方法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公開了一種基于無線充電QI標準的保溫系統,包括保溫發射端和保溫接收端,保溫發射端主要由保溫發射控制電路和發射磁感應線圈構成,保溫接收端主要由保溫接收控制電路、接收磁感應線圈和電制熱裝置構成,發射磁感應線圈與接收磁感應線圈磁感應匹配連接,保溫發射控制電路電連接有電源。本實用新型的保溫發射端外接交流電源,交流電源為保溫發射端的發射磁感應線圈提供電能,發射磁感應線圈形成電磁場;當保溫接收端的接收磁感應線圈靠近發射磁感應線圈的電磁場內就會與發射磁感應線圈形成電磁感應,于是保溫接收端的接收磁感應線圈就會產生電流,并為電制熱裝置提供所需的電能,電制熱裝置持續產生熱量為保溫接收端進行電保溫處理。
【專利說明】基于無線充電Ql標準的保溫系統
【技術領域】
[0001]本實用新型涉及保溫設備【技術領域】,尤其涉及一種基于無線充電QI標準的保溫系統,具體應用于家庭及辦公環境時個人飲水容器的加熱。
【背景技術】
[0002]目前的保溫系統一般采用直接插接電源的方式,隨著無線充電QI標準的逐步推廣,人們期望一種通過無線電連接并實現對飲水容器等設備進行無線電保溫處理,傳統的電源直接插接方式,很容易出現漏電、觸電或嚴重的電事故,存在巨大的安全隱患。
實用新型內容
[0003]針對現有技術存在的不足之處,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基于無線充電QI標準的保溫系統,該系統可以通過無線電連接的方式對飲水容器或其它設備進行電保溫處理,能夠更好地滿足人們的日常需要。
[0004]本實用新型的目的通過下述技術方案實現:
[0005]一種基于無線充電QI標準的保溫系統,包括保溫發射端和保溫接收端,所述保溫發射端主要由保溫發射控制電路和發射磁感應線圈構成,所述保溫接收端主要由保溫接收控制電路、接收磁感應線圈和電制熱裝置構成,發射磁感應線圈與接收磁感應線圈磁感應匹配連接,所述保溫發射控制電路電連接有電源。
[0006]本實用新型提供一種優選的保溫發射控制電路結構技術方案是:所述保溫發射控制電路由感應電路模塊A、保溫電路模塊A和切換電路模塊構成。
[0007]本實用新型提供一種優選的保溫接收控制電路結構技術方案是:所述保溫接收控制電路包括感應電路模塊B、溫度傳感器和保溫電路模塊B。
[0008]作為優選,所述電源為家用220V交流電源。
[0009]作為優選,所述電制熱裝置為電阻發熱絲。
[0010]本實用新型較現有技術相比,具有以下優點及有益效果:
[0011](I)本實用新型的保溫發射端外接交流電源,交流電源為保溫發射端的發射磁感應線圈提供電能,發射磁感應線圈形成電磁場;當保溫接收端的接收磁感應線圈靠近發射磁感應線圈的電磁場內就會與發射磁感應線圈形成電磁感應,于是保溫接收端的接收磁感應線圈就會產生電流、電壓,并為電制熱裝置提供所需的電能,電制熱裝置持續產生熱量為保溫接收端進行電保溫處理。
[0012](2)本實用新型的保溫發射控制電路與保溫接收控制電路中分別匹配對應設有感應電路模塊A和感應電路模塊B,當保溫接收端靠近保溫發射端一定距離時,感應電路模塊A和感應電路模塊B就能相互感應到,感應電路模塊A感應到靠近信號時,通過保溫發射控制電路的切換電路模塊將電路切換成由保溫電路模塊A控制的電保溫模式;保溫接收控制電路的感應電路模塊B將信號指令傳輸至保溫電路模塊B,保溫電路模塊B控制保溫接收端進行電保溫模式,并通過電制熱裝置持續地產生保溫所需的熱量。[0013](3)保溫接收端中的溫度傳感器可以實時監測溫度值,以反饋至保溫電路模塊B,并智能化實時控制電制熱裝置的工作電功率。
【專利附圖】
【附圖說明】
[0014]圖1為本實用新型的結構示意圖。
[0015]其中,附圖中的附圖標記所對應的名稱為:
[0016]1-外接電源,2-保溫發射控制電路,3-發射磁感應線圈,4-接收磁感應線圈,5-保溫接收控制電路,6-電制熱裝置,21-感應電路模塊A,22-保溫電路模塊A,23-切換電路模塊,51-感應電路模塊B,52-溫度傳感器,53保溫電路模塊B。
【具體實施方式】
[0017]下面結合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作進一步地詳細說明:
[0018]實施例
[0019]如圖1所示,一種基于無線充電QI標準的保溫系統,包括保溫發射端和保溫接收端,保溫發射端主要由保溫發射控制電路2和發射磁感應線圈3構成,保溫接收端主要由保溫接收控制電路5、接收磁感應線圈4和電制熱裝置6構成。發射磁感應線圈3與接收磁感應線圈4磁感應匹配連接,當發射磁感應線圈3接通后,發射磁感應線圈3可以發射磁感應場,接收磁感應線圈4可以接收來自于發射磁感應線圈3發射的磁感應場,并且發射磁感應線圈3與接收磁感應線圈4相互電磁感應,實現利用發射磁感應線圈3為接收磁感應線圈4充電的目的。
[0020]如圖1所示,保溫發射控制電路2電連接有電源,本實例的電源選用家用電壓為220V的交流電源。
[0021]如圖1所示,保溫發射控制電路2由感應電路模塊A21、保溫電路模塊A22和切換電路模塊23構成。保溫接收控制電路5包括感應電路模塊B51、溫度傳感器52和保溫電路模塊B53。感應電路模塊A21與感應電路模塊B51相互匹配,當接收磁感應線圈4靠近發射磁感應線圈3時(通常是20mm以內),感應電路模塊A21與感應電路模塊B51都能互相準確感應到,然后感應電路模塊A21將感應信息傳輸至切換電路模塊23,切換電路模塊23會將保溫發射控制電路2的電路切換至充電電路(該電路由保溫電路模塊A22控制),從而利用外界電源I通過保溫發射控制電路2、發射磁感應線圈3向周圍發射電磁場。
[0022]感應電路模塊B51將感應到的靠近信號傳輸至保溫接收控制電路5中,保溫接收控制電路5的保溫電路模塊B接收到該信息后控制保溫接收控制電路5進入充電模式。接著發射磁感應線圈3與接收磁感應線圈4相互電磁感應,實現利用發射磁感應線圈3為接收磁感應線圈4充電的目的。保溫接收端的接收磁感應線圈4充電、通電后,將電能傳輸至保溫接收控制電路5中,保溫接收控制電路5的保溫電路模塊B53控制電制熱裝置6電發熱,電制熱裝置6發熱后即可對外部進行保溫處理。保溫接收控制電路5內含有溫度傳感器52,溫度傳感器52可以實時監測溫度值,然后反饋控制保溫電路模塊B53,從而實現控制電制熱裝置6的工作功率的作用。
[0023]本實施例的電制熱裝置6為電阻發熱絲。
[0024]本制熱系統可以應用于電加熱保溫技術的各個領域,本實施例詳細列舉本制熱系統完全應用于飲水容器保溫時的工作原理,其具體工作如下:
[0025]本實施例的保溫發射端為飲水容器的充電底座,該充電底座接通外接電源(本實施例選用220V的交流電源),充電底座從上之下依次由發射磁感應線圈3和保溫發射控制電路2構成;本實施例的保溫接收端為飲水容器,該飲水容器包括容器本體,容器本體的底部從上之下依次由電制熱裝置6、保溫接收控制電路5和接收磁感應線圈4構成。
[0026]當飲水容器靠近充電底座時(通常是15mm以內),即接收磁感應線圈4與發射磁感應線圈3相互靠近,充電底座的保溫發射控制電路2的感應電路模塊21即可準確感應到靠近信號,并反饋至切換電路模塊23,切換電路模塊23控制切換到充電電路模式(切換電路模塊23通過控制保溫電路模塊A22實現),充電底座就能利用外接電源I向發射磁感應線圈3通電,讓發射磁感應線圈3發射電磁場。
[0027]飲水容器的感應電路模塊B51將感應到的靠近信號傳輸至保溫接收控制電路5中,保溫接收控制電路5的保溫電路模塊B53接收到該信息后控制保溫接收控制電路5進入充電模式。接著,發射磁感應線圈3與接收磁感應線圈4相互電磁感應,實現利用發射磁感應線圈3為接收磁感應線圈4充電的目的。接收磁感應線圈4的磁感應電能為電制熱裝置6提供所需的電能。保溫接收端的接收磁感應線圈4充電、通電后,將電能傳輸至保溫接收控制電路5中,保溫接收控制電路5的保溫電路模塊B53控制電制熱裝置6電發熱,電制熱裝置6發熱后即可對飲水容器內的熱水或開水進行保溫處理。保溫接收控制電路5內含有溫度傳感器52,溫度傳感器52可以實時監測飲水容器內的熱水或開水的溫度值,然后反饋控制保溫電路模塊B53,從而實現控制電制熱裝置6的工作功率。
[0028]以上所述僅為本實用新型的較佳實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實用新型,凡在本實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則之內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換和改進等,均應包含在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之內。
【權利要求】
1.一種基于無線充電QI標準的保溫系統,其特征在于:包括保溫發射端和保溫接收端,所述保溫發射端主要由保溫發射控制電路(2)和發射磁感應線圈(3)構成,所述保溫接收端主要由保溫接收控制電路(5)、接收磁感應線圈(4)和電制熱裝置(6)構成,發射磁感應線圈(3 )與接收磁感應線圈(4 )磁感應匹配連接,所述保溫發射控制電路(2 )電連接有電源。
2.按照權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無線充電QI標準的保溫系統,其特征在于:所述保溫發射控制電路(2 )由感應電路模塊A (21)、保溫電路模塊A (22 )和切換電路模塊(23 )構成。
3.按照權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無線充電QI標準的保溫系統,其特征在于:所述保溫接收控制電路(5)包括感應電路模塊B (51)、溫度傳感器(52)和保溫電路模塊B (53)。
4.按照權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無線充電QI標準的保溫系統,其特征在于:所述電源為家用220V交流電源。
5.按照權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無線充電QI標準的保溫系統,其特征在于:所述電制熱裝置(6)為電阻發熱絲。
【文檔編號】A47J31/56GK203539120SQ201320494610
【公開日】2014年4月16日 申請日期:2013年8月13日 優先權日:2013年8月13日
【發明者】許毅勇 申請人:沈陽華立德電子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