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用于織機的帶有用以避免預先夾緯的(防止環形成)裝置的運載夾紗器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一種用于織機的運載夾紗器,尤其涉及一種配備有用來避免預先夾緯的裝置的夾紗器。
背景技術:
如本領域技術人員所熟知的,在織造緯紗(或者不同的緯紗,在織造不同類型或者顏色的緯紗的情況下)的過程中,在插入緯紗并且由鋼筘將該緯紗對著織物打緯之后,所述緯紗不會從同一個織物上切斷而是仍保持連接到其上,直到這種緯紗再次由織機選擇用于新的引緯為止。在選擇之后,根據一根斜線,緯紗然后在其連接到織物的點(如果有許多要織造的緯紗,并且因此一些緯紗保持在多個連續的織機沖程不被織造,就可能存在導向裝置(deflector))和相應的緯紗喂給裝置之間拉伸,其中,所述斜線橫穿夾紗器的引緯路徑,以便所述緯紗由所述夾紗器夾持并然后輸送穿過梭口。
在緯紗已由夾紗器夾持并同時夾紗器進入梭口之后,切割裝置介入,將仍連接到織物上的緯紗端切斷,由此容許這種緯紗正確地引入梭口內。因此進行緯紗切割的確切時刻就必須極其精確地調整;實際上,在緯紗已經由夾紗器的彈性夾持裝置充分夾持時必須在準確的時間切斷緯紗,以便防止其在梭口的前半部從夾紗器滑落,但是不至于在梭口中段損害與牽引夾紗器之間的緯紗交換。
當然,引入的緯紗的切斷發生的即時性越高,處理的緯紗的支數越小。實際上,在這種情況下,如果緯紗切割延遲,細緯紗就易于更深地進入運載夾紗器的彈性夾持裝置內,這在緯紗交換時就由彈性夾持裝置對緯紗施加了高保持強度。由于細緯紗的抗拉強度明顯相對較小,就容易發生這種強度小于上述保持強度的情況,因此,在與牽引夾紗器進行緯紗交換時,就不可避免地造成緯紗斷開。
結果,已經設計并提議出特別用于細緯紗的夾紗器,其中,彈性保持裝置的形狀和彈性強度詳細地設計并調整,以便嘗試并將上述不方便之處降低至最小,然而,還沒有獲得完全令人滿意的解決方法。如上所概述的,在織造細緯紗時探測到的不方便之處仍在發生,盡管降低到了一個較小的程度,甚至在采用這種型式的夾紗器的情況下。這種方法還給紡織工人造成不利,他在用細緯紗織造物品時必須更換夾紗器,并且,此外,在織造包括不同支數的緯紗的織物時,其甚至不容許出現這一問題。
正是從考慮在緯紗交換時發生緯紗斷開或者反之由運載夾紗器不能充分穩定地夾持緯紗所帶來的不方便之處開始,該不方便之處也在專門用于細緯紗引緯而設計的夾紗器中出現到一定程度,申請人已經深入研究了緯紗夾持機構,以嘗試并確定造成上述問題的本質根源。
在研究的結尾,申請人可最終確定,確定上述夾持缺陷的其中一個主要原因在于在切割區域偶爾出現不規則的緯紗圖案。實際上,在與夾紗器接觸時,夾紗器和織物之間的緯紗部分(即,正是在將所述緯紗引入梭口之前發生的緯紗切割部分)不總是沿著所述斜線很好地拉緊,正如其原來設置的那樣,特別是在緯紗較細時,但是其可以形成任意形狀和位置的環。
這種環的形成取決于這樣一個事實,即緯紗,尤其是由于細度,在與運載夾紗器第一次接觸時,就迅速楔入夾紗器的彈性夾持裝置之間,并預先在彈性裝置之間鎖定。由此在與運載夾紗器首次接觸的時刻(在這種緯紗相對于織物傾斜設置時)和切割時刻(在這種緯紗部分基本平行于織物并因此其長度明顯降低時)之間,防止緯紗在所述夾持裝置的前邊緣上作適度滑動,其中,所述緯紗的滑動是必要的,以在織物和運載夾紗器之間的部分保持張緊狀態。
本申請人因此能夠發現,正是由于形成了這種環而發生上述不規則夾持。實際上,由于環的位置是完全任意的,并由于其取決于緯紗對運載夾紗器作用于所述緯紗的沖擊的反作用,與理論計算值相比,根據所述環是否將緯紗置于相對于計算切割時刻所基于的緯紗的理論線性位置而言切割裝置的更靠前或者更退后的位置處,就隨著產生切割時刻前后移動的情況。
結果,如果切割發生在所需時間之前,夾持不具有充分的保持強度,并且緯紗可能在這種夾紗器到達緯紗交換區域之前從運載夾紗器丟失。相反,如果切割在理論計算的理想時刻之后發生,夾持作用產生緯紗的過度楔入,以便確定緯紗的保持強度,該緯紗保持強度超過其自身的抗拉強度,并因此確定與牽引夾紗器交換時的斷開。
發明內容
因此,本發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種夾紗器,其解決了這個問題,消除了預先緯紗夾持的現象,特別是在非常細的緯紗的情況下,并且消除了由此在夾紗器和正織造的織物之間的緯紗部分中的緯紗形成一個環的情況。為此,在本說明書中,簡而言之,本發明的裝置也稱作“防止環形成(anti-loop)”裝置。
本發明的另一個目的是提供一種上述型式的夾紗器,其容許同時處理較粗和較細的緯紗,由此消除了根據織造物品的變化而改變夾紗器的需要,并且也容許織造緯紗變化的物品。
依照本發明,通過用于織機的運載夾紗器可實現這種目的,所述夾紗器是這種型式的,即,在夾紗器尖頭之后形成一個用于將緯紗引入夾紗器內部區域并且引向彈性緯紗夾持裝置的通道,所述通道在基本垂直的平面上,所述平面平行于等待緯紗的方向,所述彈性夾持裝置的入口設在所述通道的底部,并直接在其下游,其特征在于,其還包括緯紗導向裝置,該緯紗導向裝置設置在彈性夾持裝置的所述入口旁邊以及在連接到正織造的織物的緯紗端的相對側,所述導向裝置適于使緯紗延遲進入所述彈性夾持裝置。
從下述優選實施例的敘述中,本發明的其他特點和優點將變得更加清楚,其中圖1是依照本發明的配備有防止環形成裝置的運載夾紗器的側視圖(緯紗喂給裝置側);圖2是圖1所示的運載夾紗器的側視圖(織造織物側);圖3是圖1所示的夾紗器的俯視圖;圖4是沿著圖1或圖2中的線IV-IV所示的橫截面視圖;以及圖5是圖1所示的夾紗器的前視圖。
具體實施例方式
在依照這兒所示的優選實施例的夾紗器中,緯紗導向裝置已經有利地與形成緯紗進入通道的后壁的移動裝置相聯系,其中,該緯紗導向裝置構成了本發明的防止環形成裝置,所述移動裝置在先已由同一個申請人研制出來(EP-A-1956644)。這種裝置除了形成緯紗進入通道之外還具有若干功能,特別是容許該通道寬度可調節,以便容許不同支數的緯紗可使用同一個夾紗器;以防止緯紗在夾紗器尖頭上的滑動作用結束時,在夾紗器后部進一步滑動,由此防止了夾持在夾紗器內的緯紗丟失的問題;并且最終降低了經紗在夾紗器后部滑動時纏繞在夾紗器本體上的危險。在下文將簡要地回憶一下這種裝置的結構,以便于理解隨后有關防止環形成裝置的敘述,防止環形成裝置是本發明的主題。
形成緯紗進入通道的后壁的已知裝置在附圖中清楚地示出,特別是在圖2和3中。其由細長的金屬元件1構成,該細長的金屬元件1利用螺釘2裝配到夾紗器本體的側壁上,螺釘2與金屬元件1的后部1p上形成的孔眼3配合,后部1p大致為平面并平行于夾紗器的縱軸。孔眼3的主軸也平行于夾紗器的縱軸,因此,通過擰松螺釘2,能夠使元件1平行于所述夾紗器的縱軸移動與孔眼3的長度實質上相等的距離。
元件1的前部1a(自身為平面)相對于后部1p傾斜,以便平行于夾紗器尖頭4的后邊緣4p。由此,在元件1和夾紗器尖頭4之間,形成寬度恒定的通道5,該通道5位于基本垂直的平面內,并關于夾紗器的縱軸傾斜,以便平行于等待的緯紗。
在上述的已知結構中,本發明的防止環形成裝置由緯紗導向裝置6構成,其在緯紗進入通道5的底部沿縱向伸展,從彈性緯紗夾持裝置8、9的入口7附近的區域開始,朝向夾紗器的后部延伸。換句話說,導向裝置6這樣設置,即,緯紗一旦到達進入通道5的底部并靠近夾持裝置入口7時就開始靠在該導向裝置6的表面上。緯紗靠在導向裝置6上,就使所述緯紗延遲進入夾持裝置,并因此在夾紗器進一步前進的過程中仍容許緯紗在入口7作適度的滑動,以便容許緯紗被良好地繃緊、沒有環形成并且在其到達切割裝置時充分地保持在夾持裝置8、9內。
在附圖和這兒所述的實施例的夾紗器中,導向裝置6與形成緯紗進入通道的后壁的裝置1一體形成,構成了該緯紗進入通道后壁的側向延伸部分。這種延伸部分的端部(其實際上構成了緯紗在上面滑動的停靠表面)向旁側并向下傾斜,如從圖4的橫截面中所清楚看到的,其中,傾斜角度在0到90°之間,優選在50°和80°之間。導向裝置6還在前部具有較寬的倒圓區域,將其與裝置1的前部1a相連,以便為緯紗提供連續且穩定的支撐。
通過只改變導向裝置與垂直平面間的傾斜度(在角度為0°時延遲為零,在角度為90°即導向裝置的停靠表面基本為水平時延遲最長)并進一步使得裝置1的部分1a和導向裝置6之間的連接處或多或少的平滑,可以令人滿意地調節導向裝置6對緯紗所提供的支撐程度并因而調節所述緯紗插入夾持裝置8、9內的延遲程度。
之前已經指出,導向裝置6在緯紗進入通道5的底部沿縱向伸展。更確切地說,導向裝置6的自由下邊緣(即,緯紗在導向裝置上的“停靠”作用結束時釋放自身的自由邊緣)必須恰好在緯紗的彈性夾持裝置8、9的入口7的高度。
通過與裝置1一體制造導向裝置6,可以獲得顯著的優點,即在裝置1移動以便改變緯紗進入通道5的寬度時,防止環形成裝置6因而也優選以適于其功能的方式移動。實際上,由于彈性夾持裝置8、9被固定,明顯可以看出,在裝置1向后移動以便織造高支數的緯紗時,導向裝置6的前邊緣也移動,從而將其自身設置在更靠近夾持裝置的入口7的位置處,并因此緯紗的“停靠”效應隨后顯示,并達到一受限程度。然而,這恰好與高支數的緯紗的夾持需求相應,該高支數的緯紗必須由更緊的夾持作用緊固到夾紗器上;在這種情況下,使防止環形成裝置的延遲作用較弱是正確的。
從以前敘述可明顯看出本發明的防止環形成裝置如何完全實現本發明的目的。實際上,由于存在導向裝置6,對夾持作用施加短時間延遲,這就容許完全避免夾紗器和正織造的織物之間的緯紗部分(即,準確地說在切割裝置操作的區域內)形成環的現象發生。由此,只要存在正確的緯紗夾持而不會由運載夾紗器引起緯紗的預先損失,且緯紗也不會在與牽引夾紗器交換緯紗時發生斷開,就可以準確而重復的方式調整執行緯紗切割的精確時刻。而且,通過制造與裝置1成一體的導向裝置6(其形成了緯紗進入通道5的后壁),不僅可以通過移動裝置1將通道5的尺寸調整為適應正織造的緯紗支數,而且還可以對緯紗夾持的“延遲”效應進行同步的有效調整,提高了用于細緯紗的這種效應,反之亦然。
本發明已經特別參考其優選實施例而進行敘述,但是可清楚看出,本發明的保護范圍也包括在本領域技術人員所能達到的范圍內所進行的各種可能變型(例如,只要是關于導向裝置6的形狀或者這種導向裝置緊固到夾紗器上的方式),只要其落在由附屬的權利要求書所提供的本發明限定的范圍內。
權利要求
1.一種用于織機的運載夾紗器,其型式為,在夾紗器尖頭(4)之后形成一個通道(5),以用于將緯紗引入夾紗器的內部區域內,并引向彈性緯紗夾持裝置(8,9),所述通道位于平行于等待的緯紗方向的基本垂直的平面內,所述彈性夾持裝置的入口(7)設置在所述通道(5)的底部并直接在其下游,其特征在于,其還包括緯紗導向裝置(6),該緯紗導向裝置(6)設置在所述彈性夾持裝置(8,9)的所述入口(7)一旁并且位于關于連接到正織造的織物的緯紗端部的相對側上,所述導向裝置(6)適于使緯紗延遲引入所述夾持裝置(8,9)內。
2.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織機的運載夾紗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導向裝置(6)由固定到夾紗器或與之一體形成的元件構成,并且該元件在所述夾紗器的縱向伸展,并具有用于緯紗的停靠表面。
3.如權利要求2所述的用于織機的運載夾紗器,其特征在于,在緯紗進入通道(5)的后壁的前部處,在所述導向裝置(6)上形成的緯紗停靠表面倒圓。
4.如權利要求2所述的用于織機的運載夾紗器,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導向裝置(6)上形成的緯紗停靠表面相對于垂直平面的傾斜度為0°和90°之間。
5.如權利要求2所述的用于織機的運載夾紗器,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導向裝置(6)上形成的緯紗停靠表面相對于垂直平面的傾斜度為50°和80°之間。
6.如權利要求2所述的用于織機的運載夾紗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導向裝置(6)的自由下邊緣設置成與彈性緯紗夾持裝置(8,9)的入口(7)的高度相同。
7.如前述任一權利要求所述的用于織機的運載夾紗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夾紗器還包括移動裝置(1),所述移動裝置形成緯紗進入通道(5)的后壁,所述導向裝置(6)與所述裝置(1)一體形成,并與之一起移動。
全文摘要
一種用于織機的運載夾紗器,其型式為,在夾紗器尖頭(4)之后形成一個通道(5),以用于將緯紗引入夾紗器的內部區域內,并引向彈性緯紗夾持裝置(8,9),所述通道在平行于等待的緯紗方向的大致垂直的平面內。所述彈性夾持裝置的入口(7)設置在所述通道(5)的底部并直接在其下游,且緯紗導向裝置(6)設置在所述入口(7)一旁并位于連接到正織造的織物的緯紗端部的相對側上。所述導向裝置(6)適于使緯紗延遲引入所述夾持裝置(8,9)內,以由此防止細緯紗的預先夾持。
文檔編號D03J1/00GK1865562SQ20061006825
公開日2006年11月22日 申請日期2006年3月22日 優先權日2005年5月17日
發明者R·萊博洛, S·泰斯塔 申請人:普洛瑪技術股份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