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單梭口雙面立絨織物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雙面立絨織物,尤其是涉及一種單梭口雙面立絨織物。
背景技術:
現在市場上的雙面織物主要有兩種,一種是織物的一面是立絨,另一面采用機械拉毛,其缺點是經水洗后拉毛會形成地圖或雞爪的形狀,十分不雅,故而在使用中為保持拉毛的形狀而不能進行水洗;另一種是由兩幅單面立絨織物縫合而成的異底雙面立絨織物,每幅織物單面起絨,其缺點是織成后厚度較厚,重量較重,成本較高,耐磨性和通透性較差,不適合織造輕、薄型的雙面立絨織物,如真絲毯、服裝面料等。
發明內容
本實用新型主要是解決現有技術所存在的雙面立絨織物不能水洗及厚度厚、重量重的技術問題,提供一種能夠水洗、且厚度薄重量輕的單梭口雙面立絨織物。
本實用新型的上述技術問題主要是通過下述技術方案得以解決的本實用新型包括有經紗、緯紗組成的底織物和絨經紗,絨經紗與底織物的緯紗交織在一起,經割絨后形成立絨,絨經紗與緯紗交織后在底織物的兩面形成沿緯紗整體呈N型結構的立絨。
作為優選,N型結構為六梭循環二緯固結。
作為優選,N型結構為八梭循環三緯固結。
作為優選,N型結構為十梭循環四緯固結。
作為優選,N型結構為燈條組織十二梭循環二緯固結。
作為優選,N型結構為十二梭循環五緯固結。
作為優選,N型結構為十四梭循環六緯固結。
本實用新型的上述技術問題還可以通過下述技術方案來解決本實用新型包括有經紗、緯紗組成的底織物和絨經紗,絨經紗與底織物的緯紗交織在一起,經割絨后形成立絨,絨經紗與緯紗交織后在底織物的兩面形成沿緯紗整體呈M型結構的立絨。
作為優選,M型結構為十六梭循環三緯固結。
作為優選,M型結構為二十四梭循環五緯固結。
本實用新型的上述技術問題還可以通過下述技術方案來解決本實用新型包括有經紗、緯紗組成的底織物和兩列絨經紗,兩列絨經紗與底織物的緯紗交織在一起,經割絨后形成立絨,兩列絨經紗與緯紗交織后在底織物的兩面形成沿緯紗整體呈N型結構的立絨。
作為優選,N型結構為八梭循環共二緯固結。
作為優選,N型結構為十二梭循環共四緯固結。
作為優選,N型結構為十六梭循環共六緯固結。
本實用新型的上述技術問題還可以通過下述技術方案來解決本實用新型包括有經紗、緯紗組成的底織物和兩列絨經紗,兩列絨經紗與底織物的緯紗交織在一起,經割絨后形成立絨,兩列絨經紗與緯紗交織后在底織物的兩面分別形成沿緯紗整體呈M型結構的立絨。
作為優選,M型結構為十四梭循環共五緯固結。
作為優選,M型結構為十梭循環共三緯固結。
因此,本實用新型具有結構合理,厚度薄,重量輕,質地更豐厚,手感柔軟,可水洗,雙面光澤柔和典雅,具有良好的耐磨性和通透性等特點,可廣泛應用于枕巾、毛毯、床罩、服裝等立絨產品的織造,尤其是為輕、薄產品的生產提供了一種新型紡織面料。
附圖1是本實用新型的一種結構示意圖;附圖2是本實用新型的另一種結構示意圖;附圖3是本實用新型的第三種結構示意圖;附圖4是本實用新型的第四種結構示意圖;附圖5是本實用新型的第五種結構示意圖;附圖6是本實用新型的第六種結構示意圖;附圖7是本實用新型的第七種結構示意圖;附圖8是本實用新型的第八種結構示意圖;附圖9是本實用新型的第九種結構示意圖;附圖10是本實用新型的第十種結構示意圖;附圖11是本實用新型的第十一種結構示意圖;附圖12是本實用新型的第十二種結構示意圖;附圖13是本實用新型的第十三種結構示意圖;附圖14是本實用新型的第十四種結構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通過實施例,并結合附圖,對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作進一步具體的說明。
實施例1本實用新型包括有經紗1、緯紗2組成的底織物和絨經紗3,絨經紗3與底織物的緯紗2交織在一起,經割絨后形成立絨,絨經紗3與緯紗2通過六梭循環二緯固結方式交織(參見圖1),在底織物的兩面形成沿緯紗整體呈N型結構的立絨。
實施例2本實用新型包括有經紗1、緯紗2組成的底織物和絨經紗3,絨經紗3與底織物的緯紗2交織在一起,經割絨后形成立絨,絨經紗3與緯紗2通過八梭循環三緯固結方式交織(參見圖2),在底織物的兩面形成沿緯紗整體呈N型結構的立絨。
實施例3本實用新型包括有經紗1、緯紗2組成的底織物和絨經紗3,絨經紗3與底織物的緯紗2交織在一起,經割絨后形成立絨,絨經紗3與緯紗2通過十梭循環四緯固結方式交織(參見圖3),在底織物的兩面形成沿緯紗整體呈N型結構的立絨。
實施例4本實用新型包括有經紗1、緯紗2組成的底織物和絨經紗3,絨經紗3與底織物的緯紗2交織在一起,經割絨后形成立絨,絨經紗3與緯紗2通過燈條組織十二梭循環二緯固結方式交織(參見圖4),在底織物的兩面形成沿緯紗整體呈N型結構的立絨。
實施例5本實用新型包括有經紗1、緯紗2組成的底織物和絨經紗3,絨經紗3與底織物的緯紗2交織在一起,經割絨后形成立絨,絨經紗3與緯紗2通過十二梭循環五緯固結方式交織(參見圖5),在底織物的兩面形成沿緯紗整體呈N型結構的立絨。
實施例6本實用新型包括有經紗1、緯紗2組成的底織物和絨經紗3,絨經紗3與底織物的緯紗2交織在一起,經割絨后形成立絨,絨經紗3與緯紗2通過十四梭循環六緯固結方式交織(參見圖6),在底織物的兩面形成沿緯紗整體呈N型結構的立絨。
實施例7本實用新型包括有經紗1、緯紗2組成的底織物和絨經紗3,絨經紗3與底織物的緯紗2交織在一起,經割絨后形成立絨,絨經紗3與緯紗2通過十四梭循環六緯固結方式交織(參見圖7),在底織物的兩面形成沿緯紗整體呈N型結構的立絨。
實施例8本實用新型包括有經紗1、緯紗2組成的底織物和絨經紗3,絨經紗3與底織物的緯紗2交織在一起,經割絨后形成立絨,絨經紗3與緯紗2通過十六梭循環三緯固結方式交織(參見圖8),在底織物的兩面形成沿緯紗整體呈M型結構的立絨。
實施例9本實用新型包括有經紗1、緯紗2組成的底織物和絨經紗3,絨經紗3與底織物的緯紗2交織在一起,經割絨后形成立絨,絨經紗3與緯紗2通過二十四梭循環五緯固結方式交織(參見圖9),在底織物的兩面形成沿緯紗整體呈M型結構的立絨。
實施例10本實用新型包括有經紗1、緯紗2組成的底織物和絨經紗3、4,絨經紗3、4與底織物的緯紗2交織在一起,經割絨后形成立絨,絨經紗3、4與緯紗2通過八梭循環共二緯固結方式交織(參見圖10),在底織物的兩面形成沿緯紗整體呈N型結構的立絨。
實施例11本實用新型包括有經紗1、緯紗2組成的底織物和絨經紗3、4,絨經紗3、4與底織物的緯紗2交織在一起,經割絨后形成立絨,絨經紗3、4與緯紗2通過十二梭循環共四緯固結方式交織(參見圖11),在底織物的兩面形成沿緯紗整體呈N型結構的立絨。
實施例12本實用新型包括有經紗1、緯紗2組成的底織物和絨經紗3、4,絨經紗3、4與底織物的緯紗2交織在一起,經割絨后形成立絨,絨經紗3、4與緯紗2通過十六梭循環共六緯固結方式交織(參見圖12),在底織物的兩面形成沿緯紗整體呈N型結構的立絨。
實施例13本實用新型包括有經紗1、緯紗2組成的底織物和絨經紗3、4,絨經紗3、4與底織物的緯紗2交織在一起,經割絨后形成立絨,絨經紗3、4與緯紗2通過十四梭循環共五緯固結方式交織(參見圖13),在底織物的兩面分別形成沿緯紗整體呈M型結構的立絨。
實施例14本實用新型包括有經紗1、緯紗2組成的底織物和絨經紗3、4,絨經紗3、4與底織物的緯紗2交織在一起,經割絨后形成立絨,絨經紗3、4與緯紗2通過十梭循環共三緯固結方式交織(參見圖14),在底織物的兩面分別形成沿緯紗整體呈M型結構的立絨。
權利要求1.一種單梭口雙面立絨織物,包括有經紗(1)、緯紗(2)組成的底織物和絨經紗(3),所述絨經紗(3)與所述底織物的緯紗(2)交織在一起,經割絨后形成立絨,其特征在于所述絨經紗(3)與所述緯紗(2)交織后在底織物的兩面形成沿所述緯紗(2)整體呈N型結構的立絨。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單梭口雙面立絨織物,其特征在于所述的N型結構為六梭循環二緯固結。
3.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單梭口雙面立絨織物,其特征在于所述的N型結構為八梭循環三緯固結。
4.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單梭口雙面立絨織物,其特征在于所述的N型結構為十梭循環四緯固結。
5.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單梭口雙面立絨織物,其特征在于所述的N型結構為燈條組織十二梭循環二緯固結。
6.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單梭口雙面立絨織物,其特征在于所述的N型結構為十二梭循環五緯固結。
7.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單梭口雙面立絨織物,其特征在于所述的N型結構為十四梭循環六緯固結。
8.一種單梭口雙面立絨織物,包括有經紗(1)、緯紗(2)組成的底織物和絨經紗(3),所述絨經紗(3)與所述底織物的緯紗(2)交織在一起,經割絨后形成立絨,其特征在于所述絨經紗(3)與所述緯紗(2)交織后在底織物的兩面形成沿所述緯紗(2)整體呈M型結構的立絨。
9.根據權利要求8所述的單梭口雙面立絨織物,其特征在于所述的M型結構為十六梭循環三緯固結。
10.根據權利要求8所述的單梭口雙面立絨織物,其特征在于;所述的M型結構為二十四梭循環五緯固結。
11.一種單梭口雙面立絨織物,包括有經紗(1)、緯紗(2)組成的底織物和絨經紗(3)、(4),所述絨經紗(3)、(4)與所述底織物的緯紗(2)交織在一起,經割絨后形成立絨,其特征在于所述絨經紗(3)、(4)與所述緯紗(2)交織后在底織物的兩面形成沿所述緯紗(2)整體呈N型結構的立絨。
12.根據權利要求11所述的單梭口雙面立絨織物,其特征在于所述的N型結構為八梭循環共二緯固結。
13.根據權利要求11所述的單梭口雙面立絨織物,其特征在于所述的N型結構為十二梭循環共四緯固結。
14.根據權利要求11所述的單梭口雙面立絨織物,其特征在于所述的N型結構為十六梭循環共六緯固結。
15.一種單梭口雙面立絨織物,包括有經紗(1)、緯紗(2)組成的底織物和絨經紗(3)、(4),所述絨經紗(3)、(4)與所述底織物的緯紗(2)交織在一起,經割絨后形成立絨,其特征在于所述絨經紗(3)、(4)與所述緯紗(2)交織后在底織物的兩面分別形成沿所述緯紗(2)整體呈M型結構的立絨。
16.根據權利要求15所述的單梭口雙面立絨織物,其特征在于所述的M型結構為十四梭循環共五緯固結。
17.根據權利要求15所述的單梭口雙面立絨織物,其特征在于所述的M型結構為十梭循環共三緯固結。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公開了一種由經紗、緯紗組成的底織物和一列或兩列絨經紗組成的單梭口雙面立絨織物。絨經紗與底織物的緯紗交織在一起,經割絨后形成立絨,絨經紗與緯紗交織后在底織物的兩面形成沿緯紗整體呈N或M型結構的立絨。本實用新型具有結構合理,厚度薄,重量輕,質地更豐厚,手感柔軟,可水洗,雙面光澤柔和典雅,具有良好的耐磨性和通透性等特點,可廣泛應用于枕巾、毛毯、床罩、服裝等立絨產品的織造,尤其是為輕、薄產品的生產提供了一種新型紡織面料。
文檔編號D03D27/10GK2895461SQ20062010028
公開日2007年5月2日 申請日期2006年1月12日 優先權日2006年1月12日
發明者朱永祥, 許國棟 申請人:嘉興市天時紡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