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緯向空間混色的提花織物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彩色提花織物技術。
技術背景傳統重緯提花織物的表面通常采用緯浮組織,即利用某一顏色緯線浮于織 物表面顯色,它的顯色方法是以緯線的固有色彩來表達紋樣的顏色。由于直接 采用緯浮長,只用接結經組織切斷浮長,使面料質地細膩光潔,手感豐滿柔滑, 立體感強。不足之處是不適應現代織機有限制的緯線數量投緯的工藝,難以滿足多色彩紋樣所需色彩數量要求。中國專利CN1297071A、 CN1297072A "彩色 織錦的制作方法"所采用的顯色原理,是通過經緯線交織產生不同的組織結構編 織變化,使各色絲線在不同的排列組合中,顯現出不同的覆蓋和浮長,以達到 不同的變化組合,形成各種色彩效果。它的組織結構變化采用的是不同層次的 色階組織。如紅色到白色的過渡,該變化有32個深淺均勻過渡的色階,其中第 i個層次是i/32的紅色緯線與(32-i)/32白色緯線交織的色階組織(1=1,2,3......31)。中國專利CN2340785Y 、 CN2397138Y 、 CN2435413Y 、 CN2370035Y 、 CN2446138Y、 CN2397137Y、 CN2370034Y、 CN2451612Y、 CN2583132Y的像 景織物或像景絲織工藝畫所運用的顯色原理與"彩色織錦的制作方法"相同,都是 采用一系列的色階組織來表現不同的顏色層次,只是各個專利所用的各色階組 織變化過渡方式不同。它們的不足之處是各色階組織是由經線和諱線頻繁交織 產生的,織物表面更易受到經線色彩的干擾,使織物色彩純度和飽和度的提高 受到限制。且由于織物交織密度高,組織結構交織較緊,織品畫面仍處于平面 效果,立體感有待提高。 發明內容本實用新型專利克服了現有技術中的不足,不但能滿足多色彩紋樣的色彩 要求,而且由于采用的是緯浮長,與經線接結較少,使花紋突出、飽滿,顯現 出浮雕狀的立體感。為實現上述目的,本實用新型緯向空間混色的提花織物是由一組白色經線 和5組緯線交織而成。整個緯向空間混色的提花織物的表層都為經線與顯色諱 線交織的32枚5飛結構的緯面緞紋,背襯為經線與其余緯線交織64枚5飛結 構的經面緞紋。該織物分為緯向空間混色的混合色調提花織物和原色調提花織物。混合色調提花織物橫向層次變化有7個層次,共混產生該混合色調的兩組 緯線浮在織物表面的組數的比例分別是4: 1、 3: 1、 2: 1、 1: 1、 1: 2、 1: 3、 1: 4。縱向色彩層次變化有5個層次,縱向第一層次白色緯線都浮在織物表面, 第二層次半數白色緯線浮在織物表面,第三層次白色緯線和黑色緯線都不在織 物表面顯色,第四層次半數黑色緯線浮在織物表面,第五層次黑色緯線都浮在 織物表面。原色色調提花織物橫向色彩層次變化有7個層次,分別是單位緯向 循環內原色色調的緯線與白色緯線或黑色緯線浮在織物表面的組數的比例分別 是4: 1、 3: 1、 2: 1、 1: 1、 1: 2、 1: 3、 1: 4。而縱向色彩層次變化有2個 層次分別是原色色調的緯線與白色緯線共口緯浮,原色色調的諱線與黑色諱線 共口緯浮。本實用新型具有的有益效果是1. 本實用新型專利各色彩層次的變化是由單位緯向循環內共口的顯色緯線 及黑色和白色緯線的不同比例來實現,所有顯色緯線都采用緯浮組織,與現有 技術所采用通過各種顯色組織結構的變化產生色彩變化效果的顯色方法不同。 通過這種方式產生的織物表面混色效果與各種色階組織產生的混色效果也截然 不同,進一步豐富了提花織物的藝術表現效果。2. 該織物一共可以產生147個色彩層次,遠遠超過了傳統彩色織錦依靠緯線原有色彩顯色所能產生的數十種色彩變化,各色彩層次之間變化效果明顯,完 全能滿足人眼可辨織物色調的基本要求和織物最后顯色的需要。3. 由于采用的是緯線直接浮在織物表面,可以最大限度的表現緯線及緯線混 合后的色彩,與需要和經線頻繁交織產生的色階組織顯色調比,更少受到經線 色彩的干擾,織物色彩純度更高,飽和度更高。4. 本實用新型用于提花織物,由于采用緯浮組織結構,該結構較松,顯色緯 線浮于表面可以產生一定的高花效果,可以使織物在不同的光線作用下,產生 不同的顯色效果,還可以呈現出織物的質感,使紋樣形象更加真實生動,突破 繪畫的平面效果,表現出浮雕般的立體感。
圖1是本實用新型緯向空間混色提花織物表層緯線顯色情況系列圖 圖2是本實用新型的具體實施方案中顯色緯線的組織結構——32枚5飛緯 面緞紋。圖3是本實用新型的具體實施方案中不顯色緯線的組織結構——64枚5飛 經面緞紋。圖4是圖2和圖3結合的織物結構的A向剖面圖 圖5是圖2和圖3結合的織物結構的A向剖面圖 圖6是圖2和圖3織物結構的B向剖面圖 圖7是圖2和圖3織物結構的B向剖面圖 圖中1.經線,2.顯色緯線,3.不顯色緯線具體實施方式
本實用新型緯向空間混色的提花織物是由一組白色經線1和5組諱線交織 而成,五組緯線分別為紅色、黃色、藍色、白色和黑色。該提花織物分為三個 矩形塊面,每一個塊面的提花織物又有兩部分組成,第1到第5行是諱向空間 混色的混合色調提花織物,第6和第7行是緯向空間混色的原色調提花織物, 見圖1。第一個矩形塊面是紅色色調和橙色色調的提花織物;第二個矩形塊面是黃色和綠色色調的提花織物;第三個矩形塊面是藍色和紫色色調的提花織物。下面以橙色色調(表層由紅色、黃色、黑色和白色緯線混合)和紅色色調 (表層由紅色、黑色和白色緯線混合)的緯向空間混色提花織物來說明。緯向空間混色提花織物表層緯線顯色情況參見表和表2。所有在表層顯色的 緯線2與經線1交織的組織結構為32枚5飛緯面緞紋,見圖2,不顯色的諱線 3背襯在織物后面,緯線3與經線1交織的背襯組織結構為64枚5飛經面緞紋, 見圖3,圖2和圖3結合的織物結構的A向剖面圖見圖4和圖5,圖2和圖3結 合的織物結構的B向剖面圖見圖6和圖7。采用緯向空間混色方法的綠色色調(表層由黃色、藍色、白色和黑色諱線 混合)、黃色色調(表層由黃色、白色和黑色緯線混合)、紫色色調(表層由藍 色、紅色、白色和黑色緯線混合)和藍色色調(表層由藍色、白色和黑色緯線 混合)的提花織物結構都按照此結構。表1橙色色調諱向空間混色提花織物表層緯線顯色情況表同-一梭第_列第二列第三列第四列第五列第六列第七列口 F白jH、單位緯向循環內紅色與黃色緯線顯色組數的比例色或黑匠色諱線色4: 13: 12: 11: 11: 21: 31: 4覆蓋率第全1234567一盟紅色和白色絆線共口顯色黃色和白色緯線共口顯色行緯白紅色、黃色和白色緯線共口顯色891011121314灰紅色和白色諱線黃色和白色緯線第半共口顯色共口顯色—白紅色和白色紅色、黃色和白色 緯線共口顯色黃色和白色行緯里紅色緯線顯色緯線共口顯 色緯線共口顯 色黃色絆線顯色白紅色、黃色緯線共口顯色第無15161718192021盟 /、"里紅色諱線顯色黃色緯線顯色行白 緯白紅色和黃色緯線共口顯色22232425262728灰紅色和黑色諱線黃色和黑色緯線第半共口顯色共口顯色四蹈紅色和黑色紅色、黃色和黑色 煒線共口顯色黃色和黑色行緯里紅色緯線顯色瑋線共口顯 色緯線共口顯 色黃色緯線顯色白紅'色、黃色緯線共口顯色第全29303132333435五里里紅色和黑色緯線共口顯色黑黃色和黑色緯線共口顯色行緯白紅色、黃色和黑色緯線共口顯色表2紅色色調緯向空間混色提花織物表層緯線顯色情況表同一梭口下 白色或黑色 緯線覆蓋率匠 色第一列第二列第三列第四列第五列第六列第七列單位緯向循環內紅色與白(黑)色緯線顯色組數的比例4: 13: 12: 11: 11: 21: 31: 4第六行白 緯36373839404142里紅色緯線顯色白色緯線顯色紅色和白色緯線3關口顯色第七行里 緯43444546474849里紅色諱線顯色白色諱線顯色白紅色和黑色緯線共口顯色權利要求1.一種緯向空間混色的提花織物,其特征在于是由一組白色經線和5組緯線交織而成,整個緯向空間混色的提花織物的表層都為經線與顯色緯線交織的32枚5飛結構的緯面緞紋,背襯為經線與其余緯線交織64枚5飛結構的經面緞紋,該織物分為緯向空間混色的混合色調提花織物和原色調提花織物,混合色調提花織物橫向層次變化有7個層次,共混產生該混合色調的兩組緯線浮在織物表面的組數的比例分別是4∶1、3∶1、2∶1、1∶1、1∶2、1∶3、1∶4,縱向色彩層次變化有5個層次,縱向第一層次白色緯線都浮在織物表面,第二層次半數白色緯線浮在織物表面,第三層次白色緯線和黑色緯線都不在織物表面顯色,第四層次半數黑色緯線浮在織物表面,第五層次黑色緯線都浮在織物表面。原色色調提花織物橫向色彩層次變化有7個層次,分別是單位緯向循環內原色色調的緯線與白色緯線或黑色緯線浮在織物表面的組數的比例分別是4∶1、3∶1、2∶1、1∶1、1∶2、1∶3、1∶4,而縱向色彩層次變化有2個層次分別是原色色調的緯線與白色緯線共口緯浮,原色色調的緯線與黑色緯線共口緯浮。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公開了一種緯向空間混色的提花織物,是由一組白色經線和5組緯線交織而成,表層為經線與顯色緯線交織的32枚5飛結構的緯面緞紋,背襯為經線與其余緯線交織64枚5飛結構的經面緞紋,顯色緯線浮在織物表面的組數的比例分別是4∶1、3∶1、2∶1、1∶1、1∶2、1∶3、1∶4,產生了提花織物的橫向層次變化。白色緯線或黑色緯線在織物表面是否顯色產生了縱向色彩層次的變化。該織物不但能滿足多色彩紋樣的色彩要求,而且由于采用的是緯浮長,與經線接結較少,使花紋突出、飽滿,顯現出浮雕狀的立體感。
文檔編號D03D13/00GK201125300SQ20072019179
公開日2008年10月1日 申請日期2007年11月21日 優先權日2007年11月21日
發明者孫建停, 應皆紅, 張可楨, 李啟正, 干 沈, 魯佳亮 申請人:浙江理工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