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紡織裝置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紡織機,特別是利用旋轉氣流制造紡織紗線的紡織機。
背景技術:
利用旋轉氣流制造紡織紗線的紡織機,沿著由纖維束制造紡織紗線的送紗方向具有牽伸裝置和紡織裝置。紡織裝置包括具有針的針體、形成有纖維束被導入的空間部的噴嘴體、和插入該空間部中的紡錘。在噴嘴體上形成有噴氣嘴,其具有向上述空間部開口的出口。上述空間部的周壁即噴嘴體的內周壁向送紗方向下游側擴大傾斜為擴口狀。在紡錘上,沿其軸向形成有空心的紗線通過孔,紡錘的前端形成為圓錐臺狀。上述噴氣嘴的出口的一部分設定在面對反轉室的位置上,上述反轉室是針體與紡錘的前端之間的空間。在這樣構成的紡織機中,從噴氣嘴向紡錘的前端部噴射空氣,在形成于噴嘴體與紡錘之間的空間即旋轉氣流產生室中產生旋轉氣流。通過該旋轉氣流,從牽伸裝置被送出并導入旋轉氣流產生室中的纖維束的一部分的纖維即卷繞纖維反轉,沿著噴嘴體的內周壁旋轉。然后,該卷繞纖維卷繞到被連續導入紗線通過孔中的纖維束的中心纖維即芯纖維上,經由紗線通過孔制造紡織紗線(例如,參考專利文獻1)。專利文獻1日本特開2003-193337號公報
發明內容
在上述現有的紡織機中,為了有效地利用空氣能量、有效地產生旋轉氣流,旋轉氣流產生室狹窄地構成,相對于反轉的卷繞纖維的纖維長度,有時旋轉氣流產生室部分的上述空間部的直徑小。這種情況下,反轉的纖維彼此之間容易在旋轉氣流產生室中的旋轉過程中產生互相纏繞。如果反轉的纖維彼此之間在旋轉過程中纏繞,則這些纖維的卷繞形態紊亂,容易被拉入紡錘的線通過孔內。這樣制造出來的紡織紗線產生不需要的凹凸,損壞了織物手感等紡織紗線的物理性質。本發明是鑒于上述情況而作出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種能夠使旋轉中的反轉卷繞纖維之間不易產生相互纏繞的紡織機。為了實現上述目的,技術方案1的發明是一種紡織機,利用旋轉氣流使纖維束的一部分纖維旋轉來制造紡織紗線,包括牽伸裝置,其具有一邊握持纖維束一邊將其送出的前羅拉對;以及相對于牽伸裝置設置在送紗方向下游側的紡織裝置,紡織裝置包括噴嘴體,該噴嘴體具有空間部并且形成有用于在所述空間部中產生旋轉氣流的噴氣嘴;紡錘,該紡錘插入空間部,并且形成有紡織紗線所通過的紗線通過孔,空間部的周壁面的形狀被形成為使得因旋轉氣流而反轉并且應成為卷繞纖維的纖維在反轉時、且在從空間部的軸向觀察到的俯視圖中,沿著周壁面大致繞一周或一周以下。
通過這樣構成,在反轉時、且在從空間部的軸向觀察到的俯視圖中,因旋轉氣流而反轉并應成為卷繞纖維的纖維在一根纖維中不重疊。即,由于一根纖維不會沿著噴嘴體內周壁面跨一周以上地存在,所以一根纖維的端部不會再次與該纖維產生干涉。因此不存在纖維本身之間相互纏繞的問題。技術方案2的發明在技術方案1的發明的結構中,空間部形成為圓柱狀,設形成為圓柱狀的空間部的直徑為T、噴氣嘴相對于與形成為圓柱狀的空間部的軸向正交的平面的傾斜角度為θ、從前羅拉對的握持點到紗線通過孔的入口的中心的長度為L,則具有 T彡Lcos θ /Ji的關系。通過這樣構成,在反轉時、且在從空間部的軸向觀察到的俯視圖中,因旋轉氣流而反轉并應成為卷繞纖維的纖維沿著空間部的周壁面繞一周或者一周以下,所以減少了纖維彼此之間纏繞的概率。技術方案3的發明在技術方案1或2的發明的結構中,在紡織裝置中,導向部件支承體被設置在噴嘴體的送紗方向的上游側,并且,導向部件支承體具有導入通路,從前羅拉對被送出的纖維束被導入該導入通路;導向部件,該導向部件的前端突出到空間部中,以朝向紗線通過孔的入口。通過這樣構成,旋轉的纖維的送紗方向下游側的端部一邊卷繞到導向部件上一邊受限制地被導入紗線通過孔。如上所述,技術方案1的發明中,由于在反轉時、且在從空間部的軸向觀察到的俯視圖中,因旋轉氣流而反轉并應該成為卷繞纖維的纖維在一根纖維中不重疊,所以旋轉中的纖維彼此之間不易相互纏繞。因而,能夠制造手感好的紡織紗線。技術方案2的發明,除具有技術方案1的發明效果外,在反轉時、且在從空間部的軸向觀察到的俯視圖中,因旋轉氣流而反轉并應該成為卷繞纖維的纖維沿著空間部的周壁面繞一周或者一周以下,所以減少了纖維彼此之間纏繞的概率,纖維順暢地旋轉,并且纖維彼此之間不易相互纏繞。技術方案3的發明,除具有技術方案1或者2的發明效果外,由于旋轉的纖維的送紗方向下游側的端部一邊卷繞到導向部件上一邊受限制地被導入紗線通過孔,所以能夠減少不會成為紡織紗線的廢棄纖維。在上述那樣現有的紡織裝置中,為了穩定地產生旋轉氣流,相對于與噴氣嘴的軸向正交的平面上的噴氣嘴的出口直徑,需要將噴嘴體的內周壁與紡錘的外周壁間的間隔設定為適當的大小。如果上述間隔太大,則從噴氣嘴噴射的空氣會擴散,相反,如果上述間隔太小,則空氣會停滯或者產生逆流。如果不能穩定地產生旋轉氣流,則反轉的卷繞纖維難以均勻地卷繞到芯纖維上,結果,會制造出紗線強力弱的紡織紗線。本發明是鑒于上述問題而作出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紡紗裝置,其中,噴嘴體的內周壁與紡錘的外周壁之間的間隔被設定為適當的大小,能夠使旋轉氣流穩定,制造具有規定紗線強力的紡織紗線。為了實現上述目的,技術方案4的發明是一種紡織裝置,利用旋轉氣流使纖維束的纖維旋轉來制造紡織紗線,包括噴嘴體,該噴嘴體形成有空間部,且形成有噴氣嘴,該噴氣嘴從向所述空間部開口的出口噴射用于產生旋轉氣流的空氣;紡錘,該紡錘的前端側從由纖維束制造紡織紗線的送紗方向的下游側插入空間部,并且,該紡錘形成有貫通送紗方向的紗線通過孔,噴嘴體的內周壁與紡錘的外周壁之間的間隔在紡錘的軸向上的規定長度范圍內被設定為定值,設定值的間隔為S、與噴氣嘴的軸向正交的平面上的出口的直徑為 D,則具有下述關系0. 7D彡S彡1. 3D。通過這樣構成,在噴嘴體的內周壁與紡錘的外周壁之間旋轉的旋轉氣流變得難以擴散、停滯以及逆流,從而穩定。技術方案5的發明在技術方案4的結構中,上述范圍中的紡錘和空間部的形狀分別形成為圓柱狀。 通過這樣構成,旋轉氣流順暢地流動。技術方案6的發明在技術方案4或5的結構中,上述規定長度至少比纖維旋轉的區域在紡錘的軸向上的長度大。通過這樣構成,能夠對旋轉的整個纖維施加穩定的旋轉氣流。如上所述,技術方案4的發明由于在噴嘴體的內周壁與紡錘的外周壁之間旋轉的旋轉氣流變得難以擴散、停滯以及逆1從而穩定,因此,纖維束的外側纖維、即卷繞纖維的旋轉也穩定。所以,能夠制造具有規定紗線強力的紡織紗線。技術方案5的發明除具有技術方案4的技術效果外,由于旋轉氣流順暢地流動,所以能夠有效地產生旋轉氣流。技術方案6的發明除具有技術方案4或者5所述的技術效果外,由于能夠對旋轉的整個纖維施加穩定的旋轉氣流,所以能夠更有效地產生旋轉氣流。上述已有的紡織裝置中,由于噴氣嘴的出口的一部分面對上述反轉室,所以剛剛從噴氣嘴的出口噴射的空氣的一部分擴散到上述反轉室中。因此,對有助于旋轉的成分減少,旋轉氣流的產生效率降低。此外,由于構成為隨著向下游側的前進、上述旋轉氣流產生室增大,所以,旋轉氣流容易紊流。本發明是為解決上述課題而作出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能夠減少旋轉氣流的紊流并且有效地產生旋轉氣流的紡織裝置。為了實現上述目的,技術方案7的發明是一種紡織裝置,通過旋轉氣流使纖維束的纖維旋轉來制造紡織紗線,包括噴嘴體,該噴嘴體形成有空間部,且形成有噴氣嘴,該噴氣嘴從開口于該空間部的出口噴射用于產生旋轉氣流的空氣;紡錘,該紡錘插入空間部, 并且形成有紡織紗線所通過的紗線通過孔,在噴嘴體的內周壁與紡錘的外周壁之間形成有空間,與紡錘的軸向正交的平面上的空間的截面積在軸向上的規定長度范圍內被設定為定值。通過這樣構成,從噴氣嘴噴射的空氣的強度在規定范圍內持續長的距離,降低了旋轉氣流的紊流。技術方案8的發明,在技術方案7的結構中,出口的整體形成在范圍的內周壁上。通過這樣構成,從噴氣嘴噴射的空氣不會急劇擴散。技術方案9的發明,在技術方案7或8的結構中,上述范圍中的紡錘以及空間部的形狀分別形成為圓柱狀。通過這樣構成,從噴氣嘴噴射的空氣順暢地流動。技術方案10的發明在技術方案7 9任一項所述發明的結構中,規定長度至少比纖維旋轉的區域在紡錘的軸向上的長度大。
通過這樣構成,能夠對旋轉的纖維整體施加穩定的旋轉氣流。如上所述,技術方案7的發明由于從噴氣嘴噴射的空氣的強度在規定范圍內持續長的距離,降低了旋轉氣流的紊流,所以能夠使旋轉氣流穩定的同時能夠有效地產生旋轉氣流。技術方案8的發明除了技術方案7的技術效果之外,由于從噴氣嘴噴射的空氣不會急劇擴散,所以能夠有效地產生旋轉氣流。技術方案9的發明除了技術方案7或8的技術效果外,由于從噴氣嘴噴射的空氣順暢地流動,所以能夠使旋轉氣流更加穩定。技術方案10的發明除了技術方案7 9任一項所述的技術效果外,由于能夠對旋轉的纖維整體施加穩定的旋轉氣流,所以能夠有效地產生旋轉氣流。
圖1是表示本發明的第一實施方式的紡織機的大致結構的立體圖。圖2是表示圖1所示的紡織裝置的紡錘前端附近的大致結構的縱剖視圖。圖3是表示圖1所示的紡織裝置的噴氣嘴附近大致結構的橫剖視圖。圖4是大概表示卷繞纖維沿著圖2及圖3所示的噴嘴體的圓柱狀空間部的周壁面旋轉的狀態的圖。圖5中,(1)是規定長度范圍中的圖2及圖3所示的噴嘴體的圓柱狀空間部的周壁面的展開圖;( 是表示多個卷繞纖維在(1)的展開圖上連續旋轉的狀態的示意圖;(3) 是表示多個卷繞纖維在比(1)的圓柱狀空間部直徑小的情況下的展開圖上連續旋轉的狀態的示意圖。圖6是表示圖1所示的紡織裝置的紡錘前端附近的大致結構的縱剖視圖。圖7是表示以100%為最大值時的紗線強力比與間隔S/噴氣嘴出口直徑D的關系的圖。圖8是表示圖1所示的紡織裝置的紡錘前端附近的大致結構的縱剖視圖。
具體實施例方式以下,根據附圖對本發明的實施方式進行說明。圖1是表示根據本發明的第一實施方式的紡織機的大致結構的立體圖。參照圖1,紡織機10沿著由纖維束17制造紡織紗線18的送紗方向從上游側起具有條筒11、牽伸裝置12、紡織裝置13、送紗裝置14和紗疵檢測裝置15、卷取裝置16。條筒11中容納著由并條機生成的纖維束17。牽伸裝置12是以羅拉將從條筒11引出的纖維束17夾入并延伸的裝置,從送紗方向上游側起具有四組羅拉后羅拉對19、第三羅拉對20、第二羅拉對21和前羅拉對22。第二羅拉對21的各羅拉上安裝著輸送帶26。紡織裝置13是對從牽伸裝置12的前羅拉對22送出的纖維束17施加旋轉氣流、 制造紡織紗線18的裝置,詳細內容后述。送紗裝置14是將紡紗裝置13所制造的紡織紗線18向配置在送紗方向下游側的卷取裝置16送出的裝置。送紗裝置14具有輸出羅拉23、和以與輸出羅拉23自由接觸 離開的方式設置的握持羅拉對,被握持在輸出羅拉23與握持羅拉M之間的紡織紗線18通過輸出羅拉23的旋轉驅動被送往卷取裝置16。紗疵檢測裝置15是檢測向卷取裝置16輸送過程中的紡織紗線18的紗疵的裝置。 根據該紗疵檢測裝置15所檢測到的紗疵檢測信息,除去紡織紗線18的缺陷部分,防止不良紗線卷繞到卷裝25上。另外,紗疵檢測裝置15具有根據紗疵的檢測切斷紡織紗線18的未圖示的切斷裝置,紡織機10具有將被切斷的紡織紗線18的兩端連接起來的未圖示的接線
直ο卷取裝置16是將由紡織裝置13制造的紡織紗線18卷繞到支承在未圖示筒管架上的筒管27上、制造卷裝25的裝置。接下來,對上述的紡織裝置13進行說明。圖2是表示圖1所示的紡織裝置的紡錘前端附近的大致結構的縱剖視圖,圖3是表示圖1所示的紡織裝置的噴氣嘴附近的大致結構的橫剖視圖。參照圖2及圖3,沿著由纖維束17制造紡織紗線18的送紗方向,紡織裝置13具有導向部件支承體30、形成有空間部55的噴嘴體33、前端42側從送紗方向下游側插入上述空間部55的紡錘38。空間部55具體構成為,包括形成為圓柱狀的圓柱狀空間部43和圓錐臺狀空間部49,該圓錐臺狀空間部49與圓柱狀空間部43的下游側連接,并且所連接的上游側的面的直徑與圓柱狀空間部43的直徑相同,且向著下游側擴大。噴嘴體33與紡錘38同軸配置。紡錘38以不與導向部件支承體30及噴嘴體33這二者接觸的方式離開配置。導入從牽伸裝置12送來的纖維束17的導入通路32在送紗方向上貫通而形成在導線部件支承體30上。此外,在導向部件支承體30與紡錘38的前端42之間形成有圓柱狀空間、即反轉室36,在噴嘴體33的內周壁44與紡錘38的外周壁45之間形成有圓筒狀的空間、即旋轉氣流產生室37。在紡錘38上,貫通紡錘38的軸向、在軸心位置上形成有紗線通過孔39。上述導入通路32、旋轉氣流產生室37和紗線通過孔39經由反轉室36相互連通。導向部件支承體30具有針狀的導向部件31,該導向部件31的前端突出到作為圓柱狀空間部43的一部分的反轉室36內,朝向紗線通過孔39的入口。通過該導向部件31, 被導入反轉室36中的纖維束17的一部分、即纖維束17的位于中心的芯纖維被引導至紗線通過孔39。另外,導向部件31向紗線通過孔39側的突出量能夠自由調整。 噴嘴體33上形成有多個噴氣嘴34,這些噴氣嘴34朝向圓柱狀空間部43并且向送紗方向下游側稍微傾斜,且具有圓形截面。噴氣嘴34的出口 35在圓柱狀空間部43的周壁面即噴嘴體33的內周壁44上開口。此外,如圖3所示,各噴氣嘴34在噴嘴體33的內周壁 44所構成的圓的切線方向上等間隔地形成六個。通過未圖示的空氣供給機構,從這些噴氣嘴34的每個均勻地噴射空氣,從而在反轉室36和旋轉氣流產生室37中產生在繞紡錘38 的軸的方向上以一定速度旋轉的旋轉氣流。另外,由于噴氣嘴34向送紗方向下游側稍微傾斜,所以空氣流不僅具有旋轉成分,還具有趨向送紗方向的成分。紡錘38具有將噴嘴體33的圓柱狀空間部43的外形稍微減小、并將前端42的角進行倒角而形成的圓柱部40 ;送紗方向上游側的連接面的直徑與圓柱部40的直徑相同、且向下游側擴大的圓錐臺部41,還形成有供紡織紗線18通過的上述紗線通過孔39。紡錘從前端42到圓錐臺部41的中間部分被插入噴嘴體33的空間部55。接著,對紡織紗線18的制造工序進行說明。
圖4是示意表示卷繞纖維沿著圖2及圖3所示的噴嘴體的圓柱狀空間部的周壁面旋轉的狀態的圖。主要參照圖4,首先,從牽伸裝置12的前羅拉對22送出的纖維束17經由形成在導向部件支承體30上的導入通路32被導入反轉室36。纖維束17在導向部件31上卷繞半周左右。在該反轉室36和連接在反轉室36的送紗方向下游側的旋轉氣流產生室37中,沿圖 2和圖3的箭頭所示的方向產生旋轉氣流。由于該旋轉氣流如上所述具有趨向送紗方向的成分,所以,從導入通路32吸引外界空氣,纖維束17容易被導入反轉室36。接著,被導入反轉室36的纖維束17的中心纖維即芯纖維一邊卷繞到導向部件31 上,一邊被導入紗線通過孔39。另一方面,纖維束17的其他纖維即卷繞纖維46的送紗方向下游側的端部一邊卷繞到上述芯纖維上一邊被導入紗線通過孔39。而且,卷繞纖維46的送紗方向上游側的端部從前羅拉對22脫開,因旋轉氣流的趨向送紗方向的成分而如圖2的雙點劃線所示的那樣進行反轉,并被導入旋轉氣流產生室37。另外,卷繞纖維46的送紗方向下游側的端部一邊卷繞到導向部件31上一邊受到限制,從而被導入紗線通過孔39,因而能夠減少不會成為紡織紗線18的、將成為纖維損失的纖維。然后,如圖4所示,反轉后的卷繞纖維46因旋轉氣流的旋轉成分而沿著噴嘴體33 的內周壁44旋轉,卷繞到被繼續導入紗線通過孔39中的芯纖維上。然后,卷繞了卷繞纖維46的芯纖維經由紗線通過孔39從紡織裝置13被送出。這樣,便制造出了紡織紗線18。在此,對形成于噴嘴體33的圓柱狀空間部43的直徑進行說明。主要參照圖2,設圓柱狀空間部43的直徑為T、噴氣嘴34相對于與圓柱狀空間部 43的軸向正交的平面的傾斜角為θ、從被前羅拉對22握持的卷繞纖維46被釋放的握持點 P到紗線通過孔39的入口中心R的長度為L。另外,由于纖維束17具有規定的寬度,因而在被前羅拉對22握持的卷繞纖維46被釋放的握持點上,沿前羅拉對22的軸向也具有規定的寬度。握持點P是具有上述規定寬度的握持點中的、構成纖維束17能夠行進的最短路徑的握持點。此外,上述長度L與從前羅拉對22的握持點P到紗線通過孔39的入口的中心 R的纖維束17所行進的路徑長度大致相等。而且,上述長度L與反轉時的卷繞纖維46從紗線通過孔39的入口露出到外側的部分的長度、即反轉時旋轉的部分的長度大致相等。而且,若使其具有T彡Lcos θ / π的關系,則因旋轉氣流而反轉的卷繞纖維46在反轉時、且在從圓柱狀空間部43的軸向觀察到的俯視圖中,沿著圓柱狀空間部43的周壁面、即噴嘴體33的內周壁44大致繞一周。另外,由于卷繞纖維46的纖維長度不是一定的,所以并非所有的卷繞纖維46都大致繞一周。圖5中,(1)是規定長度范圍內的圖2及圖3所示的噴嘴體的圓柱狀空間部的周壁面的展開圖,( 是表示多個卷繞纖維在(1)的展開圖上連續旋轉的狀態的示意圖,(3)是表示多個卷繞纖維在比(1)的圓柱狀空間部直徑小的展開圖上連續旋轉的狀態的示意圖。參照圖5(1),在具有上述T彡Lcos θ / ji的關系的紡織裝置13中,在圓柱狀空間部43的軸向上的規定長度H的范圍、且在從圓柱狀空間部43的軸向觀察到的俯視圖中,上述長度L沿著噴嘴體33的內周壁44繞一周。其中,規定長度H是卷繞纖維46旋轉的區域在圓柱狀空間部43的軸向上的長度。參照圖5 O),示意性地示出了 例如與反轉時的上述長度L 一致的多個卷繞纖維50、51、52、53在圖5(1)所示的展開圖上連續旋轉的狀態。該各卷繞纖維50、51、52、53在反轉時、且在從圓柱狀空間部43的軸向觀察到的俯視圖中,沿著噴嘴體33的內周壁44繞一周。例如,在一根卷繞纖維50中不產生重疊的部分。接著,參照圖5 (3),示意性地示出了 與圖5(2) —樣,例如與反轉時的上述長度L 一致的多個卷繞纖維50、51、52、53在圓柱狀空間部43的直徑比圖5(1)的小的展開圖上連續旋轉的狀態。 此時,由于與圖5(1)相比圓柱狀空間部43的直徑小,所以各卷繞纖維50、51、52、53在反轉時、且在從圓柱狀空間部43的軸向觀察到的俯視圖中繞一周以上。例如,在一根卷繞纖維 50中產生重疊的部分a。此外,如上述那樣反轉的卷繞纖維46沿著噴嘴體33的內周壁44旋轉,并且卷繞到被繼續導入紗線通過孔39中的芯纖維上,從而制造紡織紗線18。此時,反轉的卷繞纖維 46在旋轉氣流產生室37中一邊旋轉一邊逐漸被導入到紗線通過孔39中。因此,如圖5的 (3)所示,如果各卷繞纖維50、51、52、53在反轉時、且在從圓柱狀空間部43的軸向觀察到的俯視圖中繞一周以上,則各卷繞纖維50、51、52、53被導入紗線通過孔39中時容易產生相互纏繞。而如圖5的(2)所示,如果各卷繞纖維50、51、52、53在反轉時、且在從圓柱狀空間部 43的軸向觀察到的俯視圖中繞一周,則各卷繞纖維50、51、52、53被導入紗線通過孔39中時不易相互纏繞。另外,如果增大圓柱狀空間部43的直徑T,雖然卷繞纖維46不會繞一周以上,但是旋轉氣流產生室37的尺寸變得太大因而產生旋轉氣流不穩定等問題,并且影響到紡織裝置13整體的尺寸。因此,僅僅單純地無限增大圓柱狀空間部43的直徑T并不合適。在具有這樣的紡織裝置13的紡織機10中,在反轉時、且在從圓柱狀空間部43的軸向觀察到的俯視圖中,因旋轉氣流而反轉的卷繞纖維46沿著圓柱狀空間部43的周壁面一邊畫圈一邊繞大致一周,即,在一根卷繞纖維46中不重疊。因此,在卷繞纖維46順利旋轉的同時,旋轉中的卷繞纖維46彼此不易相互纏繞,能夠制造出質感好的紡織紗線18。另外,雖然在上述實施方式中,噴嘴體的空間部的一部分形成為圓柱狀,但只要在從空間部的軸向觀察到的俯視圖中、卷繞纖維沿著空間部的周壁面繞大致一周,也可以形成圓錐臺狀等其他形狀。此外,雖然在上述實施方式中,噴嘴體的空間部的一部分形成為圓柱狀,但是也可以整個空間部形成圓柱狀。另外,雖然上述實施方式中形成有六個噴氣嘴,但并非一定這樣構成,也可以形成其他的數量。在此,對噴嘴體33的內周壁44與紡錘38的外周壁45之間的間隔、以及與噴氣嘴 34的出口 35的直徑之間的關系進行說明。參照圖3和圖6,設紡錘38的軸向上規定長度H范圍內的噴嘴體33的內周壁44 與紡錘38的外周壁45之間的間隔為S、噴氣嘴34在與軸向正交的平面上的出口 35的直徑為D。長度H是從紡錘38的除去了倒角部分的圓柱部40的送紗方向最上游側的面到形成于噴嘴體33上的圓柱狀空間部43的最下游側的面在紡錘38的軸向上的長度。在長度 H范圍內,構成噴嘴體33的內周壁44的圓柱狀空間部43和紡錘38的圓柱部40形成以同一軸為中心的圓柱狀。因此,上述間隔在長度H范圍內為S,是定值。此外,長度H設定為至少比卷繞纖維46旋轉的區域的紡錘38在軸向上的長度大。 換言之,設從前羅拉對22的握持點到紡錘38的紗線通過孔39的入口中心的、纖維束所能夠行進的最短路徑為L、圓柱狀空間部43的半徑為R、噴氣嘴34相對于與圓柱狀空間部43 的軸向正交的平面的傾斜角度為θ,則長度H被設定為大于(L-R)sine的長度。卷繞纖維46旋轉的區域的紡錘38在軸向上的長度大致為(L-R)sine。另外,上述最短路徑L比所使用的纖維的有效纖維長度短。有效纖維長度定義在《纖維便覽-加工篇》丸善株式會社、昭和61年1月20日第二版第四次印刷發行、10.標準實驗法的10. 1. 2纖維長(1093 1094頁)中。由于如上述那樣設定長度H,所以向旋轉的卷繞纖維46整體施加穩定的旋轉氣流,能夠有效地產生旋轉氣流。其中,如果將紡織裝置13構成得具有0. 7D彡S彡1. 3D的關系,則能夠制造下述說明的具有規定紗線強力的紡織紗線18。另外,從各噴氣嘴34噴射的氣體的噴射壓與直徑D的大小無關,是定值。S卩,從各出35排出的氣體每單位時間的噴射量與直徑D的大小成比例地變化。圖7是表示以100%為最大值時的紗線強力比與間隔S/噴氣嘴出口直徑D的關系的圖。參照圖7,縱軸采用了以100%為最大值時的紗線強力比,橫軸采用了規定范圍的間隔S/噴氣嘴出口直徑D。示出了使間隔S/直徑D為0. 5,0. 7,0. 8,1. OU. 2,1. 3、1. 5時的各紗線強力比所連接成的曲線。間隔S/直徑D為0. 5時,紗線強力比約78% ;同樣,0. 7 時約87% ;同樣,0. 8時約95% ;同樣,1. 0時約100% ;同樣,1. 2時約92% ;同樣,1. 3時約 87% ;同樣,1. 5時約11%.間隔S/直徑D為0. 5時,間隔S太小,從噴氣嘴噴射的空氣或停止或逆流,不能穩定地產生旋轉氣流。因此,反轉的卷繞纖維46難以均勻地卷繞到芯纖維上,紗線強力大幅度下降。而間隔S/直徑D為1. 5時,間隔S太大,從噴氣嘴噴射的空氣擴散開,不能產生穩定的旋轉氣流。因此,反轉的卷繞纖維46難以均勻地卷繞到芯纖維上,紗線強力大幅度下降。制造紡織紗線18時,以100%為最大值時所能夠允許的紗線強力比的下降比例為 15%左右。此外,除紗線強力以外,紡織紗線18還需要考慮質感以及纖維損失等,因此,也有優先考慮質感和纖維損失的減少、而使紗線強力稍微降低的情況。紗線強力比的降低比例為15%、即紗線強力比為85%出現在間隔S/直徑D約0. 67和約1. 33時。因此,如果將間隔S/直徑D設定在0. 7 1. 3的范圍內,則紗線強力比為85%以上。即,如果將紡織裝置13設計成具有0. 7D < S < 1. 3D的關系,由該紡織裝置13所制造的紡織紗線18的紗線強力比能夠抑制在15%的降低范圍內。在設計成具有0. 7D < S < 1. 3D的關系的紡織裝置13中,在噴嘴體33的內周壁 44與紡錘38的外周壁45之間旋轉的旋轉氣流難以擴散、停滯以及逆流、是穩定的,所以纖維束17中的作為導入到旋轉氣流產生室中的纖維的卷繞纖維46的旋轉也穩定。因而,能夠以規定的紗線強力、即以100%為最大值時的紗線強力比制造具有85%以上的紗線強力的紡織紗線。此外,長度H范圍內的紡錘38和圓柱狀空間部43的形狀分別形成為圓柱狀, 所以旋轉氣流順利流動,能夠有效地產生旋轉氣流。另外,雖然在上述實施方式中,噴嘴體的空間部和紡錘在規定的范圍內形成圓柱狀,但只要噴嘴體的內周壁與紡錘的外周壁的間隔一定,也可以形成圓錐臺等其他形狀。此外,雖然在上述實施方式中,噴嘴體的空間部的一部分形成為圓柱狀,但也可以是空間部的全部形成為圓柱狀。此外,雖然在上述實施方式中形成六個噴氣嘴,但并非一定這樣構成,也可以是其他數量。其中,圖3所示的旋轉氣流產生室37的截面積A在紡錘38的軸向上的圖8所示的長度H范圍內是定值。截面積A是在與紡錘38的軸向正交的平面上的、噴嘴體33的內周壁44與圓柱部40的外周壁45之間的圓環狀區域的截面積。長度H是從除紡錘38的倒角部分以外的圓柱部40的送紗方向最上游側的面到形成于噴嘴體33上的圓柱狀空間部43 的最下游側的面的紡錘38的軸向上的長度。在長度H范圍內,構成噴嘴體33的內周壁44 的圓柱狀空間部43、和紡錘38的圓柱部40形成以同一軸為中心的圓柱狀。因此,在長度H 的范圍內,截面積A是定值。此外,長度H設定為至少比卷繞纖維46旋轉的區域的紡錘38在軸向上的長度大。 換言之,設從前羅拉對22的握持點到紡錘38的紗線通過孔39的入口中心的、纖維束17所能夠行進的最短路徑為L、圓柱狀空間部43的半徑為R、噴氣嘴34相對于與圓柱狀空間部 43的軸向正交的平面的傾斜角度為θ,則長度H被設定為大于(L-R)sine的長度。卷繞纖維46旋轉的區域在紡錘38的軸向上的長度大致為(L-R)sine。另外,上述最短路徑L 比所使用的纖維的有效纖維長度短。有效纖維長度定義在《纖維便覽-加工篇》丸善株式會社、昭和61年1月20日第二版第四次印刷發行、10.標準實驗法的10. 1. 2纖維長(1093 1094頁)中。由于如上述那樣設定長度H,所以向旋轉的卷繞纖維46整體施加穩定的旋轉氣流,能夠有效地產生旋轉氣流。在上述長度H范圍內,各噴氣嘴34的各出口 35形成在內周壁44的送紗方向上游側。出口 35不是其一部分、而是整體形成為進入到上述長度H的范圍。接著,對紡織紗線18的制造工序進行說明。主要參照圖2,首先從牽伸裝置12的前羅拉對22送出的纖維束17經由形成在導向部件支承體30上的導入通路32被導入反轉室36。纖維束17在導向部件31上卷繞半周左右。在該反轉室36和連接于反轉室36的送紗方向下游側的旋轉氣流產生室37中,在圖 2及圖3的箭頭所示的方向上產生旋轉氣流。由于該旋轉氣流如上所述具有趨向送紗方向的成分,所以,外界空氣從導入通路32被吸引,纖維束17容易被導入反轉室36。接著,導入到反轉室36的纖維束17的中心纖維即芯纖維一邊卷繞到導向部件31 上,一邊被導入紗線通過孔39。而纖維束17的其他纖維即卷繞纖維46的送紗方向下游側的端部以卷繞到上述芯纖維上的狀態被導入紗線通過孔39。而且,卷繞纖維46的送紗方向上游側的端部從前羅拉對22離開,因趨向旋轉氣流的送紗方向的成分而如圖2的雙點劃線所示反轉,被導入旋轉氣流產生室37。接著,反轉的卷繞纖維46沿著噴嘴體33的內周壁44因旋轉氣流的旋轉成分進行旋轉,并卷繞到繼續被導入紗線通過孔39中的芯纖維上。然后,卷繞了卷繞纖維46的芯纖維經由紗線通過孔39被從紡織裝置13送出。這樣,便制造出了紡織紗線18。在這樣的紡織裝置13中,各噴氣嘴34的各出口 35都不面向作為大空間的反轉室 36。因而,能夠抑制從噴氣嘴34噴射的空氣急劇擴散。此外,由于向截面積A為定值的旋轉氣流產生室37噴射空氣,所以空氣強度持續長的距離并且降低旋轉氣流的紊流。而且,由于旋轉氣流產生室37其橫截面形成為圓筒狀,所以空氣順暢地流動。因此,能夠使旋轉氣流穩定,并且有效地產生旋轉氣流。若能夠有效地產生旋轉氣流,則上述制造工序中的卷繞纖維46向芯纖維的卷繞也穩定,能夠提高紡織紗線18的紗線強力。另外,雖然在上述中,噴嘴體的空間部和紡錘在規定范圍內形成為圓柱狀,但只要截面上的旋轉氣流產生室的面積在規定范圍內是定值,也可以形成為其他的形狀。此外,雖然在上述實施方式中,噴嘴體的內周壁與紡錘的外周壁的截面上的各形狀在長度H范圍內的任意位置上形成為相同大小的圓形,但只要橫截面上的旋轉氣流產生室的面積是定值,也可以形成不同大小的圓形。此外,雖然在上述實施方式中,各噴氣嘴的出口形成在內周壁的送紗方向上游側, 但只要在長度H范圍內,也可以形成在任意位置上。此外,雖然在上述實施方式中形成六個噴氣嘴,但并非一定這樣構成,也可以形成其他的數量。
權利要求
1.一種紡織裝置,利用旋轉氣流使纖維束的纖維旋轉來制造紡織紗線,包括噴嘴體,該噴嘴體形成有空間部,且形成有噴氣嘴,該噴氣嘴從向所述空間部開口的出口噴射用于產生所述旋轉氣流的空氣;紡錘,該紡錘插入所述空間部,并且形成有所述紡織紗線所通過的紗線通過孔, 在所述紡錘的軸向上的、從所述紡錘的除去了倒角部分的送紗方向最上游側的面到形成于所述噴嘴體上的所述空間部的最下游側的面的長度范圍內,所述噴嘴體的內周壁與所述紡錘的外周壁之間的間隔被設定為定值,設所述定值間隔為S、與所述噴氣嘴的軸向正交的平面上的所述出口的直徑為D,則具有下述關系0. 7D 彡 S 彡 1. 3D。
2.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紡織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范圍中的所述紡錘和所述空間部的形狀分別形成為圓柱狀。
3.如權利要求1或2所述的紡織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長度至少比所述纖維旋轉的區域在所述紡錘的軸向上的長度大。
4.一種紡織裝置,通過旋轉氣流使纖維束的纖維旋轉來制造紡織紗線,包括噴嘴體,該噴嘴體形成有空間部,且形成有噴氣嘴,該噴氣嘴從開口于該空間部的出口噴射用于產生所述旋轉氣流的空氣;紡錘,該紡錘插入所述空間部,并且形成有所述紡織紗線所通過的紗線通過孔, 在所述噴嘴體的內周壁與所述紡錘的外周壁之間形成有空間, 在所述紡錘的軸向上的、從所述紡錘的除去了倒角部分的送紗方向最上游側的面到形成于所述噴嘴體上的所述空間部的最下游側的面的長度范圍內,與所述紡錘的軸向正交的平面上的所述空間的截面積被設定為定值。
5.如權利要求4所述的紡織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出口的整體形成在所述范圍的所述內周壁上。
6.如權利要求4或5所述的紡織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范圍中的所述紡錘以及所述空間部的形狀分別形成為圓柱狀。
7.如權利要求4或5所述的紡織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長度至少比所述纖維旋轉的區域在所述紡錘的軸向上的長度大。
全文摘要
本發明提供紡織裝置,利用旋轉氣流使纖維束的纖維旋轉來制造紡織紗線,包括噴嘴體,該噴嘴體形成有空間部,且形成有噴氣嘴,該噴氣嘴從向所述空間部開口的出口噴射用于產生所述旋轉氣流的空氣;紡錘,該紡錘插入所述空間部,并且形成有所述紡織紗線所通過的紗線通過孔,在所述紡錘的軸向上的、從所述紡錘的除去了倒角部分的送紗方向最上游側的面到形成于所述噴嘴體上的所述空間部的最下游側的面的長度范圍內,所述噴嘴體的內周壁與所述紡錘的外周壁之間的間隔被設定為定值,設所述定值間隔為S、與所述噴氣嘴的軸向正交的平面上的所述出口的直徑為D,則具有下述關系0.7D≤S≤1.3D。
文檔編號D01H4/02GK102304788SQ20111020812
公開日2012年1月4日 申請日期2008年5月21日 優先權日2007年6月4日
發明者豐田貴大, 森田晃弘, 橫田至 申請人:村田機械株式會社